藥物加運動 控制良好不是夢
元氣健康講座「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6日於張榮發基金會舉行,現場約三百位民眾共同參與,與醫師一同替自己健康加分。
講座邀請台大風濕免疫科醫師許秉寧與謝松洲,分享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僵直性脊椎炎治療新知;
台大復健科醫師吳爵宏更在活動中,教導民眾如何透過頸部、手部伸展運動,自我復健這類自體免疫疾病。
筆名杏林子的前國策顧問劉俠女士,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許秉寧表示,這是一種慢性發炎疾病,可造成關節功能逐漸喪失,最終殘廢。
早期症狀 晨間關節僵硬
晨間關節僵硬是類風濕性關節早期症狀,許秉寧說,發炎最早會從指掌關節開始,手指會有臘腸般的腫脹,高達八成患者手指會在發病十年內出現天鵝頸狀彎屈,也就是俗稱的「天鵝頸」。
「天鵝頸」是早期醫師辨識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教科書原則,但許秉寧說,隨著生物製劑出現,這類臨床表現已經少見。他笑說,未來醫師要從指掌外觀判斷病人是否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已越來越困難。
隨著「恩博」、「復邁」、「辛普尼」、「莫須瘤」等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許秉寧說,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再是一種無法控制的疾病。
末期患者 頭頸無法轉動
同屬自體免疫疾病的僵直性脊椎炎,由於患者脊椎會逐漸發炎鈣化,導致原本S形的脊椎失去柔軟度,過去被稱為「竹竿病」。
根據統計,國內約有四萬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謝松洲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有遺傳性,若父親是患者,下一代約有兩成機率會罹患此病。
僵直性脊椎炎末期患者會出現駝背、頭頸無法轉動的情形。謝松洲說,僵直性脊椎炎不影響壽命,但因為駝背、頭部無法轉動,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適度運動 減少關節變形
僵直性脊椎炎與「B27型人類白血球抗原」有密切關係。但謝松洲說,如果B27型呈現陽性,不見得會發病,環境也是影響發病的因素之一。他說,肌肉無力就會讓關節變成受力點,建議民眾應鍛鍊肌肉,同時最忌維持同姿勢太久。
吳爵宏則從復健觀點,直接打破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僵直性脊椎炎不能運動的說法。他說,適當運動不但不會增加關節破壞,反而能增加身體柔軟度,減少關節變形機率。游泳是吳爵宏最推薦的運動,他說,患者可利用水中的浮力,減少關節摩擦,同時又能增強肌力。
但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要特別避免從事關節過度負荷與高衝擊性的運動,例如舉重、籃球等。
按時服藥 還要運動復健
「按時服藥、控制疾病、適度運動、安全有益。」吳爵宏特地以十六字箴言勉勵民眾,運動要適度、持之以恆。
儘管這類自體免疫疾病無法根治,但隨著醫學進步,患者配合治療,已能享受更高生活品質。許秉寧笑說,相信患者聽完這場講座,絕對會對自己的疾病放心許多。
由於風濕病也會出現結締組織病變與乾癬等症狀,這場講座也吸引有類似症狀的民眾前來瞭解。居住於信義區的劉女士就因乾癬困擾,見到聯合報元氣周報講座訊息,馬上報名參加。
此外,罹患僵直性脊椎炎逾十年的劉先生伉儷也一起參與講座,劉先生全程撰寫筆記。這是他第一次參與元氣健康講座,他說這場講座讓他收獲不少,「聯合報舉辦這場講座,真是太好了。」
【2012-10-14/聯合報/G11版/元氣周報元氣講座】
via UDN健康醫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