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男性40歲後難做人 太太不易懷孕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醫師表示, 隨著身體老化,精蟲DNA自然損害、精蟲染色體異常、Y染色體長度改變,都可能造成男性不孕,圖中即是變異的「 雙頭精蟲」。

報系資料照


許多人認為男性年齡再大都還能生,國內最新研究則推翻這項說法,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教授李茂盛研究發現,小於35歲男性臨床懷孕率高達75%,超過40歲以上臨床懷孕率僅剩一半,只有37%,中老男性精蟲明顯影響懷孕率,男性生育能力也有黃金期限。

年齡大除了懷孕率偏低,40歲以上男性即使成功讓另一半懷胎,但流產率平均為12%,比35歲以下組流產率6%高一倍,畸形兒比率也較高。


所謂臨床懷孕率為一次性行為的懷孕成功率,以中老年男性為例,平均得三次性行為,才可能讓另一半順利懷孕,但35歲以下男性每次性行為,另一半就有七成五機率懷孕。


這項研究在台灣生殖醫學會舉辦2014年研討會中發表,引起與會學者重視。李茂盛指出,隨著身體老化,精蟲DNA自然損害、精蟲染色體異常、Y染色體長度改變,這些都可能造成男性不孕,提高流產率、畸形兒機率。


這是國內首次針對男性年齡與著床率進行研究,研究團隊利用捐卵病人評估男性精蟲會不會影響胚胎著床率及懷孕率,從2007年1月至2013年3月,總計219個案。


個案分為小於35歲(24個案)、大於40歲(153個案)、35至39歲(42個案)三組,結果發現,超過40歲以上男性精蟲活動率為67%,小於35歲者精蟲活動率75%。年逾40歲臨床懷孕率僅37%,小於35歲男性懷孕率高達75%。


李茂盛指出,許多人都知道女性到了35歲,就是不孕高風險族群,但想當爸爸也得趁早,超過40歲就會影響另一半的著床及懷孕率,生下畸形兒的風險也提高。


【2014/09/03 聯合晚報】







via UDN健康醫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