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經前症候群 潛伏憂鬱因子

【聯合報╱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每次月經來潮之前身體不舒服、情緒不穩等症狀,過去稱為「經前症候群」,美國精神醫學會去年將嚴重的經前症候群正式列入診斷,稱為「經期前情緒障礙症」。


去年5月,美國精神醫學會修改精神疾患的診斷標準,其中將憂鬱症與雙極性情感疾患(即躁鬱症)各成一章,新憂鬱症診斷標準DSM-5的架構下,多了侵擾性情緒失控症、持續型鬱症、經期前情緒障礙症等,也將次發性憂鬱症予以更精確的名稱,如物質或藥物誘發之鬱性疾患、其他臨床症狀造成的鬱性疾患等。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新的分類標準讓過去在模糊地帶的憂鬱症狀「正名」,讓臨床醫師更關注兒童情緒不穩及經前情緒暴躁等現象。


例如女性在經期前4、5天會情感易變、易怒、心情低落、專注困難等,雖月經來潮之後就好了,但如果這些情緒周期性發生,且嚴重到影響到生活功能,就必須注意可能有憂鬱傾向。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經前的身心狀況出現問題的女性只少有20%~40%,但診斷標準DSM-5之下,讓有這些困擾的女性除了到婦產科外,也可至精神科尋求協助。他表示,使用調整血清素的藥物,就能改善症狀,不一定要用停經藥等。


至於新增加的診斷標準會不會造成過度診斷?張家銘表示,臨床醫師還是會進一步了解患者的觸發因子或生理因素等,不至於妄下診斷。楊聰財也說,會視症狀嚴重程度、持續時間和是否造成生活功能障礙為判斷標準。


【2014/09/18 聯合報】







via UDN健康醫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