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五撇步 有效降低血脂肪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所謂血脂肪指的就是血清裡面的脂肪,主要包括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其中,膽固醇又可分為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兩類。


高密度脂蛋白就是專家所說的「好」的膽固醇,在血管裡面扮演清道夫角色,可以把多餘膽固醇送回人體肝臟加以排除掉,而低密度脂蛋白就是專家所說的「壞」的膽固醇,含有大量膽固醇,不但體積小,而且容易滲入血管壁,進而形成動脈粥狀硬化,危害人體健康甚鉅。


如果血液中脂肪含量過高的話,就會變成高血脂,高血脂通常是指血液中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濃度不正常增加的情形,同時也是心臟疾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的致病因子,為避免受到高血脂影響而致病,民眾就必須要加以預防。


專家看法


護理師李詩敏表示,當血脂異常的時候,民眾可以優先選擇非藥物療法,建議可以從控制體重、促進心肺適能的運動、戒掉抽菸或喝酒的習慣、從改變飲食習慣著手、定期到醫療院所接受抽血檢查等五大方向來維持標準的血脂肪。


改善血脂肪的五大方向


1.控制體重:由於身體質量指數(BMI)與身體脂肪有很大的關連性,BMI的數值是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記得計算身高的單位是公尺而不是公分,BMI的正常範圍是從十八點五到二十四之間。


2.促進心肺適能的運動:民眾可以從事游泳、快走等能夠促進心肺適能的運動,經過運動之後,不但可望降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的濃度,還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因此,規律的從事促進心肺適能的運動是預防高血脂的重要方法。


3.戒掉抽菸或喝酒的習慣:不管是抽菸或吸別人吐出來的二手菸,都可能會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所以戒菸之後,將可望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至於喝酒則可能會提高三酸甘油脂的數值,因此民眾應少碰酒精比較好。


4.從改變飲食習慣著手:調整飲食習慣有助於維持標準的血脂肪,建議民眾應控制油脂攝取量,炒菜時適合選用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食用油,以及少吃油炸物、油煎物、油酥物、豬皮、雞皮、魚皮、膽固醇含量較高的食物等皆是。


5.定期到醫療院所接受抽血檢查:由於高血脂往往沒有特別明顯的症狀,建議高危險群或四十歲以上的民眾,每年可以透過健康檢查來早期發現血脂異常的情形,幫助自己把關好身體健康,如果已經是高血脂患者的話,則最好每三至六個月定期抽血檢查。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每天正常飲食 為什麼還是得了糖尿病?

【內容摘自《糖尿病一定有救》,作者內場廉,采實文化出版】

糖尿病是「血液中葡萄糖增加過多,卻無法減少」的疾病。為什麼這個病會是個問題呢?因為過多的血糖會傷害全身血管,引起各種併發症。


併發症當中,有可能會造成截肢的「組織壞死」、有具失明風險的「視網膜病」,以及放置不管遲早需要洗腎的「腎病變」。更嚴重的話,還會導致大血管受損,引起心肌梗塞及腦中風。


葡萄糖是細胞能量的來源,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營養素,如果無法供給至全身細胞,細胞就會因為缺乏能量而死亡,這意味著人將無法活下去。然而,這麼重要的營養素,一旦增加太多,對身體也會有不好的影響。


「血糖」究竟扮演什麼角色?


那麼,血糖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會增加太多呢?首先,讓我們先來思考一下,這個會造成糖尿病的「血糖」吧!


五穀根莖類、水果及砂糖等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醣類。經由飲食攝取的醣類,會被消化酵素分解成葡萄糖,再從小腸進入血液中。而血液中存在的葡萄糖,就稱為「血糖」,以數字來表現就是血糖值了(單位為mg/dl)。


進入血液裡的葡萄糖,大部分會被送往肝臟,轉化成容易儲存的形式,儲存於肝臟細胞內。沒有被肝臟儲存的葡萄糖,則被儲存在肌肉與脂肪組織中;儲存在脂肪的葡萄糖,就是我們所說的「三酸甘油酯」。


進食後,因為血液中散布著大量葡萄糖,血糖值會急遽升高,於是肝臟開始快速吸收葡萄糖,轉化為肝糖。肝臟吸收不完的葡萄糖,則被肌肉及脂肪細胞吸收,所以飯後2∼3小時之後,血糖值就會下降,回到與飯前相同的數值。


在睡眠等非進食狀態下,血糖值會急遽降低,這時先前儲存的肝糖就派上用場了,它們會轉化回葡萄糖以穩定血糖,並被當作能量運用。


像這樣,將飲食得來的葡萄糖,適當地作為能量源使用的現象,稱為「糖代謝」。如果糖代謝不順暢,使得血液中的高血糖長期持續,就稱為「糖尿病」。


「胰島素」運作,會左右你的健康!


糖代謝是由複數個荷爾蒙共同負責。血糖一降低,身體就會分泌昇糖素、腎上腺素、皮質醇,幫助血糖升高;血糖一升高,身體則會分泌胰島素,使血糖下降。


由此可知,幫助血糖升高的荷爾蒙有好幾個,但能讓血糖下降的荷爾蒙,卻只有「胰島素」而已。這個唯一能使血糖下降的荷爾蒙,是什麼樣的荷爾蒙呢?


胰島素是由胰臟裡的胰島β細胞所分泌,胰島素和細胞表面的「胰島素容受體」結合後,會向細胞發出「請吸收葡萄糖」的訊號,促使細胞吸收葡萄糖。就像鑰匙和鑰匙孔一樣,胰島素一和容受體結合,細胞的門就會打開,讓葡萄糖進入細胞中,使得血液裡的葡萄糖變少,血糖因此下降。


無論葡萄糖多麼想進入細胞,只要胰島素不分泌,或者不和胰島素容受體結合,吸收葡萄糖的門就不會打開。結果,葡萄糖只能留在血液中,造成血糖升高。


倘若血糖只是乖乖待在血液中,那麼人類歷史就不會出現「糖尿病」了!殘留在血液中的葡萄糖,會一邊破壞血管,一邊在全身循環,成為動脈硬化加速的原因。
















由此可知,會不會得糖尿病的關鍵就在於「胰島素」,如果胰島素能正常作用,那麼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人會得糖尿病了。

胰臟會判斷血糖多寡,調節胰島素的分泌量,讓血糖值維持穩定。過程可以整理為:進食→葡萄糖進入血液中,血糖升高→胰臟製造胰島素,分泌到血液裡→血液裡的葡萄糖被細胞吸收→血糖下降。







via UDN健康醫藥

三大觀察指標 及早發現銀髮族疾病徵兆

【內容摘自《照顧父母,這樣做才安心》,作者大家健康雜誌,大家健康雜誌出版】

並非每個老年人對身體的不適或警訊都能清楚表達,因此家人的觀察非常重要。彭莉甯醫師指出,若出現手麻、手抖或暈眩等明顯症狀,家人多半會立即將老年人送醫,然而,許多老年人的症狀並不典型,比如:日前門診來了一名80歲老伯伯,兒子抱怨老爸使性子,假日兒孫回來探視時反而很愛唉叫,但她一看就覺得不對勁,進一步檢查發現,老伯伯有急性心肌梗塞合併肺炎,必須馬上住院治療。


彭莉甯醫師表示,這名老伯伯沒有明顯胸悶、也不太咳嗽,症狀跟教科書上所說的完全不同,能夠診治出來完全憑臨床累積的專業經驗,這也是為什麼要推動老年醫學專科醫師的訓練,因為老年人的疾病表現跟成人非常不同。


如何判斷家中長輩可能有疾病困擾需就醫?彭莉甯醫師提出3大觀察指標:


1.活動或認知功能突然下降


比如原本能自己行走,卻突然不願意走;或是原本可自行進食,卻突然不吃不喝,由於老年人不見得能表達出是哪裡不舒服,可能被誤認為是鬧脾氣。此外,失智症初期的認知功能下降或是記憶衰退,常被認為是正常老化,患者就醫前多半與家人有一段磨合期,當症狀嚴重到讓家人驚覺到可能是失智症,就醫時往往已經是中度失智症。


2.體重莫名其妙減輕


在沒有刻意減重的情形下,若一個月體重減輕達原有體重的5%、或半年內減少10%,都應有所警覺。彭莉甯醫師指出,這些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的老年患者,最後的診斷有三成因素是癌症造成、三成是心智問題(如憂鬱或失智)導致、有三成查不出特別病因,而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其他疾病問題占約一成。


3.食欲不佳且常疲倦、嗜睡














書名:照顧父母,這樣做才安心 作者:大家健康雜誌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2日 出版社:大家健康雜誌


此症狀可能是老年憂鬱症的表現,年輕人的憂鬱症和老年人不同,年輕患者會將心事吐露出來,老年人多半以功能退化或是行為退縮、原本有興趣的活動都不愛參與來表現,臨床上彭莉甯醫師遇過原本社交活動還蠻活躍的老年女性,突然產生老了沒用的念頭、變得不愛出門,家人協助就醫才知得了憂鬱症。







via UDN健康醫藥

中醫治發燒 有汗、沒汗差很大

【內容摘自《感冒應該看中醫》,作者賴榮年,大塊文化出版】

․中醫對於一位無汗出的感冒發燒病人:


認為他是因毛細孔被寒邪給閉塞住了,需要補強些有助正規軍使力發汗的藥物,以利於透過適度排汗,將寒邪逼出體外而痊癒。


․若是感冒發燒會自行流汗的病人:


中醫則認為他的發燒,並非單純毛細孔被寒邪閉住的問題而已,這個病人的自癒力相對是弱的。雖然能排汗,却無法將寒邪逼出體外。所以用藥時,就不宜採用麻黄這類容易大出汗的猛藥。雖然病人有鼻塞、鼻音的症狀,也不採用上小青龍湯來治療,除了透過適度排汗將寒邪逼出體外的原則外,處方同時也需兼顧能「幫助循環」及助發汗力量的「腸胃功能」。


西醫沒有將不同體質變化列入治療考量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計設了一個絕妙的方子「桂枝湯」。桂枝湯的組成,用的是桂枝、白芍、甘草、生姜與大棗。桂枝是温和發汗的藥,但中醫仍謹慎怕太過發汗,所以配上等量的白芍,有助收斂桂枝發汗的强度。


大家都有在寒泠的冬天喝碗薑湯或熱粥的經驗,雖然天氣很泠、四肢都快凍僵了,但喝下薑湯或熱粥後,頓時身體暖和起來,四肢也靈活了。同樣的道理,桂枝湯加入生薑,用來強化循環及有助微發汗的功效。服用方法特別強調:每次服三分之一碗的桂枝湯後,休息片刻,就喝熱稀粥三分之一碗,若燒仍然未退,則過15-30分鐘後再服一次桂枝湯,後再喝喝熱稀粥,等身體微微汗出而燒退後,則不用再服剩下的湯藥了。因為經過微微汗出而燒退後,寒邪引起的鼻塞、鼻音等症狀,也將隨著退去而痊癒;這真是絕妙設計,兼顧了對病中及癒後身體的療法。


感冒才剛好,要注意:


禁忌吃生(如水果)、冷(如冰品)、肉類(在體力不好時不易消化)、麵食類(肚子容易脹氣)、五辛(辛辣刺激的食物)、飲酒(怕流汗太多)等等,都是不利於感冒發汗或病後身體剛恢復的食物。


現代人很多人長期待在恒温的攝式27°C的辦公室,比體温平均攝式37 °已經低10°C,有些場所,空調溫度更常設定低於25°C。倘若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沒有機會讓自已的毛細孔黈過出汗來調節體温,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寒氣」閉塞住毛細孔的過程。


臨床常見,感冒的病人體質還好時,是比較適用麻黄湯的療法,來去除皮膚表面的寒氣以及泄掉悶在體內的熱氣,但如果長期過度勞累、又常用止痛藥等有發汗效果的西藥來治療痠痛,則體質逐漸轉變為汗孔關不緊的容易出汗體質,動一動或簡單吃一碗麵,也能滿身汗濕透衣服,這便是體質已變為較虚的桂枝湯證了。


完全不同的體質,要用不同的對治方法,現代醫學沒有將這些變化、不同體質,列入治療的考量,非常可惜!我有時在想,如果也將西醫退燒藥,用低劑量、多頻次,而且配合喝熱稀粥幫助發汗,兼保護腸胃機能的中醫觀念加入,或許也可以減少目前感冒發燒沒醫好的病人數。在此要多强調的是,不同於鼻病是一步一步深入人體,當發燒沒醫好所殘留感冒沒有的後遺症,是快的、是下手重的,對人體各系統所造成的病症,相較於外感侵犯鼻病沒醫好,更廣、更複雜也更嚴重得多。


「冷汗」與「盜汗」


在門診,談到流汗問題時,常碰到病滿臉人疑惑的問:「冷汗、盜汗,和一般流汗有什麼不一樣?」


冷汗是白天也會發生,而盜汗是白天不會發生、晚上睡著了不知不覺流的汗,便稱之為「盜汗」,往往病人體質都是比較陰虛,而冷汗,往往是屬於陽虛的情形。陰虛、陽虛,又是中醫學讓人覺得頂玄的說詞,其實大家可以自己細細感覺一下:


中醫所謂「陰」,指的是我們體內的各種如水津液;「陽」指的則是如火的動能,虛當然就是不足、弱化了。


如果自己覺得容易怕冷、手腳不暖、關節隱隱作痛、常拉肚子、排泄物可見食物消化不完全、反覆感冒難好,那麼就是陽氣不足,陽虛了。


陰虛體質的人,最明顯的是體內津液不足夠,自己會覺得總是處於皮膚乾、頭髮乾、大便乾燥小便少、口腔、鼻子、眼睛也很乾、但手心腳心是發熱的。即便是喝大量的水,還是覺得解不了渴。


流冷汗的陽虛病人,因為身上自衛能力不足,流汗不是因為身上熱、流出來的汗在體表反倒是覺得冷颼颼的。往往有這種情況的朋友,通常毛細孔是比較開放,閉合的機制不好,就如之前所講是比較就是動不動就流一身汗、容易感冒的人。


流冷汗的陽虛病人,身上自衛能力不足,流汗不是因為身上熱、所以流出來的汗在體表上,反倒是覺得冷颼颼的。往往有這種情況的朋友,通常毛細孔是比較開放,閉合的機制不好,就如之前所講,是比較就是動不動就流一身汗、容易感冒的人。坊間有個說法,想分辨身上流出來的汗,是正常汗水還是冷汗,自己可以去嚐試一下汗的味道,如果是沒有鹹味的話,可能就是冷汗,因為他的汗常在冒,所以沒有什麼汗水該有的鹹味。
















盜汗就不一樣,盜汗的人是陽氣太旺,津液受到蒸發,即使是靜靜的睡眠中,他還是熱,還是不自覺的出身汗,特色就是睡醒了之後,發現睡衣、床單怎麼都是溼溼的。有些父母帶小孩來看診,抱怨他們的小孩,睡覺時連額頭都會冒汗、背心處是溼濕的,這在中醫看來都算壞症,如我前一段所述,是被誤治後所留下來的麻煩。





via UDN健康醫藥

泳鏡噴防霧 眼紅、視茫茫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泳鏡噴完防霧劑後,立即戴上可能會傷害眼睛。 報系資料照


入秋天氣轉涼,熱愛游泳的民眾轉到室內泳池。眼科醫師提醒,泳鏡噴完防霧劑後不要立即戴上,以免刺激眼睛。一名20多歲男性平常有晨泳習慣,有一次因晚到,匆忙在泳鏡上噴完防霧劑後立即戴上,結果傍晚慢慢感到眼睛紅、刺痛、視力霧茫茫,嚇得趕緊到眼科檢查。

三總眼科部主任呂大文表示,很多民眾會使用防霧劑,防止游泳時泳鏡起霧、看不清,但噴上防霧劑後,不要馬上戴上泳鏡,最好間隔十分鐘再戴,或是用水稍稍沖一下,讓防霧劑中的揮發物質揮發掉,戴上後才不會刺激眼睛。


這名患者求診時,雙眼紅、刺痛,且角膜上皮剝落,他研判並非感染引發,詢問後才知道,可能是噴了防霧劑後立即戴上泳鏡,泳鏡緊貼眼睛周圍形成密閉狀態,讓防霧劑中所含的揮發物質無法消散,直接刺激雙眼,導致雙眼霧裡看花,還不斷流眼淚。


還好患者使用人工淚液凝膠及止痛藥後,症狀已經緩解,未對視力造成無法回復的傷害。


醫師提醒,人的眼睛接受到外來刺激,例如風沙或洗髮精泡沫流入眼睛,都會造成眼睛嚴重程度不一的刺激。尤其在使用可能含刺激物質的清潔用品時更要當心,避免直接接觸眼睛,以免對眼睛造成傷害。







via UDN健康醫藥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因胃癌切除部分胃 該如何補充營養?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徐正棽整理】

問:我先生是胃癌患者,經過切除及化療,現正休養中,我該如何幫她補充營養?(63歲,李太太)


答:補充營養當然很重要,但如果做到均衡飲食,營養通常就足夠了。但這位病友是胃部切除,胃的容積通常在1500至2000c.c.,它負責儲存、研磨以及幫助吸收鐵質與維他命B12。一旦把胃切掉,第一,胃容量變小、容易飽脹;第二,沒有幽門調控食物消化順序,食物及水分可能突然直接進小腸,造成腹脹及腹痛,甚至潮紅、心跳加速、暈眩、冒汗、或低血糖現象;第三,形成鐵質與維他命B12的缺乏,容易貧血。


建議應與醫師、營養師討論個別情形,改變飲食習慣,第一,少量多餐,每天至少進食六餐;第二,把食物咬碎再吞嚥;第三,少喝甜食與含糖飲料;第四,進餐時避免喝湯或飲料;第五,多攝取蛋白質食物,如肉、魚、豆、蛋、奶製品。


另外,多吃高纖食物如蔬菜、水果,讓腸道多蠕動;消化不易的食物如肉粽、糯米則不要吃。


(諮詢/三軍總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陳韋良)


※延伸閱讀》

‧常吃醃漬物 胃癌風險上升

‧胃癌術後怎麼吃?翡翠豆腐補營養

‧胃癌不容易發現 該怎麼辦?







via UDN健康醫藥

中年運動 幫健康存夠老本

【聯合報╱卓瓊鈺/成大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副教授】












周末到公園運動,發現在此打球或健走的族群都是銀髮族,我想大部分的上班族,周末早上應該還躲在被窩裡補眠吧! 記者楊萬雲/攝影


周末到公園運動,發現在此打球或健走的族群都是銀髮族,我想大部分的上班族,周末早上應該還躲在被窩裡補眠吧!

每年此時,因在學校開課,我會帶學生做體能測試,今年做的是一英里快走(4圈400公尺操場)測驗。我通常和學生一起測試,測試結果若落在較低的百分比(見表),就激發我認真運動的鬥志。


中年人運動,不僅是為了促進健康,更重要的是預防老化,常保年輕。


傳統理論認為,身體老化和長期使用耗損有關(wear and tear)。近年有些研究卻發現,隨著年齡增加,全身性發炎反應增加,也是老化的主因。這種發炎反應乃因與身體組織中的促炎細胞因子(proinflammatory cytokine)有關。


隨著年齡增加及不動時間延長,肌肉萎縮以及身體功能下降都和促炎細胞因子的增加有關。而這種全身性發炎的反應,也和後來的癌症、失智症、動脈硬化及糖尿病等的生成有密切關聯。


要如何減少身體的發炎反應呢?科學家們認為有四種方法,包括食用抗發炎藥物、抗氧化食物、限制卡路里攝取,以及運動。


吃藥是不得已才用的方法,攝取健康飲食則需要賢慧媽媽的費心。而在這四項方法中,運動是最簡單,但是最難持續執行的方法。主要是因為現代人生活忙碌,要從中抽一整段時間來運動,相當不容易。


幸運的是,近年來的研究證據也指出,每次運動只要超過20分鐘,心跳超過最大心跳百分之60(穩定的走路步伐不至於喘不過氣的感覺),就可以訓練心肺功能,運動時間也可以累積,每次只要超過10分鐘,多做幾回合,同樣也可以促進心肺功能。


身為物理治療學系的老師,我總是在大一剛入學時就告訴學生要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因為在健康時運動效果會事半功倍,也讓身體有足夠的功能儲存(functional reserve),避免疾病侵犯。千萬別等到生病了再做運動,那就需要加倍努力才可以回覆到原本的功能。














圖/聯合報提供







via UDN健康醫藥

我的經驗/模仿老萊子 照顧失智母

【聯合報╱莊聰吉/屏縣潮州】

小鎮開業多年的我,觀察當今社會忙碌,大部分上年紀的患者皆駝著背或拄著柺杖獨自看診,所以一位年過五十的男子,無論晴雨,常面帶笑容推輪椅上的老母進入診間,讓我印象深刻。


我跟他聊了起來:「為什麼都是你陪母親看病?」他娓娓道出:「四兄弟中排行老三,本來北部有安定的工作,沒想到多年前父親突然中風,只得忍痛辭職,返鄉改當農夫,就近照顧雙親。」


「你上有兄長,下有弟弟,其他人呢?」「大哥當大樓管理員,二哥打零工,都在外地結婚生子有家庭束縛,弟弟早移民國外,父母有難,我不能棄之不顧。」


「令尊中風不良於行,令堂又失智,蠟燭兩頭燒,很累吧?」「自己的爸媽,怎可言累!還好家母很『乖』,不會亂跑,只是我每晚必須像照顧嬰兒似地陪伴且哄她入睡。她一晚起來兩、三次,我又得扶她上廁所,因為她已忘記廁所在哪。」


「你媽看起來滿開朗,沒有一般常見的憂鬱,你如何辦到?」「你們醫師醫病,我則醫心。我在家經常模仿古代老萊子,逗她歡心,逗她笑,如是而已。」


看他吃力推輪椅走出診間的背影,想到他為了雙親,犧牲婚姻與工作,我一陣鼻酸。多少子女因為父母年邁罹病,你推我閃,比較之下,能不汗顏?







via UDN健康醫藥

腿又麻又痛 不見得循環出問題

【聯合報╱陳俞州/台南市五德物理治療所院長】

不少腿部痠痛患者,因大腿、小腿至足底發麻,還伴隨灼熱感,甚至無法行走而來求診。這些患者的第一句話幾乎都是:「我是不是末梢循環出問題呢?因為電視廣告都這樣說。」


其實,腿部痠痛,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血管有狀況,二是神經出問題。


血管可分為動脈、靜脈、微血管,關係全身循環以及養分輸送,如果血管病變、硬化或阻塞,會造成周邊肌肉組織產生麻、痛的感覺。


血管引起腳麻痛的原因,較常見的是糖尿病與動脈硬化。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時,則容易引發周邊血管病變或阻塞。動脈硬化的形成機轉與自由基和低密度膽固醇太高有關,常發生在高血壓、糖尿病、年紀大、吸菸、高膽固醇血症及早發性動脈硬化疾病和肥胖等患者。


上述兩者的治療方法是控制血糖、膽固醇和正確的飲食及運動。運動建議每周3至4次,每天至少半小時,可以選擇的運動包括有氧運動、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有氧舞蹈等。


至於神經,問題:可分為中樞神經、周邊神經,神經掌管人體感覺和控制肌肉收縮,如果神經受損則會造成感覺異常或是肌肉萎縮無力。


中樞神經問題引起下肢麻痛常見的有:腰部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骨刺,多因神經被壓迫所引起。腳部外傷(骨折)、壓傷所造成周邊神經的受損、代謝疾病如糖尿病、神經炎、自體免疫疾病等,常影響周邊神經。


椎間盤突出、骨刺,適合腰椎牽引、中頻干擾電刺激、神經鬆動術、核心肌群訓練等物理治療方法。脊椎滑脫則依據滑脫等級,由骨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手術或接受核心肌群訓練。


外傷(骨折)、壓傷、神經炎,除了藥物減輕發炎外,物理治療可給予熱敷、電療、按摩、運動治療,促進神經恢復。代謝疾病(糖尿病)、自體免疫疾病,建議由內科醫師做詳細檢查。


造成腿部麻痛的原因有很多,必須做詳細檢查和評估,找出正確病因,才能有效治療。







via UDN健康醫藥

三體+三態 健康青春不打折

【聯合報╱簡文仁/亞洲物理治療聯盟理事長】

健康無價、青春無敵。大家都希望擁有健康與青春,但如何評斷一個人是否健康與青春,似乎很籠統與模糊。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健康為:身心靈的和諧寧適狀態,也似乎不夠具體。臨床經驗上我們可以用「三體」來評估一個人健康與否,即體檢、體能與體魄。


●體檢:也就是客觀的實驗室檢查,驗血、驗尿、照X光、腦電圖、心電圖、肌電圖、胃鏡、大腸鏡,甚至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等,由數據是否正常,判讀一個人是否健康。


●體能:也是客觀的理學檢查,常見的體適能檢測,包括關節柔軟度、肌力耐力、心肺功能與協調平衡等,體能好代表健康的本錢,體能差則健康不保。


●體魄:也就是俗稱一個人的精、氣、神。它是主客觀兼具的指標。精力充沛、氣勢澎湃、神情怡然,讓人一望就感受到他的健康與活力,不會精神委靡、死氣沉沉。這是最重要的健康指標,希望每個人都能從內心激發起正向能量的精氣神,體魄充足神采奕奕過好每一天。


青春也有三個指標可以參考,那就是「三態」,即膚態、體態、心態。


●膚態:肌膚是否出現皺紋、鬆垮、老人斑,可判斷一個人的年齡。但現在醫學美容發達,電波拉皮、雷射除斑、打玻尿酸、肉毒桿菌等,都標榜可以回春凍齡。


●體態:我們常說的老態龍鍾,上了年紀彎腰駝背、骨質疏鬆、肌肉無力、步履顢頇,都顯示青春不再。如果能保持體態優雅、抬頭挺胸、走路有風,自然充滿青春活力。


●心態:人者,心之器也,態度決定高度。心態年輕永保赤子之心,追求新知跟得上時代潮流,和年輕人可以打成一片,那也能青春洋溢不顯老。


一個人要保持健康與青春,可以各從三種指標努力。過健康的生活、懷青春的心態,定期健檢提醒自己該注意的地方;強化體能應付日常工作所需;並散發體魄享受優質生活,自然老化是安享天年必走的路,不必排斥。


促進血液循環,維持良好膚態,時時提醒自己養成挺拔體態,並正向樂觀豁達保持年輕心態,便能擁有健康青春的人生。







via UDN健康醫藥

急性腸胃炎 吃止痛藥可緩解症狀,真的嗎?

【聯合報╱整理記者張嘉芳】

正解:錯。急性腸胃炎引發肚子絞痛,主要是腸道蠕動太快或太慢所致,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主要用於神經肌肉止痛,對於腸道蠕動異常並無幫助,服用過量恐致胃酸分泌增加,造成腸胃道潰瘍。


諮詢台北榮總胃腸科主治醫師黃以信







via UDN健康醫藥

吃甜食解經痛? 未必!恐變胖心情差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台北報導】

不少女性誤以為吃巧克力、黑糖等甜食可緩解經痛,但中醫師表示,甜食的補充對虛寒體質的患者較有幫助;若吃過量甜食,血糖會急速上升,雖可一時穩定情緒,但是,血糖一旦下降,反而會造成更大落差,情緒更不穩定,甚至可能攝取過多熱量,造成體重增加。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部高嘉鴻醫師指出,減緩痛經的方法應視個人體質而異;若體質偏虛寒,經血顏色較淡、血量較少、經期較長,容易流不停的民眾,喝熱可可、黑糖等溫熱食品或是按壓腹部的確可減緩痛經;但若屬於血熱體質,經血顏色較深、經血量大且黏稠、常有血塊的民眾,則喝熱可可及黑糖並無幫助,反而會使經痛狀況惡化。


高嘉鴻說,出現經痛的女性通常體質較為偏寒,在月經後服用行氣活血、活血化瘀的中藥可以改善症狀,如當歸、川芎、白芍及熟地黃的「四物」;若常有血塊的民眾,則可在月經過後使用中將湯、生化湯。


不過,高嘉鴻指出,民眾使用四物、中將湯前應先諮詢醫師,中藥行配製的四物湯成分不一,有些偏重活血,有些則是補血,就有患者不了解自己情況使用四物飲,喝完後經血竟又再來,且持續多天未停,主要是因為患者體質偏燥熱,又飲用活血的四物飲所致。


高嘉鴻建議,女性在生理期間應忌食寒涼生冷及刺激性的食物,如冰的食物及飲料、涼拌生菜、瓜類等涼性食物,以免腹腔收縮導致疼痛加劇,可多吃低鹽清淡的食物。


開業中醫師林郁晴說,經痛時可做拍按撫揉或是伸展腰臀的動作,若有劇烈疼痛時,則不宜做較大動作或跳躍。平時維持正常生活作息,改善飲食習慣,並搭配適當的運動,對改善經痛也有明顯的助益。







via UDN健康醫藥

少量多餐防復胖 每日少3百大卡

【華人健康網╱記者羅詩樺/編譯】

復胖可說是減重者的夢魘,成功減重後另一項難關才正要開始,就算有心想要努力維持身材,有半數的人還是難以克服復胖危機,甚至稍不克制還會變得比減重前還胖。想要避免復胖纏身,美國《醫藥日報》提出少量多餐的飲食守則,每天還要比相同體重者攝取的熱量再少300大卡,才能避免體重走上回頭路。


少量多餐,減少飢餓感


根據美國《醫藥日報》報導指出,將一天三餐拆成5~6餐,等於每2.5~3小時就可以吃一餐,每餐內容都加入點蛋白質,因為這種餐點可以幫助維持較久的飽足感,且瘦肉蛋白質和纖維質需比較長的時間來消化,同時也可以維持血糖值的穩定,因而預防血糖值波動例如雞胸肉、火雞肉、瘦肉、魚肉、蛋白。


另外也要攝取碳水化合物如全穀麵包、馬鈴薯、麥片、玉米等,基本上什麼都可以吃,只要避開對身體不健康的反式脂肪或是飽和性油脂,各類營養素都要均衡攝取。此外國外研究指出,採取低熱量、高蛋白質飲食的人,比較容易滿足不容易有飢餓感,且可以準確掌握自身食慾,較不容易因為飢餓而暴飲暴食。


每日比他人少吃300大卡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指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羅森邦曾觀察減肥人士多年,發現曾減肥的人,大腦會將食物歸類為「犒賞」,而影響身體反應,更容易受到食物誘惑。


因此根據統計結果,羅森邦教授指出,減肥人士必須比體重相同,但沒節食的人,每天少攝取至少300大卡的熱量;時間拉至1周來看,如此減少的熱量相當於15罐可樂,或17片塗了奶油的吐司。


地中海飲食不復胖


遵循地中海飲食方法,也是避免復胖的小秘訣,地中海飲食內容包括多蔬果、少紅肉,碳水化合物則以全穀類為主,重點是選擇只使用健康植物油,因此雖然飲食中有35%~40%熱量來自於脂肪,但是皆屬於健康油脂來源,例如橄欖油、芥花油、亞麻籽油都為不飽和脂肪酸,也有助於保護心血管健康。


麵包不塗奶油沙拉醬、早餐不吃培根,將紅肉改為深海魚肉,並使用蒸煮、烤的方式,這些都是飲食上可以改變的小地方,也是避免復胖的小撇步。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世界肺癌大會 晚期肺癌應積極治療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即時報導】

一直以來,在治療晚期肺癌時,醫界常覺挫折,在今年世界肺癌大會上,則提出新思維。前至雪梨參加研討會的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李章銘認為,即使是第四期肺癌患者仍需積極治療,透過新輔助治療,提高開刀的可能性。


李章銘強調,以往在第四期肺癌患者大都無法開刀,但現在透過標靶藥物則可以縮小腫瘤,便於開刀。術後再配合化療、標靶藥物,延緩復發惡化的時間。


另外,在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方面,過去10年已有所改善,但結合傳統化療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製劑 (EGFR-TKI)的效果有限。現在出現一種新的不可逆全EbB家族阻斷劑,與化療結合時,提供了較佳抑制腫瘤效果,可能延長治療時間和患者的生存率。


台大醫院醫學研究部主任楊志新醫師在大會發表臨床研究報告,已經腦轉移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接受全新的不可逆全EbB家族阻斷劑治療後,客觀反應率(腫瘤明顯縮小)可達化學治療的3.5倍,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則為化療的兩倍。







via UDN健康醫藥

秋冬拒當乾癢猴抓妹 來碗薑味燉梨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好癢喔!」每到乾燥的秋冬季節,許多人的皮膚留下一道道猴抓的止癢痕跡,微微出血伴隨皮屑片片,看來怵目驚心。中醫師表示,陰虛和血虛體質好發「冬季癢」,天冷時可吃薑味燉梨滋陰潤肺,從體內做好肌膚保濕,擺脫秋冬乾燥癢的煩惱。


陰虛血虛體質 好發冬季癢


中醫師黃慧娟表示,秋冬換季時,天氣乾燥,人體適應不良常會出現感冒或喉嚨、皮膚、黏膜、眼睛乾癢的的症狀,臨床使用桑葉、菊花、杏仁加減可改善。但屬於「陰虛」或「血虛」體質者,秋冬乾癢的情況會特別明顯,應視個人病症予以適當的體質調理。


陰虛體質者,常見熬夜、工作忙碌、思慮多的女性,平日易感燥熱、口乾舌燥、睡覺時烘熱,且排便乾燥呈羊大便般的顆粒狀。血虛體質者的乾燥症狀不同於陰虛患者,平時不覺膚熱,但常合併有頭暈、淺眠易醒、手腳冰冷、經期早到或延遲、月經量減少的情況。


擺脫冬季癢 藥膳做好體內保濕


對於冬季肌膚容易乾癢的人,黃慧娟中醫師建議可藉藥膳調理體質,先做好體內保濕,進而預防或緩解肌膚乾燥、脫皮、搔癢的不適。


【一般體質者】


說明:中醫認為「肺主皮毛」,一般人若因外邪(天氣乾燥)感覺肌膚的保水度下降,甚至乾澀、脫皮,可吃些滋陰潤肺的食材養生,如杏仁、百合、水梨。不過,少數民眾可能吃完會有腸胃不適的情況,代表腸胃虛弱,應減量或避免攝取。


★ 推薦藥膳1/薑味燉梨:將水梨削皮去核後,連同1薑片放入電鍋中隔水加熱,蒸煮熟透後,湯液和果肉可一同食用。民眾也可在此方酌加蜂蜜或冰糖,可加強滋潤體內燥性,但蜂蜜應選用純正蜂蜜為宜。


★ 推薦藥膳2/潤燥木耳甜湯:將30公克乾白木耳用水泡開後,加入麥門冬2錢、玉竹2錢、適量水分和蜂蜜或冰糖,熬煮入味即可。


【陰虛體質者】


說明:陰虛體質對乾燥症狀的感受較明顯,食療應注重滋陰,多補充水分和津液,降低腸胃的乾燥程度。


★ 推薦藥膳/增液湯:取生地3錢、玄蔘3錢、麥門冬3錢,與適量雞腿或排骨,加水燉煮至食材軟爛即可。雞腿和排骨可用熟蓮藕、黑木耳取代。若皮膚特別乾燥者,可再加入黃芩2錢、石斛2錢,加強滋潤和保濕的效果。


【血虛體質者】


說明:血虛所引發的肌膚乾燥,調理首重補血,可用四物湯為基底,加入何首烏和雞肉或排骨,幫助調養。不過,四物湯中川芎的燥性較強,過於行氣活血反而會使乾癢愈趨嚴重,應避免使用或減量使用。


★ 推薦藥膳/四物保濕湯:取何首烏3錢、當歸3錢、熟地3錢、白芍2錢、紅棗或黑棗2顆,與適量水分、雞腿或排骨,一起熬煮至食材入味軟爛即可。藥材若要加添川芎,不宜超過1.5錢。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緩解耳鳴不適 可做鼓膜按摩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對於許多中老年人來說,最感到困擾的就是耳鳴的問題。明明沒有外界雜音干擾,卻還是感覺有聲音存在。除了看醫生服藥外,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暫時舒緩耳鳴造成的不適呢?中醫師表示,患者可以在耳鳴發作時,做鼓膜按摩,來舒緩耳鳴的不適。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葛正航醫師提到,造成中老年人耳鳴現象產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因為老年人身理機能老化所引起。除了人體自然老化導致外,像是腦中風、心血管疾病、眼底血管病變等病症,在初期時也會導致耳鳴現象的產生。


因此,耳鳴的產生不純粹只是人體老化造成,還可能是由於其他因素導致。建議有耳鳴問題的長者若發現自己有耳鳴情形,應多觀察自身的生理狀況有無其他異常,並尋求醫師診斷找出耳鳴病因,也許能在診斷中發現其他隱匿在體內的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另外,有耳鳴問題的患者,除了尋求醫師的診斷,接受藥物、物理等專業治療外,若平常有耳鳴症狀的產生,也可以透過做鼓膜按摩、穴位按壓等方式,刺激耳部血液循環,來達到舒緩症狀的效果。


【鼓膜按摩】:


將雙手同時壓住左右耳的耳背部份,輕輕擠壓後迅速離開,反覆多做幾次,能夠刺激耳朵周遭穴道,促進耳部的血液循環,能有效緩解耳鳴以及腦部疲勞造成的不適。


【穴位按壓】:


除了鼓膜按摩外,民眾還可以在耳鳴症狀產生時,以指腹稍加施力按壓耳朵附近的穴道,來舒緩耳鳴的症狀。例如,耳門穴、聽空穴、聽會穴。或是上下緩緩的轉動脖子、肩頸等部位,都能達到不錯的效果。


【中醫師小叮嚀】:


在進行鼓膜按摩、穴道按壓前,可以先使用熱毛巾熱敷耳部,再進行按壓,舒緩效果會更加明顯。另外,提醒患者在進行上述2種舒緩方式時,力量切記要拿捏妥當,只要感覺有微微痠痛即可,不需用力過度,以免造成耳部的疼痛或傷害。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飲食清淡 預防脂漏性皮膚炎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 /台北報導】

天氣轉涼,頭皮、臉、胸口等處反覆發紅、冒皮屑,可能是脂漏性皮膚炎作祟,加上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等因素,都容易誘發,屬於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病。


脂漏性皮膚炎誘發成因


一般認為和體質有關,也可能和皮屑芽孢菌有關係;因皮屑芽孢菌的感染。常見的成因包括作息不規律,睡眠不足,熬夜,壓力,季節交替,女性生理期,或者過度使用熱水洗臉,蒸臉,三溫暖等。過於油膩或刺激性的飲食。根據統計,有兩大年齡層族群易得脂漏性皮膚炎,一是中、老年人,約每一百個人中約有二~五個人有此困擾,另一好發群,則是嬰兒。


脂漏性皮膚炎症狀表現


常在季節交替,或面臨較大的生活壓力時,出現頭皮發癢、頭皮屑變多,或者是在眉毛、鼻子周圍出現發癢脫屑的紅疹。在患部出現發紅現象及脫屑,偶有黃色及油膩的皮屑。頭皮的脂漏性皮膚炎,症狀較輕者只有頭皮屑增多、頭皮癢的症狀,嚴重者會在頭皮出現紅色帶有較厚皮屑的斑塊,有些患者則會出現掉髮現象。其他好發部位還包括嘴邊、耳朵前後、胸部等為好發部位,有時也會發生在肚臍周圍及鼠蹊部。


專家看法


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嬰兒因為油脂分泌比較旺盛,通常一歲以下約有四成以上比例,有脂漏性皮膚炎困擾。而成年人發病,通常與日常壓力大、作息不正常、免疫力下降有關;而老人容易因生病、季節變換而發作。脂漏性皮膚炎對於頭皮也可能造成掉髮影響,由於患者的頭皮容易出油,也易使毛囊發炎,一旦毛囊發炎,就可能造成掉髮增加。


注意事項


應適當調適壓力,保持心情穩定。平常儘量飲食清淡,避免太油膩的食品、香辛料及酒、過於辛辣刺激或太熱的食物。嬰兒症狀不嚴重則不須治療,使用清水或溫和洗劑清洗,水溫避免過高。成人如有明顯頭皮症狀,應就醫,避免自行用藥或抗屑洗髮精,以免使皮膚緊繃乾燥、症狀更嚴重。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經常結膜下出血 中風機率較高

【台灣新生報/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結膜下出血是指結膜下的微血管叢破裂並造成出血。


結膜下出血的症狀


眼科醫師張朝凱表示,結膜下出血一般是沒有症狀的,病患是發生結膜下出血的時候,通常是毫無知覺,而且視力不會有任何影響。僅少數的人會感到一陣輕微的刺痛。所以,大部分的結膜下出血是在照鏡子發現。


結膜下出血治療


針對結膜下出血,並不需要做特別的治療,通常會在7~12天內自行吸收,要避免揉眼睛及眼睛的外傷,以免出血增加,但吸收的過程中,血塊會散開來,顏色也會由血紅色轉為黃棕色,而此為正常的情況。


但是,若屬於反覆發作的結膜下出血,就必須考慮有無合併其他疾病的可能。眼科醫師張朝凱表示,結膜下出血反覆發作,則要考慮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及血液疾病。


眼科醫師張朝凱表示,若有配戴隱形眼鏡者,應暫停改戴鏡框式的眼鏡。


醫師意見


結膜下出血代表血管結構異常,眼科吳怡頡醫師表示,若是三高及心血管疾病的病史者,一旦發現經常有結膜下出血情形,不宜因它會自己轉好就輕忽,這可能代表血管組織異常,才會經常出血。如果有這些容易引發中風的病史,一旦發現自己有結膜下出血的徵象,務必再回醫院進行心血管的檢查,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如果是四十歲以上而經常結膜下出血,醫師表示比起沒有眼結膜下出血的人得到中風機率高出33%。原因是自己的血管組織已經變薄弱,容易因外力而出血,必須提高警覺,最好也到醫院進行心血管的相關檢查。


結膜下出血如何預防


眼科醫師張朝凱表示,應避免眼球意外碰撞、避免劇烈咳嗽、嘔吐,若有便秘情形,可多吃水果、蔬菜,或請醫師開立軟便劑。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健康管理/選擇健康的那條路

【經濟日報╱王欽堂】

「森林中有兩條路,我選擇了人煙稀少的那條路,於是一切都不同了。」這是美國詩人羅勃.佛洛斯特著名的詩句。


因為經常在外用餐,中午最苦惱的事情就是,發現辦公室附近竟然找不到可以吃得安心的「食物」,我說的是真食物,不是假食物或類食品。


因此,每天中午用餐時間我就面臨了兩條路的選擇,一條是前往公司附近的西式餐廳、速食餐廳及便利商店林立的那條街,另一條是離公司較遠處,有一兩家有機食品連鎖店,從幾年前也開始提供中午的「養生機能餐」,看起來較健康。


「你的每一口都是生與死的決定」。


這個營養專家近乎恐嚇的講法,是不是讓我們心生恐慌?只是因為每天每一口的決定和選擇,就決定了我們的生死?


如果證諸現在一連串的食品安全事件,所揭發的一些事實或真相,再和衛生福利部每年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的成長做聯想,恐怕這樣的講法是貼近事實的!


The Self Health Revolution《健康自救革命》一書的作者麥可詹恩,他歷時一年多的時間,收集了全世界的食品相關研究資料,閱覽超過一千個網站,得到一個營養專家可能會同意的說法──人為什麼會生病?扣除先天基因異常,只有兩個原因,「營養失調」和「毒素累積」。


2013年開春以來,國內新聞事件中最多的,就是和食品安全相關的議題,媒體報導美國的研究,知名速食店炸雞塊竟然只有40%的雞肉,其他是血管、雞脖子等,不僅高澱粉、高熱量,而且經過高溫油炸之後的雞塊,吃多了將引發心血管、關節炎等疾病,但是這個在營養專家口中的所謂「最完美的假食物」,卻伴隨許多孩子的成長。


當一切食物都可以「物超所值」地透過人工添加物,變身為各種色香味俱全的「食物」時,花生油沒有花生、橄欖油沒有橄欖,一點都不稀奇,只是民眾的健康卻一點一滴地流失。


這解釋了為什麼癌症30年來一直高居國人死因首位,而且罹患及死亡人數年年創新高的原因吧!


隨著全球人口持續成長,以及糧食短缺問題的日益嚴重,西方食品工業很早就開始生產各式各樣的「類食物」或「假食物」來取代真食物,這種情形在未來將會愈來愈普遍。


日本「安倍經濟學」的核心執行者──日本經濟財政政策擔當大臣甘利明,他在專訪中提到,未來50年如果政府不介入,日本老年人將占總人口的四成,而日本社會將面臨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縮短「平均壽命」和「健康壽命」之間的差距。


他舉例,如果「平均壽命」是85歲,「健康壽命」是75歲,其中差距的10年,就是久病、行動不便或臥床時間,我們應該努力讓「健康壽命」更接近「平均壽命」,才能讓人人健康地持續工作,不用65歲退休。


根據經建會去年調查指出,台灣是全球老得最快的國家,預計2025年後,我們將進入老人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20%的「超高齡社會」。


最近,行銷部同仁針對健康管理概念的推廣,設計了一張海報,畫面呈現了一條路,然後有兩個分叉路,一邊叫「健康路」,一邊是「見醫路」。


如果你選擇飲食不安全、缺乏運動、營養失調、漠視健康危機,就會走上見醫路;如果你吃真食物、適量有效運動、規律睡眠、有效紓壓、力行健康生活方式等,你就有機會走上另一邊的健康路。


(作者是哈佛健康事業董事長,本專欄隔周三刊登)







via UDN健康醫藥

類風濕性關節炎 秋冬宛如氣象台

【聯合報╱記者林思宇/專題報導】

秋冬交替,天氣逐漸濕冷,不少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疼痛加劇。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除了關節可能變形,恐引起肺部纖維化、增加心臟病發的風險,不可不慎。


類風濕性關節炎(簡稱RA)屬於全身性發炎,是慢性自體免疫發炎性疾病,好發於年輕女性和50歲以上婦女,女性患者為男性3倍;目前原因不明,一般認為和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


臨床上診斷主要依據美國風濕病學院所訂的診斷標準,包括晨間關節僵硬大於1小時、同時至少有3個或以上的關節區發炎、手部關節炎、對稱性關節炎、類風濕結節、血清中類風濕因子呈陽性和X光有典型的變化等。前4項至少出現6周以上,符合7項中的4項即可確診。


台灣類風濕性關節炎盛行率約1%,大概有10萬人有此困擾,知名作家杏林子即是病友。現年50歲的陳老師在23歲那年發病,發作時早上無法起床,上廁所困難,一蹲下去就非常痛,上下樓梯也舉步維艱,走一步停一步。


陳老師上課時每寫一個字都「痛心疾首」,最後右手嚴重變形,導致手筋腱斷裂開刀。陳老師說,由於看過杏林子的文章,知道這是無法根治的疾病,從此當起最乖的病人,20年來定時回診,並且按醫囑服藥。


陳老師說,一開始得病時很沮喪,但現在覺得還好得的不是馬上要命的病,「現在疾病完全無法影響我」。


秋冬交替,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最苦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魏正宗表示,患者宛如氣象台,此時門診病患增加二到三成。類風濕性關節炎雖以侵犯關節為主,但也可能侵犯其他器官,包括心臟導致心肌炎、肺臟導致纖維化、眼睛產生乾燥症等,不可掉以輕心。


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也說,天氣轉涼,類風關患者就增加,門診患者增一到二成,部分病友的消炎藥用量需增加,同時建議病友洗熱水澡、泡溫泉等,可以舒緩不適。














圖/聯合報提供


冬令進補 病情反失去控制


天冷民眾愛進補,薑母鴨、當歸雞、麻油雞,看了實在讓人食指大動。不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吃東西要小心,增加免疫力的中藥最好別碰,以免惡化。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魏正宗說,門診中不少病患吃許多中草藥,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吃天山的黑螞蟻,但患者吃了以後病情沒有變好,其他如靈芝、冬蟲夏草、蜂膠等都是病患所愛。


魏正宗認為,中草藥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找合格中醫師,吃合格的藥,不要隨便亂買保健食品;同時也要告訴門診醫師,利於病情的掌握,常常門診發現,病患病情無法控制,追問之下原來是在吃自行購買的補品;冬天到,患者也不能過度食補。


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則認為,補品、中草藥等都不建議,而麻油雞、薑母鴨等進補食物能免則免,否則常常一吃就發作疼痛。


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發現,治療效果佳,但患者一開始不容易馬上被診斷出來,魏正宗說,當雙手在晨間會僵硬,就應該到醫院抽血檢查,若病程到了手腳對稱性關節腫痛,就已經是中晚期了。


李信興也說,一般關節疼痛休息就會好,若民眾發現關節痛二至三周未見改善,就要到醫院檢查。







via UDN健康醫藥

台大研究:胰臟癌術後 化療優於放療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胰臟癌一向被稱為無聲殺手,病患5年存活率低於5%,歐美對胰臟癌切除手術後該化療或放射治療,一直爭論不休;台大醫院與台大公衛學院團隊最近採用網路統合分析法,證實胰臟癌病人術後化療,可減少死亡率三分之一,放療則無助於提高存活率。


這項研究成果獲刊於「刺胳針腫瘤學雜誌(Lancet oncology)」,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輔仁大學講座教授林肇堂指出,這篇論文「終結」了歐美逾10年的論戰。


該論文第一作者、台大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廖偉智指出,胰臟癌病人術後該接受化療、放療或兩者合併治療,各國莫衷一是,於是他收集國際間9個大型臨床試驗、逾3千筆病患資料,加以統合分析。台大公衛學院副教授杜裕康表示,近年國外發展新的統計模型,把各種臨床試驗結果,交叉分析,比起傳統A和B比較、C和D比較,多了A和C、B和D比較的模式。


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研究所長簡國龍、台大醫院健康中心主任吳明賢和腫瘤科主治醫師林育麟都指出,目前要早期治療及診斷胰臟癌,尚屬「不可能的任務」,但這項研究於有助於建立胰臟癌臨床治療指引,讓患者選擇最好的治療。







via UDN健康醫藥

飲食10原則 銀髮族吃出元氣

【內容摘自《照顧父母,這樣做才安心》,作者大家健康雜誌,大家健康雜誌出版】

爸媽年齡漸長,腸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漸漸減弱,一不小心,營養素可能就「入不敷出」!該怎麼吃,才能均衡攝取營養?


邁入銀髮熟年,老年人的活動量大不如前,代謝率也下降,需要的熱量比較少,但對於營養素的需求並未減少。因此,不能像年輕人吃得那麼多,但又得維持足夠的營養,所以在食物攝取上要多花心思。《大家健康雜誌》請教了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營養室組長莊世玟,以及台灣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陳潮宗醫師,告訴大家如何針對銀髮族的身體變化,在飲食上做調整,藉此獲得充足、均衡的營養。


飲食原則1

食材豐富多元,少油少鹽少負擔


老化會造成身體機能衰退,為了避免慢性病上身,遠離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腎臟病的糾纏,飲食上最好掌握口味清淡、少油、少鹽、高纖等原則。莊世玟組長提醒,這些原則不是要銀髮族吃得簡單、乏味,相反的,一定要做到飲食均衡、種類豐富多元才行。


飲食原則2

少碰精製加工品,高纖飲食最健康


陳潮宗中醫師提醒盡量選擇粗纖維的食物,如五穀米、雜糧麵包,少碰精製加工食品,如蛋糕、餅乾等糕點,因為精製的食品多為高升糖指數的食物,會造成血糖不穩定,且缺少纖維質,易讓排便不順暢,而粗纖維的食物可刺激腸胃蠕動,增加排便量,有利體內的廢物、毒素及膽固醇排出。


飲食原則3

蔬果辛香料入菜,提升食慾更有效


胃口不佳、食慾不好是銀髮族共同問題,陳潮宗中醫師建議可在菜餚裡加山楂、烏梅或檸檬汁來入菜,或餐前先喝點烏梅汁,不但可開胃,也有養生的效果。莊世玟組長補充,很多銀髮族認為少油、少鹽,食物味道會變差,其實只要利用番茄、蘿蔔、玉米、昆布、菇類、八角來煮湯,或用蔥、薑、蒜、咖哩當佐料提味,一樣可以吃得美味又清爽。


飲食原則4

善用小技巧,餐餐好入口易消化


全穀類中的維生素B群可提高新陳代謝,纖維質能促進腸胃蠕動,對老年人而言是絕佳的食物,不過,隨著年紀增長,咀嚼吞嚥能力變差,糙米、燕麥或質地較粗的雜糧麵包反而不好入口,莊世玟組長建議可在食物裡多加點湯汁,例如把五穀飯做成燉飯,或把雜糧麵包、饅頭泡過牛奶、豆漿後再吃,就可避免咬不動或噎到等問題。


此外,把食材切小塊再烹調,也能解決老人家咀嚼不佳或消化功能不良的狀況。而油炸或烤過的食物,除了油脂較高及含有過氧化脂質之外,質地也會變硬,所以不適合老人家食用。


飲食原則5

挑選優質蛋白質,不再吃進隱形脂肪


蛋白質是建構及修補身體組織的重要元素,要攝取足量,才能維持生理作用,並增加抵抗力,陳潮宗中醫師建議可從瘦肉、魚類、牛奶、豆類製品、雞蛋補充優質蛋白質。


有些人以為蛋的膽固醇含量太高,不適合老人家食用,其實只要身體狀況良好,一天吃一顆蛋並不會造成負擔,但患有高血脂、高膽固醇的人,則以一星期2~3顆為限。


很多老年人牙齒不好,所以愛吃肥肉,但飽和脂肪正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為了身體的健康,還是少吃為妙。莊世玟組長表示,去皮去油才是健康吃肉的方式,如果擔心咬不動,可把瘦肉燉爛,或加點湯汁以利吞食。絞肉、肉燥、獅子頭、香腸裡也有很多看不見的隱形脂肪,若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這些食物還是少碰為妙。


深海魚含優質的不飽和脂肪酸,能維護心血管的健康,鮭魚、鮪魚都是不錯的選擇,但鱈魚外皮油脂較多,最好去皮後再食用。


飲食原則6

選擇軟質蔬果,增加纖維質攝取


天然的蔬果富含維生素A、C,是抗氧化的好幫手,不但能延緩老化,還有助防癌。不過,許多老年人因咀嚼功能不佳,對蔬果都敬而遠之。莊世玟組長認為,蔬果的攝取種類應多元化,才能補充到不同的營養成分,因此,建議可選擇大黃瓜、絲瓜、木瓜、哈密瓜、西瓜等質地較軟的瓜類蔬果;蘋果、奇異果、水梨也可用湯匙挖出來吃,或打成汁飲用,青菜可去梗或切小塊以利咀嚼。


飲食原則7

乳製品、豆製品及小魚干,補鈣好幫手


除了基本的蛋白質、醣類、脂肪、維生素之外,還要特別注意礦物質的攝取,尤其是鈣質,對老年人的骨骼健康格外重要,建議可以從乳製品、豆製品及小魚干來攝取。不過,如果有高血脂、高膽固醇的問題,則必須盡量選擇低脂、脫脂的牛奶,或原味低脂的起司,才不會一不小心吃進一大堆油脂。


飲食原則8

每日喝水2000cc,遠離便祕與泌尿道感染


多喝水是銀髮族的養生之道,除了能提高新陳代謝、加速血液循環,也能避免便祕及減少泌尿道感染的機率,因此建議銀髮族一天的水分攝取量(連湯汁、果汁、牛奶等液體食物)最好要達到2000cc。


飲食原則9

提防高普林食物,謝絕痛風來造訪


少油、少鹽、高纖是所有慢性病患者的飲食原則,罹患糖尿病的老人則要注意三餐定時、定量,維持血糖穩定。此外,蛋白質雖對健康有益,但高普林食物卻會引起痛風或尿酸過高,代謝能力較差的老人家要特別注意。例如白帶魚、吳郭魚、吻仔魚、鯧魚、黃豆與黃豆芽,對一般銀髮族而言,只要適量攝取並不會妨礙健康,但普林代謝異常者,就要避免食用。莊世玟組長建議,有這方面問題的老人家要避免攝取全豆類,改吃豆製品,如豆漿、豆腐等,也能做到補充蛋白質及鈣質的目標。


飲食原則10

多辛溫、少苦寒,藥膳養生宜適量














作者:大家健康雜誌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2日 出版社:大家健康雜誌


很多銀髮族都會利用中藥來食補,陳潮宗中醫師建議最好以「多辛溫、少苦寒」為原則。溫性食材如人參、枸杞、紅棗、當歸能補氣與增強抵抗力,而苦寒食材如苦瓜、菊花、黃蓮等屬性較涼,會讓老人家原本就不佳的代謝變得更差,所以要避免。此外,年高體弱、腎精虧虛也是年長者較常出現的症狀,建議可用龜板膠或何首烏來補脾腎。


利用藥膳養生千萬不能貪心,要適可而止,才不會補過頭,反而造成血壓太高等症狀,例如原本精神奕奕的長者,一周食補2次就可以了,體質較差者也以一周3次為限。正確的飲食觀念,才能讓銀髮族過得健康又自在。







via UDN健康醫藥

游出健康 僵直性脊椎炎病友甩疼痛!

【聯合線上企劃/採訪醫師:台北市立萬芳醫院 風濕免疫科主任 廖顯宗 醫師、佛教慈濟綜合醫院 風濕免疫科主任 蔡世滋 醫師】

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早上起床背部易僵硬,休息後更痛,運動後反而可改善。日前結束連續三場演唱會的藝人「周董」周杰倫舞台上又唱又跳,擁有8塊腹肌健壯身材,舞台下卻仍受「竹竿病」僵直性脊椎炎所苦。其實適度運動能改善關節及脊椎活動度,臨床最推薦患者游泳,因為游泳會讓患者的胸、肺擴張,改善肺功能,又不傷關節,水的浮力也能減輕疼痛。


萬芳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廖顯宗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自體免疫系統異常造成,將體內正常器官細胞視作「壞蛋」攻擊,因「自己打自己」致病,盛行率約千分之2至4,以此推估全台近10萬名患者。


花蓮慈濟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蔡世滋解釋,該病多好發於20至40歲青壯年,男女比例約4:1,研究發現患者幾乎皆帶有會擾亂自體免疫系統的HLA-B27基因,多為家族遺傳,目前全台超過百萬人有此致病基因。


廖顯宗主任指出,不同於紅斑性狼瘡與類風濕免疫疾病攻擊的是皮膚與關節,竹竿病發病多從骨盆後兩側薦腸關節發炎開始,沿著脊椎「向上延伸」,波及周邊軟組織導致沾粘、出現因附著骨頭的肌腱發炎與鈣化而生的骨贅生物,且連下肢等周邊關節也發病,如腳跟阿基里斯腱、膝蓋與腳底等,常被誤以為是骨刺,但女性患者多從周邊關節發病。


蔡世滋醫師表示,適度運動可以增強患者體能、柔軟度、關節活動度,進而減少關節及脊椎疼痛、預防變形及防止骨質疏鬆。過去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物或口服免疫調節藥物治療,但對部分患者效果不彰,且有腸胃道與腎臟等副作用風險。生物製劑是近年來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趨勢,健保也有給付,可對症下藥、抑制促使發炎的腫瘤壞死因子,跟傳統治療效果比起來如「飛彈」對「機槍」,治療效果較佳。


廖顯宗主任說, 生物製劑需經醫師評估使用。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藉由治療與復健運動,可穩定控制,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不同於一般疾病多建議患者休息,建議可從事游泳、瑜珈、體操等伸展運動,事前記得暖身,運動後可和緩放鬆,將能得到良好的復健效果。


蔡世滋建議民眾可用「1(僵)、2(痛)、3(不動,無法動彈)」初步評估就醫需求,另若突然出現眼部不適、虹彩炎,或是血尿、腎絲球腎炎等,也恐是僵直性脊椎炎免疫系統侵犯所致,應就醫確認。







via UDN健康醫藥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喝水防流感? 還是接種疫苗吧

【聯合線上企劃/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一項針對50歲以上成人的調查顯示,去年有41%的受訪者曾染上感冒或流感2次以上,但有三成認為只要多喝水,就可預防感冒或流感上身,顯示民眾的防疫觀念有待加強。


這項「成人健康認知調查」,是在本月中旬以電話抽樣訪問500名年齡在50至74歲的成人,發現逾四成受訪者罹患慢性病,其中以高血壓居冠(35%),糖尿病(15%)次之。但令人驚訝的是,經交叉比對後,有四成患有慢性病的民眾自覺健康。


另外,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姚建安指出,許多上了年紀者抱持僥倖心態,疏於打疫苗。姚建安表示,最近收治一名54歲罹患糖尿病的婦人,因感冒到附近診所就醫,但幾天後出現高燒,伴隨呼吸窘迫,緊急送該院急診,證實併發肺炎鏈球菌感染;即使用了第三線抗生素,病情仍不見起色,經插管並轉送加護病房照護,病情才獲控制。


姚建安引用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截止本月14日為止,有六成二的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案例是50歲以上成人,顯示50歲以上有慢性病的熟齡及銀髮族,可能因罹患感冒或流感,進而併發嚴重的肺炎鏈球菌感染。


73歲的資深主播盛竹如昨天也化身為「疫苗宣導大使」,他指出,過去曾因得了流感,噪音變得很低沉,差點砸了自己的招牌。為此,他從5年前開始,每年都按時接種流感疫苗,今年則首次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透過雙重保護讓自己更健康。







via UDN健康醫藥

百年醫院改建 三總北投分院溫泉定心神

【聯合報╱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昨天開幕。 記者林伯東/攝影


羅馬帝國最早利用溫泉療養,台灣溫泉療養則始於日據。現址為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的前日軍衛戍醫院北投醫院,是國內首座溫泉療養醫院,開啟台灣溫泉療養的濫觴。古蹟修復後,昨天正式啟用,成為國內首家具溫泉的精神科醫院。














古蹟旁的「滌心池」溫泉泡腳池,池水為百分百純白磺泉,適合民眾泡腳。 記者林伯東/攝影


三總北投分院醫療部主任黃信得昨天指出,在衛戍醫院古蹟新建造的軍陣大樓,將提供輕度精神病患使用,共一百零八床,除了擁有溫泉古蹟,病房也採取少見的開放式設計,患者可以自由走動,也有機會使用溫泉足浴,調和交感神經,讓情緒穩定。

三總北投分院家醫科醫師陳家勉指出,院內溫泉主要是來自硫磺谷的白磺泉,泉溫介於攝氏五十到七十度,泉水為白色,具硫磺味,屬酸性硫酸鹽泉,可讓皮膚角質層柔軟,鎮痛、止癢,對慢性皮膚病、關節炎及神經痛患者有幫助。


羅馬帝國時期,軍隊四處征戰,傷兵只能利用溫泉清洗傷口,沒想到效果很好,後來羅馬軍隊所到之處,只要有溫泉的地方,就建造宮殿型浴池,除了治療傷兵,也有社交效果,現在歐洲仍保存許多完整的羅馬公共浴池建築古蹟。電影「羅馬浴場」也讓人看見羅馬人愛泡澡。


台南市前副市長許陽明考查,日據初期,台灣守備軍醫部長藤田嗣章久駐台北,當時兵舍衛生設施不完備,所以看中北投溫泉場,供病患療養,因此建設「台北陸軍衛戍療養院北投分院」,並進一步帶動北投發展。


衛戍醫院旁的三總北投分院,原名國軍北投分院,一直收容身心科及憂鬱症等病患,自民國卅八年成立,院史逾六十年。國防部於民國九十三年間著手規畫設計及編列相關預算,並於九十八年開工動土,修復歷史逾百年的衛戍醫院。







via UDN健康醫藥

驚 加倍奉還加招牌動作法令紋鬆

【聯合線上企劃╱楊順平】

法令紋墊片撫平臉部鬆弛 肌膚凍齡少紋路


日劇「半澤直樹」紅遍亞洲,男主角低頭怒目瞋視,搭配台詞「加倍奉還」及招牌動作,引發眾多上班族的廣大的共鳴。不過,像這樣低頭怒目相視的動作可別經常做,當心臉上年久失修的法令紋鬆弛一覽無遺。


長久以來,法令紋一直是熟齡人士最在意的臉部鬆弛部位,許多愛美人士早在輕熟齡階段,就提前啟動法令紋的預防工事。不過,無論是雷射、超音波等非侵入式的肌膚緊實療程,或是微整形注射,主要針對較輕微的臉部細紋加以淡化或是填補臉部凹陷的部位,只維持一定效期,至於凹陷較深的法令紋幫助有限,高雄法泊時尚診所總院長邱浚彥醫師表示植入法令紋墊片是可以選擇的方式。


法令紋墊片主要用來填補二側鼻翼尾端到嘴角間倒三角的凹陷部分,也就是「鼻唇溝」位置。由於墊片植入凹陷的正下方,由下往上直接撐起,肌膚因此產生延展張力,達到撫平紋路的效果。


如果把鬆弛臉部比喻為一張充滿摺皺的紙,非侵入性療程的作用只能讓摺皺幅度降低一部分,注射填補則是將填充物注入摺皺間,形成表皮暫時平整的效果,而植入法令紋墊片就如同從下方撐起紙張,使紙張產生張力,摺皺一瞬間就被撫平,只要一直保有墊片,撫平紋路效果就得以永久維持,遠勝過其他方式。


植入法令紋墊片的方式,會依單獨進行,或與隆鼻手術進行而有所不同。若採取單獨進行,植入的傷口會開在口腔內接近鼻唇溝的地方,大約是上牙齦靠嘴唇處二側約1公分,手術時間約40分鐘,全程可於局部麻醉下進行。口內傷口縫線會在一星期後消腫後自然分解,不必拆線,很少有感染問題。


若與隆鼻手術一起進行,墊片只要經由植入人工鼻骨的鼻腔傷口進入皮下即可,不必另外挨口腔內那一刀,手術時間則視整體療程項目多少而定,復原所需時間亦同。


一般法令紋墊片會放在皮下靠近骨頭的位置,一來容易與組織結合,減少發生滑動機率,二來植入深層,上層有表皮及脂肪覆蓋,墊片邊緣比較不會透出表皮,不會影響到外觀。


目前法令紋墊片的常見材質有矽膠、GoreTex及自體肋骨。矽膠較平價,質地偏硬,與人體相容性低,產生夾膜的機率較高,容易滑動; GoreTex質地軟,孔洞多,容易與人體組織結合;而自體肋骨有容易與皮下組織密合,且無排斥問題,雕刻成適合的形狀,就能使用。


邱浚彥院長建議,法令紋墊片可配合人工鼻骨,選擇同一種材質。例如自體肋骨硬度高,作為山根支撐效果極佳,可手術一次摘取後,部分雕成山根隆鼻,部分雕成法令紋墊片,還可視需要,部分再雕成下巴墊片,一次完成隆鼻、淡化法令紋及調整臉型比例的治療目標。此外,法令紋墊片也有間接墊高鼻子的作用,讓隆鼻效果再升一級。


邱浚彥院長提醒,法令紋墊片植入後,前3天可冰敷降低疼痛,後3天可溫敷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腫塊,通常1週內都能自然消腫,2週內墊片固定前,避免大力擠壓。復原期間可多喝薏仁湯,幫助消腫。法令紋占臉部面積大,是形成熟齡臉部鬆弛的主要因素之一,法令紋墊片撫平效果佳,且效果維持長久,擊退臉部鬆弛紋路,讓去除老態成為年輕狀態不再只是奢望!!







via UDN健康醫藥

自我檢查 掌握飛蚊症治療時機

【台灣新生報/記者 鄭綿綿/台北報導】

眼前飛蚊揮之不去,是飛蚊症患者最困擾的事。大多數的飛蚊症是由於老化,自然造成的玻璃體剝離而產生眼前飛蚊現象。但若發現飛蚊產生數量、大小有所明顯變化,可能是「視網膜病變」的前趨症狀,應儘快就醫詳細檢查。


飛蚊症成因影響


飛蚊症是在眼球透明的玻璃體中有漂浮物,而這些漂浮物產生陰影投射於視網膜所導致。發生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因為出血、發炎、感染造成玻璃體混濁,而產生隨視線移動的「飛蚊」,這類飛蚊可能是玻璃體病變的症狀,也可能是視網膜剝離的前趨症狀,必須請醫師詳細檢查並治療。


另外,還有些病理性的飛蚊症原因,包括與玻璃體出血,像是糖尿病、高血壓、眼中風)。玻璃體炎、視網膜炎,以及玻璃體退化時造成的病變有關。大多數的飛蚊症,其實是肇因於老化而導致的玻璃體剝離,是一種自然的生理現象,有些狀況較輕微者,不需特別治療,也有不少患者在日後自然的消失。


飛蚊症表現


常見表現包括當眼球轉動時,陰影本身也會跟著移動。但呈現的移動幅度,並不會準確地跟隨著眼球轉動的幅度而改變。當眼球轉動開始或結束時,飛蚊陰影仍會漂移。


專家看法


眼科醫師張正忠表示,有飛蚊症問題者,可藉由簡單的自我檢查法,不定時就可多做,方式為拿一張白紙,利用單眼直視白紙,測試原來飛蚊的現象有沒有變化,並左右晃動白紙,看有無其他變化。之後,再換另一眼重覆做一次。經常自我檢查一下,有助避免延誤飛蚊產生病理變化的治療時機。


注意事項


出現以下情況,應請眼科醫師做詳細的散瞳孔視網膜檢查。包括:突然發生飛蚊症狀時;以及原有飛蚊症患者發現飛蚊的數量、大小、位置發生改變時。通常生理性的飛蚊症會有持續性和穩定性的特色,如果數量、大小、位置發生變化,不排除可能是其他病理變化。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享「瘦」沒享「性福」 只吃蔬果惹的禍

【聯合報╱記者趙容萱/台中報導】

台中市40歲婦人和丈夫減肥半年,瘦身有成,但丈夫對她「性趣」缺缺,她還以為老公是吃到黑心油導致不舉,向中醫求診,才發現因要減肥,天天生菜和芭樂等當食材導致不舉,還好經過中藥調理、飲食均衡,夫妻重拾閨房樂。


台中市蓮樺中醫幸福門診中醫師王雅秀表示,最近因為國內爆發以棉籽油混充食用油,這對夫妻因全身無力、頭昏眼花、食欲減退,與媒體報導長期食用粗製棉籽油的症狀相仿,經她細問飲食習慣發現,主要是夫妻倆長期食用高纖的生菜、芭樂、竹筍、芹菜等「倒陽」食材減肥,影響性欲。


婦人婚後育有2子,因幸福肥,身高160公分的她,體重破60公斤,老公身高168公分,體重近80公斤,夫妻倆半年前開始透過中藥調理、搭配食用高纖、低卡路里飲食方式減肥,各瘦了近10公斤。


婦人表示,夫婦倆回復完美身材,但令她不滿的是,丈夫近半年對她「性趣」缺缺,自覺心有餘而力不足,她也對性事變得淡泊,過去每周行房2次,近半年來,每個月不到2次,她曾懷疑老公有小三,但看起來不像,反倒像吃了黑心油症狀,連忙帶老公一起來求診。


王雅秀詢問婦人平日的飲食狀況後,發現婦人為減重,除早餐外,午晚餐幾乎都是生菜、竹筍、芹菜、絲瓜、冬瓜、芥藍,水果也是高纖的芭樂、火龍果,渴了以檸檬汁當水喝,丈夫也跟著吃,夫婦倆瘦身有成,但卻導致性趣缺缺。


王雅秀說,生菜屬性太涼,長期食用,會使脾胃太寒,引起發冷、腹痛、小便清長、大便稀溏等寒症表現,久食會敗腎、倒陽、腰腿無力等。而且光吃生菜等高纖蔬果,熱量不夠,體內血糖降低,也會使精神不振,性欲淡漠。


王雅秀指出,此外芥藍性味甘辛涼,久食能抑制人體內性激素分泌,使人性欲減退;竹筍清熱化痰,但因含有大量的草酸,影響對鈣、鋅的吸收與利用,使人出現性欲下降、性功能減退等;久食絲瓜可能造成男性陰莖勃起功能障礙;芭樂久服可能導致陽萎。


王雅秀提醒減肥民眾,減重仍然要營養均衡,要增加閨房樂趣,可選用含鋅、鈣、硒、植物性蛋白等,含鋅食材有牡蠣、海鮮、蛋、肉、堅果、全穀類等,含硒則有瘦肉、柿、蒜頭、海產、蔥、南瓜等。







via UDN健康醫藥

高麗參、人參、粉光參 藥性大不同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自古以來,民眾對人參有很高的評價,認為服用人參具有延年益壽的好處,有些民眾還會自己購買人參來補養身體,然而,雖然高麗參、人參(吉林參)、粉光參都是「參」,但是藥性往往大不同,用途也都不一樣,民眾最好不要把這些參全都搞混在一起,甚至於隨便亂服用,否則恐怕會產生身體不適的情形。


專家看法


藥劑科藥師廖宜敬表示,不同的「參」具有不同的藥性,用途也都不一樣,有的參屬涼性、有的參屬溫性,在用途上,有的能夠滋補、有的能夠潤肺化痰,就以市面上常見的吉林參和粉光參為例,其實這兩種參不同種,雖然都是補氣藥,但吉林參味甘微苦、性溫,能大補元氣,而粉光參味甘微苦、性涼,能養陰生津。


藥師指出,「參」的種類相當多樣化,但不管是哪一種「參」都是中藥材,因此,只有在中醫辨證的基礎上才能夠依照病情使用適合的中藥方、中藥材,加上每個人的體質、症候皆有所不同,如果民眾要進補服「參」的話,建議還是要諮詢中醫師比較好,只有在中醫的指導下使用中藥材,才能真正地改善體質、調整身體的健康狀態。


常見三種參品


1.高麗參:高麗參產於韓國,所以稱為高麗參,具有大補元氣、滋補強壯等好處,能補充人體氣血陰陽之不足,進而增強體質、改善臟腑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主要用於改善脾氣虛弱與肺氣虛弱,適合用於久病的人、衰弱的老年人、身體抵抗力差的人身上。


2.吉林參:中國大陸人參以吉林等地的產量較大、品質較好,所以大陸人參常稱為吉林參,主要用於生津、寧神、益智,適合用於久病氣虛體弱、虛脫、心悸、血崩、健忘等病症。目前多半是由農民種植而成,但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裡仍存在珍貴的野山參。


3.粉光參:粉光參盛產於美國、加拿大等地,與高麗參、吉林參是同科、同屬、不同種,主要用於改善肺陰不足、虛熱喘咳、熱病傷陰燥咳等病症。由於粉光參能益氣降火、提神健脾開胃,因此,適合用於壓力太大、工作忙碌、睡眠不足的人身上。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少坐多站 加速新陳代謝 可消耗熱量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想增加熱量消耗,不妨少坐多站。每天多花三、四小時站著,一年下來多消耗三萬大卡,等於跑了十場馬拉松。


英國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Chester)約翰·柏克利教授(Dr John Buckley)表示,很多人一天可以坐上十二小時,如果加上躺在床上七小時,等於每天十九小時的靜態生活。規律運動也無法改變久坐的壞處。


切斯特大學研究團隊主張,不妨每天至少花三、四小時站著工作,一年下來等同跑了十場馬拉松,站一小時比坐多消耗五十大卡。


柏克利教授表示,每天至少多站三小時,可消耗一百五十大卡熱量,五天就多燃燒七百五十大卡,一年達三萬大卡,等同八磅(3.6公斤)的贅肉,長期累積相當可觀。


約翰·柏克利教授找來十名自願者,請他們連續一周每天工作時至少站三小時,發現他們飯後血糖降低得較快。久坐也常讓血脂容易升高,站著時候心跳加快,也自然加速新陳代謝,進而增加熱量消耗。


站著工作其實不是很「新潮」的觀念。作家海明威、英國前首相邱吉爾都曾有站著工作的習慣,邱吉爾、海明威、班傑明‧富蘭克林都有特殊的桌子可供他們站著寫作。


少坐雖然有利健康,但若如同專櫃小姐穿著高跟鞋站一整天恐怕很容易傷害腳部。久坐、久站增加下肢靜脈曲張的風險。預防的方法有避免長時間站、坐或雙腿交叉過久、避免高溫環境及穿緊身衣物或高跟鞋,不妨適度走路,勤作抬腿運動及拉筋;屬於高危險群者若發現有靜脈曲張,建議定期就醫追蹤檢查。


腰痛、背痛也與肌力變差、疲勞、長時間站立工作及久坐姿勢過於固定有關。一旦腰痛,醫師建議儘早就醫檢查,需要瞬間用力或長期久坐、久站,搬重物的工作都不利於脊椎健康。


民眾在長途久坐飛行後,出現血栓的風險增加,建議不要一直坐著不動。心臟內科醫師周玉蘭提到,當下肢產生了深部靜脈血栓栓塞,脫落的血栓容易造成左右肺動脈近端阻塞。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基因分子標記 早期發現胰臟癌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胰臟癌和腦瘤向來被視為治療棘手的癌症,國家衛生研究院昨天發表最新的胰臟癌基因分子標記,及以具有金-198標誌的放射性奈米金粒子製劑,希望盡早診斷或減少復發率。


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胰臟癌患者能早期發現,八成患者會在五年內復發;若早期發現,患者的存活期約36個月,晚期發現存活期約18到24個月。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與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合作,以三次元組織工程技術,結合生物及臨床資分析,發現人類胰臟癌中存在的6個基因分子標記。此六個基因分子標記,只需利用聚合酶連鎖反應(PCR)、基因晶片和病理染色就可偵測到腫瘤基因標記。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醫師蔡坤志說,這些基因分子標記,可反應腫瘤幹細胞活性;動物實驗發現,抑制此基因就可限制腫瘤轉移,並據此訂出適合患者的術後化療或標靶治療,準確率達九成五。研究將刊登在11月的國際期刊「腸胃學(Gastroenterology)」。


放射性奈米金粒子製劑 降低腦瘤復發率


另外,台灣罹患原發性及轉移性腦瘤患者,每年新增約1500例。腦瘤復發率高,存活期平均僅12到15個月,復發位置多在距離原發腫瘤2公分處。多數患者術後接受同步化學放射治療,不過,在手術至化學治療之間,會有2到4周空窗期,以等待傷口癒合。


國衛院與清華大學合作研發具有金-198標誌的放射性奈米金粒子(198Au-GNP)製劑,經由穿顱注射輸送到腦瘤病灶處,做近距離的放射治療,等於把奈米金藥物留在顱內釋放放射線,預期可加成後續化療效果。目前研究顯示,若接受此種治療,若腦瘤復發,僅成長60%,若未接受此種治療,腦瘤恐成長為3倍。


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陳仁焜說,此一奈米核醫藥物含金-198原子,可同時放射貝他和伽瑪射線。前者可殺死腫瘤細胞;後者則可造影,呈現奈米金在腦內的動向,又因其具顯著X光對比顯影效果,可在電腦斷層掃描時,引導接續的放射性治療。此技術已獲台灣、美國及澳洲專利。







via UDN健康醫藥

黃達夫/改革健保 衛福部活在上世紀

【聯合報╱黃達夫】

醫改會最近針對全台22縣巿,隨機抽樣電話訪談約1千名老人的家屬,發現老人家常同時罹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骨質疏鬆症,又常跨院、跨科看診,「每次領回家的藥,多到幾乎可以開藥局」,所以,國內有六成八老人重複用藥。


這其實就是政府所標榜,高達七、八成民眾滿意度的健保所引起的嚴重併發症。只是沒有人去統計到底有多少人因為就醫的方便,反而受到傷害,甚至導致死亡。


醫療業新策略 提昇價值


自從全民健保開辦,17年來,醫界與健保署一直陷於爭錢的泥淖中,最近總額協商又告破局。但是,衛福部卻忙著推動觀光醫療而怠惰了改革健保的本業。


令人失望之餘,樂見策略大師麥可波特與湯姆斯李醫師在10月的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波特為醫療業開處方」。


該文說:「該是醫療業推出新策略的時候了!新策略的核心,是為病人追求最大價值,也就是以最低成本達到最佳的成果。醫療體系既有的做法是以醫師所做的事情去驅動供給,今後應該改為根據病人的需求,打造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系統。」


「我們必須從注重看病的次數、住院、療程、檢驗等醫療服務量的計算,轉而把焦點放在如何去達到最佳的醫療成果。我們必須把現今每家醫院都提供所有的服務,改變為把特定病症集中到適當的醫療機構處理,以提供高價值的醫療照護。這樣的轉變不是一蹴可幾,而是一套完整的終極策略,我們稱之為『價值任務(value agenda)』,那需要重新建立新的醫療組織、新的衡量價值的方法,以及新的費用給付方式」。


鼓勵社區醫院 認養老人


如前述,在人口急速老化的台灣社會,由社區醫院去認養社區老人,以論人計酬的給付方式,鼓勵社區醫院負責將該區的老人照護好。他們可以發揮創意,自己決定雇用什麼樣的專業人員,用什麼樣的方法,去達成其任務。


例如運用個案管理的方式給予每位老人個別化的整合照護、衛教及輔導,甚至當有緊急狀況發生時,由負責的醫師到病人家裏訪視,就可避免老人家跑急診處的辛勞。而且,因為有固定的人提供持續性的照護,不但病人安心,很多問題可及早發現、及早處理,就可減少住院的頻率。如此一來,除了整體醫療品質提升,醫療費用也會跟著下降。


特定療程 以包裹式定價


至於比較專精的醫療問題,如心臟手術、骨科手術、背痛的處理、癌症醫療等,則由執行團隊整合照護的專科醫院處理。這些特定療程就以包裹式定價給付。不論是論人計酬或是包裹式給付,對於用心照顧病人、治療成果優良的醫院,就應以較高的給付給予肯定。


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在今年2月也出了一份報告「兆元美金的戰利品(The Trillion Dollar Prize)」,副標是「以醫療成果為基礎的給付方式來解決美國醫療支出的危機」。


報告中開宗明義地說:「在美國社會已經達到共識,只有根本地把論件計酬改成以醫療成果為基礎的給付方式,才能促使21世紀的醫療提供者以創新的方法去降低醫療成本,讓醫療體系得以永續經營。如果能改變給付方式,預期在未來十年將為美國省下1兆美元的醫療支出。挑戰在於如何成功地達成這個改革。」


反觀台灣,衛福部似乎還活在上個世紀,因循苟且,一下子要開放更多醫學中心,下一時刻又要設立兒童醫院,壓根兒不在乎外面世界的變化。


(本文作者黃達夫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二刊出







via UDN健康醫藥

多喝水 有助身體代謝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多喝水有助於身體代謝機能。中醫師陳玫妃表示,中醫觀點,適當地喝水可以清瀉體內的胃火、肝熱以及血熱的物質,有解渴、淨化身體的作用。因此,多喝水有助於解熱代謝,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


中醫師陳玫妃表示,過濾後的水不見得是完全無菌,在國內,過濾後的水通常還會含有一些細菌,以及過濾器材的保養也很重要,否則也會成為細菌的一個溫床。通常過濾後的水,經過煮沸、殺菌再飲用,較能提升飲用安全性。要健康喝水,喝水要一天之內,慢慢地喝,最好一天有1公升半至2公升的水份補充。喝水可幫助順利地排便,來維持身體的適當地代謝,及生理的機能。通常晨起喝1大杯水是最佳的時機,有助於腸道的蠕動,促進排便,也有清肝、解熱的作用。


陳醫師表示,就體質來看,若體內的肺熱、胃火過旺;常容易口乾、舌燥嘴破,舌質有裂紋,舌紅,身體的精力較不足。此時多喝水可將體內的胃火、肝熱、血熱等症狀緩解、改善,增強身體的抵抗、免疫能力。還有,感冒、發燒的人要多喝水。因為體內有熱灼燒自己的津液水份。以及若有抽煙、喝酒的人,更應多喝水,才能代謝體內的肺熱以及肝熱等問題。


醫師指出,多喝水可沖淡尿液中的毒素,增加排尿的次數,可減少尿中的細菌感染膀胱、尿道的作用。因此像是尿道炎、膀胱炎患者,也應多喝水,幫助將尿道、膀胱內的細菌、排泄出來。另外,也有研究提到,多喝水有降低癌症的風險,提高自身的抗病功能。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外感頭痛」與「內傷頭痛」

【內容摘自《感冒應該看中醫》,作者賴榮年,大塊文化出版】

中醫認為「頭乃諸陽之會」,是人體陽氣的匯聚之處,一旦五臟系統的運作失序,精、氣無法正常上佈於頭則產生頭痛。舉個簡單例子,就像讀書人準備考試太過用功引起腦部缺氧、低血糖的頭痛,就屬於「內傷頭痛」。


單純的六淫感冒所引發的「外感頭痛」,是容易治的,因為感冒急性期病程快、療程短,不論是用藥物或是針灸,有的時候都可以是「一劑知二劑已」,甚至遇到善針的中醫師,一針就緩解,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但以我看:


台灣六淫感冒沒有得到合適處理,而處在「感冒沒醫好」的半健康狀態的人很多。這種沒醫好的感冒,慢慢變成了慢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慢性咽炎及慢性頭痛等症狀,困擾著人們每天的作息。這將會造成越來越難區分是單純的外感頭痛殘留下來的慢性頭痛,或是情緒、壓力所引發內傷的慢性頭痛。


在台灣,大家從小到成年都在競爭壓力下的氛圍,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喜怒哀樂,當情緒壓力過大卻沒有得到調解,常常會引發肝火或是心火,而使得原來殘存的外感的頭痛更加重,這在當下的社會非常普遍見到。「外感頭痛」與「內傷頭痛」已是蛋生雞、雞生蛋的複雜因果關係了。因此中醫師在治療時,會把外感跟內傷的頭痛兩者一齊納入考量,如果病人這頭痛比較久了,醫師會衡量在原來開立偏攻「外感頭痛」方子中與「內傷頭痛」的背景,加入提昇情緒或壓力引起弱化自癒力的偏補藥味,從臨床治療來看,攻、補兼施的治療成效是滿顯著的。


小續命湯,對治「內傷頭痛」的首選方


小續命湯是我個人推薦對治「內傷頭痛」的首選方,方中有麻黃湯及桂枝湯的組成,因此也具有這兩個方子對治風寒外感的特性。但因為病患正氣太虛,故再加人參補氣、附子補陽,是很強烈的補強正氣的組合藥,另外防風、川芎、杏仁等可以溫暖經絡使之暢通,防己、黃芩為了怕前述藥太過補而用來清裡熱。


如果我們仔細看這個方子的原意,是「陰虛火旺,痰隨火湧,故不省人事,血虛風中左體,為左不遂,氣虛風中右體,為右不遂,風中筋脈則拘急,風中口而則喎邪……」 竟然是治腦中風的方子?不用嚇一跳,沒錯。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過勞使人的精、氣無法上佈於頭,輕者只是表現出「內傷頭痛」,而重者,就表現出阻塞型的腦中風,兩者之間的體質是一樣的,只是背景病情發展時間的長、短及表現出輕、重症狀的不同而已。


我醫過最年輕的腦中風病人,18歲的年輕孩子,每天就是遊手好閒,熬夜打電動,通宵達旦,長期下來的某一天,凌晨2點在熬夜看電影的時候中風,來給我看的時候已過了針灸治療最黄金的前三個月,雖然復健三個月仍然無法站立。經我治療約一個月,可站久,可勉強走幾步,病患及家屬對這樣的進步,喜出望外,當然這只是一小步,後續的復健要走的路仍很長,這是極端的例子,主要在告誡大家不要輕忽「內傷頭痛」的病症。


「內傷頭痛」的中醫治療,教科書上沒寫用小續命湯,中醫師們也不見得都習慣如此處方,臨床多年,我個人認為兩者是相通的道理,因此喜歡用小續命湯治療「內傷頭痛」,一方面治癒病人的頭痛,一方面可預防這類病患持續往阻塞型腦中風的體質發展,一舉兩得,當然病患本身頭痛被醫好了,體質轉變了,但並不一定理解醫師在這其間所費的苦心。


加減方中的神來一筆


搭配「外感頭痛」原開立的方子中,考慮「內傷頭痛」背景的用藥,也有幾帖常用方,例如:


․腸胃功能長期氣不足的病人,添加「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

․頭痛外也容易頭暈、疲倦、心悸、多夢的陰血不足的病人,加「人參養榮湯」。

․容易健忘、恐慌的髓海空虚者加「大補元煎」。

․頭痛容易合併頭暈厲害,甚至於嘔吐者,加「天麻鉤滕飲」。


這些病況同時牽涉到高血壓、精神科、腸胃科、神經科的病患,中醫都能在治療感冒的同時靈活運用,不在此一一贅述。


就如每一張中醫處方上有君、臣、佐、使的設計,精確的對不同病人有一套的作戰策略,但又隨中醫師的人生歷練,看病的經驗不同,而鋪陳出不同的治療方案,中醫學博大精深,的確難學也不易通透,即便是治小小感冒,讀者朋友一路下來看下來,不難發現處方的審慎思索、斟酌再三的考量,在我看來,每張中藥處方,皆如藝術創作般的精雕細琢與完美。







via UDN健康醫藥

兩撇步 揪假蜂蜜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如何挑選真蜂蜜?養蜂協會表示,市售假蜜占五到六成,大多充斥在一般市場和賣場,建議消費者購買蜂蜜要認明由農委會農糧署、農委會苗栗區農改場以及台灣養蜂協會共同核發的「國產蜂產品證明標章」。

真假蜜如何分辨?養蜂協會理事長吳朝生表示,蜂蜜與冷水混和搖一搖,真蜂蜜帶有蛋白質與胺基酸,因此搖晃後蜜水混濁,會產生又多又厚的泡泡、久久不散;但混和糖份的調和蜜相對泡沫較少。若是完全沒有蜂蜜的假蜜,搖晃後泡沫立刻消退,且蜜水清澈。


另也可用60℃熱水沖泡,真蜂蜜泡熱水除了香甜味,還有淡酸味,假蜜混和熱水時,蜜香一下子就被蒸發,且喝起來只有甜味,沒有酸味。真蜜開瓶時會有獨特的花香,但假蜜就只有香精味道。


吳朝生說,由於真蜂蜜減產,因此市售真蜂蜜700公克售價500元以上,低於這一價格的蜂蜜恐怕不純。協會迄今已核發138萬1130張「國產蜂產品證明標章」,這些蜂蜜都經過品質和農藥殘留檢驗,保證是真蜂蜜。







via UDN健康醫藥

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解痛食物/咖啡、巧克力解頭痛 並非人人有用

【元氣周報/記者蕭雅娟∕台北報導】

▇解痛食物


咖啡、巧克力解頭痛 並非人人有用


大部分的頭痛與腦血管擴張有關,鍾貴馨指出,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茶和巧克力,可通過腦血管障壁(Blood-brain barrier),使腦血管收縮,緩解緊張性頭痛或失眠性頭痛。


他說,如果病患前一夜沒睡好,感到頭昏腦脹時,適時喝一杯杯咖啡或茶飲,能緩解因失眠帶來的頭痛,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如嘗試後無法得到舒緩效果,就應再找尋適合自己的方法。


乳酪、味精… 遠離頭痛食物

鍾貴馨提醒,想減少偏頭痛,必須過正常生活,除了規律的三餐飲食,少碰危害健康的菸、酒外,也要少吃會引發頭痛的食物,如乳酪、味精、熱狗和醃製食品。


另外,也要注意別過度疲勞,養成運動習慣,最重要的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方法,盡量避免情緒激動,放鬆心情。


解痛藥膳天麻燉雞


鍾貴馨說,「天麻」可用作緩解頭痛藥材,屬平性,較沒副作用,能耳聰目明。他建議有偏頭痛的民眾可泡天麻茶,或是用食補「天麻燉雞藥膳」調解體質,緩減頭痛。


材料:天麻片100克、人參20克、枸杞子30克、香菇50克、雞1隻。


作法:將天麻、人參、枸杞子、香菇裝入雞腹,燉熟後,吃雞肉,並喝湯。







via UDN健康醫藥

天冷偏頭痛 多半壓力誘發

【元氣周報/記者林思宇/報導】

▇告訴你


中風?腦瘤? 多半壓力誘發


「我頭痛是不是中風?」「我頭痛是不是腦瘤?」是神經內科醫師最常被問到的問題。雙和醫院腦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龍說,多數頭痛是找不到原因的焦慮、緊張和壓力所致,病人描述是從脖子緊上去,中午和傍晚疼痛特別厲害,如果痛是10分,可能有5、6分。


陳龍說,真正有問題的頭痛是極少數,腦瘤病人症狀會是走不穩,或是分散式的嘔吐,而非以頭痛來展現。很多病人都「不相信」,陳龍會半開玩笑告訴病人說,如果每個頭痛都是腦瘤,那電腦斷層將會照不完,健保早就垮了。


至於中風,陳龍說,用頭痛來表現也很少,除非是大面積中風或血管破,大部分病人中風症狀是手腳沒力。此外,若頭痛伴隨視力缺陷,就要擔心是否是青光眼。







via UDN健康醫藥

二不三要 保護靈魂之窗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眼睛是人的靈魂之窗,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妥善照顧的話,視力就容易受影響,因此,建議民眾千萬不要忽視眼睛的健康,平常就應徹底做好視力保健。


專家看法


護理師張素華表示,「二不三要」為基本的視力保健法,不但簡單易行,而且人人都能做得到,對眼睛的健康有很大的幫助。所謂「二不三要」是指不要忽略讓眼睛有休息保健的時間、不要忘記定期至眼科檢查眼睛、要保持良好的讀書環境、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要攝取均衡的營養食物。


二不三要 護眼大原則


一、不要忽略讓眼睛有休息保健的時間


1.建議民眾看電視的時候,時間不可以太長。

2.如果到戶外的話,最好望遠休息一下,可以多看看六公尺以外的遠物。

3.下課時間,同學可以走出教室,不要一直面對書本。

4.睡眠要充足,讓眼睛多休息。

5.經常到戶外輕鬆活動一下,尤其是到青山綠水、有綠色景觀的自然環境,建議可以多看綠色植物,對視力保健有益處。


二、不要忘記定期至眼科檢查眼睛


1.每年定期進行眼睛常規檢查。

2.如果視力檢查未達合格標準,應到眼科進行複檢。

3.配戴眼鏡要正確,最好讓眼科醫師檢查後再配眼鏡。


三、要保持良好的讀書環境


1.書桌高度應以到腹部附近高度為原則,不要太高或太低。

2.看書的時候,室內燈光要打開、燈光要充足。

3.檯燈燈光要由左前方照射過來,以六十燭光左右的亮度較適宜,如果是左撇子的話,則剛好方向相反,應由右前方照射過來。


四、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看書、寫字的時候,姿勢要坐正,不可彎腰駝背或趴在桌子上。

2.寫字的時候,握筆姿勢要正確,頭不可以歪一邊。

3.看書、寫功課,都要保持三十五公分以上的閱讀距離。

4.每看書三十分鐘就要讓眼睛休息十分鐘。

5.不要在搖搖晃晃的公車上看書,躺著、趴著也不宜。


五、要攝取均衡的營養食物


1.維生素A、C、B群,具有眼睛健康所需成分,適量攝取可保有明亮好眼睛。

2.胡蘿蔔、番茄、菠菜、深黃色或深綠色蔬菜等食物,對眼睛都有保健的作用。

3.飲食不可偏廢,只要注重均衡飲食,有助於擁有健康明亮的好眼睛。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陶瓷、玻璃鍋具穩定度高 較安全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敬哲/台北報導】

食品安全疑慮,不僅食物本身有危機,烹煮的器具可能也會有危害,在物資缺乏的時代,金屬非常昂貴,許多家裡都會有鋁製鍋具,因為比較便宜,但經過實驗證實,長期誤食鋁,會增加老年癡呆症的罹患風險,而今以為沒問題的不鏽鋼鍋,也傳出錳會傷害身體,選擇適當的鍋具,才能確保身體健康。


不沾鍋有致癌疑慮


炒菜時最怕沾鍋,因此聰明的廠商利用全氟辛酸(PFOA),開發出不會讓食物沾黏的鍋具,但許多科學研究已經證實,全氟辛酸可能會汽化,經由呼吸道進入人體,或者因為高溫強酸溶出,從食物中進入身體,然而這項物質非常不容易代謝,非常可能造成身體傷害,也會散佈在環境中,影響環境生態,特別是海洋生物。


鋁可能導致失智症


一個人一天最多的鋁攝取量,大約三至五毫克,但美國衛生單位統計,美國民眾每天最多會攝取十毫克的鋁,大量超過安全攝取量,推斷與鋁製鍋具有很大的關係,不論高溫烹煮、油脂影響、或酸鹼清潔劑,都可能會讓鋁溶出,不只增加失智症的罹患風險,還可能導致呼吸困難,與提高罹患癌症風險。


陶瓷玻璃較安全


要保持健康,就要選擇安全的鍋具,純鑄鐵製造的鍋具,不容易有傷害身體毒素溶出,導熱也非常均勻,能節省瓦斯的使用量,陶瓷和玻璃的鍋具,也不容易有溶出金屬的疑慮,因為陶瓷的散熱也非常均勻,內含物質相對穩定,意味著不容易將化學物質融入食物中,玻璃也是穩定度很高的鍋具,安全性也很高。


國內專家意見


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台灣早期很多人使用鋁鍋,但現在逐漸減少,許多衛生單位都宣導,鋁鍋很容易溶出鋁,非常可能導致失智症,而現在很流行的不沾鍋,雖然很方便,但是外層的全氟辛酸可能因為刮傷與高溫,溶出到食物中,有極高的致癌風險,不過若是沒有刮傷,倒是可以放心使用。


另外一種選擇不鏽鋼鍋,因為材質不同,有不同的編號,比較安全的是304系列,材質比較穩定,不容易因為外在影響溶出危害物質,而200系列的不鏽鋼鍋具,錳的溶出風險很大,也很容易刮痕或生鏽,導致身體受到傷害,造成神經退化性疾病,但顏宗海強調,只要選擇材質良好,與使用方法正確,就不需要過份憂慮。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