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大選後 精神科醫師忙翻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國民黨大敗,泛藍選民很blue;一名婦人開票當晚在電視機前嚎啕大哭,情緒激動,無法入眠,直念著沒去投票,只是要讓國民黨摔跤,膝蓋破皮流血,沒想到跌成重傷,住進了加護病房。


精神科醫師江漢光指出,開票隔天一早,就接到不少病友家屬的電話,描述家人因藍軍在九合一選戰中慘敗,而陷入瘋狂境界,緊盯電視螢幕,不停喃喃自語「台灣要毀了」。


江漢光說,因為醫療院所假日休診,病友家屬透過電話焦急問著「是否應該加吃那一顆藥」、「要不要送急診」、「如何能讓家人情緒平復」等。


一名家屬指出,母親在得知藍軍大輸後,整個人開始歇斯底里,痛哭失聲,焦躁不安,不停地說,沒去投票,只是想給執政黨一個教訓,沒想到卻輸得如此悽慘。


該名家屬母親將自己沒去投票與國民黨大敗劃上連結,認為自己就是害藍軍大敗的罪魁禍首,相當自責,一直唸著「怎麼辦?」儘管家人安慰,她仍舊啜泣著。


江漢光表示,這次選舉結果讓不少患有焦慮症病友及帶有神經質的民眾病發,情緒大亂、憂鬱、失眠,昨天到今天上午已經接到許多家屬求助電話。


【2014/12/01 聯合晚報】







via UDN健康醫藥

排糖新藥 糖尿病患少發胖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九成糖尿病人體重過重或肥胖,服用降血糖藥物後,約三至四成體重增加,就有患者不到一年胖了10公斤。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台灣第一個排糖藥物,患者每天從尿液中排出78克葡萄糖,約312大卡熱量,可降血糖又能減重。


亞東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江珠影指出,排糖藥物可以控制體重,看似神奇,但一般人不可透過此藥來減肥,不僅沒有效果,還可能增加泌尿道感染風險。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許惠恒表示,穩定控制血糖一直是糖尿病治療的重要關鍵,但傳統降糖藥物磺醯尿素、胰島素增敏劑容易讓人發胖,且容易造成低血糖的風險。


江珠影指出,約有三至四成糖友在服用降血糖藥物後,體重扶搖直上,門診就有患者嚴格控制飲食,也經常運動,體重卻在一年內增加10公斤;口服排糖藥物能夠阻斷腎臟中主要葡萄糖再吸收的機制,不會讓腎臟回收糖份,研究顯示,糖友每天從尿液排除約78克葡萄糖至體外,差不多減少一碗白飯(312大卡)熱量,達到控制血糖及體重等效果。


國外研究發現,服用此口服新藥的糖友平均一年體重可減少5.9公斤,曾參與臨床試驗的江珠影表示,一名更年期糖尿病婦人半年內從64公斤減到57公斤。


2013年美國臨床內分泌學會在治療指引中增列這類口服排糖藥物,可單一使用或與其他藥物合併使用,我國糖尿病學會則在11月將此類藥物納入新版治療指引。


【2014/12/01 聯合晚報】







via UDN健康醫藥

12月入冬 氣喘兒慎防肺炎鏈球菌感染

【聯合線上企劃/受訪醫師: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徐世達】

即將進入12月,受東北季風影響,天氣轉涼,日夜溫差大,也意味著流感病毒和肺炎鏈球菌已開始蠢蠢欲動,孩子們在學校也更容易發生群聚感染。馬偕紀念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任徐世達表示,氣喘兒童若感染流感病毒症狀會較一般人來得嚴重,而抵抗力下降後就可能會續發肺炎鏈球菌感染。大部分小朋友都是先有呼吸道病毒感染然後續發感染肺炎鏈球菌,因此家長應特別留心;而氣喘者本身抵抗力會被過敏反應所壓制,所以感染肺炎鏈球菌的機率更高,尤其是侵襲性的感染,建議氣喘兒童及早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並確實作好氣喘防治。


徐世達主任提到,最近診間就有名四歲有氣喘史男童,進院時已有高燒、咳嗽並畏寒,相當不舒服;經診療發現肺部感染化膿,肋膜腔也積膿;後來緊急送院,經抗原、插胸管檢查後發現感染肺炎鏈球菌。因肺炎鏈球菌具有高抗藥性、治療困難兩大特點,院方在施以高劑量抗生素治療後,該名男童經幾番折騰,歷時三周好不容易才慢慢恢復,但出院後仍需家長特別留心照護,避免再次復發。徐世達主任說明,感染肺炎鏈球菌輕者有中耳炎、鼻竇炎等症狀,但嚴重會併發如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侵襲性感染,也會致命或有嚴重後遺症;因此,不論小孩或是成人,只要有氣喘史或慢性疾病的高危險群都建議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現在的肺炎鏈球菌抗藥性高,施打疫苗仍是目前最好的預防方法;徐世達主任也表示,雖然肺炎鏈球菌已超過九十幾種血清型,但疫苗也一直在進步,以現在蛋白質結合型疫苗來說,能防範目前台灣主要流行的血清型別,尤其是可保護有高侵襲性和高抗藥性的血清型19A。除了新生兒要按時接種,其他年齡層的高危險族群也應主動接種疫苗;上述案例中的男童從未施打過疫苗,飽受細菌折磨,醫生建議再讓小朋友補打一劑肺炎鏈球菌疫苗增強保護;而氣喘兒也是細菌感染的高危險群,越早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越早受到保護。


另外,徐世達主任提醒,平時就要作好預防過敏氣喘的防護工作,當過敏氣喘兒沒有被適當保護,敏感度越來越高,自然就易受到溫度、濕度以及天氣變化等外在因素影響,室內外溫度相差超過攝氏七度以上氣喘就可能隨時發作;但其實只需配合做到四句口訣—避免誘發因子、配合醫生治療、飲食均衡、運動,就可以將過敏氣喘困擾減到最低。第一,遠離誘發因子(過敏源)如塵璊,還包括家中空氣污染物如燒香、抽菸、油漆、炒菜油煙等,都會加重過敏症狀,降低正常抵抗力。第二,與醫生配合,適當使用抗發炎藥物如類固醇進行治療。第三,維持均衡飲食,必要時可攝取益生菌及魚油。最後加上持之以恆的運動。如能確實作到四口訣,氣喘控制穩定後就不易再受到上述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最後也提醒家長,也別忘了讓家中有氣喘的小朋友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做好預防準備,提高氣喘兒童的免疫保護力,安心過冬。







via UDN健康醫藥

飯後喝茶仍刮胃 恐為劣質茶品

【聯合報╱記者王柔婷/報導】












神農嘗百草,「茶」在中國的傳統研究中具有解毒功能,為傳統的藥用食材。「茶」更是中國飲食文明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記者陳立凱/攝影


神農嘗百草,「茶」在中國的傳統研究中具有解毒功能,為傳統的藥用食材。「茶」更是中國飲食文明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早在周、漢朝之間,就有「柴米油鹽醬醋茶」一說,可見茶與百姓的生活緊密結合。

茶鹼含兒茶素 助抗氧化


現代人生活也喜歡飯後來一杯茶「去油解膩」,也有很多民眾常說喝茶有「抗氧化」的作用,但是茶的內容物中,到底是什麼物質能「抗氧化」?而人體細胞為何會「氧化」?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助理教授王裕文表示,細胞的老化基本上就是氧化,細胞之所以會老化,則是因為細胞膜受到人體中的「自由基」攻擊,若是能捕捉自由基,就能讓細胞不受傷。


王裕文說,在茶葉裡面,有一種高分子成分叫做「茶鹼」,吃起來會苦澀,在化學結構上有兩個官能基,「官能基能捕捉自由基,延緩細胞老化。」而茶鹼主要成分則為大家耳熟的「兒茶素」,佔80%之多。


發酵愈完全 兒茶素愈少


茶葉採收後,要經過「日光萎凋」、「炒菁」、「揉稔」等繁瑣的發酵過程,但兒茶素在製茶過程中容易被氧化,官能基因此失去作用,被氧化最少的就是綠茶,紅茶幾乎所有兒茶素都被氧化。


若是依種類進行區分,綠茶、龍井茶發酵最少(接近零),包種茶15%,烏龍茶35%,紅茶幾乎完全發酵。但王裕文也強調,喝任何茶都是好的,就算兒茶素被氧化,茶鹼還是存在,對身體依然有功效。此外,茶內的單寧酸是一種茶鹼,味覺是苦澀,可以去油解膩。


空腹喝茶 茶鹼容易刮胃


「喝茶傷胃嗎?」茶鹼除了抗氧化還有吸附油脂的功用,若是平常飲食極為清淡者、空腹者或茶喝過量者(建議單日不要超過2000cc),會使茶鹼過度刮去胃內的細胞壁,胃就會不舒服,這時候只要適當的補充食物,就能減緩胃痛症狀。


王裕文表示,若胃內有食物墊底,喝某種茶後仍刮胃時,就代表茶的品質可能不太好,或是製茶技術不好,專業術語稱為「走水」不佳,水沒有完全離開葉子,導致積水不良,葉片氧化受影響。


冷泡熱泡 差在味道釋放


依文化、個人喜好的不同,有些人喝茶時,喜歡在茶中加糖或奶精;也有人喜歡所謂「冷泡茶」,王裕文說,很多人常有冷、熱泡迷思,冷泡是配合現代人的飲用習慣,無論沖泡溫度如何,茶葉沖出來的成分還是一樣的,只在於茶湯「變有味道」的時間長短。


但民眾要注意,若是茶湯顏色過於鮮豔,或是價錢太低廉,有可能是因為添加人工調味料、色素,長期飲用健康恐怕大打折扣。


找信任茶農


茶包買原片 避免碎末或混合茶葉


「喝茶要講究,不好的茶葉,或是來路不明的茶葉寧可不要喝,胃不好者,更要選擇好茶。」坪林製茶師傅王翰揚表示,選茶時,可以先觀察茶色澤,密綠、墨綠相互搭配,香味與韻味兼具,而茶形也要簡潔。


王翰揚說,「現場試喝也很重要」,能在茶室中,聞香、品嘗,才知道茶湯是否順口,適不適合自己。他也建議買茶最好跟固定的茶農買,品質固定才會有保障。


為了吸引年輕人買茶,很多廠商會製作茶包販售,王翰揚提醒,消費者購買時,可先了解該茶包是否由「同一茶農」以「原片茶葉」製做,若是買到「茶碎末」製作,甚至「混合茶葉」,雖然價錢較低,但品質參差不齊,農藥問題也多。


曾在33歲時獲得全國優質茶競賽「包種茶冠軍」,王翰揚從5歲開始跟著家人在坪林採茶,13歲學通製茶流程。他表示,自己後來走上建築業,20多歲後才又回坪林製茶。他說,文山包種茶不但是坪林之光,也是台灣之寶,但呈沒落趨勢,有待大力提倡。


王翰揚無奈表示,台灣喝茶人口不算多,民眾生活中喝茶時,若能與「茶藝」融合,喝茶文化才會根深蒂固。







via UDN健康醫藥

大蒜 可減緩動脈粥狀硬化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

很多人都知道大蒜對身體很有好處,有些人會以吃大蒜保養心臟、血管系統。根據國外醫學網站報導,有研究證據顯示,大蒜或可減緩動脈粥狀硬化病程,並稍微幫助降低血壓。雖然大蒜對健康很不錯,不過吃太多大蒜也可能造成一些健康風險。舉例來說,手術前如果吃太多生蒜,可能增加手術出血風險。


在坊間,有不少大蒜相關保健食品,大蒜保健成份來自蒜素(Allicin),蒜素是一種活性成份,也因為蒜素,大蒜才會有一股獨特味道。蒜素非常不穩定,很快就會轉化成其他化學物質,有些保健食品製造商為了消除蒜味而選擇使用老蒜,很遺憾的是,這樣會減少蒜素的濃度,使產品保健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大蒜製品沒有大蒜味,這代表蒜素的成份非常稀少。若將新鮮大蒜壓碎,就能釋放更多蒜素。


大蒜是常見調味辛香料,有些科學家認為,如果在食物添加大蒜,可以幫助預防食物中毒。有實驗室研究發現,新鮮大蒜可以殺死大腸桿菌、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細菌,不過老蒜就比較沒有這樣的效果。


國外醫學網站提醒,大蒜,特別是生蒜,可能增加出血風險,如果需要動外科手術,大蒜可能會延長出血時間、使出血量增加。若預計要動手術,手術前兩星期最好別吃大蒜。大蒜容易刺激腸胃道,患有胃部疾病、消化道疾病的患者食用大蒜要特別注意這一方面的問題。另外,大蒜也會讓血壓下降,理論上,低血壓患者若食用大蒜,血壓可能會過低。


行政院農委會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科長蕭政弘在「大蒜選購與貯藏」一文中表示,選購大蒜時,應把握以下原則:「膜要亮、肉要白、瓣要硬、芽要短、味要淡」。大蒜獨特香辣味原本以蒜氨酸形式存在,而蒜氨酸本身並沒有味道。「當大蒜組織破損,與液泡之酵素結合才會產生風味。」除了鮮濕蒜球外,購買一般大蒜時,若發現大蒜味道強烈,代表大蒜組織已經受到損害,較不耐久放。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泡溫泉 當心低血壓昏眩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敬哲】

步入泡溫泉的季節,全身浸在溫暖的泉水中,好像身體所有病痛都可以排除,若身旁有絕妙景色,更是讓人心曠神怡,有時會想來上一杯,把煩惱全部忘卻,卻不知道逐漸陷入健康危機;血管遇熱確實會放鬆降低血壓,但身體會因為不斷排汗而脫水,血液水份變少後,若再有酒精影響,會有立即的心血管危機。


泡溫泉讓血壓難控制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子林表示,身體浸泡在熱水中,血管會因為溫度而擴張,血壓因此而降低,但正在服用降血壓藥物病患,調節血壓功能已經比正常人差,如果降血壓藥物效果加上溫泉擴張血管,會引起低血壓,有引起昏眩的危險,加上溫泉場地大多濕滑,很容易導致摔倒,可能發生無法想像的危險。


可能造成脫水


身體會利用汗水調節體溫,長時間泡在溫熱水中,雖然不像在運動滿身大汗,但其實身體不斷在排出汗水,讓體溫可以維持在攝氏37度,若沒有適時補充水份,有引起脫水風險,血液會變得較為濃稠,不利於血液循環,心血管疾病患者很可能因此發生突然危險,所以泡溫泉時最好能夠隨時補充水份。


心肌梗塞風險增加


王子林提醒,許多長者有心血管疾病,血壓、血脂、血糖都高,血管壁已經有許多沈積物,很可能因為泡溫泉血壓無法維持穩定,突然沖起血管沈積物堵塞細微血管,臨床曾經遇到病患因為泡溫泉引起心肌梗塞,若是腦部血管堵塞,也會有危及生命的危機,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好不要泡溫泉。


喝酒勿泡溫泉


喝酒最好不要泡溫泉,由於酒精會麻痺大腦神經,讓意識不清且行動不良,若再加上血壓降低引起身體不適,除感知難以分辨不能立即離開與呼救外,也會增加摔倒風險,尤其年長者很容易因摔倒發生嚴重傷害,因此泡溫泉最好保持意識清醒,一旦發現不適症狀,才能馬上離開求助,避免危害發生。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 提醒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酒後不開車







via UDN健康醫藥

喝蔬果汁清腸解毒?錯啦!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飲用蔬果汁能解毒清腸?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運動營養學科主任里斯愛普立克特指出,人體本身就有解毒酵素,如果飲食不均衡卻想只靠喝蔬果汁解毒,改善健康,完全錯誤。


里斯愛普立克特提醒,大部分蔬果汁蛋白質有限,如果只喝這些飲品,導致營養不均,對健康並無益處。有些蔬果汁喝太多會刺激腸胃,造成不適。


有些民眾認為喝蔬果汁可以發揮鹼性作用。專家對此表示,正常飲食之外,適度喝蔬果汁可以補充植化素,但跟酸鹼值無關;在營養及生理學上,食物的酸鹼性無法改變健康人體血液的酸鹼值,人體自有維持恆定的生理機能,所謂酸性食物可能引起癌症、肥胖之說也尚無實證。


部分民間養生專家認為食物的酸鹼特性影響健康,但臨床營養學教授認為兩者沒有關連。學者說,很多人認為吃鹼性食物可減肥、降低癌症風險,但在學理上說不通。許多醫師也不認同。


太過強調食物、蔬果的酸鹼值的影響沒有科學上的依據,從體內環保角度來看喝新鮮蔬果汁或可補充植化素及各種營養,同時幫助消化,而飲食清淡、適度補充蔬果、天然食物,少吃油炸燒烤、高糖如含糖飲料、刺激性、高熱量食物,原則上對於改善身體代謝循環有幫助,但其效益與食物酸鹼值高低無必然關係。


【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計算熱量被認為有助控制體重,但聖路克醫院心血管研究員詹姆斯‧狄尼克拉托尼奧表示,同樣熱量食物造成代謝的負擔未必相同;他認為吃下熱量相同的全穀類食物與果糖,代謝負擔不同,果糖常成胰島素快速上升加重代謝負擔,適量全穀類就不會。


研究人員表示,不會造成胰島素快速上升的食物對身體的負擔通常較小,這些食物通常未經過精製。吃愈多精製糖,愈容易使血糖上升快,進而刺激胰島素分泌,而避免刺激胰島素過度分泌,可減少脂肪的合成。


但醫師仍提醒,無論脂肪、蛋白質及澱粉都帶有熱量,只要攝取過多,都可能累積成為體內脂肪,影響內分泌,脂肪細胞容易影響胰島素傳遞,引起胰島素阻抗,增加糖尿病風險。


食用適量的複合性碳水化合物燕麥片、五穀雜糧麵包,幫助血清素增加,使血糖、胰島素趨於穩定,減少代謝負擔,甚至能有助平穩情緒。堅果類具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能使血管細胞更為柔軟,對神經傳導有助益,增加血清素分泌,讓情緒穩定。吃堅果與雜糧,對代謝的影響與吃下同樣熱量的果糖差異甚大。醫師表示,超重及肥胖的胰島素阻抗性患者,儘量選擇未經精製的食物,適度減輕體重,有助減輕胰島素阻抗性,減輕代謝負擔。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無症狀≠沒事!防隅角閉鎖型青光眼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如果眼睛沒有紅腫發痛的症狀,就代表眼睛很健康嗎?一名75歲的女性患者,因為突然視力模糊到眼科求診,檢測發現眼壓高達35毫米汞柱,被診斷為白內障合併慢性隅角閉鎖型青光眼,但患者疑惑,「我25年前看診被懷疑有青光眼,曾經追蹤了10年都沒問題,也沒有任何症狀,怎麼一沒看診就出現問題?」眼科醫師解釋,隅角閉鎖型青光眼潛伏期長,定期追蹤才能保健康!


沒有眼睛紅痛、想吐、頭暈目眩症狀,就不可能罹患青光眼?


沒有眼睛紅痛、想吐、頭暈目眩症狀,就不可能罹患青光眼?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醫師陳子儀表示,並非所有青光眼都會有明顯眼痛、頭痛的症狀。事實上,青光眼可分為隅角開放性、隅角閉鎖性及先天性等3種類型,發生原因和病症都各有不同,。


視力模糊眼紅痛?慎防隅角閉鎖性青光眼


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在東方人比例較高,尤其是遠視患者,主要是因為角膜與虹膜之間的空間較狹窄(前房短淺),不利房水正常排出,房水蓄積,眼壓上升壓迫視神經,造成視神經萎縮所致。此類型青光眼患者,症狀較容易以急性發作表現,特別是昏暗環境或晚上時段,臨床上稱之為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


陳子儀醫師提到,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急性發作時,病人會出現視力模糊,看燈光周圍有彩虹光暈、眼睛紅痛、頭痛、噁心嘔吐等不適反應。一般來說,只要能盡早處理,通常眼壓都可以控制穩妥,之後再進行虹膜造孔雷射或加上藥物治療來改善。若是眼壓仍居高不下,大概要考慮手術一途。


隨著年齡增長、白內障等症狀形成,逐漸增厚的水晶體將會使原本的眼部隅角症狀更惡化。


隨著年齡增長、白內障等症狀形成,逐漸增厚的水晶體將會使原本的眼部隅角症狀更惡化。


無症狀!慢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易輕忽


不過,隅角閉鎖性青光眼也可能間歇性發作,或是以無症狀的慢性青光眼表現,在眼壓緩慢上升的情況下,病人往往不自覺。因此,在臨床上也發現,許多疑似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的患者,初期定期追蹤皆安然無恙,但隨著年齡增長,白內障形成,逐漸增厚的水晶體會使原本的初期眼部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症狀更惡化,而加重青光眼的嚴重性。


【醫師小叮嚀】:


陳子儀醫師提醒,青光眼造成的視神經損壞屬於不可逆反應的一種,為避免症狀惡化而不自知,不論患者屬於何種青光眼類型,一輩子都應妥善觀察、定期回診、檢測,並及早發現與治療,則可在有生之年不受青光眼威脅,保有良好的視覺品質。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突然聽不清!當心聽神經瘤作祟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最近老是覺得聽不清楚、頭痛暈眩嗎?當心!可能是聽神經瘤引起。1名31歲男子左耳突發性聽力不良,出現走路不穩、平衡感不佳的症狀,尋求醫師診斷後,發現左耳聽力損失,經腦磁振造影(MRI),意外發現耳朵有左側聽神經瘤問題,若不儘快治療,腫瘤長大甚至壓迫腦幹恐危害生命。


最近突然覺得聽不清楚、頭痛暈眩嗎?當心!可能是聽神經瘤引起。


最近突然覺得聽不清楚、頭痛暈眩嗎?當心!可能是聽神經瘤引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李國熙指出,聽神經瘤(acoustic neuroma)是人類第八對腦神經也就是聽神經的鞘細胞所產生的一種良性腫瘤,約佔顱內腫瘤8%,發生率約為人口的十萬分之一,好發年齡多在30~60歲間,且多為單側,只有少數發生在年輕的病患,但年輕病患的腫瘤容易雙側發生,且常併有第二型神經纖維瘤病。此外,人體經高劑量的輻射治療後,也容易有此類腫瘤產生。


聽力減退走不穩?診斷聽力學檢查揪病因


聽神經瘤的臨床表現非常多樣化,最常見症狀為聽力減退、耳鳴,有時以耳悶或耳脹來呈現,其次有頭痛、眩暈、步態不穩等;腫瘤隨時間變大後,會壓迫到其他腦神經造成其他腦神經功能受損,例如,顏面麻木、面癱等等;更大的腫瘤甚至壓迫到腦幹危及生命。


李國熙醫師強調,聽神經瘤靠診斷聽力學檢查即有不錯的偵測率,如不對稱的聽損、較差的語音辨識度以及聽反射消失等,都是聽神經瘤的紅色警訊(red flags)。至於聽性腦幹反應則是篩檢腫瘤的利器,敏感度高達90%以上,目前診斷標準是腦磁振造影,0.4公分以上的腫瘤都可靠這個檢查偵測出來。


當耳朵有疾病時,常出現的症狀有聽力異常、耳鳴、眩暈、耳悶、耳脹等等。如有持續的症狀,應至耳鼻喉科醫師處檢查。


當耳朵有疾病時,常出現的症狀有聽力異常、耳鳴、眩暈、耳悶、耳脹等等。如有持續的症狀,應至耳鼻喉科醫師處檢查。


早期診斷防惡化!治療首重保聽力


治療方式可以是追蹤、手術治療及放射治療。小腫瘤可以選擇追蹤,也可經選擇由中顱窩手術切除,或是枕下經由乙狀竇後側切除,保留聽的機會較高。大腫瘤可選擇經內耳迷路或其他術式來切除,但手術常對於聽力造成明顯破壞,只有某些特殊情況下,術後的聽力是可以保留的。絕大部分的手術都可保留顏面神經功能。


而放射治療,俗稱伽瑪刀,是利用高能量放射線(gama ray)精確的集中照射顱內病灶,防止腫瘤繼續長大,甚或使腫瘤縮小,但相對的也有一些限制。綜合而論,越小的腫瘤手術結果越好,併發症也越小。早期診斷對此病是非常有幫助的。


【醫師小叮嚀】:


李國熙醫師表示,人體耳朵既是聽覺器官也是平衡器官。因此,當耳朵有疾病時,常出現的症狀有聽力異常、耳鳴、眩暈、耳悶、耳脹等等。如有持續的症狀,應至耳鼻喉科醫師處檢查。尤其是越近期發生的異常更應提高警覺,即早檢查即早介入治療,是治療此病的最高指導原則,增加成功率也可降低永久性聽損以及其他神經功能的損傷。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腹瀉血便≠痔瘡 防發炎性腸道疾病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年底工作壓力大且天氣變幻無常,許多上班族出現反覆性腹瀉和血便等症狀,以為是大腸急躁症或痔瘡所致,但醫師提醒,每逢天氣轉冷或壓力大,都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急性發作,會出現反覆腹痛、腹瀉、發燒、體重減輕、血便,民眾不可輕忽,應該及早尋求正確的治療。


反覆腹痛和腹瀉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症狀,但因症狀不典型,常被誤認為腸躁症或感染性腸炎。


反覆腹痛和腹瀉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症狀,但因症狀不典型,常被誤認為腸躁症或感染性腸炎。


自己打自己!發炎性腸道疾病起因自體免疫異常


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發病原因與基因遺傳、腸黏膜免疫調節異常、環境因子及壓力等因素有關。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常務理事、高雄巿立小港醫院副院長吳登強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屬於自體免疫疾病,體內的免疫大軍攻打自己的細胞組織,「等於是自己養的軍隊打自己人。」


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年輕族群,且以20幾歲與40幾歲為發病高峰。臨床常見症狀為腹痛、腹瀉、體重減輕、血便、疲倦及發燒等,民眾常誤以為血便就是痔瘡,拉肚子就是感染性腸炎或大腸急躁症,因此延誤治療時機。


吳登強醫師表示,大腸急躁症不會血便,感染性腸炎則不會長時間反覆發作,民眾若有3個月以上持續症狀,且體重減輕,應盡快就醫診治。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況時好時壞,從發病到確診耗費不少時間,若延遲診斷和治療恐導致患者面臨腸穿孔、敗血症、開刀切腸等窘境。


發炎性腸道疾病患飲食需「低渣」,蒸蛋口感細軟且能補充蛋白質。


發炎性腸道疾病患飲食需「低渣」,蒸蛋口感細軟且能補充蛋白質。


預防急性發作 冬天保暖+低渣飲食


天氣突然變冷、情緒變化、突然重感冒,或是壓力大、情緒波動,都可能造成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急性發作,因此患者在冬天應注意保暖、避免感染,以及保持心情平穩及適當的壓力調適。


日常飲食部分,則應秉持「低渣飲食」原則。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曹雅姿表示,所謂的「低渣」,是要避免難消化的粗纖維,如五穀根莖、竹筍、芹菜;肉品則不能帶有筋及肥肉,可將肉剁碎後做成漢堡肉或肉丸子,甚至放入蛋白,增加質地的柔軟度;可吃豆腐、蒸蛋等柔軟食物,幫助患者攝取蛋白質。


此外,也要避免辛辣、油炸食物,分子較大、不易消化的牛奶或優酪乳等奶製品,及容易產氣的食物,如韭菜、地瓜、黃豆等。需注意的是,當患者處於急性的發炎時期,甚至不能有「渣」,宜飲用過濾纖維的果汁,以及食用完全精緻的白米飯等。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薑愛鴨不愛羊 為何吃不到薑母羊?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台灣人愛吃、懂吃,更樂於開創新吃法,但為什麼冬天常見的藥膳鍋中,老薑只能和鴨肉跳「味覺黏巴達」,卻總是拒絕羊肉於千里之外?中醫師表示,除了個人飲食偏好之外,每種肉類各有溫熱寒涼的不同屬性,搭配老薑會產生不同效果,不當搭配可能補錯身,最好進補前先諮詢中醫師的建議。


冬天進補,許多人就愛薑母鴨這一味。(圖片/華人健康網資料庫)


冬天進補,許多人就愛薑母鴨這一味。(圖片/華人健康網資料庫)


老薑性溫躁 解鴨寒毒是絕配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為了兼顧大眾體質,坊間大部分補品都以「溫補」為前提,薑母鴨之所以用老薑爆香鴨肉,是因為老薑屬於溫躁的辛香料,而鴨肉性寒味甘,本身有滋補、養胃、補腎、除癆熱骨蒸、消水腫、止熱痢等功效,兩者搭配烹調可中和鴨肉的寒性和毒性,較適合一般人食用。


反觀羊肉爐,羊肉性溫燥,具有補腎壯陽、暖中祛寒、溫補氣血、開胃健脾的作用,若搭配相同屬性的老薑,很容易上火,所以市面上很少看到羊肉和老薑的混搭吃法。


蛋白質+中藥=補品 一鍋通吃恐傷身


不過,周宗翰中醫師也說,其實補品裡面的肉類都是可以互相替換的,關鍵在於口感與個人的飲食習慣,因為只要是豐富的蛋白質與藥材搭配都是一道補品,但同一鍋湯適不適合每個人就不一定了,建議諮詢中醫師的建議比較妥當,以免補出一堆毛病。


老薑屬於溫躁的辛香料,和鴨肉一起烹煮,可中和鴨肉的毒性和寒性。


老薑屬於溫躁的辛香料,和鴨肉一起烹煮,可中和鴨肉的毒性和寒性。


舉例來說,薑母鴨、四物雞、當歸鴨、人蔘雞、首烏雞、十全大補湯等大部分屬於溫補的方式,即補氣、補陽之藥品較多,若是平時有火氣大、容易口苦口臭、便祕痔瘡或陰虛燥熱等症狀,以及更年期的人,都不適合過度攝取,每星期最多1次為限。


此外,肉類或內臟類都是屬於高膽固醇、高飽和脂肪酸、高普林的食材,研究證明,膽固醇及飽和脂肪是造成心臟病、高血壓、中風、糖尿病的主因,而高普林食物是痛風的大敵。而且,這些食物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多,吃得太多會增加腎臟負擔,也會造成肥胖和三高問題。


素補不輸葷補 蔬菜換肉進補更安全


周宗翰中醫師表示,進補的第一條件是「明白自己身體需要的是什麼?」如果是平時肉類攝取過多的人,更應該以平補、涼補為主,多數的蔬果性寒,如大白菜、萵苣、牛番茄等,只要加進食補裡面就可以改變藥膳的性味,使溫補變平補,減少攝許過多熱量與脂肪的風險。


但除了吃肉葷補,中醫師更建議用氣味清輕的植物來調補身體。周宗翰中醫師說明,肉類容易出現滯補食傷的現象,但豆類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而澱粉類如芋頭、地瓜,可以顧護腸胃道,又可減少脂肪與熱量的攝取,建議燉補時以豆類食品或蕃薯、芋頭、蓮藕、蓮子、糯米等食材替代肉類,簡單又安全,進補功效也不打折扣。


多數蔬果性寒,加入藥膳鍋中一起煮,可使溫補變平補。(圖片/華人健康網資料庫)


多數蔬果性寒,加入藥膳鍋中一起煮,可使溫補變平補。(圖片/華人健康網資料庫)


【素補藥膳示範/十全大補湯】




  • 材料:當歸、川芎、白芍、黨蔘、白朮、茯苓,各3錢;炙甘草1錢,黃耆和熟地各5錢,肉桂1錢,素雞或芋頭適量。




  • 作法:




    1. 藥材用水沖洗乾淨,瀝乾水份。




    2. 取一燉鍋,將藥材、米酒放入加水蓋過材料,大火煮開後,加入素雞或芋頭轉小火燉煮約1個小時即可。如果怕芋頭煮太爛,要先芋頭蒸熟,要吃時再加速熟芋頭略煮一會兒即可。






  • 說明:十全是結合四物湯、四君子湯,再搭配黃耆、肉桂而成,其中四君子湯和黃耆補氣,四物湯補血,肉桂則具有溫中散寒、健胃溫腎和活血的作用。適合氣血兩虛者或體弱虛寒者,每星期吃一次,可改善手腳冰冷、頭暈目眩、臉色蒼白、精神萎靡不振等症狀。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忙選舉…身心症患者少4成


【聯合報╱記者簡慧珍/彰化報導】


年底九合一選舉開跑以來,各大醫院憂鬱症等身心症患者少了約四成,醫師發現選舉話題、競選與輔選活動成了另類紓發壓力、情緒管道,但要注意選舉結束頓失重心,可能再度誘發身心症狀。


彰化秀傳醫院急診部主任黃炳文表示,日前參加急診醫學會議,互相交流最近收治病患的實驗經驗,才知道選舉期間各大醫院患者人數下降一到兩成,原因有二,可能與氣候穩定,流行疾病較少有關,另一項因素是「大家忙選舉」。


黃炳文說,因憂鬱、躁症、失眠不適掛急診和門診人數約減少四成,醫護人員追蹤,原來患者各有屬意的政黨和候選人,到競選服務處泡茶聊天,找朋友談選舉,有共同話題打發時間、紓發己見,每天生活「充實、趣味」,躁鬱、失眠症狀大為改善。


彰化生命線協會接到談選舉的「諮詢」電話也沒增加,偶有接到,竟是簡短講完個人政治理念,然後為特定候選人拜票,平均時間10分鐘。


生命線協會主任呂敏昌表示,九合一選舉屬地方選舉,村里長到鄉鎮市長跟選民生活的關係較密切,多了幾分為親朋好友拉票的人情味,少了強烈政治狂熱。


11月29日晚上選舉結果揭曉,又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秀傳精神科醫師黃桂耀說,選舉期間患者精神有所寄託,加上藥物控制,身心狀況確實比較好,家人應提醒患者持續服藥,多談選舉結果是民主必然過程,仍要回歸正常生活,以免患者生活頓失重心,再度失眠、焦躁或憂鬱。


【2014/12/01 聯合報】







via UDN健康醫藥

選後好憂鬱…快關電視去踏青

【聯合報╱記者鄧桂芬、鄭涵文/台北報導】

九合一選舉落幕,幾家歡樂幾家愁,特別是部分國民黨支持者因支持的候選人落敗,出現沮喪、易怒、胸悶等情緒低落的症狀,有如陷入「藍色憂鬱」。


精神科醫師表示,對政治愈狂熱的選民,情緒受影響的情況會愈嚴重,甚至有憂鬱及絕望感。醫師呼籲有類似症狀者不妨暫時關掉電視,多到戶外,轉移注意力,避免負面情緒干擾正常生活。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門診病人受這次選舉因素影響,約增加二到三成,多數是政治立場鮮明者、參與競選團隊的工作人員或是開選舉賭盤民眾,患者症狀多是失眠、焦慮或煩躁易怒等。


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袁瑋表示,選後憂鬱其實是一種情緒過度期,有人約兩天就能恢復,也有人心情持續低落三周;許多長輩比年輕人更投入選舉,情緒更受影響。本來就有憂鬱、躁鬱病史的患者,情緒也易被選舉氣氛刺激而發病。


台安醫院身心醫學科暨精神科主任許正典說,得失心愈重者,所衍生的情緒反應愈強烈,這是一時之間無法接受改變的緣故,建議這類民眾盡量別看敗選分析的政論節目。


松德精神科診所醫師黃惠琪則表示,因敗選而失望的選民可藉由督促另一陣營當選人施政,提升正向積極的情緒,遠離悲觀。


「要記得選舉是一時的,你的生活才是長久的。」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嚴烽彰說,若超過兩周都還無法恢復正常作息,建議就要尋求醫師協助。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圖/聯合報提供


【2014/12/01 聯合報】







via UDN健康醫藥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枸杞生薑魚湯、炒地瓜葉 豐胸好簡單

【文、圖╱台灣好食材 Fooding提供】

在媒體推波助瀾下,不少女性崇尚豐滿堅挺的「事業線」,但亂吃所謂豐胸補品,效果可能適得其反,中醫師周宗翰指出,以枸杞3錢、生薑2片燉豬腳、煮魚湯、炒地瓜葉等,便是安全不傷身的豐胸料理,枸杞可養肝血滋腎陰,生薑和胃醒脾、促進代謝,搭配富含膠質的食材,有助於促使乳腺發達,達到豐胸美乳的功效。














炒地瓜葉是安全不傷身的豐胸料理。 圖片來源╱台灣好食材 Fooding




女子為豐胸,每天吃蜂王乳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周宗翰門診時發現,1名26歲女子為讓身材更豐滿,每天服用蜂王乳,半年後,不僅胸部經常疼痛,還摸到腫塊,經檢查證實是良性乳房纖維囊腫,經以中藥與針灸治療2~3個月後,乳房不再疼痛、也摸不到硬塊,囊腫也從約3*4公分減為0.5*0.8公分。

周醫師表示,乳房纖維囊腫是最常見的良性乳房病變,一般認為,與動情素或黃體素分泌不穩定有關,好發於35~50歲未停經婦女,每6人就有1人罹患,主要症狀為月經前乳房疼痛、腫脹、腫塊變大,月經過後,疼痛減輕,腫塊也變小。


高脂飲食易患乳房纖維囊腫


他表示,情緒與飲食是影響乳房纖維囊腫的重要因子,情緒不穩定、肝氣鬱結,導致內分泌失常,乳房腺管不通,結成腫塊膨脹擠壓組織,造成乳房疼痛;或是常吃高脂肪食物、飲酒、冷飲,導致水分代謝不正常,形成「痰濕體質」,也容易罹患良性纖維囊腫

周宗翰說,前述女性患者即屬痰濕體質,並不適合服用蜂王乳、雞精、人參、鹿茸等補氣食品,應先排除體內痰濕再進行補養;包括月見草油、大豆異黃酮等保健食品,最好先諮詢醫師,切勿自行服用。


按壓穴道,有助少女發育


不過罹患乳房纖維囊腫的女性也不要驚慌,周醫師表示,乳房纖維囊腫變成惡性腫瘤的機會很低,女性若要調整體質、加速新陳代謝,改變不均衡的飲食習慣,多做促進胸部、腋下血液循環的運動,就有助於保健。

周醫師表示,發育期的少女若想豐胸,可以指腹按壓膻中穴、乳根穴、中府穴、膺窗穴及天宗穴,每個穴位每次按壓1~3分鐘,每天不限次數,有助於刺激乳腺發育與乳管暢通,搭配前述料理,就可達到豐胸美乳的效果。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台灣好食材Fooding》】







via UDN健康醫藥

媽媽捐肝2歲女娃 今年已27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艾麗莎.黎根幼年獲母親捐肝撿回一命,現在和丈夫班傑明過著幸福生活。

美聯社


美國移植活體肝臟成功首例患者艾麗莎.黎根在感恩節特別心懷感激,27日是她移植手術25周年。

過去的肝臟移植捐贈者往往是已經過世的好心人,但艾麗莎當年靠母親泰莉捐贈的肝臟而存活至今。從此,活體移植肝臟的技術也在醫學界揭開新篇章。


艾麗莎患有膽管閉塞症,21個月大時,母親將自己三分之一的肝捐給她;移植非常成功,使艾麗莎得以正常生活。


住在馬里蘭州賽文市的艾麗莎受訪時表示,「(手術成功後)我並不常常想起這件事,但一到周年紀念,我就深有感觸。多虧了健康的身體,我從5歲就能盡情地跳芭蕾舞」。


艾麗莎的母親泰莉當年29歲,目前仍健在;泰莉表示,最大目標是讓女兒健康生活,念完高中、大學並結婚,如今各階段都已順利達成。


艾麗莎的成功案例使得活體捐肝技術被逐漸運用到其他病童身上;在此之前,許多有需要的兒童因等待死亡器官捐贈的時間太長而過世。這一技術起初運用於幼兒病患,之後擴展到稍稍年長的兒童,現在部分移植中心也對成年病人使用活體移植器官的技術。


當年為艾麗莎移植手術主刀的醫生團隊來自芝加哥大學,其中最年輕的希索思維特醫生(當年41歲)指出:「這種感覺就好像我們真的做成有意義的大事,不僅幫助了手術台上的病人,也造福其他人。」


【2014/11/28 聯合晚報】







via UDN健康醫藥

單孔達文西手術 刮掉子宮肌瘤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30多歲周小姐健檢發現腹中有顆400公克大子宮肌瘤,但她未婚,尚未懷孕生子;為了不留疤痕,同時保住子宮懷孕能力,亞東醫院為她進行單孔達文西手術去除子宮肌瘤,這是亞洲國家實行此手術的第一例。


亞東醫院婦產科醫師莊乙真表示,子宮肌瘤在30至45歲輕熟女發生率高達25%,有人長在子宮內,因此經血量大、疼痛不堪、貧血、腰背痠痛;有人肌瘤壓迫膀胱造成頻尿、漏尿,也有人會因此排便不順,甚至大腿都覺得痠痛。


莊乙真說,周小姐的子宮肌瘤長在子宮外,沒有特別症狀,直到肌瘤直徑大到八公分,是子宮的三倍大,若直接動手術進行腹腔手術,不僅會留下很大的疤痕,恢復慢,失血也會較多,容易沾黏感染;再加上她未婚,將來還可能生育,若手術縫合不夠緊密,未來生育有子宮破裂的危險,因此改採單孔達文西手術。


莊乙真表示,哈佛安東尼教授團隊兩年前完成全球第一例單孔達文西手術,手術器械從患者肚臍進入人體,機器操作的空間和角度都受限,技術難度較高;子宮肌瘤去除手術則以削蘋果皮方式,一片一片刮下來,由肚臍傷口取出。不過,健保並不給付達文西單孔切除肌瘤手術,依照病況和使用的醫材不同,患者需自費15至25萬元。


莊乙真建議,女性若經血過多、常常漏尿、頻尿,或者大腿雙側常感覺痠痛,應盡快就醫,除了每年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還需做腹部超音波,查看是否有子宮肌瘤。想懷孕的婦女更要關心子宮狀況,因為子宮肌瘤會增加懷孕流產機率;而且懷孕過程中,肌瘤會與胎兒一同長大,容易引發早產。


【2014/11/28 聯合晚報】







via UDN健康醫藥

選舉太焦慮!他逃上山避難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選舉容易讓人過度焦慮,精神科醫師提醒,離開與選舉有關的環境,到郊外走走有助放鬆緊繃的心情。

報系資料照


隨著選舉日逼近,不僅候選人、支持者陷入緊張情緒,連政治冷感者也陷入焦慮。一名40多歲計程車司機本身有廣泛性焦慮症,近來選舉進入最後階段,開著車到處可看到宣傳車擴音放送拜票聲和拜票隊伍,讓他更加焦慮、不安、情緒緊繃,只好跑到山上「避難」,直到家屬發現不對勁,才帶他就醫。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級醫師楊聰財表示,這名計程車司機原本就因廣泛性焦慮症,定期回診、控制得不錯;日前家屬帶他就醫時,發現他明顯焦慮、情緒不穩,詢問之下才知道患者不喜歡參與選舉,但開計程車時每天不得不看到宣傳車繞來繞去、滿街跑,一直聽到擴音器拜票聲、鞭炮聲,讓他感到更焦慮,最後只好跑到山上躲起來。


楊聰財說,暫時避開令人緊張、焦慮的環境確實對患者有幫助,同時建議這名司機仍要固定時間運動,在山上仍要找點事情做、多活動,有助放鬆焦慮情緒。


開票前做好心理建設


此外,明天就是投開票日,楊聰財提醒,選舉總有輸贏,如果支持的對象選上,選民會開心個兩、三天;但支持者一旦輸了,選民的悲傷情緒可能會持續一周甚至一個月;他呼籲所有民眾,開票前先做好心理建設,當得知結果後,都要立即調適,不管高興或難過,建議新聞或相關資訊看一遍就好,避免太過投入,離開與選舉有關的環境,帶著家人、孩子一起到戶外走走。


他建議民眾,透過腹式呼吸放鬆,找個安靜的地方,不管坐或躺,將眼睛閉上,慢慢的鼻子吸氣、嘴巴吐氣,早中晚各找個時間,反覆做20次腹式呼吸,對放鬆心情有幫助。


【2014/11/28 聯合晚報】





via UDN健康醫藥

早洩與陽痿難兄難弟 治療大不同

【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早洩與陽痿」是一對難兄難弟,雖然同屬性功能障礙一環,但是二者有明顯的區別。醫師指出,國內有高達3成男性有早洩症狀,多數人認為早洩就是不舉、腎虧,或者更有人說是過度使用,或身體有疾病時男人才會發生早洩,但二者致病機轉完全不同,治療方向也不同,唯有早期發現就醫才是王道。


「早洩與陽痿」是一對難兄難弟,常會影響另一半對於性愛的期待。


「早洩與陽痿」是一對難兄難弟,常會影響另一半對於性愛的期待。


新北市亞東醫院泌尿外科張效駿醫師指出,在最新國際醫學理論上定義,指陰莖進入陰道後60秒內射精,稱之早洩。雖然目前醫學對於早洩真正的病因仍不是很清楚,普遍被學界接受的理論,其實為男性射精的控制能力不足。


血清素少 控制射精能力相對減少


以往早洩的發生被認為純粹是心理問題,近年有研究發現,可能與腦部控制射精的血清素訊號有密切關係,因大腦神經反射較快速,導致控制射精的能力較差;但門診發現,不少男性多誤以為早洩是老化的必然結果,不敢就醫等因素,造成治療率偏低。


特別是,早洩不是只有男性單方面的生理健康問題,當然影響另一半對於性愛的期待。調查有一半的早洩病患認為「太早到」造成生活中喪氣、焦慮、甚至傷及自尊心,有15%的伴侶因早洩問題導致婚姻關係破裂,因此早洩問題真的需要積極面對。


臨床發現,早洩是陽痿的初級階段,早洩發展嚴重可以導致陽痿風險。


臨床發現,早洩是陽痿的初級階段,早洩發展嚴重可以導致陽痿風險。


張效駿醫師強調,若男性有早洩困擾,可先利用國際早洩診斷工具PEDT(Premature Ejaculation Diagnostic Tool)了解自身控制射精情況;特別是面對早洩治療目前可採用口服藥,或行為療法改善症狀,例如避免過度興奮以延長射精時間、戴保險套以減少龜頭刺激等,讓年輕小弟弟重振雄風。


勃起困難 隨著年齡上升而增加


而陽痿又俗稱「不舉」,它是指性交時陰莖不能勃起或雖能勃起但勃起不堅,或勃起不能維持,以致不能完成性交全過程的一種病症,因此在治療上,陽痿主要是解決勃起問題。


調查發現,國內男性陽痿的發生率,多隨著年齡上升而增加,在40至49歲時發生率約16%,但到了70歲則高達55%。臨床上又分為心因性及器質性,心因性是指壓力焦慮(工作、生活、夫妻關係)等原因,造成勃起障礙,當壓力解除,勃起功能就會改善。


陽痿常伴隨慢性病 增加心血管高風險


器質性則是指身體狀況影響陰莖海綿體充血,如男性更年期(男性荷爾蒙不足)、抽菸、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同時這些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這類病人除了紓解壓力,也需要針對以上症狀做治療,除了可延緩勃起功能障礙的惡化,也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醫師提醒】:


早洩是陽痿的初級階段,早洩發展嚴重可以導致陽痿;另外,陽痿又常伴見早洩;雖然都是性功能障礙,但應區別對待與不同治療,因為治療早洩也是預防陽痿的有效措施,且應有正確的認識,才能避免性功能障礙疾病的侵襲,千萬不可小覷。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莫名氣喘胸痛!巨大甲狀腺結節作怪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胸痛不一定是肺部或心臟病變所引起的症狀!1名54歲張先生,近1個月來莫名出現連續氣喘和嚴重胸悶,後來甚至連心臟都感覺不舒服,就醫檢查卻發現是脖子甲狀腺結節異常,一側如絲瓜藤般向下往胸腔處生長,逾13公分長的腫瘤壓迫氣管,以致不適,最後經手術切除才恢復正常生活。


胸痛不一定是肺部或心臟病變所引起的症狀,甲狀腺結節和腫瘤壓迫也可能引發胸部不適。


胸痛不一定是肺部或心臟病變所引起的症狀,甲狀腺結節和腫瘤壓迫也可能引發胸部不適。


甲狀腺結節向下蔓延 壓迫氣管釀氣喘


張先生最近1個月,講話「燒聲」,說不出話來的異樣,家人一直以為是感冒,但就醫服藥始終查不出原因,且持續氣喘、胸悶,嚴重時1天高達4、5次,後來連心臟都感覺不舒服,就醫經家醫科醫師觸診發現,患者有甲狀腺結節異常的現象,且經超音波檢查發現一顆相當大的腫塊,趕緊轉診一般外科。


經一般外科使用胸部X光檢查,又發現胸腔腫塊已把氣管壓到另一邊,是造成氣喘和胸悶的原因;再進一步電腦斷層檢查,患者的甲狀腺結節更明顯,長度是正常甲狀腺的好幾倍。


台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陳家鴻表示,患者左邊的甲狀腺正常,長軸4公分、橫軸不超過2公分,但右邊異常的甲狀腺卻往下方的胸腔延伸,長達13.4公分、寬6.2公分、直徑是4.1公分,大小差不多等於一條小絲瓜。這樣甲狀腺腫瘤往內朝胸腔生長的情況,臨床非常少見。


張姓患者因近13.4公分的甲狀腺結節壓迫氣管,造成氣喘和胸悶等症狀。(圖片提供/台中慈濟醫院)


張姓患者因近13.4公分的甲狀腺結節壓迫氣管,造成氣喘和胸悶等症狀。(圖片提供/台中慈濟醫院)


甲狀腺結節恐轉惡性 早期切除卡妥當


一般來說,甲狀腺結節多為良性,除非是結節太明顯,影響美觀,或有懷疑惡性可能,否則選擇開刀切除甲狀腺結節的病患並不多,但因該名患者的腫瘤長得太大,已有壓迫、呼吸不順的症狀,也擔心病變的可能,所以醫師建議開刀切除是改善症狀的最好選擇。而最後病理報告證實腫瘤為良性,術後再照X光,氣管回到正常位置,呼吸變得順暢。


不過,陳家鴻醫師提醒,甲狀腺結節仍有轉為惡性的可能,一旦發現最好拿掉。而且,民眾若發現有莫名氣喘、壓迫、食道卡卡、吞嚥困難等症狀,可能是甲狀腺結節所引起,建議及早就醫檢查和治療。


【小辭典/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結節是部份甲狀腺的不正常增生,患處有外突現象,觸感較正常甲狀腺組織為硬。甲狀腺結節的形成與遺傳有關,但飲用水含大量腐植酸,或大量攝取和硫氰化物成分的樹薯與抽菸,都可能增加甲狀腺結節的風險。甲狀腺結節大部分是良性甲狀腺瘤,會轉為惡性甲狀腺癌的機會不高,在甲狀腺結節患者中,比例不到5%,但臨床通常建議一旦發現結節持續變大或壓迫明顯,應盡快切除。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進補吃鍋不怕肥!選對湯底贏一半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羊肉爐、薑母鴨、麻辣鍋、泡菜鍋、番茄鍋,台灣人愛吃火鍋,每種藥膳鍋和風味鍋都各自擁有一群「鐵粉」,但營養師表示,多數火鍋湯底,1個食用碗的量,熱量就超過200至300大卡,幾乎與1碗白飯熱量280大卡差不多,若要避免肥胖上身,最好降低吃鍋頻率,每個月不超過2次,且以低卡的蔬菜湯底為優先選擇。


以蔬菜和菇類熬製的湯頭,含有天然甜味,可減少調味料的使用,湯底熱量較低。(圖片/華人健康網資料照片)


以蔬菜和菇類熬製的湯頭,含有天然甜味,可減少調味料的使用,湯底熱量較低。(圖片/華人健康網資料照片)


冬季人體的基礎代謝力下降、抵抗力差,經常手腳冰冷和感冒,許多人進補保健強身,卻補出一層層人肉脂肪,體型臃腫變形。此外,火鍋因高湯和肉類食材的長時間燉煮,釋出大量普林和鈉,過量攝取容易誘發痛風發作,或增加高血壓等慢性病的風險。


酒精+麻油 小心火鍋熱量爆表


劉汶璋營養師表示,火鍋和藥膳鍋的熱量高,許多家庭主婦和店家為了讓湯頭味道更鮮美,且祛寒保暖的效果,加入大量米酒或其他酒類燉煮,光是湯底就會增加不少熱量,平均每1公克酒精就有7大卡,吃下全酒料理,不僅有熱量爆表的風險,還有影響尿酸代謝的潛在性危險。


此外,國人燉煮火鍋湯底時,常用豬大骨熬湯,或用大量麻油、辣椒油等油脂爆香,或是加糖調味,都是火鍋變身熱量地雷的原因。


草原蒙古鍋的濃白湯底,除了來自中藥材之外,絕大部分是由大骨長時間精燉而成的油脂。(圖片/華人健康網資料照片)


草原蒙古鍋的濃白湯底,除了來自中藥材之外,絕大部分是由大骨長時間精燉而成的油脂。(圖片/華人健康網資料照片)


湯底熱量PK戰 蒙古草原鍋大勝蔬菜鍋


劉汶璋營養師以食用碗的容量估算,羊肉爐、薑母鴨、燒酒雞等,因烹調過程會加麻油和米酒,且其禽畜類食材表皮會釋放大量油脂,平均每碗湯底的熱量約200至300大卡;麻辣鍋因麻辣油和調味的關係,每碗湯底熱量也有200至300大卡,但辣油越多,熱量越高。


不過,劉汶璋營養師表示,真正的火鍋湯底大魔王,其實是「蒙古草原鍋」,以中藥材為基底的藥膳湯頭,顏色呈現乳白色,其實就是大量豬牛大骨經長時間燉煮、骨頭內外釋出的油脂。估計每1碗草原鍋湯底的熱量,至少超過300大卡。


整體來說,天然蔬果熬製的湯底,如香茅鍋、番茄鍋、鮮菇鍋,本身含油量少且有自然的甜味,無需加糖調味,每碗湯底熱量不到100大卡,最適合減重族。但需注意的是,鹽醃發酵類蔬菜熬煮的湯頭,熱量略高,例如山東酸白菜鍋,每碗熱量約100至200大卡;韓式泡菜鍋則因添加辣椒粉和糖,每碗湯的熱量達200至300大卡。


吃火鍋秘訣:不喝湯+精挑菇蕈類蔬菜


嗜鍋族該怎麼吃比較健康?劉汶璋營養師建議,先選蔬菜為底的湯頭,加料烹煮後的湯最好不要喝,特別是反覆加熱、顏色變混濁的湯底,以免吃進過多雜質、油脂、普林和鈉,增加慢性病的風險。此外,吃鍋時先吃吸油力較小的高纖蔬菜,如菇類、木耳等,再吃吸油力高2倍的高麗菜、山茼蒿、青江菜等葉菜類,也是吃鍋控體重的小秘訣。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豆腐摻工業石膏?3招辨火鍋料真假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寒流來襲,揪三五好友一同吃鍋,再享受不過!除了各式湯頭,各類火鍋配料,也是必吃的食物。但是,專家警告,火鍋料屬於高度加工食品,其中又以常含有化學合成添加物磷酸鹽的豆腐、貢丸、魚板等「火鍋三寶」,可以稱為「火鍋配料地雷」。


火鍋料屬於高度加工食品的一種,而其中又以易含有化學合成添加物、磷酸鹽的豆腐、貢丸、魚板等「火鍋三寶」有成為「火鍋地雷」的疑慮。


火鍋料屬於高度加工食品的一種,而其中又以易含有化學合成添加物、磷酸鹽的豆腐、貢丸、魚板等「火鍋三寶」有成為「火鍋地雷」的疑慮。


在食品業界任職超過30年,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兼任講師陳俊成表示,為增加賣相、口感、降低原料成本、延長其保存期限,許多市售火鍋配料在製作過程中,往往會選擇添加磷酸鹽、修飾性澱粉、化學合成色素、防腐劑等食品加工物,來達到上述目的。若消費者挑選、購買時未多加以留意,不僅有買到原料、製程不實的火鍋料風險,食用過多磷酸鹽,更可能造成體內鈣磷比失衡的情況發生。


【火鍋三寶害健康?謹慎挑選防不實】


第一招/防工業級石膏豆腐 選原料製程透明化商家


日前傳出廠商使工業級石膏粉冒充食品級石膏粉,製作豆花、豆腐事件,使消費者人心惶惶。陳俊成老師指出,單憑外觀想辨識豆腐究竟是以工業級、食品級石膏粉製作,其實並不容易。


工業級石膏粉與食品級石膏粉的差異,主要在於硫酸鈣純度的問題。工業級石膏粉由於精煉程序不足、雜質較多,較有重金屬殘留的疑慮,想要透過肉眼辦別真假豆腐的困難性高,只能盡量選購顏色白中帶灰、無過多雜質的豆腐,但這樣的依據,並非最佳的挑選原則。相對安全的方式,還是向看的到原料、製作過程、有商譽、值得信賴的商家購買。


真為純絞肉製成的貢丸,剖面應有明顯一絲一絲的肉質纖維存在,且咬起來口感紮實、有咬勁。(圖片/本站資料畫面)


真為純絞肉製成的貢丸,剖面應有明顯一絲一絲的肉質纖維存在,且咬起來口感紮實、有咬勁。(圖片/本站資料畫面)


第二招/憂貢丸原料不實?看纖維簡易判別


由於豬肉批發價攀升,有許多不良業者為節省成本、降低絞肉的使用量,在維持貢丸口感時,多會加入大量有助提升黏稠性、份量的修飾澱粉,或能使之乳化、增加飽水度的磷酸鹽。


想要買到原料實在、不偷工減料的貢丸,又有什麼判別方式呢?消費者除了可以選擇能清楚看見製作過程的商家外,不妨可以在選購貢丸時,將其撥開看看,若真為純絞肉製成的貢丸,剖面應有明顯一絲一絲的肉質纖維存在,且咬起來口感紮實、有咬勁。


第三招/魚板沒魚漿?過脆、過軟不要買


色彩繽紛、型狀迥異的各式魚板,更是火鍋配料不敗的選擇。但真正的魚板口感應偏軟、脆。在魚肉成本較高的情況下,許多商家在成本考量下,多會選擇使用大量的修飾澱粉、磷酸鹽,甚至於蒟蒻來取代魚漿,仿造出魚板的口感,並添加人工化學合成的胡蘿蔔素,進行染色增加美觀。


建議在挑選時,盡量避免購買色澤鮮豔的種類,選擇顏色偏灰白接近魚漿本色的較為適宜。此外,由於魚肉黏性與一般肉品相比較差的緣故,若過於Q彈性的魚板,恐有增添修飾澱粉、磷酸鹽的疑慮,不建議食用。


若食用過量含有磷酸鹽的食物,恐會造成鈣磷比重失衡,促使血管鈣化,導致腎臟病惡化,增加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若食用過量含有磷酸鹽的食物,恐會造成鈣磷比重失衡,促使血管鈣化,導致腎臟病惡化,增加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健康殺手磷酸鹽!過量傷腎更傷心


陳俊成老師表示,磷酸鹽被廣泛用於加工食品,可發揮保水、黏著、抑菌、增加風味、避免食物結塊的作用,常見於各類魚板、丸餃類、鑫鑫腸等火鍋料中。若食用過量含有磷酸鹽的食物,恐會造成鈣磷比重失衡,促使血管鈣化,導致腎臟病惡化,增加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堪稱「另類的反式脂肪酸」,將成為健康殺手。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嬰幼兒感冒 大多免用藥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提醒,多數嬰幼兒感冒時,不需要特別使用藥物,如果用藥,很容易增加嚴重副作用風險,嬰幼兒如果感冒,只要好好休息,家人多加照顧,多半就能自行復原。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警告,兩歲以下嬰幼兒感冒,千萬不能服用感冒、咳嗽成藥,嬰幼兒若服用這些感冒、咳嗽成藥,很可能引起嚴重副作用,有時甚至產生死亡風險。


以美國成年人來說,一年平均感冒三次,小孩感冒次數通常更多。小孩感冒時,家長可能讓小孩服用止痛藥、去充血劑與其他藥物,不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指出,小孩感冒時,最好方法還是多休息,家人多照顧。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兒童與孕婦保健科醫藥官員艾咪‧泰勒醫師表示,罹患感冒時,多數患者會自行復原,患者不需要用藥,在一、兩星期內症狀就會逐漸減輕、消失。如果是年齡大一點的兒童,有些成藥可幫助紓緩感冒症狀,但無法改變感冒病程,或讓感冒快點好起來。抗生素是對抗細菌感染,而感冒是由病毒引起,抗生素對治療感冒沒有效果。


泰勒醫師指出,咳嗽是感冒常見症狀,事實上,咳嗽可以幫助身體清除呼吸道痰液,保護肺部,對身體有些好處,不需要特別抑制咳嗽症狀。如果想要使用非藥物方法紓解咳嗽,可以讓小孩多喝點溫水,讓喉嚨舒服一點。


多數小孩感冒不需要去看醫師。不過若兩個月以下嬰兒出現發燒症狀,或小孩發燒超過攝氏三十八點八度(華氏一百零二度),無論年齡大小,都得盡速就醫。此外,小孩如果呼吸時鼻孔都會用力撐大、呼吸急促、有哮喘症狀、呼吸可以看到肋骨起伏,或出現嘴唇發紫、耳朵疼痛、不吃不喝、吵鬧不休、嗜睡、咳嗽超過三星期、症狀持續惡化等情況,也最好盡快就醫。泰勒醫師提醒,以小嬰兒來說,只要一有發燒,就要特別小心,如有疑慮,最好諮詢兒科醫師建議。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注射玻尿酸 價格非唯一考量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民眾若想注射玻尿酸,千萬不要將價格當作唯一考量,比起價格,更要注重醫師專業技術,且玻尿酸種類、品牌也是重點。


皮膚科醫師陳明芳表示,部分民眾為貪小便宜,選擇來路不明低價玻尿酸,由於品質較差、穩定性不佳,注射至肌膚深層容易流失,由於分子不夠細小,打在肌膚淺層,很容易鼓起,阻礙微血管循環,受光線折射時,還可能產生淡藍色凹凸不平陰影,後續問題頗多。


陳明芳醫師指出,許多民眾對微整形的觀念停留在「凹哪裡補哪裡」,因此施打玻尿酸後發現,凹陷雖然消失,五官卻不如預期漂亮。若想打造出自然、好看正心形臉蛋,必須考量全臉結構,並運用八心八箭玻尿酸施打概念,以雕琢鑽石原理改善臉部外觀,較能達到理想目標。


在治療過程中,可考慮採用分子大小適合的穩定型玻尿酸,依皮膚不同深度進行填補、支撐,如此不僅使微整效果發揮到極致,還能幫助量身打造個人立體五官輪廓。


八心八箭玻尿酸施打概念包含團狀打法、線狀打法,團狀打法是針對太陽穴、眼下顴骨下方、法令紋及犬齒凹處等四個支撐關鍵點進行注射。線狀打法則像是四條繩索般產生向上拉力,有助淡化淚溝、法令紋,若從臉頰顴骨下方往顴骨方向,從下頷線往上拉提,就能改善鬆弛下垂。


陳明芳醫師進一步分析,玻尿酸微整注射效果關鍵點在於「淨度、色澤與醫師專業技術」,對於淨度,建議挑選穩定度、純淨度較高的玻尿酸品牌。色澤方面,可依不同部位選擇適當大小分子、劑量,加上穩定型玻尿酸較有彈性,有助形成良好支撐力,而醫師專業技術更會決定治療成敗。


陳明芳醫師提醒,民眾接受施打前,務必要求醫師現場原裝拆封,絕不要使用分裝玻尿酸,以免產品保存不良、過期,產生感染風險。另外,皮膚正在發炎、孕婦都暫時不宜接受玻尿酸注射。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糖尿病篩檢 別只測空腹血糖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專題報導】












記者陳立凱/攝影


45歲吳先生近期例行體檢,發現高血壓、高血脂,慶幸空腹血糖值98mg/dl,低於正常值。但因吳先生是糖尿病高危險群,去年體檢空腹血糖值102mg/dl,醫師建議再檢查飯後血糖及糖化血色素,結果飯後血糖值超過200mg/dl,糖化血色素也超過6.5%,已經罹患糖尿病。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治醫師康宏銘表示,吳先生是糖尿病高危險群,不但有高血脂、高血壓,體重也過重。由於空腹血糖值的準確度並非百分之百,即使正常,也應考慮加做飯後血糖或糖化血色素檢查,以免罹患糖尿病不自知。


目前糖尿病診斷參考值為空腹血糖超過126mg/dl、飯後血糖超過200mg/dl、糖化血紅素超過6.5%或有高血糖症狀,包括多尿、頻渴、體重減輕且隨機血糖超過200mg/dl,符合其中一項就是糖尿病患,不過飯後血糖執行不便,又以空腹血糖最常用在篩檢糖尿病患者。


康宏銘說,研究顯示,檢查空腹血糖約可發現50%的糖尿病患者,飯後血糖可檢查出90%,糖化血色素則可檢出30%到40%,這三種檢查應彼此互補。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游能俊表示,部分早期糖尿病患者的確有空腹血糖值在正常範圍,但飯後血糖超標的情況,主要是因胰島素分泌的反應遲緩,卻不到嚴重失調情況。


一般而言,未進食時,體內仍有少量胰島素分泌,維持正常血糖;進食後,胰島素迅速大量分泌,但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失調,無法即時反應。


游能俊說,空腹血糖超過126mg/dl就罹患糖尿病;若介於100至125mg/dl則屬血糖偏高,需持續追蹤。


目前有些健康檢查會同時檢測空腹血糖及糖化血色素,如此可準確反應血糖數值;但若只測空腹血糖,且血糖數值逼近100mg/dl,最好還是加做糖化血色素及飯後血糖,避免測量機器誤差。














圖/聯合報提供


【2014/11/28 聯合報】







via UDN健康醫藥

天氣暴冷 發炎性腸道疾病易上身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台北報導】


近來天氣由涼轉冷,醫師提醒,天氣突然變冷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急性發作的好發時節,提醒患者要注意保暖、避免感染,以及保持心情平穩及適當的壓力調適。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常務理事、高雄巿立小港醫院副院長吳登強說,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發病原因與基因遺傳、腸黏膜免疫調節異常、環境因子及壓力等因素有關,而近來高脂、高甜度等西化飲食,也使得這類患者有增加的趨勢。


吳登強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有兩個發病的高峰,分別是20及40歲,臨床常見症狀為腹痛、腹瀉、體重減輕、血便、疲倦、發燒等,但由於初期症狀易與痔瘡和大腸激躁症混淆,常延誤治療時機;他解釋,大腸激躁症不會血便,感染性的腸炎則不會長時間反覆發作,提醒民眾若有三個月以上持續症狀,且體重減輕,應盡快就醫診治。


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曹雅姿說,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日常生活宜秉持低渣飲食。尤其當患者處於急性的發炎時期,甚至不能有「渣」,例如飲用過濾纖維的果汁,以及食用完全精緻的白米飯等,也要避免辛辣、油炸食物、不易消化的牛奶或優酪乳等奶製品,及容易產氣的食物,如韭菜、地瓜、黃豆等。


若是吃蔬菜,曹雅姿建議,不要吃粗的根莖類,而將較嫩的菜葉剁碎烹調。肉類則剁碎後做成漢堡肉或肉丸子,甚至放入蛋白,增加柔軟度。豆腐、蒸蛋等柔軟食物也可幫助患者攝取蛋白質。


【2014/11/28 聯合報】







via UDN健康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