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冬季皮膚搔癢 試試杏仁雪梨茶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天氣愈來愈冷,許多民眾皮膚搔癢的情形更為嚴重了!除了勤擦乳液,洗澡避免水溫過熱外,也可藉由飲食保養乾燥的肌膚。營養師黃淑惠提供一款「杏仁雪梨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C、E,可修復受損肌膚,維持彈性及光澤,具有滋潤的功效。


杏仁雪梨茶的材料,有杏仁粉1茶匙、梨子汁150 cc、蜂蜜少許。作法將杏仁粉及梨子汁攪拌均勻,再加入少許蜂蜜調味,即可飲用。


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表示,杏仁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如脂肪油,可增加身體油脂含量,以及維生素A、E,具有修復受損肌膚及滋潤的功效;梨子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B群及果膠,可維持皮膚彈性及光澤;蜂蜜則有保濕、滋潤肌膚的效果。


黃淑惠強調,冬季天氣乾燥又寒冷,容易導致皮膚乾燥,對於中老年人、患有冬季搔癢症及異位性皮膚炎者,更會出現搔癢、脫皮的症狀,最好透過外用保濕乳液、內服滋潤食物的方式,保養乾燥的皮膚。


【更多健康資訊,請見「健康醫療網」】







via UDN健康醫藥

天冷眼睛乾澀 當心是皰疹性角膜炎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天氣乾冷,年長者眼睛乾澀、紅癢,可能不是乾眼症,小心是皰疹性角膜炎!根據醫師診間觀察發現,近來天氣寒冷,許多7、80歲的老年人,眼睛出現乾澀、紅癢等症狀,原以為是天氣乾燥導致乾眼症;不料,一天點了4次以上的人工淚液,症狀卻未好轉,甚至視力愈來愈模糊,就醫才發現是皰疹性角膜炎。















天冷眼睛乾澀 當心是皰疹性角膜炎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蔡宜倫指出,皰疹性角膜炎是冬天常見的眼睛疾病,通常患者都是年長者及曾經罹患皰疹者,因病毒潛伏在體內,當身體抵抗力差時,病毒就會迅速繁殖,侵犯眼睛及口唇,而發生皰疹性角膜炎或唇皰疹。


蔡宜倫強調,皰疹性角膜炎類似乾眼症,有眼睛乾澀、紅癢、刺痛及異物感,接著視力模糊,延誤治療時機會導致角膜潰瘍,恐造成視力受損,無法復原。


如何早期發現皰疹性角膜炎?蔡宜倫表示,年長者平時沒有乾眼症的情形,天冷時眼睛卻異常乾澀,如一天點人工淚液次數超過4次以上,症狀都沒有好轉,最好就醫檢查,釐清病因。


【更多健康資訊,請見「健康醫療網」】







via UDN健康醫藥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醫療五大皆空 8年後…醫師人力短少七千名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國衛院預警2022年五大科將短缺約七千名醫師。圖為旗津醫院急診處前排隊情形。

報系資料照


台灣內、外、婦、兒、急診五大科醫師將面臨嚴重人力荒。國衛院今天發表研究,預警八年後、2022年五大科醫師人力將短少約七千名;專家呼籲,除政府祭出提升醫師人力政策外,民眾小病亂就醫的習慣也應改掉,避免醫療資源濫用。

近年來國內人口不斷老化,且醫療人員常面臨醫療糾紛訴訟、健保給付與醫師產能不對等問題,以致工作環境較艱困的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急診科等基礎照顧科別,因工作負荷過重,人力明顯不足。為了解未來人力短缺狀況,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熊昭利用近10年的醫事管理系統資料庫及2005年到2011年健保資料庫,分析評估患者對五大科專科醫師的供給與需求差異。


熊昭表示,年齡越大,內、外科的醫療服務使用率越高,尤其人口老化對內科等需求增加;到了2022年時,內科專科醫師將短少3099到3788名,每位醫師每周平均工作64.85小時;外科專科醫師將短少1044至1519名,每周平均工作74.61小時。














2022年五大科醫師人力短缺預估 資料來源:國衛院 製表:陳麗婷


八年後婦產科醫師將趨於高齡化,60歲以上者將達49%,恐降低醫師醫療服務量,也會短少約46到216名,每周平均工作63.55小時;雖然少子化讓未來兒科服務需求人口數逐年減少,但兒科醫師還是會短少44至361名;依照「緊急醫療分級評鑑標準」換算急診需求,發現2022年將短少723到795名急診科醫師,每周平均工作54.02小時。

熊昭表示,民眾就醫真的「太奢侈了」,小病亂逛醫院,讓醫療資源過度濫用,民眾應改變就醫觀念,善用醫療資源,避免醫療崩壞。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王宗曦表示,醫師人力缺,會反應在急重症及偏鄉醫師缺乏,目前醫師人才培育,每年招收1300名醫學生,希望在2016年起每年增加10%、130名公費生,將分配至急重症、偏鄉醫療。


【2014/12/19 聯合晚報】







via UDN健康醫藥

拿手菜走味 可能失智徵兆

【台灣新生報/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張老師在一個月內發現三次太太煮菜的味道改變,曾因此與她討論,太太卻因此大發雷霆甚至揚言要退休。張老師說,即使覺得她好像不一樣,但卻又毫無頭緒;後來看到媒體報導才驚覺,經半年的檢查確認為失智症。


台灣失智症協會邱銘章理事長表示,失智症不像其他障礙容易辨識,早期失智者外觀與一般人無異,但在記憶力、方向感、語言、個性及行為上有些改變,例如經常重複說同一件事、重複買相同東西、東西擺放錯亂(如把麵包放在鞋櫃裡)、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如拿手菜走味)等,還有一些可分辨的徵兆,例如夏天穿冬天衣服、兩腳穿不同鞋子、慢步走在快車道上、馬路上徘徊、拿十元買便當等。由於輕度失智的長輩常很「聰明」地掩飾自己的困難,甚至有些長輩嫻熟於社交語言(如打招呼用語),以致更不容易被早期發現,家人或親友須細心觀察。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攝取維生素C 記得補充水份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

維生素C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也是一種抗氧化劑,市面上,許多綜合維他命、保健食品都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C在膠原蛋白、荷爾蒙製造過程,扮演重要角色。不過一旦攝取過多維生素C,不但會造成一些不適症狀,還會增加腎結石風險。「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中有篇文章建議,攝取較多維生素C時,最好喝杯水,以減少腎結石風險。


在健康飲食原則下,透過天然食物攝取維生素C,通常不會有問題。但有研究報告指出,如果一天攝取四公克以上維生素C,可能造成腹瀉、噁心、胃痙攣等症狀。此外,糖尿病患者、腎結石反覆發作患者、腎功能不佳的人都要避免大量食用維生素C補充劑。


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提醒,如果長時間大量攝取維生素C,突然中斷,很容易產生牙齦出血等壞血症症狀。


一般正常飲食不至於會發生維生素C攝取過量問題,會發生維生素C過量多半是因為將維生素C片當糖果吃,或者同一天、短時間攝取多種含維生素C保健食品,像有些膠原蛋白保健食品、綜合維他命補充劑就都含有維生素C,所有維生素C劑量累積起來,就可能攝取過量。以十九歲到七十一歲成年人來說,一天維生素C攝取量最好不要超過兩千毫克,一天建議攝取量為一百毫克。


另外,有些人是維生素C不足高風險族群,因此要特別注意維生素C攝取。舉例來說,抽菸的人就很容易缺乏維生素C,主要原因在於,抽菸會讓體內自由基增加,身體為了修補自由基所造成的傷害,就需要更多維生素C。


抽菸的人一天可能需要三十五毫克以上的維生素C才能彌補抽菸傷害、維持身體正常機能。還有嚴重營養攝取不良患者、末期洗腎腎臟病患者、平常很少攝取維生素C的人都容易產生維生素C不足問題。


坊間超商常會販售一些盒裝、切片水果,劉怡里營養師指出,維生素C怕光、怕熱,民眾若要吃水果,建議購買整顆水果,想吃時,再切成片、切成塊,盡快吃完,以免維生素C遭到破壞。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新生兒腸閉鎖 不處理1周內會死亡

【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小腸閉鎖症是新生兒常見的腸阻塞疾病,發生率大約3000個嬰兒之中會有1例,醫師提醒,這類病灶臨床多以吐奶、腹脹表現,若延宕治療,1周內嬰兒有可能死亡,必須在48小時內施以手術;醫師同時呼籲新生兒母親,在懷孕期間務必要做好產前檢查,如果有發現有羊水過多,一定要與醫師討論後續處理事宜。


小兒外科主任陳克琦(如圖)呼籲,懷孕母親一定要注意新生兒腸閉鎖症。(攝影/張世傑)


小兒外科主任陳克琦(如圖)呼籲,懷孕母親一定要注意新生兒腸閉鎖症。(攝影/張世傑)


台北慈濟醫院日前曾收治1名新生兒,出生後持續發生腹脹、進食後嘔吐,且胎便未解的症狀,經檢查後發現是小腸閉鎖症並有腹水的併發症,由小兒外科主任陳克琦緊急開刀切除30公分已發黑壞死的腸道,並接通腸子後,嬰兒恢復狀況良好,已出院返家。


小腸閉鎖合併腹水 腹漲像西瓜


陳克琦醫師表示,新生兒腸閉鎖發生的原因是由於胎兒在母體內發生腸扭結、腸套結、內疝氣或腸系膜血管障礙等疾病,使某一段腸道發生壞死,但因胎兒在子宮內本身處於無菌狀態,所以不會造成致死性的腹膜炎,腸子自行癒合後就會造成小腸閉鎖的現象。


而腸閉鎖在臨床上有4種不同型的阻塞型式,這名新生兒罹患的是少見的第3b型,腸子近端有類似削下的蘋果皮樣扭轉,且發黑壞死達30公分,遠端只剩1公分與盲腸相連,手術前可發現,阻塞的近端有非常明顯的腫大像西瓜,遠端腸段因沒有胃腸液通,所以變得比較細小,手術時將兩端部分小腸切除,再加以重新吻合即可。


臺北慈濟醫院副院長黃思誠(左)贈送象徵平安健康的手環,給患有胎兒腸閉鎖的黃姓母親。(攝影/張世傑)


臺北慈濟醫院副院長黃思誠(左)贈送象徵平安健康的手環,給患有胎兒腸閉鎖的黃姓母親。(攝影/張世傑)


胎兒腸閉鎖 1/3會合併唐氏症


陳克琦主任特別指出,胎兒若有腸閉鎖,準媽媽通常會有羊水過多的情形,這是產前檢查重要的線索之一。如果胎兒十二指腸閉鎖的話,則約有1/3會合併唐氏症,需進一步利用羊水檢查,提前預知胎兒的染色體是否正常。


另台北新店慈院日昨也有1名出生不到2000公克的早產兒,在出生後不久即發生無法進食,且嘔吐出含有綠色的膽汁,以腹部X光檢查後證實是十二指腸閉鎖,其典型症狀是胃及十二指腸第1部份如2個氣泡般,2個氣泡通過幽門管相連,所幸立即進行緊急手術治療,這名嬰兒恢復良好,1周後即正常飲食出院回家。


胎兒腸閉鎖 1成會有先天畸形


臨床統計顯示,新生兒小腸閉鎖約佔所有新生兒腸阻塞病例的1/3左右,其中男女性別在統計上並沒有多大差別,平均而言,約10%的腸閉鎖小孩會合併先天畸形,如唐氏症、心臟、腎臟、肌肉骨骼系統或神經系統異常等;所幸該名女嬰並未合併有唐氏症的情形,後由陳克琦主任緊急開刀,施以十二指腸與十二脂腸吻合術後,腸道恢復正常功能,順利進食。


由於出生率下降及產前超音波檢查發達,通常在發現胎兒罹患此病後,有些媽媽會選擇人工流產;不過,醫師提醒懷孕期間的媽媽,務必定期做產前檢查,如發現胎兒有異常狀況,需詳細與醫師討論,及準備出生後可能必須處理的狀況,以保障媽媽與胎兒的健康。


【醫師提醒】:小腸閉鎖症由於腸閉鎖的部位不同,症狀出現的時間也不一樣,阻塞的部位越靠上端,出現嘔吐的現象就越早,家長若發現新生兒出生後無法正常吸奶、嘔吐、腹部持續脹氣,就要及早送醫檢查。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維力炸醬麵染毒 維生素B2可解毒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毒豆乾風暴繼續擴大!彰化縣衛生局持續追查芊鑫乳化劑含二甲基黃案下游,新發現維力炸醬麵、大乾麵的調味包,也是使用問題油皮調味而成。腎臟科醫師提醒,吃維生素B2食物,包括:起司、牛奶、牛羊瘦肉、鯖魚與蛋,可以幫助解毒。


彰化縣衛生局持續追查發現,維力炸醬麵、大乾麵的調味包,也是使用問題油皮調味而成。(圖片/取材自維力官網)


彰化縣衛生局持續追查發現,維力炸醬麵、大乾麵的調味包,也是使用問題油皮調味而成。(圖片/取材自維力官網)


維生素B2有助解二甲基黃毒


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表示,工業用染劑二甲基黃是一種化學物質,早期被當作酸鹼測試劑、工業和食品染料,但後來有動物實驗發現,長期攝取二甲基黃會增加罹患肝癌、肺癌、膀胱癌和接觸性皮膚癌的風險。「二甲基黃」的代謝很慢,攝取富含維生素B2的食物有助解毒。


維生素B2的食物來源:


維生素B2的食物包括:


1.來自動物性食物:如肝臟、瘦肉、魚、牡蠣、蛋、牛奶、乳酪。


2.來自植物性食物:如綠葉蔬菜、香菇、木耳、花生、芝麻、杏仁、板栗。


3.其他:如酵母。


維生素B2的主要功用:


1.促進成長和細胞再生。


2.促進皮膚、指甲和頭髮生長。


3.增進視力、減輕眼睛疲勞。


4.去除過氧化脂質,預防動脈硬化。


5.幫助脂肪代謝,避免在血液和肝臟囤積。


6.幫助消除口腔、舌、唇發炎的症狀。


吃維生素B2食物,包括:起司、牛奶、牛羊瘦肉、鯖魚與蛋,可以幫助解毒。


吃維生素B2食物,包括:起司、牛奶、牛羊瘦肉、鯖魚與蛋,可以幫助解毒。


封存維力炸醬麵油包3042公斤


彰化縣府衛生局表示,維力食品曾在民國103年3月24日到7月19日期間,向裕香公司購買經過調製的久元企業社可能問題油皮,並加入油包製作,油包再放入大乾麵-老北京炸醬風味、炸醬麵這2種泡麵產品。稽查員今在維力公司已封存炸醬麵共計1334包、炸醬麵半成品油包3042公斤。


另外,封存裕香公司1064公斤豆乾,縣內仲聯食品有限公司、黑竹園雞腳凍專賣店2家公司今年也曾向裕香公司進貨散裝豆乾販售,已進行下架回收。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冬至不吃肥!低卡植化素湯圓減熱量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冬至將臨,吃「冬節圓」可說是國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習俗,但如何才能吃的健康、安心、無負擔?營養師建議,今年冬至不妨來點新花樣,利用家中隨手可得的蔬果自製美味、低卡的、色彩繽紛「植化素湯圓」,降低熱量攝取,避免將人工色素、化學染劑吃下肚。


今年冬至不妨來點新花樣,利用家中隨手可得的蔬果自製美味、色彩繽紛「植化素湯圓」,降低熱量攝取,吃的更健康吧!(攝影/洪毓琪)


今年冬至不妨來點新花樣,利用家中隨手可得的蔬果自製美味、色彩繽紛「植化素湯圓」,降低熱量攝取,吃的更健康吧!(攝影/洪毓琪)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周秀娟營養師表示,口感Q彈、有嚼勁的湯圓是大小朋友的最愛。但市售包餡湯圓雖然滋味香甜可口,吃下1顆,熱量就有80大卡,相當於1/3碗白飯。而外觀小巧討喜、傳統常見的紅白小湯圓,10顆熱量也有近70大卡。若再加上香濃的紅豆湯或花生湯熱量,動輒熱量超過320大卡,比1碗白飯的熱量高出許多。


除了熱量問題外,市售湯圓為增添香氣、賣相,恐有額外加入人工香料,暗藏人工色素、化學染劑的疑慮。若大量食用恐造成人體負擔,造成肝腎傷害。


動手做湯圓!植化素滿滿健康無負擔


為了讓愛吃湯圓的民眾也能吃的健康、無負擔,周秀娟營養師教大家,利用隨手可得的天然蔬果食材用來製作湯圓,取其含天然色素及植化素的優勢,動手自製既繽紛又美味,色彩鮮豔兼顧可口的「植化素湯圓」,過一個健康又五彩繽紛的冬至。在食材中加入大量蔬果,除了有助增添湯圓色澤外,更可取得蔬果中富含的大量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消除人體自由基、增強免疫力、預防慢性疾病、防癌的效果。


除了上述提到的百香果、地瓜等食材外,一般常見的蔬果,舉凡紅蘿蔔、桑葚、甜菜根、洛神花、香蕉、綠茶粉、紅/白火龍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攝影/洪毓琪)


除了上述提到的百香果、地瓜等食材外,一般常見的蔬果,舉凡紅蘿蔔、桑葚、甜菜根、洛神花、香蕉、綠茶粉、紅/白火龍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攝影/洪毓琪)


★五彩繽紛湯圓


材料:糯米粉500公克、冷開水、百香果5顆、地瓜150公克


做法:


1.餡料製作:地瓜去皮並蒸熟,壓製成泥狀再分成40小塊,備用。


2.果汁製作:將百香果粒取出,加入冷開水攪打成果汁,備用。


3.粿引製作:取50公克糯米粉加入少許冷水/果汁搓揉成糰狀,放入滾水中煮透,取出放入鋼盆,備用。


4.倒入剩餘糯米粉與粿引攪拌,慢慢加入果汁,搓揉成糰狀。


5.完成的糯米糰,可以先均分成4小份,每份搓成長條。


6.再將每長條狀糯米糰分成10小塊,壓成扁圓形做為湯圓皮。


7.將地瓜餡料包入湯圓皮中,用手搓成球狀。


小提醒:


粿引製作是影響湯圓美味的重要關鍵,將糯米團先煮熟方式,能讓完成的湯圓外皮更加有彈性、Q度、適口性更佳。除了上述提到的百香果、地瓜等食材外,一般常見的蔬果,舉凡紅蘿蔔、桑葚、甜菜根、洛神花、香蕉、綠茶粉、紅白火龍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茶包換糖水 減糖降熱量更清爽


除了教大家自製美味可口的「植化素湯圓」,來降低熱量攝取外,周秀娟營養師指出,一般常見的紅豆、黑糖、花生等甜湯,有高熱量、高糖份的問題,對於糖尿病患的血糖控制、高脂血症病患的三酸甘油酯控制、肥胖者的體重控制都有直接影響。


建議有上述體質的人,或正在執行減重計畫的朋友,不妨可以家中容易取得的紅茶、綠茶、伯爵茶、玫瑰茶、花果茶、薄荷茶、各式水果茶等各式茶飲,取其一取代傳統甜湯,自製清新舒爽的湯汁,幫助減少熱量、糖份的攝取。


周秀娟營養師也特別提醒,湯圓為糯米製品,黏性高較不易消化,老年人、幼兒、腸胃消化功能不佳的人淺嚐即可,不宜食用過量。(攝影/洪毓琪)


周秀娟營養師也特別提醒,湯圓為糯米製品,黏性高較不易消化,老年人、幼兒、腸胃消化功能不佳的人淺嚐即可,不宜食用過量。(攝影/洪毓琪)


★清新舒爽湯汁


材料:


紅茶、綠茶、伯爵茶、玫瑰茶、花果茶、薄荷茶、各式水果茶等擇一使用。


做法:


1.將上述茶包加入開水沖泡得茶汁,可加少許甜菊葉以增加甜味。


2.亦可將水果(如:蘋果、橘子、鳳梨、芭樂…等)切小塊,加入茶包、甜菊葉一起煮,增加湯汁果香。


水滾後放入製作好的五彩繽紛湯圓,待湯圓全部浮起並撈出,再加入清新舒爽湯汁,即可在冬至時節享用到健康、舒緩身心的「植化素湯圓」。


【營養師小叮嚀】:


最後,周秀娟營養師也特別提醒,糖尿病友在吃湯圓時要減少其他主食類(如:飯、麵、吐司、餅乾等澱粉製品)份數,才可避免血糖失控。此外,湯圓為糯米製品,黏性高較不易消化,老年人、幼兒、腸胃消化功能不佳的人淺嚐即可,不宜食用過量。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低膽固醇也是病 妙齡女日吃三顆蛋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

大家都知道要預防高膽固醇,但不知道其實「低膽固醇」也是病!北市有名二十多歲女性,長期營養不良,導致膽固醇偏低,於是每天吃三顆蛋,幫助「增加」膽固醇。營養師張湘寧表示,膽固醇過低,如果是因為飲食攝取不足導致營養不良所致,多攝取全蛋(包含蛋黃,富含膽固醇),對於膽固醇恢復正常值是有正面幫助的;但建議病患還是要回診定期追蹤,直到血膽固醇指數恢復正常值範圍即可,且要注意的是,切勿過量,以免導致其他健康風險。















低膽固醇也是病 妙齡女日吃三顆蛋




張湘寧營養師強調,若是因其他疾病或家族性遺傳所導致的低膽固醇血症,單以飲食控制可能無法有效的改善病症,還是建議就醫,針對相關疾病給予最適當的治療與用藥。


張湘寧營養師解釋,低膽固醇好發族群有二,一是先天型的病患,是指家族遺傳性疾病,例如HDL高密度脂蛋白缺損症(如Tangier disease丹吉爾病)、家族性β-脂蛋白過少症、無β-脂蛋白血症,都會導致血膽固醇過低。二是後天型的病患,包括:肝臟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腸道吸收不良、嚴重營養不良、重症病患也會導致血膽固醇過低。此外,少部分的癌症、嚴重感染、嚴重燒傷創傷、大手術後,也有可能發生低膽固醇血症。


張湘寧叮嚀,低膽固醇血症(Hypocholesterolemia),是指血膽固醇低於130mg/dl,通常發生於嚴重營養不良者,伴隨抵抗力差、身體虛弱、憂鬱症。膽固醇如果過低,應檢查是何種原因導致膽固醇過低,可詢問內分泌科醫師或其他相關科別,針對疾病給予適當的治療。


【更多健康資訊,請見「健康醫療網」】







via UDN健康醫藥

乳癌復發 跟愛髮暫說掰掰

【聯合報╱秦麗/屏東市】












記者陳立凱╱攝影


原以為可以多撐一段時間,可是兩周真的是極限。上回好歹熬到第三周,但這次我的髮真的很「歹參詳」,反正早晚都會掉光,再不捨,也得捨。

為了與髮告別,在浴室裡我還真的流下幾滴清淚。電請巷口美髮店老闆娘前來幫我「落髮」,理完髮,果真有幾分出家師父的慈眉善目。


追蹤5年 癌指數又高


罹癌5年,吃了近5年泰莫西芬,原以為就快脫離留校察看期,屆時健保卡上的重大傷病註記就可撤銷,我又是生龍活虎一個。但5月底,例行追蹤發現我的癌指數稍高,醫師不放心地囑我抽血,接受胸腔X光、乳房攝影、全身骨骼掃描、肝膽腸胃超音波及電腦斷層等檢查。


最後在電腦斷層影像中,發現肝及肺皆有細小陰影,靠近肺與肋骨間的淋巴腺有腫大現象,在在顯示:癌已轉移。


化療換藥 頭髮整把掉


如果醫療科技不要這麼進步,我真以為我已痊癒。瞧我平時聲如宏鐘及生龍活虎的行動力,怎麼也難和病人聯想在一起。可醫師不讓我自我陶醉,他說:「那就化療吧!上次的小紅莓致吐率較高,這次打太平洋紫杉醇比較不會吐,副作用只有過敏、起疹、掉髮、筋骨痠痛而已。」蛤,這樣還「而已」?


一想到又要掉髮,我就遲疑。「可以不打嗎?」


「可是你復乳納吃一個月,腫瘤也沒消,用化療比較快。又不是沒經驗,勇敢一點。」瞧他說得輕鬆,我可是聽得很沉重。他是個幽默風趣的醫師,為我們這些癌患點燃許多希望。我信任他,就這樣敲定時間,我又躺回化療病床上。


5年前打「小紅莓」,屬乳癌術後輔助治療用藥,一個療程需打六劑,每劑間隔三周,這次打「太平洋紫杉醇」,打二休一,連續打兩周再休息一周。


打了化療後,我的髮呀,像極那交了男友的女兒,「女大不中留」,開始時一根兩根呈等差級數的掉,打了第二劑後,輕輕一摸,就整把整把以等比級數掉。


不愛假髮 戴頭巾出門


我對它很好唷,洗髮時細細地搓,還沖得特別乾淨,奈何它對我的溫柔不領情,每次洗完頭,排水孔便擠滿一團髮絲;用吹風機吹乾頭髮,它寧可繞指柔也不願固守崗位。晨起睡眼惺忪地,見到枕上橫七豎八的「髮屍」,讓我為之心驚;梳頭時,它竟棄頭皮於不顧,自顧自地和髮梳繾綣,纏綿不已。


假髮能幫我度過這段尷尬期,可是我真的不愛戴上假髮的悶熱和假假的感覺。「夏蟲不語冰」,沒戴過假髮的人無法體會,那種得隨時摸頭照鏡,免得頂上假髮歪了一邊還不知道的尷尬畫面。


於是我上醫院癌症資源中心,要了頂頭巾;再找出5年前用過,既吸汗又可當造型的運動頭巾;還將以前去泰國旅遊買的超大絲巾,裁成具異國風的頭巾,這樣不用怕光著頭出門,嚇到人家。


留不住髮 乾脆快刀斬


5年前得知罹癌時,我哭到不行,這次癌轉移,我反而不哭了,我知道癌細胞一如頑強的我,它既已對我下戰帖,我才不會讓它得逞呢!只不過可憐了我的髮,既然留它不住,不如快刀斬亂麻。


「留得頭皮在,不怕髮不生」,對不?親愛的髮呀,今日暫與你告別,咱們後會有期。


【2014/12/18 聯合報】







via UDN健康醫藥

專業觀點/癌細胞若轉移 用藥須注意


【聯合報╱整理╱記者鄭涵文】


很多人恐懼化療造成外觀改變而逃避化療,尤其害怕掉髮。


但對部分癌症治療來說,掉髮是必經過程,若能調整心態,掉髮未必是那麼可怕的事。化療結束後,頭髮便會漸漸長回來,新生的髮質通常更好。


此時,家人、親友支持特別重要,建議癌友可參加病友團體或協會,找伴一起打這場仗。


在乳癌轉移之前,治療方式分成局部與全身治療,局部治療包括手術切除腫瘤與放射治療;全身治療則以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以及標靶藥物治療為主。若乳癌已轉移,需依照患者狀況給予適當治療,例如若移到骨頭,需使用治療骨轉移的藥物等。


此時的主要治療原則,是在治療下盡量維持患者生活品質、使病情穩定、控制腫瘤維持不變或縮小。若能穩定控制,不少患者仍能照常生活,存活期長達4、5年,甚至20年的也有。


癌細胞若轉移,腫瘤細胞特性可能改變,此時用藥必須特別注意。另外,若先前藥物效果不佳或患者難以適應,也要考慮換藥。


乳癌患者千萬別忘記定期追蹤,一旦復發才能及時診斷、治療,控制病情,避免惡化。


諮詢╱台安醫院乳癌團隊召集人謝家明


【2014/12/18 聯合報】







via UDN健康醫藥

健保總額支付 中風死亡率未減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

健保實施總額支付制度對病患到底有沒有好處?從台大公衛學院針對住院中風患者的研究來看,死亡率下降的幅度微乎其微。


為了抑制醫療支出逐年攀升,健保署從2002年開始全面實施論量計酬為基礎的總額支付;在這樣的制度下,每年以協商方式決定來年的預算,萬一明年的醫療費用超過這筆預算,醫院拿到的錢會打折給付。


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董鈺琪蒐集1997年到2010年曾經住院中風的41萬1487名病患,並比較2002年總額支付制度實施前後發現,醫院在電腦斷層與磁振造影的使用率在總額實施後馬上上升4.21%,並且以每季0.31%的速度增加。


雖然高階健檢儀器、物理治療及降血脂藥物使用都有攀升,但這些中風病患30天死亡率並沒有顯著下降;總額制度實施前每季死亡率降幅是0.11%,實施總額後降幅反而縮小到0.05%。


董鈺琪推測,論量計酬的總額支付給醫院帶來營運壓力,醫院一方面提供可以賺錢的服務項目,也減少不能賺錢的項目或降低護理人力,是導致病患死亡率下降趨緩的主因。


根據健保署統計,住院病患電腦斷層執行率從2003年的9.24%,上升到2013年的11.6%、磁振造影執行率十年內也是從2.27%成長到3.91%,去年光是電腦斷層就花了健保68億2千萬元。


新光醫院神經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連立明表示,懷疑中風的患者做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是標準作業程序,才能判斷到底是出血性或阻塞性中風,兩者的治療方針也會不一樣。


連立明說,以前沒有這些儀器,醫師無法判斷病情,才是導致中風死亡率偏高的主因;但也有醫師認為醫療糾紛頻傳,電腦斷層已經變成例行性檢查項目,反而助長防禦性醫療。


【2014/12/18 聯合報】







via UDN健康醫藥

沒理乳房不明硬塊 2男患乳癌


【聯合報╱記者余采瀅/台中報導】


乳癌是台灣女性第二大癌症殺手,但現在不僅是女性專利,近幾個月光田醫院竟連續發現兩例罹乳癌的男病患;醫師提醒無論男女,若在乳房摸到不明腫塊,應立即就醫檢查、及早治療。


其中50歲的張姓男病患平時不菸不酒,務農且熱愛運動,身體很強壯;今年5月張男在左側乳暈下方摸到約1.5公分寬不明硬塊, 以為自己是男性沒留意,沒想到1個多月都未消失,到光田醫院看診,切片檢查確定為惡性腫瘤,且已轉移到淋巴。張男聽到自己罹患乳癌,瞠目結舌,幸好立即進行左側乳房全切除手術,並接受半年化療,現在復原良好。


另名65歲李姓老翁,幾個月前摸到左側乳暈下方有不明硬塊,以為過幾天就會消失,但過了2個月腫塊還在,到醫院檢查,發現左側乳房有1.2公分腫瘤,所幸癌細胞未擴散,手術切除後目前只需服用抗癌藥物,每月定期追蹤。


光田醫院乳房外科醫師黃世民指出,兩名患者都沒有家族病史,發病原因不明,但張男務農,不排除長年接觸農藥影響健康;而李姓老翁是40年老菸槍,罹癌後已積極戒菸。


黃世民說,乳癌患者多數以女性為主,以致大部分男性對乳癌相關保健及預防之道缺乏敏感度,如果發現異常,也以為是發炎或感染病症,未積極就醫,發現時常已是第二或第三期,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期。


黃世民提醒,男性罹患乳癌機率雖僅為女性的1%,但仍不可掉以輕心,只要發現乳房有不明腫塊、變形,乳頭出血或者有不明分泌物時,應立即前往醫院檢查,確定異常原因,及早對症治療。


【2014/12/19 聯合報】







via UDN健康醫藥

天冷血液循環差 三高者避免受傷


【聯合報╱記者呂思逸/板橋報導】


天冷易造成血管收縮,一名50歲長期患糖尿病、洗腎患者陳姓男子就因傷口缺氧導致截肢,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生蔡浩元表示,冬天血液循環差,傷口不易癒合,糖尿病患、洗腎患者應避免受傷。


蔡浩元表示,陳姓男子在寒流來襲時,左腳掌不小心撞傷,兩個月後,傷口不但沒有癒合還發黑,為避免感染擴散,只得將左腳掌截肢。


蔡浩元提到,不僅糖尿病、洗腎患者,還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都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注意手腳保暖,可透過快走、慢跑等運動,讓血管自然增生,但不建議快跑。


聯合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李宗育則指出,冬令進補藥膳湯內含有高量鉀、鈉離子,若過量飲食,除會造成腎臟負擔,還恐造成血管堵塞。


【2014/12/19 聯合報】







via UDN健康醫藥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一喝奶就吐…出生兩天 女嬰小腸竟壞死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小寶寶出生後腹脹、哭鬧不休、拼命吐奶,家長要多留意。一名出生才兩天的女嬰,一喝奶就吐,兩天無法解胎便,原本哭鬧不休,後來奄奄一息情況危急,經緊急開刀後發現,女嬰小腸有30公分壞死,研判是腸閉鎖扭轉,經過切除壞死小腸再手術接通正常小腸後,已經恢復正常。


台北慈濟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陳克琦表示,所謂的「閉鎖」就是「不通」,研判小嬰兒在媽媽肚子裡時,可能血管有問題出現腸扭結、腸套結、內疝氣或腸系膜血管障礙等疾病,某段小腸的血液無法通過正常供應、腸子壞死,後來腸子不通,最後扭轉壞死。


嬰兒未出生時有母體保護,但出生後脫離母親子宮無菌保護,一喝奶就肚子脹、吐奶,還吐出綠綠的膽汁;正常嬰兒出生後會解綠色胎便,這名女嬰卻完全不解便,若沒發現腸閉鎖扭轉緊急開刀,嬰兒腹腔化膿發炎最後敗血症極可能死亡。


陳克琦表示,小腸閉鎖是新生兒常見的腸阻塞疾病,發生率約1500分之一,無法預防,孕婦產檢也看不出來,僅能在小嬰兒出生後根據症狀發現治療。


陳克琦說,成人的小腸有三公尺,小嬰兒的小腸也有100多公分,僅需保留50公分就足以吸收人體所需營養,小女嬰切除30公分發黑壞死小腸,再重新接通健康的正常小腸後,就可恢復健康。


醫師也提醒新手爸媽,一旦發現新生兒無法進食、吐出綠色膽汁、或腹部越來越鼓脹,或哭鬧不休、躁動,應該立刻就醫治療,若症狀持續但已經不哭鬧、活動力差,病況已經更嚴重,再拖下去恐喪命。


【2014/12/18 聯合晚報】







via UDN健康醫藥

戒菸吧! 懷孕吸菸 早產機率高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吸菸、二手菸對孕婦都很傷。研究發現,抽菸的媽媽生下的早產兒的機率高,還可能造成嬰兒體重過輕。

報系資料照


台大新生兒科及公衛學院發表最新研究發現,抽菸的媽媽生下的早產兒的機率高,尤其每天抽20支菸的女性,早產機率比不抽菸媽媽高近4倍,且媽媽抽菸可能導致嬰兒體重過輕,還可能增加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甚至發展遲緩。

一天20支菸 早產機率高3倍


台灣兒科醫學會今天呼籲政府及民間團體重視菸害防制,主張菸捐收入撥出固定比率,專款專用於防治兒童菸害暴露衍生的健康問題,以及青少年戒菸給付。


這項研究訪問2萬1248位婦女,發現抽菸的媽媽生下的嬰兒,體重比不抽菸媽媽產下的嬰兒少70至398克,且生下低體重嬰兒的機率是沒抽菸的1.6至6.3倍,早產機率為1.09至3.87倍,一天抽20根菸的婦女早產機率暴增3倍。


雲林台大小兒科醫師陳美惠表示,台灣媽媽抽菸比率約10%,懷孕後繼續抽菸的約5%,但爸爸抽菸的比率高達50%至60%,導致媽媽吸到二手菸,也間接影響小孩的健康。國建署調查懷孕前抽菸的婦女有9%,懷孕後繼續抽菸的有1.2%,甚至餵母奶期間仍有1%婦女繼續抽菸。


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亞東醫院小兒科主任葉樹人表示,菸害不僅會讓新生兒體重過輕、早產,甚至可能因早產產生肺部發育不全、眼睛疾病,另外對肢體協調、語言、認知行為發展等廣泛神經行為也都有影響,還會增加罹患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細小直氣管炎的機會,提醒盡速戒菸,避免讓孩子罹患這些疾病。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2014/12/18 聯合晚報】





via UDN健康醫藥

愛愛常胸悶 38歲男心肌梗塞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一名輕航機教練飛行時突感胸痛、喘不過氣,緊急降落後立刻打119,救護人員研判為心肌梗塞,送醫途中出現致命性心律不整,且測量不到血壓、無心跳,經搶救還裝上葉克膜,才恢復心跳。


另一名38歲輕熟男做愛時常覺胸悶,走路、爬樓梯也喘個不停,日前天冷突然胸痛送急診,確診為心肌梗塞,醫師放置心血管支架打通血管,才救回一命。


心臟疾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平均每31分50秒就有一人因此死亡,高雄榮總健檢科主任黃偉春表示,心肌梗塞可說是為最緊急的急重症,急救時必須掌握時效及專業,越早利用心導管或支架打通血管,能有效改善心臟血流,降低死亡率。


為了讓國人更瞭解心肌梗塞,高雄榮總將心肌梗塞三大症狀「胸痛、冷汗、喘氣」,轉化為民眾易記的口訣「心痛喘盜冷汗,卡緊叫救護車」,只要出現上述症狀,就應立即打119;高榮心臟血管中心也推出微電影「生命搶救一瞬間」,希望民眾提高警覺。


黃偉春指出,胸悶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表現,運動時心臟需要更多氧氣,但因血管塞住、氧氣供應不足,就會出現胸悶、喘等症狀,如情況嚴重,連行房都會胸悶。這兩名病例體格都正常,但都是老菸槍、缺乏運動,且有高血壓病史,加上未依照醫師囑咐服藥,發病後該名飛行員已被要求不得再駕駛飛機。


入冬後氣溫下降,心肌梗塞發生率升高,黃偉春警告,民眾務必做好保暖,有清晨運動習慣的中老年人,應該等到日出後氣溫稍上升再外出,且最好有人同行。


【2014/12/18 聯合晚報】







via UDN健康醫藥

減肥 身上油哪兒去了?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減重時,身上的肥油到哪裡去了?很少人能正確回答這問題。澳洲一項研究發現,即使醫師、營養師、健身教練也不見得能正確回答上述問題,不少人以為減去的肥油轉化成能量,或者被燃燒掉。事實上,多數減重減去的物質轉化成二氧化碳,透過呼吸排到體外,少數則是化成水份排出體外。


研究首席作者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生物科技與生物分子科學教授魯斑‧米爾曼表示,讓人驚訝的地方在於,不少人不知道、搞不清楚減重背後的新陳代謝過程。減重時多數減去的物質是變成二氧化碳,排出體外就散逸到空氣當中。


這項研究近日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研究顯示,每減去十公斤脂肪,就需要耗費二十九公斤氧氣,透過新陳代謝過程,脂肪、氧氣就會化成二十八公斤二氧化碳與十一公斤的水。


米爾曼因為自身減重經驗,因此對減重生化過程非常感興趣。他表示,自己在二O一三年減去十五公斤體重,因此就很想知道這些減去的體重到底跑到哪裡去。肥胖問題越來越普遍,不過卻很少人知道減去的脂肪流向何處,這點讓人頗為驚訝。


研究作者解釋,減重十公斤過程中,如果追蹤減去的脂肪流向,可以發現這些脂肪化成八點四公斤的二氧化碳,透過肺部呼吸,進入外面空氣當中。另外一點六公斤則是變成水,經由尿液、糞便、汗水、呼吸、眼淚與其他體液等管道排出體外。由於肉眼看不到二氧化碳,因此沒有人能觀察到這現象。研究發現,一百五十名醫師、營養師與健身教練當中,超過一半的人以為脂肪是被燃燒掉,或已經轉化成能量。還有人認為,脂肪經過代謝,會變糞便,或轉變成肌肉。


有些人會好奇,這是否代表多呼吸就能幫助減重?研究作者表示,不是這樣的,當呼吸量超過身體新陳代謝所需,就會產生過度換氣問題,這會造成頭暈、心悸、喪失意識等症狀。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氣血兩虛、四肢冷 最需冬令進補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天氣冷颼颼,現在正是進補好時機。不過,中醫師阮膺旭表示,民眾要進補不但要看時間,還要看個人體質適不適合進補,通常氣虛、血需最適合進補。其他民眾若要進補養生必須視身體狀況而定,否則補過頭的話,只會愈補愈糟糕,最後反而惹來一身毛病。


傳統中醫認為,利用冬季來養精蓄銳、補充能量,如此才能避免到了春季不慎感染疾病,這就是中醫「冬藏精」的觀念,意思就是說,在人體還沒有生病的時候透過藥膳調理促使人體增強抵抗力,有助於降低來年因陽氣不足而招致疾病的機會。


阮醫師指出,氣虛型患者常會感到精神疲倦、說話有氣無力、容易腹瀉等症狀;血虛型患者常會出現臉色萎黃、貧血、頭暈心悸、看東西感覺模糊等症狀。


除了氣虛、血虛體質者之外,體質虛弱、四肢冰冷、畏風寒、容易感冒等族群也適合在寒冷的天氣中進補;此外,中老年人經常全身倦怠,腰背痠痛等,也可透過藥膳食補來補身子。


益氣參湯適合冬令進補,有助於補中益氣、健脾補腎,需準備山藥3錢、麥門冬2錢,枸杞3錢、西洋參3錢、五味子1錢、核桃3錢,然後把這些中藥材泡水洗淨後搭配食材煮成湯即可。


醫師提醒高血壓、痛風、高血脂、肝硬化等慢性病族群不適合進補,否則會愈補愈大洞!


如果民眾不了解自己的體質、狀況,建議可以就近向中醫師諮詢。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水腦症≠失智 腰椎腹腔引流解套

【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前總統陳水扁罹患「常壓性水腦症」,引起各界熱烈討論,雖然水腦症與失智都好發老年族群,但兩者有明顯不同,醫師提醒,家中若有長輩出現失智症狀,建議應及早就醫檢查,若是確診為常壓性水腦症引發的失智,可透過腰椎腹腔引流手術解套,及早讓病患脫離失智之苦,與減少家庭負擔。


醫師指出,水腦症與失智都好發老年族群,但2者有明顯不同。


醫師指出,水腦症與失智都好發老年族群,但2者有明顯不同。


成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戴世煌指出,水腦症是神經外科常見的疾病,主要是因蜘蛛網囊腫破裂,導致腦脊髓液積存過多,使腦部多處出現水囊腫,並壓縮到邊緣系統;常見的病因如腦出血、感染、外傷、腫瘤、腦血管疾病和先天性腦畸型等。


治療方面,一般以手術治療為主,但術前的評估,必須謹慎和仔細。而核磁共振掃描分析儀及腦皮質功能的檢查,以及腰椎穿刺排腦脊髓液等,可提供患者的治療方針,以及術後改善程度的參考。


《常壓性水腦 特殊3症狀》


1.癡呆症:認知功能障礙與失智症,類似帕金森氏症,症狀包括冷漠、遲鈍、健忘、疲憊、嗜睡,乃至於人格情緒的改變,但有別於阿茲海默型的失智症。


2.走不穩:失調容易跌倒,從早期的大步變成小碎步,較類似帕金森氏症狀。


3.尿失禁:頻尿,急尿,或無法控制排尿,經常無緣無故尿溼褲子,若未及早發現病因,甚至會進展到大小便失禁的情況。


戴世煌醫師強調,水腦症若置之不理,失智症狀會日漸嚴重。(圖片提供/成大醫院神)


戴世煌醫師強調,水腦症若置之不理,失智症狀會日漸嚴重。(圖片提供/成大醫院神)


戴世煌醫師強調,由於水腦症狀通常是緩慢地進展,若不是朝夕相處的家人,很難察覺到病患細微變化,容易誤以為只是單純老人家的退化,殊不知是腦部產生了常壓性水腦症,而往往延誤就醫。


腰椎腹腔引流 改善腦部壓力


先進國家2008年開始在國際間發展出新一代的引流手術,也就是「新型腰椎腹腔引流手術」,術中有兩處開刀切口,一個是從腰椎第3至5節的接縫處,植入一條細管子於腰椎脊髓腔,此外術中會在腹腔做第2個切口,並將閥門及導管植入腹腔,讓過多的腦脊髓液分流到腹腔,由腹腔吸收,改善腦部壓力與臨床症狀。


成大醫院神經外科在2014年業有32位病患接受新一代的腰椎腹腔腦水引流手術,病患術後神經功能的恢復率高達88%,有效改善病患症狀與增進生活品質。


腰椎腹腔引流手術 可避免開腦風險


與過去傳統腦水引流手術不同,新穎的腰椎腹腔引流手術則可以避免開腦風險,由於不需要開腦、手術時間短、傷口小、可體外調整壓力、避免多次手術之可能、風險也相對更低、病患接受度與家屬滿意度高,更是外科治療水腦症新首選。


新一代的引流手術也適用於「交通性水腦症」患者,也就是從腦部流下來的腦脊髓液必須是通暢的,因此術前可先做「腰椎穿刺腦水體外引流測試」兩天,模擬手術後狀況,判斷是否交通性或阻塞性水腦症,如果引流後病人症狀有改善的話,表示為交通性水腦症。


【醫師提醒】:


水腦症若置之不理,症狀日漸嚴重,不但會失去自我照顧能力,甚至容易反覆跌倒,導致照護上可能會提高家庭經濟負擔,甚至增加社會成本。實際上,水腦症透過手術可減緩症狀,恢復成效顯著。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1顆貢丸47大卡!火鍋料熱量地雷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吃火鍋,湯頭和肉片是首要選擇重點,但千萬不要小看配角的破壞性威力!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1顆貢丸熱量約47大卡,只要連吃6顆就等於吃下1碗飯,需健走約1個小時,才能消耗所有的卡路里。若要快樂吃鍋、拒絕肥胖上身,除了規律運動之外,更重要的是做好「源頭管理」,避免攝取過量熱量。


大小朋友都愛吃的貢丸,1顆熱量約47大卡。


大小朋友都愛吃的貢丸,1顆熱量約47大卡。


丸餃加工品一向是國人吃鍋或煮麵時的最佳配角,但這些火鍋料的製作過程常經油炸或使用肥肉增加口感,造成脂肪含量和熱量都很高,稍不注意就會舉箸難收,導致熱量攝取破表而肥胖,且增加新陳代謝症候群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火鍋料熱量PK 炸豆皮居地雷之冠


每碗白飯的重量約200公克、熱量280大卡。但根據國健署資料,常見的加工類火鍋料中,每100公克熱量最高的前5名,依序為炸豆皮358大卡、燕餃311大卡、魚餃275大卡、蝦餃270大卡、貢丸235大卡,都比同重量白飯的熱量140大卡高出許多。


另就單一顆數來看,1顆貢丸重達20公克,熱量就有47大卡,只要吃6顆就等於嗑完一碗飯;而花枝丸、虱目魚丸、旗魚丸,因主原料為低脂的海鮮,熱量相對較低,單顆17至25公克,熱量約31大卡;其次則為燕餃單顆28大卡、蝦餃27大卡、甜不辣23大卡、蛋餃和魚餃22大卡。


花枝丸的鈉含量不低,一顆就有109毫克的鈉,過量攝取易加重腎臟負擔。


花枝丸的鈉含量不低,一顆就有109毫克的鈉,過量攝取易加重腎臟負擔。


火鍋料「鈉」麼多!魚卵卷最重鹹


除熱量之外,為了避免加工火鍋料在鍋中久煮失去味道,業者通常會添加大量鹽巴調味,稍不注意就會攝取過量,超過成人每日鈉攝取2400毫克的建議量。長期吃重鹹,易導致血壓升高,增加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且會加重腎臟代謝的負擔,導致腎臟病。


而從國健署的資料可發現,每100公克火鍋料種類的鈉含量前5名,依序為魚卵卷825毫克、旗魚丸710毫克、蟹味棒692毫克、甜不辣685毫克,以及魚餃663毫克。


若以單一顆火鍋料來看,鈉含量前5名則以旗魚丸142毫克居冠,其次則鴨血131毫克、貢丸116毫克、花枝丸109毫克、虱目魚丸95毫克。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海帶是長壽菜 配濃茶喝恐便祕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擁有「海中蔬菜」、「長壽菜」美名的海帶,不論涼拌、熬湯都相當美味!適度食用,更有增加飽足感、調節免疫力、降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但營養師表示,若食用海帶的時機不恰當,或搭配濃茶一同食用,不但會影響營養吸收,更可能導致便祕發生,不可不慎!


擁有「海中蔬菜」、「長壽菜」美名的海帶,不論涼拌、熬湯都相當美味!適度食用,更有增加保足感、調節免疫力、降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擁有「海中蔬菜」、「長壽菜」美名的海帶,不論涼拌、熬湯都相當美味!適度食用,更有增加保足感、調節免疫力、降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王子南營養師表示,海帶營養價值豐富,除了大家所知的含碘量豐富外,每100公克熱量僅有20大卡、膳食纖維含量高達2.78公克,更含有大量的鈣、鎂、鐵、鋅等微量元素,適度食用對人體好處多多。


此外,海帶中更含有許多人體必需的胺基酸,例如,牛磺酸有助於代謝人體脂肪,以及抑制血液與肝臟內膽固醇含量的增加。經常食用,能避免心血管、代謝功能異常等疾病的發生。再加上烹調容易、口味變化多元等特性,海帶可說是最受大眾喜愛的桌邊小菜。


吃海帶配濃茶?恐便祕、阻礙鐵質吸收


雖然海帶營養價值豐富,但若食用過量、食用時機、方式錯誤,不僅無法獲得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更可能造成身體的額外負擔。例如,許多人常有飯後喝一杯茶的習慣,若在食用大量海帶後進行,就可能阻礙人體鐵質的吸收,導致便祕的發生。


茶葉中含有的鞣酸成分所致。鞣酸會與鐵元素發生反應,影響鐵質的吸收,有缺鐵、貧血、造血功能不佳問題的人,要特別注意。


茶葉中含有的鞣酸成分所致。鞣酸會與鐵元素發生反應,影響鐵質的吸收,有缺鐵、貧血、造血功能不佳問題的人,要特別注意。


至於為什麼會產生上述的現象發生,王子南營養師進一步解釋,這是因為茶葉中含有的鞣酸成分所致。鞣酸會與鐵元素發生反應,影響鐵質的吸收,有缺鐵、貧血、造血功能不佳問題的人,要特別注意。


另外,鞣酸會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若與肉類、蛋類、豆製品、乳製品等食物中同時食用,容易形成不溶於水、不易被消化的鞣酸蛋白凝固物,對於腸胃消化功能不佳的人來說,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腹脹、噁心的症狀,甚至導致便祕的發生。


防便祕這樣做!餐後2小時避喝茶


要避免便祕、消化不良等不適狀況發生,又想攝取海帶中對人體有益的營養成分,究竟該怎麼做呢?王子南營養師表示,人體從進食到消化完畢約需花費1.5至2小時左右的時間,為避免此時腸胃道消化系統受鞣酸干擾,建議用餐後2小後再喝茶,較為適宜。


海帶含碘量高 限鉀飲食、孕婦、哺乳者物過量


海帶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鉀、微量元素碘,平均每100公克新鮮海帶含碘量就約有200微克。因此,有甲狀腺機能亢進、進行限鉀飲食者,不宜過度食用,以免加重病情,使症狀更加惡化。


另外,為避免海帶食用過量,使微量元素碘,隨血液、母乳進入胎兒、嬰兒體內,導致寶寶出現甲狀腺功能障礙等問題;懷孕中、正值哺乳期的婦女,在日常飲食中,也不宜食用過量的海帶。


海帶含鈉量高,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病患者應減量食用,除了烹煮前應先洗淨汆燙、減少鹽分攝取外,料理時少用鹽巴或醬料調味,也能減少鈉含量的攝入。


海帶含鈉量高,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病患者應減量食用,除了烹煮前應先洗淨汆燙、減少鹽分攝取外,料理時少用鹽巴或醬料調味,也能減少鈉含量的攝入。


【營養師小叮嚀】:


王子南營養師也提醒,海帶含鈉量高,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病患者,應減量食用,除了烹煮前應先洗淨汆燙、減少鹽分攝取外,料理時少用鹽巴或醬料調味,也能減少鈉含量的攝入。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熱敷墊貼肚 哇!紅斑冒出來


【聯合報╱記者王柔婷/新北報導】














陳小姐因為長時間使用熱敷墊緩解腹痛,肚皮上出現火逼性紅斑 。

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低溫寒流來襲,電暖器、電熱毯等用品紛紛派上用場,卅歲的陳小姐因天氣轉冷,使用熱敷墊緩解腹痛次數頻繁,肚皮上開始出現大片的網狀紅斑,雖症狀輕微,但長久下來可能提高皮膚癌的機率。

新北市卅歲陳小姐習慣在生理期腹痛時,以熱敷墊緩解疼痛症狀,隨天氣轉冷,陳小姐也增長熱敷墊使用時間。日前陳小姐發現肚皮上出現網狀紅斑,雖不痛不癢,但就醫後經診斷為「火逼性紅斑」。


台北慈濟醫院皮膚科醫師羅婉心表示,「火逼性紅斑」是由於長時間接觸熱源造成的輕微皮膚發炎,患者皮膚會出現無法消退的紫紅色斑紋。


羅婉心指出,輕微的火逼性紅斑只是顏色不均勻的美觀問題,不屬於過敏反應,也不會覺得癢或是灼傷感,但是醫學文獻上曾有案例報告,反覆發生的火逼性紅斑較易導致皮膚癌。


羅婉心醫師提醒,保暖用品的使用時間不宜過長,熱敷半小時左右就要暫時移開熱源,休息幾分鐘,最好間隔著衣物或布料,避免皮膚直接接觸熱源,尤其皮膚感覺較不敏銳的老人、孩童、神經病變、糖尿病患者和臥床患者更要特別小心。若皮膚出現長期不癒的皮疹或斑塊,應盡快就醫。


【2014/12/18 聯合報】







via UDN健康醫藥

為何我會手腳冰冷?

【聯合報╱連永祥/北市頂心中醫診所醫師】












記者陳柏亨/攝影


季節進入冬季,冬衣紛紛從衣櫃拿出來,特別是寒流一來,有人無論穿多厚的衣褲,都無法有效保暖,而且老是手腳冰冷,像冰庫中的冰棒,有時候冷到要鑽進骨頭裏。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


以中醫角度來看,最早在《黃帝內經》就提到「脾主四肢」,當脾胃氣虛時,陽氣不能達於四肢末端而感到寒冷,特別是挑食的小朋友或因節食而營養不良的婦女,經常會有四肢冰冷的問題。但有些人會說,我平常吃得都很豐富且謹慎,為什麼會四肢冰冷呢?


以下是除了脾虛之外,容易四肢冰冷的體質:


(一)心陽虛:這種體質常見於老人或辦公族,由於年紀大心血管退化,血液循環無法暢通於四肢,辦公族則因運動少又嗜飲冰涼,因運動少而心氣不足,過食冰涼則傷心火,症狀可見胸悶、胸痛、略動則易喘,心陽虛也會影響整體循環而容易有肢端麻痺問題。


(二)肺氣虛:黃帝內經中提到五臟之所主,其中「肺主皮毛」,因此一旦肺氣虛時,全身的皮毛會抵擋不了寒氣,寒氣入侵則形寒肢冷。


(三)腎虛:腎虛的體質常見於過勞群、熬夜群、夜貓族,過勞與作息不正常容易傷精,夜晚不臥床則傷肝腎,症狀常伴有腰痠腳軟、膝蓋痠軟、排尿不淨等症。


瞭解自身所屬體質後,臨床上會建議服用不同藥物或食材來改善四肢冰冷。脾虛者適合四君子湯、茯苓、山藥、白朮等;心陽虛者適合養心湯、當歸、川芎、桂枝等;肺氣虛者適合玉屏風散、麥冬、防風、黨參等;腎氣虛者適合金匱腎氣丸、肉桂、山茱萸、巴戟天等藥材。


除了藥物外,泡腳是改善四肢冰冷、促進血液循環很好的方法,尤其是若能在泡腳水中加入中藥材會使得整體效果更好,這部分選用的藥材,普遍以活血化瘀藥材為主,像是當歸尾、川芎、丹參、赤芍、木瓜、牛膝等,若睡不好的人可加酸棗仁、菖蒲,有水腫困擾的人可加生薑、茯苓,將上述藥物置於鍋中煮沸後小火慢煮5分鐘,待溫度稍涼後即可倒入臉盆中泡腳,每日一次能夠有效改善四肢冰冷症狀。


另外,吹風機吹穴位也是能夠快速改善四肢冰冷的方法,其概念類似灸法,但少了灸法的繁雜與燻煙,穴位的選取,在足部以足三里、陽陵泉、湧泉穴,手部則以少海、手三里、勞宮等穴效果最明顯。選定穴位後,吹風機離皮膚約10公分,以弱暖風吹穴位約15秒,然後換下一個穴位。使用吹風機吹穴位時切勿過近或過久,以免燙傷。


【2014/12/18 聯合報】







via UDN健康醫藥

寒流強襲 心血管疾病患者多三成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台北報導】

入冬首波寒流發威,全台幾乎都創下入冬以來最低溫,急診科醫師發現,近日重症患者急診人數有增加的趨勢,特別是心肌梗塞、中風患者比平日增加三成,另外,因進補而補過頭,導致腸胃出血的患者也增加了兩成。


台大醫院急診部主任方震中說,近來天氣較冷,急診患者的重症患者有增加的趨勢,其中以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患者居多,像是中風、心肌梗塞都是近期明顯增加的疾病,此外,肺炎的患者也有漸多,且多半是高齡長者,可能是天冷造成呼吸道感染的併發症。


林口長庚醫院急診科主任黃集仁觀察,近來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患者,以40至60歲左右的族群居多,患者平時就有慢性病史,因為控制不佳,天氣一變化就讓病情惡化;另外,也有些老年人習慣清晨外出運動,但清晨的氣溫偏低,若沒做足保暖,易誘發心血管疾病發生。


新光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張志華說,這兩天寒流來襲,心血管疾病重症患者增加了三成,而消化道出血、胰臟炎、膽結石發作的患者也多了兩成,不少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發病原因除與低溫造成血管收縮外,由於天冷進補的補品常含有高油脂,又多會加入酒精燉煮,過度食用就會造成消化道的負擔。


薑母鴨、羊肉爐是不少人冬令進補必吃食材,張志華說,民眾喜歡食用補品來暖和身體,但不少補品的油脂含量偏高,若短時間內大量攝取,會急遽增加負責消化脂肪的胰臟、膽囊增加負荷量,加上補品中有酒,一旦短時間攝取太多,便會爆發急性胰臟炎、膽結石,若延誤治療,恐引發休克甚至死亡。


黃集仁說,胃潰瘍、肝硬化以及慢性病患者,在進補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除了要避免酒精的攝取,飲食上也要以少油、少鹽、少糖為原則,以免病情又發作,甚至惡化。


【2014/12/18 聯合報】







via UDN健康醫藥

睡前吃降血壓藥 夜半起床小心跌倒


【聯合報╱張展維/嘉義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組長】


高齡81歲的陳爺爺因跌倒住院,對於爺爺目前所服藥物,家人並不瞭解,一心只想老人家應有自行服藥的能力。某日,家人又發現爺爺跌倒,緊急送醫後才知道,由於爺爺睡前服用降血壓的藥物,半夜欲起床上洗手間,一時頭暈眼花就跌倒了。


根據研究報告顯示,高齡長者跌倒受傷的比率高達70%,平均每十次就會有一次造成嚴重的傷害。跌倒造成嚴重的傷害,包含:髖骨骨折、其他部位骨折、硬腦膜下出血及頭部外傷。環境、年齡及使用藥物,都是可能是導致老人跌倒的危險因子之一,主要是老年人(尤其是65歲以上)因生理機能衰退,身體對藥物的反應與一般人不同,使得藥物容易產生副作用,而不管是藥物的副作用或不當的使用,都有可能導致跌倒。


老年人的用藥種類愈多,跌倒的危險性愈高。其中又以鎮靜安眠劑、利尿及輕瀉劑、精神方面藥物、抗憂鬱症藥物、高血壓藥物、抗心律不整用藥、麻醉性止痛劑、肌肉鬆弛劑等,都可能影響到意識,造成倦怠甚至嗜睡感,或引起頭暈目眩、低血壓、四肢無力等不同的副作用,而造成跌倒意外。


所以,如何防範高齡者跌倒極為重要,建議可從運動、家居環境改善及使用助行器等三方面著手。畢竟跌倒不會只因藥物而引起,但高齡長者常有多重用藥,與跌倒風險增加有關,領藥時可以主動諮詢藥師,詢問服用的藥物是否容易嗜睡或容易造成跌倒?子女對家中用藥長輩,也別忘要多關心幾句,尤其是有使用上述藥物類別時。


有些醫院針對可能增加跌倒風險的用藥,會在藥袋上特別貼心標註:可能增加跌倒風險,改變姿勢時請放慢動作!一旦藥師特別叮嚀藥物作用或副作用,可能會導致步態不穩或頭暈時,應多加注意防範跌倒,保命防跌可「藥」注意啊!


【2014/12/18 聯合報】







via UDN健康醫藥

怕罹攝護腺癌 嚇出PSA焦慮症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


一名50多歲男性抽血檢驗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數值超過標準值4ng/ml,他一度懷疑自己罹患攝護腺癌,連續跑了4、5家醫院自費篩檢,但經過切片檢查,並且連續追蹤長達7、8年,都沒有發現有惡性腫瘤,反而是「PSA焦慮症」讓他焦躁不安。


檢驗PSA到底是否有助於降低攝護腺癌死亡率,一直是國際上爭論的議題;去年甚至有國際研究指出,PSA篩檢無助降低死亡率;國泰醫院泌尿科主任陳國強認為,PSA並非診斷攝護腺癌的黃金準則,呼籲男性不要自己嚇自己。


儘管一般認為PSA的標準值是4ng/ml,但陳國強表示,PSA隨著年紀攀升,標準應略微放寬,35歲以下的標準值約為2ng/ml,35到55歲的標準值約為4ng/ml,55歲以上甚至到達6ng/ml都在可接受範圍。


陳國強表示,包含性行為、自慰、騎單車等活動,只要壓迫到攝護腺,都可能導致PSA升高,「PSA是相對數據,並非絕對數據。」


台北榮總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張延驊表示,部分攝護腺癌治療藥物,在治療初期也會造成PSA上升,且每個人對於藥物的反應速度不同,即使PSA並未立刻下降,也不代表治療無效。


臨床上張延驊就曾遇過一名晚期攝護腺癌病患,治療後仍每周自費檢測PSA,只要看到數字微幅上升,就懷疑治療沒有效果。他說,許多患者過於在乎PSA數字變動,反而影響心情,甚至提早放棄治療機會。


台灣每年約新增4000名攝護腺癌患者,攝護腺癌發生率在男性各類癌症中排名第5;陳國強表示,是否罹患攝護腺癌,必須配合肛門指診、超音波與切片才能確定,建議有家族史的民眾可以一年定期檢測一次PSA。


【2014/12/18 聯合報】







via UDN健康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