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類風濕性關節炎 秋冬宛如氣象台

【聯合報╱記者林思宇/專題報導】

秋冬交替,天氣逐漸濕冷,不少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疼痛加劇。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除了關節可能變形,恐引起肺部纖維化、增加心臟病發的風險,不可不慎。


類風濕性關節炎(簡稱RA)屬於全身性發炎,是慢性自體免疫發炎性疾病,好發於年輕女性和50歲以上婦女,女性患者為男性3倍;目前原因不明,一般認為和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


臨床上診斷主要依據美國風濕病學院所訂的診斷標準,包括晨間關節僵硬大於1小時、同時至少有3個或以上的關節區發炎、手部關節炎、對稱性關節炎、類風濕結節、血清中類風濕因子呈陽性和X光有典型的變化等。前4項至少出現6周以上,符合7項中的4項即可確診。


台灣類風濕性關節炎盛行率約1%,大概有10萬人有此困擾,知名作家杏林子即是病友。現年50歲的陳老師在23歲那年發病,發作時早上無法起床,上廁所困難,一蹲下去就非常痛,上下樓梯也舉步維艱,走一步停一步。


陳老師上課時每寫一個字都「痛心疾首」,最後右手嚴重變形,導致手筋腱斷裂開刀。陳老師說,由於看過杏林子的文章,知道這是無法根治的疾病,從此當起最乖的病人,20年來定時回診,並且按醫囑服藥。


陳老師說,一開始得病時很沮喪,但現在覺得還好得的不是馬上要命的病,「現在疾病完全無法影響我」。


秋冬交替,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最苦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魏正宗表示,患者宛如氣象台,此時門診病患增加二到三成。類風濕性關節炎雖以侵犯關節為主,但也可能侵犯其他器官,包括心臟導致心肌炎、肺臟導致纖維化、眼睛產生乾燥症等,不可掉以輕心。


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也說,天氣轉涼,類風關患者就增加,門診患者增一到二成,部分病友的消炎藥用量需增加,同時建議病友洗熱水澡、泡溫泉等,可以舒緩不適。














圖/聯合報提供


冬令進補 病情反失去控制


天冷民眾愛進補,薑母鴨、當歸雞、麻油雞,看了實在讓人食指大動。不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吃東西要小心,增加免疫力的中藥最好別碰,以免惡化。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魏正宗說,門診中不少病患吃許多中草藥,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吃天山的黑螞蟻,但患者吃了以後病情沒有變好,其他如靈芝、冬蟲夏草、蜂膠等都是病患所愛。


魏正宗認為,中草藥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找合格中醫師,吃合格的藥,不要隨便亂買保健食品;同時也要告訴門診醫師,利於病情的掌握,常常門診發現,病患病情無法控制,追問之下原來是在吃自行購買的補品;冬天到,患者也不能過度食補。


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則認為,補品、中草藥等都不建議,而麻油雞、薑母鴨等進補食物能免則免,否則常常一吃就發作疼痛。


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發現,治療效果佳,但患者一開始不容易馬上被診斷出來,魏正宗說,當雙手在晨間會僵硬,就應該到醫院抽血檢查,若病程到了手腳對稱性關節腫痛,就已經是中晚期了。


李信興也說,一般關節疼痛休息就會好,若民眾發現關節痛二至三周未見改善,就要到醫院檢查。







via UDN健康醫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