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瘦子也有脂肪肝 小心慢性發炎變肝癌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詹建富】

Q:老婆40歲,身材苗條,體重45公斤,最近做超音波檢查竟發現有脂肪肝,難道瘦子也有脂肪肝?會轉變成肝癌嗎?


A:隨國人飲食西化,常見文明病「脂肪肝」的發生率也愈來愈高,臨床粗估,每兩位接受腹部超音波的民眾,就有一人有脂肪肝現象。


臨床所見,肥胖者檢出脂肪肝比率,幾乎八九成,由於平常高熱量飲食攝取過多,人體把過多熱量或養分轉化成脂肪,貯存在肝臟,在肝細胞內可見到脂肪顆粒累積,就是一般人所稱的「肝比較『油』」。有脂肪肝的人,體型大多屬中廣身材。


讀者太太身材苗條,為何也有脂肪肝?身材較瘦的人,檢出脂肪肝比率較低,但約有一至二成有脂肪肝,可能與體質有關。


如前所述,脂肪肝原因很多,主要是肥胖,其他如糖尿病、酗酒、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過高、B型或C型肝炎患者,及因嚴重氣喘而需長期使用類固醇等,都能出現脂肪肝。


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分泌不足,葡萄糖利用發生障礙,進而導致脂質代謝障礙,最後在肝內發生「脂肪浸潤」病變。另外,慢性C型肝炎合併脂肪肝患者,對干擾素合併ribavirin抗病毒藥物的治療,效果相對較差。


單純因肥胖引起的脂肪肝,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機率低,但約有二成脂肪肝患者因持續性慢性發炎,若無積極治療或除去可能傷害肝臟的危險因子,約一成可能進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


目前尚無藥物可有效治療脂肪肝,但大多數脂肪肝都有一定的成因,切勿等閒視之,應針對病因尋求治療。


諮詢/肝病防治基金會副執行長粘曉菁


(本專欄每周四於健康版見刊)







via UDN健康醫藥

孩子哭完手腳無力 「毛毛樣病」作祟


【聯合報╱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


王媽媽發現五歲的「豆豆」大哭完有手腳無力、大舌頭等症狀,就醫檢查發現豆豆得了「毛毛樣病」,三歲的弟弟「小豆」也有類似狀況,醫生查驗發現小豆果然也是患者;在手術治療前三天,小豆因為感冒用力咳嗽,竟提前發病,腦缺血並造成右半身中風、暫時性癱瘓。


「毛毛樣病(moyamoya)」又稱為「腦血管霧霧症」,是一種兒童中風病症,moyamoya在日文中為「一縷清煙」的意思,指人類腦部的大血管窄化、血流量不足,人體會自行長出細細小小、如煙霧狀的血管,來營救腦組織的現象。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神經外科主任郭孟菲說,毛毛樣病好發於東方兒童,五到十五歲是高峰期,小朋友可能在哭鬧、吹氣球或將熱湯吹涼時,過度換氣引發腦血管收縮、血流減少,而出現無力、癱瘓。


但因毛毛樣病發作是讓腦部「缺血」,小朋友可能休息或睡一覺就恢復了,不像大人中風就腦「出血」癱瘓、可快速診斷;加上孩子不會表達,常被忽略,直到發病多年造成永久性傷害才被診斷出來。


毛毛樣病的成因至今不明,台灣約有三、四百名病患,臨床資料顯示女孩較男孩多。


研究團隊發現,毛毛樣病患者智商雖與正常兒童無異,但近四成患者有認知障礙,例如認字困難、資訊處理速度延遲、分類不流暢等問題,這些損傷多發生在嬰幼兒或延遲診斷的兒童身上,及早發現、治療相當重要。


若家長發現孩子有「用力完後無力」的現象,可帶孩子去小兒神經內、外科,以磁振血管照影(MRA)檢查是否為毛毛樣病。


郭孟菲指出,此種疾病經手術治療成功率有百分之九十四,目前經治療的孩子未有中風復發的情況,而且健保有給付。







via UDN健康醫藥

蔬果農藥 蘋果最毒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國際環保團體「環境工作小組」(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最新年度報告指出,農藥殘留最嚴重的蔬果前三名分別為蘋果、草莓、葡萄;較少檢測出殘留的則有洋蔥、西瓜、鳳梨,酪梨等。大部分外皮較厚的蔬果,農藥殘留較輕微。


根據分析,農藥殘留量較嚴重的十二種蔬果依序為蘋果、草莓、葡萄、芹菜、桃子、菠菜、甜椒、油桃、小黃瓜、小番茄,豌豆,馬鈴薯;殘留情況較輕微的則有西瓜、包心菜、地瓜、木瓜、芒果、葡萄柚、洋蔥、奇異果、冷凍甜豆、茄子、鳳梨,酪梨等。


分析發現,市售油桃百分之百殘留農藥,九成九的市售蘋果至少殘留一種農藥,有些蔬果殘留的農藥非常複雜,有一份葡萄樣品竟發現十五種農藥殘留。


環境工作小組發言人艾利克斯·佛姆西斯表示,美國農業部針對市售蔬果採取清洗、剝皮後再檢測的方式,仍能發現六成五蔬果樣本殘留農藥。


當合法公告的農藥,使用於限定類別之農作物,而該農作物的農藥殘留量未超過合格範圍,則不違法。


然而環境工作小組認為,如果擔心官方檢測無法阻擋低劑量農藥暴露,又覺得有機蔬果太昂貴,不妨多選擇殘留量較少的蔬果。


環境工作小組指出,通常外皮厚的蔬果,較能阻擋噴灑式農藥的滲透,平均農藥殘留較少。


研究人員強調,有些蔬果測得的農藥是有機磷及氨基甲酸鹽殺蟲劑,毒性較高;部分研究認為,長期暴露於部分農藥,可能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子宮內膜異位症相關。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為何吃醫院準備的食物 血糖還會上升?

【內容摘自《書名:第一口吃蔬菜: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退散!》,作者梶山靜夫,今井佐惠子,三采文化出版】

「吃什麼食物會讓血糖值上升」、「避開什麼食物,就能夠預防血糖值上升」的觀點,一直以來都是計算熱量的飲食療法所欠缺的部分。


面對這個新的事實後,我們對重視熱量攝取的飲食療法產生了疑問。


以往的營養指導總是提到「為了預防生活習慣病,請多攝取蔬菜」。這是因為,蔬菜中的膳食纖維,在腸道內會讓碳水化合物或脂質的吸收變緩慢,具有促進排出多餘膽固醇的作用。


而且蔬菜中的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排出腸內多餘的膽固醇、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使我們容易獲得飽足感、預防吃太多等,具有多種有益人體的效果。


不過,如此有效的蔬菜就算卯起來拚命吃,通常很難見到具體的效果,例如「膽固醇的數值改善了!」或是「便祕改善了!」等。


日常生活中必須外食的時候很多,即使努力地攝取蔬菜,還是難以實際感受到那些效果!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營養指導的指南上寫著「請多攝取蔬菜」,卻完全沒提到「該在什麼時候吃」。如果蔬菜在腸道內會讓糖分或脂質的吸收變緩慢,那麼在攝取「碳水化合物」或「脂質」前就必須先吃蔬菜。要是先吃飯或麵類等碳水化合物或脂質的食物,之後再吃蔬菜不就變得毫無意義?


我們抱著這種理所當然的疑問,試著向患者提出「請您吃飯前,先吃蔬菜」這樣的建議。














圖/三采文化出版


結果,驚人的事發生了!陸續有患者告訴我們「血糖值下降了」、「中性脂肪和體重都減少了!」而且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


得到良好回應的我們在患者的協助下,進行了「先吃完蔬菜,最後再吃碳水化合物」,會有怎樣的實際效果的調查。結果如下頁圖表所示。


調查中我們讓十五位受驗者在不同順序的情況下,食用一百五十公克


(近一碗的量)的飯和蔬菜沙拉。


「蔬菜→飯」這個順序,和「飯→蔬菜」相較之下,血糖值的上升確實較緩慢。


而且從這個研究中我們也發現,先吃蔬菜可以節省胰島素的分泌。對不易分泌胰島素的糖尿病患來說,就算胰島素分泌量少,血糖值也不會上升,是非常好的事。


此外,在後來的研究中也證明了,先吃蔬菜的話,當碳水化合物進入小腸時,會使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腸泌素(incretin)」這種消化道荷爾蒙分泌。







via UDN健康醫藥

親子玩遊戲 剷除大肚腩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報導】

不少中年男子或是生過小孩的婦女,由於缺乏運動而使得身上的贅肉越來越多,甚至有大肚腩出現。如何消除大肚腩?彰化基督教醫院物理治療師鄧奕廷設計三種親子互動的遊戲,透過和孩子親密的互動,逐漸消除腹部的贅肉。


男性與兒童 肥胖率亞洲榜首


鄧奕廷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調查,隨著國人營養攝取過剩,成年人體重過重及肥胖的盛行率高達四成;如果和東南亞鄰國比較,台灣成年男性及兒童肥胖比率都高居亞洲之冠。


由肥胖所衍生出來的健康問題,科學研究顯示,腰圍過粗者,有50%會出現代謝症候群,包括內分泌代謝異常,血壓、血糖、血脂偏高等問題,是新一代成年人的健康殺手。


鍛鍊腹肌 仰臥起坐最有效果


另外,臨床發現,腹部累積脂肪過多者,也就是有啤酒肚或鮪魚肚者,由於長期挺著大肚腩,容易腰痛,也較容易扭傷。鄧奕廷說,大肚腩人士除了應勤作有氧運動外,建議應多做腹肌鍛鍊動作,在強化腹肌後,可增加身體肌肉的比例,提升新陳代謝率,加強減肥的效果。


至於要強化腹肌的運動,應以仰臥起坐最有效果,但有人做不來。因此,鄧奕廷設計了三個親子遊戲,平常在家時,父母親就可以陪小寶貝玩,促進親子感情,又能讓大人和小孩都擁有健康的身體。


動作一:小飛機呀飛飛飛














小飛機呀飛飛飛。 圖片提供/彰基物理治療師鄧奕廷


大人躺在地墊上,用雙手雙腳舉起小孩,大人雙腳的膝關節和髖關節,盡量維持九十度,以手和腳的力量,穩穩地支撐小孩的重量,然後輕輕地前後擺動,有如小孩搭乘飛機一般。


目的:大人躺著舉起四肢,可讓腹肌收縮,若加上小孩的重量刺激,便可以加重腹肌的訓練;至於小孩騰空,可刺激前庭發展,訓練孩子的平衡感及感覺統合。


動作二:溜滑梯














溜滑梯 。圖片提供/彰基物理治療師鄧奕廷


大人坐在椅子上,雙腳併攏伸直,以雙手牽著小孩,面對面,讓小孩踩在大人小腿上,慢慢走到大腿上方,有如爬樓梯般。接著,可由大人協助小孩轉過身來,坐著,再順著大腿、小腿背慢慢溜下來。這個動作也可以銜接動作三接著做。


動作三:翹翹板














溜滑梯 。圖片提供/彰基物理治療師鄧奕廷














翹翹板。圖片提供/彰基物理治療師鄧奕廷


大人雙腳併攏打直,兩腳踝翹起,呈九十度,讓小孩坐在靠近腳踝的地方,大人用力將小孩抬起,並維持五秒,再慢慢降低,有如翹翹板升起又下降。


目的:動作二和動作三,藉由小孩身體的重量,可以訓練大人大腿的股四頭肌及腹肌的收縮;小孩則可訓練平衡感,避免日後走路跌倒。


▇ 本親子互動遊戲注意事項:


1.運動次數:一次10回就要休息一下,建議以白天或傍晚未進晚餐前做活動為佳,不建議晚上做,以免小寶貝玩得太興奮,晚上睡不好。


2.小孩年齡體重:參與親子互動遊戲的小孩以1至3歲、體重大約10~14公斤為宜;未滿周歲的嬰兒尚未有足夠的平衡感及走路的能力,較不適合;年齡過大的小孩,則可能體重稍重,會造成運動強度太強,父母親負擔過大。


3.環境安全:選擇足夠的空間進行親子遊戲,但不建議在太軟的床舖,以免失去平衡而跌倒。不妨在榻榻米上或在地板上舖上柔軟的地墊,進行互動。







via UDN健康醫藥

化療期間 可以吃肉嗎?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張嘉芳】

Q:聽說愛吃肉的人體質偏酸性,易遭蚊蟲叮咬、罹患癌症,所以治療期間不能吃肉?


A:目前無證據證明酸性體質的人容易感染或遭蚊蟲叮咬,所謂體質偏酸性或偏鹼性,科學上也沒有絕對的二分法。


通常化學實驗以酸鹼值(pH)7作為分隔,民眾可用試紙檢測溶液的pH值,若pH值等於7.4代表中性;pH值小於7.4為酸性;pH值大於7.4為鹼性。


抽血可測血液酸鹼度,一般人血液pH值為7.4,小於7.4是酸性體質,大於7.4為鹼性體質。不過,血液酸鹼值的微量變化無法用一般試紙檢驗,必須用精密儀器;但透過機器得到的酸鹼值,至今仍無證據證實與罹癌或感染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現代醫學其實沒有所謂「酸性體質」或「鹼性體質」的區隔,血液、尿液等體液的酸鹼值,似乎也無關聯,血液酸鹼值通常穩定,不會出現劇烈變化。或許癌症病患因環境、發炎、免疫缺陷或飲食失衡,造成身體為酸性進而有癌症生成,但目前無法證實酸性與癌症的因果關係。


癌症患者在化療或放射線治療期間,必須攝取足夠蛋白質以提供能量來源,避免白血球下降,導致免疫低下、增加感染機率。臨床觀察發現,癌症患者如果吃素,蛋白質攝取不足,確實較一般癌友較快出現血球降低現象,血球下降持續時間也較久。


建議癌症患者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包括肉類、雞蛋、牛奶、大豆等。若吃全素,最好多攝取黃豆、大豆、南瓜子、燕麥、杏仁、花椰菜等植物性蛋白質食物,以免血球下降,影響治療。


諮詢/三總腫瘤科主治醫師戴明燊







via UDN健康醫藥

家住水岸、山邊 竟誘發氣喘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水岸第一排、山景住宅,許多民眾買屋刻意挑選景觀,但醫師提醒,這類住宅可能不適合氣喘患者。林口長庚醫院調查150名嚴重型氣喘患者發現,65%的患者住在高速公路或快速道路旁、20%住在山邊及鄰近河邊區域。醫師表示,道路邊車流量大、排放廢氣量高,山邊、河邊區域濕度較高,都可能誘發嚴重型氣喘。


居住環境和誘發氣喘大有關係。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部長、台灣胸腔疾病協會理事長郭漢彬表示,氣喘病人約5%至10%屬於嚴重型氣喘,除了寵物皮毛、花粉等過敏原,環境汙染物也是引發過敏的主要因子。


林口長庚醫院最近對院內150名嚴重型氣喘患者進行調查,這些患者長期仰賴高劑量的吸入性類固醇,但一年仍超過兩次急診或住院。經比對患者的居住地、環保署空汙地圖,發現65%患者住家位在高速公路或快速道路旁,20%在山邊及鄰近河邊。


郭漢彬說,交通繁忙的道路邊,汽機車排放廢氣量高,患者長期暴露於毒性高的半揮發物質中;至於鄰近山邊、河邊濕度較高,黴菌易滋生,都會誘發或加重氣喘。


郭漢彬建議,氣喘患者如住在車流量大的道路邊,最好緊閉門窗,室內常開電風扇;住在河岸、山景住宅,則要注重除濕,最好讓室內濕度維持在60%以下。另外,患者要戒菸,也要避免二手菸危害,平時注意環保署空氣品質預報,當細懸浮微粒 (PM2.5)PM2.5濃度偏高,外出應戴口罩,並減少戶外活動。







via UDN健康醫藥

當季蔬果+豆腐 便宜又營養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想省錢又吃出健康,醫師、營養師建議盡量挑選鮮食,少吃加工食品,並盡量選擇保存期限三天內的鮮食比較好。營養師也建議,民眾可到黃昏市場買胡蘿蔔、白蘿蔔、番茄等天然蔬果先熬成湯底,吃的時候再加入豆腐、綠色蔬菜或少許肉片,既省錢營養又均衡。


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胡蘿蔔等便宜的根莖類有豐富纖維質,烹調也方便,不需添加太多調味料就很美味,忙碌的上班族可以熬一鍋,再放進冰箱吃個兩到三天。


至於外食者,她建議找一家衛生的自助餐,一餐挑選兩樣蔬菜,再搭配青椒牛肉等半菜半肉菜色,會比吃一整塊全是肉的排骨、雞腿便宜。主食選白飯或地瓜都不錯,一餐吃下來花不了太多錢,又很營養。


她也建議想省錢的民眾,可趁假日到傳統市場挑選當季水果,價錢較便宜。周一到周五上班期間,若只能吃超商和外賣便當,下午不妨搭配芭樂、蘋果或番茄等水果,既增加飽足感、又能兼顧營養。


書田診所腸胃科醫師邱展賢表示,千萬不要為了省錢隔餐飲食,因為兩餐間隔太久,會導致胃酸過多、傷胃。若要省錢,其中一餐可以少吃,但絕不要空腹不吃,假日也應避免去「吃到飽」餐廳,因暴飲暴食反而易出現胃食道逆流等後遺症。







via UDN健康醫藥

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功能性人工水晶體 滿足視力需求

【經濟日報/新竹訊】

白內障有年輕化的趨勢,不少50出頭還在職場工作者,就深受白內障合併老花眼或散光的困擾,讓視力品質「雪上加霜」。


近年因為各種訴求功能性的人工水晶體相繼問世,除了具有治療白內障的效果,還可以一併解決老花眼與散光等問題。但面對各種訴求的產品,患者該如何選擇? 眼科醫師陳雲濤表示,功能性人工水晶體特性各有不同,但必須依個人需求選擇最適合的產品,才能達到術後最佳的視力品質。


他強調,訴求功能性的人工水晶體屬於「量身訂製」的概念,術前必須與眼科醫師充分溝通,視患者的職業、生活習慣等需求,選擇適合的人工水晶體。


例如術後要求擁有看遠與看近的視力需求,可以選擇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即可。但若是要求術後擁有更清晰的視覺品質,建議選擇非球面人工水晶體。如果合併有散光(150度以上),建議選擇具有矯正散光效果的散光型人工水晶體,若有看近視力的需求,再輔以老花眼鏡即可。


談到新型人工水晶體的設計概念,陳雲濤指出,最新的人工水晶體不論在材質與設計上,都考慮到植入後帶來的好處。以新一代的黃鑽家族系列人工水晶體為例,均訴求採用厭水性壓克力軟式材質,這類材質較穩定的產品,以及一體成型的單片型設計,發揮置中不偏斜的效果。還有就是均具有過濾紫外線與高能量藍光的效果,以黃色鏡片的設計阻絕有害光線,降低光線對視網膜黃斑部的傷害,作為選擇人工水晶體時的重要參考。(王慰祖)


【2009-12-21/經濟日報/E1版/醫藥保健】







via UDN健康醫藥

貴不一定好 多功能人工水晶體 應視需求選擇

【經濟日報/高雄訊】

因為各種訴求功能性的人工水晶體相繼問世,讓白內障患者猶如「霧裡看花」,不清楚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高陽明眼科診所院長陳昭杰表示,人工水晶體並非最貴就是最好,必須依個人需求選擇最適合的產品,才能達到術後最佳的視力品質。


他強調,訴求功能性的人工水晶體是高度量身訂製的觀念,術前必須與眼科醫師充分溝通,視患者的職業、生活習慣等需求,選擇適合的人工水晶體。


例如術後要求擁有看遠與看近的視力需求,可以選擇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即可。但若是要求術後擁有更清晰的視覺品質,建議選擇非球面人工水晶體。如果合併有散光(100度以上),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則無法滿足視力需求,建議先矯正散光度數,也就是選擇具有矯正散光效果的散光型人工水晶體,再輔以老花眼鏡即可。


談到新型人工水晶體的設計概念,陳昭杰指出,最新的人工水晶體不論在材質與設計上,都考慮到植入後帶來的好處。以新一代的黃鑽家族系列人工水晶體為例,均訴求採用厭水性壓克力軟式材質,以及一體成型的單片型設計,發揮置中不偏斜的效果。還有就是均具有過濾紫外線與高能量藍光的效果,以黃色鏡片的設計阻絕有害光線,降低光線對視網膜黃斑部的傷害,這些都是民眾在選擇人工水晶體時的重要參考。(王慰祖)


【2009-12-14/經濟日報/D2版/醫藥保健】







via UDN健康醫藥

功能性人工水晶體 應依視力需求選擇

【經濟日報/台北訊】

對於這兩年白內障手術不斷精進,各種訴求功能性的人工水晶體相繼問世,不少白內障患者不清楚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瑞光眼科黃維仁醫師指出,若是術後只要求擁有看遠與看近的視力需求,選擇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即可。但若是要求術後擁有更清晰的視覺品質,建議選擇非球面人工水晶體。如果合併有散光(規則性),則建議選擇具有矯正散光效果的散光型人工水晶體。


黃維仁表示,訴求功能性的人工水晶體不僅只有取代原本水晶體的功能,而是是具有高度「量身訂製」的概念,白內障患者在植入前,應與眼科醫師充分溝通,根據自身的視力需求,再搭配個人的眼睛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人工水晶體,才能發揮同時矯正白內障與老花、散光等視力問題。


他強調,多焦點產品可以提供術後看遠與看近的視力品質,但前提是角膜與視網膜功能要夠好,且無高度散光,矯正品質才會好。如果屬於規則性的高度散光,建議植入散光型人工水晶體。


如果散光度數在100度以內,希望術後視力更清晰者,黃維仁建議使用非球面人工水晶體,讓患者看出去的事物解析度與明暗對比度都能提高。


談到最新的白內障手術-「旋切式微創同軸白內障手術」,黃維仁指出,這種手術方式不同於以往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它是以左右擺動方式,不用拉緊晶核,只需靠著晶核即可,貫流量與吸力都較小,相對的傷口傷害就較少,手術傷口僅約0.2公分,比目前最常見的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傷口縮小近30%,因為傷口變小,再搭配植入功能性人工水晶體,可讓患者術後恢復快,手術效果更佳。


此外,最新的人工水晶體不論在材質與設計上,都考慮到植入後帶來的好處。以新一代的黃鑽家族系列人工水晶體為例,均訴求採用厭水性壓克力軟式材質,以及一體成型的單片型設計,發揮置中不偏斜的效果。還有就是均具有過濾紫外線與高能量藍光的效果,以黃色鏡片的設計阻絕有害光線,降低光線對視網膜黃斑部的傷害,這些都是民眾在選擇人工水晶體時的重要參考。


(王慰祖)


【2009-11-30/經濟日報/D1版/醫藥保健】







via UDN健康醫藥

選擇人工水晶體 挑適合自己的最好

【經濟日報/台北訊】

白內障手術日益精進,尤其是近幾年訴求功能性的人工水晶體相繼問世,讓白內障患者術後看的清楚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新型的人工水晶體訴求可以過濾有害光線、非球面,以及具有長期定位效果的一體成型設計等,視個案需求與眼科醫師討論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人工水晶體,達到最佳的視力品質。


眼科醫師藍居福表示,以往白內障手術只是將混濁的水晶體摘除,再置入人工水晶體,讓患者恢復正常的視力而已。但是拜科技之賜,各種功能性人工水晶體的進步,滿足白內障患者更大的視力需求,可以說是高度的「量身訂製」概念,不管是白內障合併有老花眼、散光或近視,都可以一併解決。


他指出,選擇人工水晶體應視年齡、職業別,以及對視力的要求。如果是經濟能力許可,只是要求看書報、電視等生活上的便利,建議選擇多焦點人工水晶體。若是看遠視力要求較多,建議選擇非球面人工水晶體,如果有散光問題,就可以選擇散光型人工水晶體。


此外,最新的人工水晶體不論在材質與設計上,都考慮到植入後帶來的好處。藍居福表示,以新一代的黃鑽家族系列人工水晶體為例,均訴求採用厭水性壓克力軟式材質,以及一體成型的單片型設計,發揮置中不偏斜的效果。還有就是均具有過濾紫外線與高能量藍光的效果,以黃色鏡片的設計阻絕有害光線,降低光線對視網膜黃斑部的傷害,這些都是民眾在選擇人工水晶體時的重要參考。 (王慰祖)


【2009-11-16/經濟日報/D1版/醫藥保健】







via UDN健康醫藥

同時解決白內障及散光 散光人工水晶體 重建新視界

【經濟日報/基隆訊】

單純的白內障可以藉由植入一般人工水晶體矯正,術後即可恢復正常視力,但是對於合併有散光度數者,以往得在術後配戴散光鏡片矯正,增加使用上的不方便。最新技術是植入具有矯正散光度數的人工水晶體,將白內障與散光一次解決。


基隆長庚眼科主任孫啟欽醫師表示,對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來說,如果同時有散光與白內障困擾,即使手術植入需自費的非球面人工水晶體後,看出去的影像仍不清晰。


他指出,以往對於這類患者,多半是術後戴上散光鏡片改善散光,來達到矯正散光度數的目的。但是畢竟戴上散光鏡片會不太舒服,尤其是只有一眼有散光,另一眼是200度以上的高度散光,戴上眼鏡後會造成嚴重的視差,連路都無法走。而且散光鏡片昂貴,並不是解決散光問題的好方法。


孫啟欽表示,最新研發矯正散光的黃色人工水晶體,例如Toric ,就是藉由將散光鏡片整合在人工水晶體內,再植入眼睛,用來取代原本的水晶體,透過「精準定位」設計,將人工水晶體精準固定於眼內,達到矯正散光的效果,讓患者術後影像更集中,減少對散光眼鏡的依賴,術後可以同時解決散光與白內障問題。雖然這類人工水晶體屬於自費品項,孫啟欽指出,因具有矯正散光與白內障的人工水晶體均要自費,但是優點大過於健保產品,經過眼科醫師分析它的好處,約有一至兩成的患者可以接受。


他表示,這款AcrySof Toric與其黃鑽家族系列人工水晶體均符合國際選用標準,包括採用厭水性壓克力軟式材質,以及一體成型的單片型設計,發揮置中不偏斜的效果,提供民眾視力矯正的選擇。(王慰祖)


【2009-10-26/經濟日報/D1版/醫藥保健】







via UDN健康醫藥

室內人工日曬 當心白內障

【經濟日報/台北訊】

為求得一身古銅色肌膚,不少型男美女選擇去室內人工日曬坊,但若不將護目鏡全程配戴,有可能短時間罹患新陳代謝型白內障,應特別防範。


由於室內太陽燈一樣具有引發身體細胞病變的紫外線,尤其是抵抗力薄弱的眼睛更要特別注意。眼科醫師張朝凱表示,臨床上接獲一名30歲男子,從事工地督導並熱中室內助曬,但為了能讓臉部肌膚也能均勻擁有黃金小麥色,在助曬過程中未使用眼罩或護目鏡保護眼睛,僅三個月不到竟罹患新陳代謝型白內障,右邊眼睛視力退減至0.5以下,必須接受小切口超音波晶體乳化術治療後,視力才得以改善。


張朝凱指出,白內障疾病常見的治療方式為「小切口超音波晶體乳化手術」,原理是利用超音波乳化混濁的水晶體,並切割成細小的碎片,經由探頭頂端吸附移除,再配合注射方式植入摺疊式人工水晶體,過程約15到20分鐘,傷口小(僅3mm),可降低術後感染、發炎機率以及縮短恢復期,約一個月左右可恢復良好視力。過程僅需局部麻醉當天即可返家休養,費用除健保給付外,可依選擇功能性人工水晶體的不同分為2萬至6萬元。(蘇璽文)


【2009-06-15/經濟日報/E1版/醫藥保健】







via UDN健康醫藥

唾液腺結石 進食臉就腫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專題報導】












唾液腺有腮腺(耳下腺)、頷下線、舌下腺三對,左右各一,每天產生約1000到1500西西口水,幫助滋潤口腔、吞嚥及消化等。 圖/本報資料照片


20歲女大學生近年左邊下巴經常腫痛,每次進食後,就腫得像雞蛋一樣,就醫發現是分泌口水的頷下腺長了結石,堵住口水;經施行唾液腺內視鏡手術,成功解決不適,而且外觀看不到疤痕。

馬偕醫院院長楊育正表示,據統計,唾液腺結石患者,有明顯症狀者每10萬人有27到59人,無症狀患者更是每百人就有1人,許多民眾對此疏於注意。


馬偕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蘇晉輝表示,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曾在臉書自爆得了罕見怪病「唾液腺結石感染」,起初吃東西就腫大,喝流質就縮小成福州丸子;幸好打了抗生素,壓住病情,赴紐約出差時接受手術。


馬偕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李國森表示,由於唾液腺管路非常細,只有0.2至0.3公分,一旦口水中有礦物質沈澱形成結晶物,或感染,就可能造成唾液腺阻塞。


蘇晉輝說,唾液腺結石與水分攝取不足、常吃油炸食物及紅肉;熬夜、壓力及過度疲勞導致口水成分改變,未維持口腔清潔等因素有關。


李國森說,唾液腺結石多半集中於頷下腺,約八至九成,此一腺體分泌的口水較濃稠,位置較易發生阻塞,其餘則發生在耳下腺,舌下腺結石則極少見。


蘇晉輝表示,這名女大生自行在外租屋,飲食不正常又少喝水,電腦斷層發現,有0.3和0.6公分結石兩顆,且近一個月病情加劇。


馬偕耳鼻喉科主任林鴻清表示,傳統治療較大的唾液腺結石,必須切除整個腺體,但唾液腺周遭有神經密布,手術過程若傷及顏面神經,術後可能出現臉歪嘴斜、舌頭麻痺等神經損傷,外觀也會留下疤痕。


馬偕年九月引進唾液腺內視鏡手術,以0.1到0.2公分直徑的內視鏡,循著唾液腺開口進入,利用鈥雷射擊破結石,並以矽膠製的唾液腺支架重建,讓患者恢復唾液腺分泌;但手術健保不給付,自費約需5萬元。














圖/聯合報提供







via UDN健康醫藥

高海拔環境 會抑制食慾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研究人員分析十萬名輪調駐地的美國軍人後發現,居住在較高海拔地區的人,即使已經過重,進一步至肥胖機率相對減少四成一。


研究指出,原因可能是較高海拔環境會抑制食慾;而曾經到過高山一段時間的人,即使日後不居住在山地,回到平地,一樣會瘦,食慾也相對較低。


美國空軍航空醫學顧問詹姆森·沃斯表示,分析這些在平地與較高海地區之間輪調的軍人顯示,來到海拔較高的地方,抑制食慾的荷爾蒙分泌量會增加。這些軍人最高的駐地在海平面上一點二英里。


另一項小型研究中,將二十名肥胖、生活靜態的人,帶到八千七百英呎的山上一周,不限制飲食,不特別從事高強度體能活動,發現一周就瘦了三磅,回到平地仍瘦了兩磅。


自然環境如何影響食慾仍需進一步研究,然而如果反覆利用藥物抑制食慾來減重,常因無法長期維持而復胖,非常容易造成「溜溜球」效應,不但新陳代謝率下降,體脂率也驚人,有些患者雖然身體質量指數正常,體脂率卻偏高。


不少病患因為隨意節食又不運動,已產生溜溜球效應,於是脂肪在身體中所佔比率較高,這個比率越高,熱量的新陳代謝率就越低,維持身體運作所需要的熱量越少,也越容易發胖。因此刻意節食有時不但容易減重失敗,還容易罹患慢性病。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法研究:戴胸罩 增加垂乳風險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胸罩防止胸部下垂的效果受到質疑。法國一項研究發現,不戴胸罩的婦女,乳房周圍肌肉組織可以自然支撐起胸部;一旦戴胸罩,這些肌肉組織自然退化。然而研究樣本不一定能代表多數婦女,加上婦女穿戴胸罩已有悠久歷史,專家不建議一般女性不戴胸罩。


法國貝弗朗什-孔泰大學琴-丹尼斯‧羅依朗教授團隊耗費十五年研究三百多名十八至三十五歲婦女,結果顯示如果沒有胸罩束縛,胸部周遭肌肉組織會自然生長、強化,以因應地心引力;一旦以胸罩支撐起胸部,這些肌肉組織反而退化,增加下垂風險。就該研究來看,戴胸罩對婦女胸部實際上沒有太大的益處。


在此研究中,不戴胸罩的婦女,乳頭或乳房的中心點的位置比較高,換言之戴胸罩無法對抗下垂。不過,研究並未提供受測婦女的胸部尺寸大小。


羅依朗教授認為,無論從醫學、生理學、還是解剖學方面分析,讓乳房免於重力,沒有任何好處。外力支撐起胸部,那麼胸部周圍肌肉的角色就會弱化。


一名受測的二十八歲婦女表示,剛開始對不戴胸罩感到遲疑,但解開胸罩五分鐘後就開始習慣,也覺得呼吸較順暢。


不過,羅依朗教授無意藉此研究提倡婦女不戴胸罩,受測者不一定能代表多數婦女。同時婦女穿戴胸罩行之有年,不可能因為單一研究便拋棄胸罩。


婦女一旦不需要哺乳,同時上了年紀,缺少動情素和黃體素,乳腺變空、乳房縮小,加上地心引力作用,便易下垂鬆弛。


女性仍可以藉由特定的運動及一些日常保養延緩胸部下垂,例如平時避免彎腰駝背,做一些擴胸、深呼吸、伏地挺身或游泳等運動,增進血液循環,強化胸部附近肌肉。但不要用太燙、太熱的水刺激胸部,以免適得其反。


有些民眾還擔心胸罩與乳癌的關聯,但胸罩與乳房疾病之間無特殊關係。一般外科醫師盧瑞華表示,定期篩檢才能提早發現乳房惡性疾病。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多走路 有助激發創造力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走路可以幫助激發創造力、激發靈感,大約百分之六十的人是在走路的時候想到好點子。


美國史丹佛大學教育系研究所教授丹尼爾‧史奇瓦茲與瑪爾莉‧歐培索博士在「實驗心理學、學習、記憶與認知期刊」發表研究指出,無論是在室內還是在室外走路,走路這動作本身似乎可以激發創造力、激發靈感。


研究人員進行一項實驗,實驗包含坐下來、在跑步機上面對牆壁走路、在戶外走路等動作,比較哪些動作可以激發創造力,結果顯示,在室內、室外走路所激發出的創造力是單純坐下來的兩倍之多。


研究人員招募一百七十六名大學生、成年人參與實驗,讓他們接受一些測試,以了解其創造力好壞。然後讓這些人進行坐下、在室內走路、在室外走路等動作,此外這些人也需要交叉進行走路、坐下等動作,接著,他們要再做一次創造力測試。


歐培索博士表示,從研究結果來看,不只在戶外走路可激發潛能,在小房間裡面走跑步機也能達到一樣的效果。這項結果讓人很驚訝。


研究人員也發現,走路激發創造力效果會維持一段時間,就算一個人走一段路後短暫坐下,創意還是會繼續源源不絕冒出。


歐培索博士指出,研究分析發現,走路對發散性思維很有幫助,有助激發不同想法,但對於收斂性思維則幫助不大。史奇瓦茲教授表示,未來還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了解是哪些原因造成這種現象,而這項證據證明,身體運動的確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思維、思考能力,當一個人想要激發靈感、創造力,不妨走走路、散散步,或許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低頭族一定要知道的保健原則

【內容摘自《腰痠背痛不要來》,作者賴清旭醫師,凱特文化出版】

對於長期低頭、拉長脖子使用手機、電腦等3C產品所造成 的脖子、肩膀痠痛,甚至是骨刺、椎間盤突出等,醫生能夠幫 你的,大概就是透過各種治療方式,來減緩痠痛程度。但如果 希望症狀能夠就此打住,不要再惡化下去,最重要的還是只能 靠自已。


對於頸項痛的治療,西醫通常會透過服用、注射止痛、消 炎藥物、頸椎牽引(俗稱拉脖子)、戴頸圈、熱療、超音波、 運動治療等保守方法來減輕疼痛。若狀況真的非常嚴重,則會 考慮頸椎手術。


中醫治療頸項痛,則透過針灸、推拿、按摩、熱敷、藥物 敷貼,甚至拔罐、放血等方法,並配合服用活血化瘀藥物。其中, 針灸及放血可以說是治療頸項痛的利器,急性的頸項肌肉發炎 疼痛,通常只需要針灸一至二針就可以減輕大半的疼痛;慢性 的僵硬緊痛,放血則幾乎可以做到「刀起痛除」,立即舒緩緊 繃的速效,經常有病人在放血過程中,形容他「眼睛越來越亮 了!」放完後往往會驚呼「我的肩膀都放鬆了!」,這主要就 是因為放血促進了頸部的血液循環,改善了腦部缺氧狀況所致。


低頭族的自我保健


•隨時提醒自己維持正確姿勢:


是最重要的一點,同時也是「治本」的要項。使用手機時(看書異同),最好將手機放在眼睛平視下方約15度的位置。儘量別讓自己一直伸長脖子低頭。記住,眼睛可以平視的角度,才是頸椎可以維持正常應有弧度的角度。


•讓「手」將就「眼」,而不是讓「眼」將就「手」:看手機、平板電腦最忌諱將手機電腦直接放在大腿或桌面上了,如此你勢必會用異常的姿勢去觀看螢幕。


•低頭的時候,下巴不要跟著往前伸,要記得縮起下巴。


•使用手機要有限度,請展現自制能力,不要動不動就滑滑滑不停。建議每滑20分鐘,就該讓自己休息3到5分鐘。


•別做太多造成脖子肌肉負擔的事,例如歪著頭夾電話講話、 趴睡等。


•在家時,可以進行熱敷。


•適當做做肩頸部運動,舒緩緊繃的肌肉。







via UDN健康醫藥

手痠手麻 可能都是頸椎作祟

【內容摘自《腰痠背痛不要來》,作者賴清旭醫師,凱特文化出版】

我們的頸椎是脊椎的第一段,大概從你的後腦勺窩開始, 一路沿著脖子,當你低下頭,會摸到一塊特別突出的骨頭,那 就是第7節椎骨,也是頸椎最後一節。


短短10公分的脖子中,藏了7節圓柱狀的椎骨,這些椎骨 是身體脊椎椎骨中,體積最小的一群。椎骨後方有一個中空管 道,那邊是神經的高速公路。雖然頸椎椎骨是小個子,但它後 方通過的神經(也就是中樞神經-脊髓),卻是我們體內最大、 最粗的一條,許多身體下半部的神經都和脊髓有相關聯。因此, 若頸椎不幸受傷,被波及到的神經很多,影響的層面、程度遠 超乎我們想像,「滑雪摔斷脖子導致下半身癱瘓」就是最血淋 淋的實例證明。所以,好好保護我們的脖子是相當重要的。


長期低著頭、拉長脖子,對頸部造成的傷害,絕對不是僅 止於肌肉層面。姿勢不良最先受到影響的是肌肉,一直讓某幾 塊肌肉熬夜加班,一刻不得閒,當然會導致肌肉群的發炎、腫 脹、痠痛等現象,這算是身體發出低度警示燈。如果我們視而 不見,照樣我行我素,讓頸椎、肌肉不在正確的位置上,時間 一久,身體為了維持平衡、保護自己,只好讓骨骼增生,這時 候骨刺就長出來了。另外,椎骨和椎骨之間,那塊用來作為緩 衝,且充滿彈性的椎間盤,也有可能因為過度負載,而提早退 化,進而引發椎間盤突出的問題(請參考第三章)。


接著,如果骨刺越長越大,椎間盤突出越來越嚴重,與中 空走道的脊髓發生親密接觸,壓迫到中樞神經,就會出現諸多 典型神經壓迫症狀,例如四肢的痠、麻、針刺痛感等。身體有 許多神經由脊髓發出,延伸分布到全身。其中,手部有許多頸 椎神經分布的區域,因此當頸椎骨刺壓迫到神經一段時間後, 手部麻木、無力的情況會很明顯。時間久了,手部的肌肉會出 現使不上力,甚至萎縮的情況。


手麻現象可以視之為中度警示燈,一定要求助專業人士, 如果再不理會,恐怕會釀成神經失去反射能力,甚至是脊髓發 生病變等大禍。這時候再處理,就怕為時已晚了。


注意,骨刺、椎間盤突出造成的影響,還不只於此喔!如 果受到影響的是自律神經,那麼可能出現的不適症狀就更多了。 自律神經關係著身體諸多生理反應,它是不受大腦掌控的神經, 如網狀般遍佈全身,它的運作無關乎各人自主意識,掌管著維 持生命的基本機能,如心跳、呼吸、消化、體溫調節、代謝…… 等,可說包山包海,小從瞳孔反應、大至心臟跳動都和它有關。 當自律神經受到壓迫,可能出現視力模糊、鼻塞、胸悶、腸胃 不適、失眠……各種不適症狀。很意外吧!這些都和頸椎有關。


雖然,上述提到的頸椎問題已經夠多,夠嚇人了,不過, 最後,我還是得提醒大家,脊椎是由一連串的椎骨連結在一塊 所形成的,位於頸部的我們稱為頸椎,位於胸部的稱為胸椎, 位於腰部的稱為腰椎,位於骨盆處的稱為薦椎及尾椎,基本上 他們都是環環相扣的,長期用錯誤的姿勢過度使用脖子,造成 頸椎的壓力,最後連腰椎都有可能會受到影響,甚至造成脊椎 側彎。







via UDN健康醫藥

肌膚保養做對了嗎?3要訣紅潤動人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你有這樣的困擾嗎?花大錢買了一堆保養品,每天勤勞使用卻看不出效果?最後只好將問題歸咎於產品效果不佳,便將其束諸高閣,轉買其他產品。但反覆下來,肌膚狀態卻不見好轉?事實上,上述的情況可能不是保養品出問題,而是保養方式、步驟出錯了!


建議女性朋友養成隨時攜帶開水、定時補充水分的習慣,每天至少飲用2500c.c左有的水份(包含湯類、飲品),才能由內而外讓肌膚更水嫩。


建議女性朋友養成隨時攜帶開水、定時補充水分的習慣,每天至少飲用2500c.c左有的水份(包含湯類、飲品),才能由內而外讓肌膚更水嫩。


肌膚保養不是有塗有抹就有效,正確的清潔、保養步驟更是維持肌膚狀態的重要關鍵。想要擁有清透、健康、年輕的好膚質,除了均衡飲食、正常作息之外,使用對的保養方式,並把皮膚所需要的養份送到對的地方,肌膚才會自然的呈現Q彈、紅潤的好氣色。


清潔宜適度 過度易使肌膚失去保濕力


忙碌了一天,臉上不免堆積了許多的油垢、髒汙,而多數女性朋友為讓自己看起來氣色更佳、更有精神,選擇上妝。但也因臉上彩妝未卸除乾淨,容易傷害肌膚,如何才能有效清除臉部殘妝,達到徹底清潔的目的?除了卸妝步驟外,不少女性頻頻利用早、中、晚使用潔顏產品,來加強清潔,企圖洗掉臉部髒汙。


但是,這樣的方式,容易導致皮膚清潔過度,恐破壞皮脂膜的酸鹼平衡和抵禦壞菌功能,使肌膚變得脆弱,更易受紫外線、輻射等外在因子侵擾。另外,更有許多人,在進行卸妝、洗臉動作時,為求有效達到清潔的目的,習慣以用力搓洗的方式清潔。提醒民眾,臉部的皮膚相當細緻、脆弱,要溫和地對待,洗臉時更應控制力道,勿過度拉扯,才不會清潔保養不成,反而增加肌膚的負擔。


洗臉水溫大哉問 與體溫差10度最佳


除了卸妝、清潔的步驟需要注意外,洗臉時的水溫更是影響肌膚健康的重要因素。網路上流傳了許多冷水洗臉、熱水洗臉較佳的說法,甚至有人提出冷熱交替洗臉,有助於緊實肌膚的看法。


其實,上述的網路流傳都沒有太大的根據性,水溫控制不當,過冷、過熱,都會造成皮膚的刺激。特別是用熱水洗臉,傷害更大。由於人體的的肌膚原本就有一層保護性的油脂,每天都用熱水洗臉,會將油脂完全破壞,使皮膚失去油脂的保護,出現泛紅、脫皮、癢感等敏感症狀。為避免皮膚敏感、受損,洗臉的水溫應控制在25~30℃度左右最恰當。


皮膚暗沉、乾巴巴?好膚質保濕是關鍵


不論哪一位知名的彩妝老師,對於肌膚保養的重點,大都不會少提到「保濕」這個關鍵字,保濕真有那麼重要嗎?從人體組成成分來看,水份就占了70%,可說是人體有絕大部分是由水份支撐。若肌膚保濕不夠,易造成皮膚產生乾燥、脫屑,甚至發癢、變紅等問題。若此時沒有加以保濕補救,即有可能形成乾燥肌,變成名副其實的「乾妹妹」。更無法有效吸收其他保養品。因此,要維持肌膚擁有良好狀態,保濕確實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標榜保濕作用的保養品百百種,民眾在購買時,應謹慎挑選,注意其成分與親膚性,以免購買到不合適的產品,影響保濕效果。建議民眾在挑選時,選擇有助於肌底層補充養分的玻尿酸、酵母萃取液、肌因綻白素成分使用,就是不錯的選擇。


除了透過外在塗抹的方式加強皮膚保濕外,建議女性朋友養成隨時攜帶開水、定時補充水分的習慣,每天至少飲用2500c.c左有的水份(包含湯類、飲品),才能由內而外讓肌膚更水嫩。


保養有一套 氣色紅潤更動人


面對千奇百樣、成分不一的保養品,民眾又該如何挑選、使用,才能擁有紅潤、輕透的好氣色呢?其實,一套完整的肌膚保養,應遵循醒膚、煥膚、修復3步驟,才能發揮改善氣色的效果。現代人保養意識抬頭,從年輕就開始使用保養品保養皮膚,但大多人卻不懂得如何挑選適合自己使用的保養流程、成分。長期下來,導致肌膚肌底層嚴重受損,擦再多的保養品吸收效果相當有限。


正確的肌膚保養程序,應該是先醒膚,然後煥膚與再修復。醒膚的目的是為了喚起肌底活性,例如,常見的酵母萃取液,加上硫化活力素,即是不錯的選擇。接著再煥膚,目前常見的煥膚成分包括,杏仁酸、果酸、花乳酸等。建議在選擇的時候,仍要注意其成分的親膚性與保濕性,同步能補充肌底層的養分,以及利用生技技術將酸性煥膚的分子以黃金比例結合,分層達到煥膚效果。做完煥膚之後,再加上具有修復作用的保養品一系列護理,幫肌膚打造強力防護罩,活化肌膚並給予氧份滋養,才能擁有清透好氣色。


【護膚小叮嚀】:


除了清潔、保養方式要注意,並加強肌膚保濕外,要擁有好氣色、好膚質,最根本的還是要維持良好均衡的飲食習慣,多加強蔬果、水分的攝取,少食用油炸、辛辣、重口味的食物。並配合調整生活作息、減少熬夜機會、規律運動,做好防曬,才是維持好膚質,不顯老的不二法則。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類風濕性關節炎四大症狀

【聯合線上企劃/受訪者:大林慈濟醫院 賴寧生院長、國軍台中總醫院風濕免疫科 楊登和主任】

類風濕性關節炎四大症狀:紅、腫、熱、痛


別再看錯科!關節對稱”紅、熱、腫、痛” 當心類風濕性關節炎

「已經看了骨科,甚至連左邊膝關節都換了,關節多處疼痛的狀況卻遲遲沒有好轉」,A先生(化名)在朋友建議下,前往風濕免疫科終於找到問題,原來是自體免疫出狀況,類風濕性關節炎在作祟!


「一來一回的拖延,耽誤了治療最佳時機」國軍台中總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楊登和指出,不少病患甚至連關節鏡都做了,還刮除滑膜增生,結果沒有治本還白挨刀,最後才找上風濕免疫科。


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強調,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免疫調控異常,通常發生在週邊關節,一旦發病沒處理好免疫細胞產生的發炎反應,往往三到五年就可能耽誤病情,「其實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幾個判斷基準,像是持續性一到兩周的紅腫熱痛,就是很明顯的症狀。」


類風濕性關節炎非絕症 及早治療成效佳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病因不明的慢性病,雖屬全身性免疫系統疾病,但若發現得早,及早治療都能收到不錯的效果,賴寧生解釋,近13年來,有了生物製劑後,幾乎可以讓絕大多數接受治療的病患獲得改善。楊登和補充,目前治療的藥物其實很多元,包括類固醇、免疫抑制藥與生物製劑等,「只要對症下藥,幾乎都可以避免關節永久性的破壞。」


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楊登和提醒,只要是手腕、手肘和腳趾出現的對稱性關節僵硬,都要有合理懷疑,應趕緊到風濕免疫科做檢驗。傳統治療讓很多病患「聞類固醇色變」,楊登和解釋,目前治療方式進步,只有剛開始需要少量的類固醇做免疫調節劑,幾乎不太會讓病患過度不適,副作用也減緩許多!

儘管治療越來越多元且有效果,賴寧生表示,臨床上有些病患不接受治療,常常是因為資訊不夠,甚至因為迷信而浪費便利的醫療資源,「事實上,只要接受正確的治療,有95%的病患都能控制到非常好!」

而所謂正確的治療,楊登和補充,現在的醫療技術幾乎都能達標,一般輕度患者口服藥物即可獲得控制;中重度患者則是可以考慮透過生物製劑治療。「因是對抗免疫細胞,一旦中斷治療,細胞會活化過來,對後續治療不利!」賴寧生建議,確診後病患應該依照醫矚好好治療,因為治療形式越來越多,病患更能做最適合的選擇。如新型注射針筆的推出,讓自行施打變得較沒壓力,提升患者治療意願。賴寧生表示,「最好的治療就該像量身訂做的治療一般,可以有最好的效果。」提醒患者別害怕治療,才能避免不可逆的身體關節傷害!







via UDN健康醫藥

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頸椎 可承受12磅保齡球重量

【內容摘自《腰痠背痛不要來》,作者賴清旭醫師,凱特文化出版】

你知道嗎?我們的一顆頭大概有5公斤重,和一顆12磅的 大保齡球差不多重,而頸椎椎骨主體的大小,約莫只有你口袋 中50元硬幣那般大。想像一下,7節小小的椎骨,一天到晚要 頂著一顆大保齡球,無法偷懶、喘息,這任務算是極艱難的吧! 艱苦的還在後頭,頸椎承受5公斤壓力,指的是「在直立、正 確姿勢下」,如果不是直立,而是前傾呢?


根據科學家研究顯示,我們的脖子往前1吋,頸椎所承受 的壓力會三級跳成32磅(約14.5公斤);若往前2吋,頸椎所 承受的壓力則加大成為42磅(約19公斤)。換句話說,習慣 低著頭、拉長脖子的低頭族們,每個人每天都把一個國小一年 級的小朋友頂在頭上。久了,我們的肌肉自然叫苦連天,連忙 用痠痛來提出抗議,而椎骨、椎間盤也會因為工作量超載,出 現各種狀況,如椎間盤突出、長骨刺等。


我們身體的肌肉都是會相互幫忙的好兄弟,當某塊肌肉疲 勞無力時,周圍的肌肉自然而然地會助它一臂之力,幫忙分擔 無力肌肉的工作。當頸部肌肉無力時,往下的肩部肌肉會來支 援。但是,每塊肌肉都有自己的任務要承擔,這樣的支援並無 法維持太久,當時間久了,肩部肌肉所承受的壓力大過它所能 負荷的,一樣會出現僵硬、痠痛的現象。


因此,低頭族不僅只會出現脖子肌肉僵硬、痠痛等不適, 連肩膀也會遭受波及。實際上,身體肌肉之間的緊密度,超乎 我們的想像。例如,如果你的腰背肌肉不夠強壯,比較無力, 肩頸這個區塊的肌肉就會被強迫過度使用,久了也會造成頸肩 肌肉痠痛僵硬的情況。







via UDN健康醫藥

黃耆丹參甘草茶 預防痠痛平時保健

【內容摘自《腰痠背痛不要來》,作者賴清旭醫師,凱特文化出版】












圖/凱特文化出版提供


•材料:丹參10克、黃耆10克、麥門冬10克、甘草6克、 冷水500c.c.


•作法:藥材加入冷水,以大火煮沸之後,轉小火再滾3分鐘, 當茶飲,可每天飲用。


•功效:「補氣活血」可以說是預防痠痛的最重要原則,其實 也是許多中醫師治療痠痛的不傳之祕。中醫藥典說:丹參活 血和血,功用跟四物湯一樣。而黃耆幾乎跟提升免疫力畫上 等號,它也是補氣藥的代表藥之一。這兩者結合起來做為茶 飲,有病治病,無病養生,是適合長期飲用的保健茶飲。但 是請記住:孕婦不宜。


中醫師的保健叮嚀


請注意:中藥藥膳茶飲也具有一定藥效,故 凡孕婦或慢性病患者,在服用之前,請先諮 詢專業中醫師意見,不要自行貿然嘗試。







via UDN健康醫藥

良好姿勢 腰痠背痛不來亂

【聯合報╱黃永昇/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












活絡氣血穴位足三里穴。圖/黃永昇醫師提供


上班族、司機、搬運工人或電腦族,常因久坐、久站、彎腰搬運重物等,長期姿勢固定或姿勢不正確,引起腰痠背痛,如果不加留意,很可能痠痛會愈來愈明顯。

中醫認為:「通則不痛,不通則痛」,意思是身體氣血運行本通暢,但長時間姿勢不良,造成局部經絡阻塞,氣血不通,就會開始有痠痛的感覺;除此之外,感冒、運動傷害以及寒冷潮濕,甚至縱欲過度,都是腰痠背痛的原因之一。


有人因為長期肌肉緊繃產生拉力,或身體關節因不正常外力使得小關節面錯位,造成中醫所說的「骨錯縫」,使氣血更加不通暢,痠痛也更加沒完沒了。


一般中醫治療根據病患疾病狀態,決定治療方式,常見的有針灸、推拿、整脊、局部中草藥貼敷以及內服中藥,達到全身經絡通暢,氣血順利運行,腰痠背痛自然就「say goodbye」了。


不過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並非腰痠背痛都適合中醫治療,有些嚴重的下背痛與椎間盤突出、狹窄、脊椎感染、癌症,甚至骨質疏鬆造成的壓迫性骨折有關,此時建議至西醫骨科或是神經科做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除此之外,良好的姿勢是避免腰痠背痛的不二法門。一般正確坐姿,由上往下檢視,頭與頸部不要往前傾,盡量調整桌椅至手肘、臀部以及膝關節呈90度。搬運重物時,務必蹲下,用大腿力量舉起重物。


平時也可舒活拉筋,尤其是大腿後側及腰背部肌肉群,平時可敲打大腿兩側,幫助氣血運行,也可以按摩穴位「委中」,或是強壯身體的「足三里」等穴。此外,疼痛時,找中醫或西醫幫助鑑別診斷,才是上上之策。






















活絡氣血穴位足三里穴。圖/黃永昇醫師提供















活絡氣血穴位委中穴。圖/黃永昇醫師提供








via UDN健康醫藥

幼兒扁平足? 且慢擔心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有扁平足問題的人,每當走路或跑步時都會促使足部承受較大壓力,如果要走很長一段路往往走不遠、容易累,跑步時也跑不快、容易腳痛。


專家看法


物理治療師樊志成表示,幼兒扁平足不一定會痛,通常要等到青春期症狀才會比較明顯。由於扁平足會導致足部關節活動度提高,整個足部會相對較不穩定,所以有扁平足的人走起路來就如同有正常足弓的人走在沙地或彈簧床上面,走的時後會呈現走不穩、較吃力的情況,不過,幼兒時期通常不會有疼痛症狀,最多可能會步態不正常,而且只有在走路或跑步時才可能會不穩而跌倒、運動平衡能力相對比較差、站著或走一段路容易發生腳酸等。


簡易檢查扁平足方法


1.家長可以讓幼兒光著腳ㄚ子站在地上,然後觀察足弓的情形,如果有塌陷變成扁平狀、跟骨過度向外歪斜、舟狀骨往內側突出等情況的時候,就代表小朋友可能有扁平足的問題,這時候最好由醫師做進一步檢查比較好。


2.家長也可以觀察小朋友經常穿的鞋子,因為有扁平足的小朋友在鞋面內側常會往內傾斜、歪斜,而且鞋底內側磨損情況相對較外側來得明顯。


注意事項


受到青少年時期體重、活動量增加所影響,不正常的足弓往往反覆負荷過量,這時候有扁平足問題的人容易產生蹠痛、肌腱炎、肌肉痠痛、足部疼痛、足底筋膜炎等病症,而且隨著年紀愈來愈大,這些症狀發生率可能也會愈來愈高、情況也會愈來愈嚴重。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兩腳扁平程度有所不同,在站著的時候可能會導致長短腳,進而產生骨盆歪斜、脊椎側彎等現象。


貼心小叮嚀


雖然許多家長十分關心扁平足的問題,但是由於幼兒足弓還在發展時期,因此,到底要不要治療還是要由醫師進行評估,首先要了解幼兒足弓會隨著年紀增加而逐漸發展,直到約十歲左右才發育完成,所以在評估時還需要參考同年齡層小朋友的相關數據,就像量身高、體重一般,只有跟同年齡層做比較之後才能確定有沒有明顯差異,加上醫師還需要考量是否有扁平足相關症狀,如此才能客觀的評估是否需要介入治療。此外,足弓在二歲以前才剛開始發展,通常都是扁平狀,所以家長不需要太過擔心。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過度用力 常見潔牙錯誤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 /台北報導】


常見潔牙八大錯誤如下:


1.刷牙時間不足


至少刷二至三分鐘,可以在浴室使用計時器,以了解自己刷牙時間是否足夠。


2.刷牙時不照鏡子,漏掉重要位置


低著頭猛刷,有時會漏掉必須刷到的位置,尤其是牙齦與牙齒的交界處,如果不仔細刷,很難清除該處堆積的牙菌斑。


3.技巧錯誤


刷毛不應以垂直的角度接觸琺瑯質,四十五度比較理想,減少磨損琺瑯質。牙齒的外側應採小圓圈的方式刷,咬合面可採直線來回刷。


4.過度用力


太過用力刷牙明顯傷害牙齒,除了磨耗琺瑯質,嚴重時還會傷害牙本質與牙骨質,也容易刺激牙齦,造成牙齦萎縮。刷牙時應該輕柔一些,重點是儘量刷到所有的位置。


5.用錯牙刷


硬刷毛很容易傷害牙齒,最好挑選軟刷毛的為佳。牙刷也潛藏細菌,最好三個月更換一次。有些新式的電動潔牙裝置採用超音波震盪潔牙取代刷毛,不會造成牙齒磨損。


6.用錯牙膏


很多人覺得美白牙膏好用,認為可去除牙齒上的色斑,但能去除色斑,代表其略帶腐蝕性,有些易傷琺瑯質,對牙齒未必全然有利。牙膏中主要對防治蛀牙有助益的是氟化物,其餘的化學添加物愈少愈好。


7.不用牙線


蛀牙常從牙縫之間開始,主要是牙縫不容易刷到,如果未確實使用牙線清除食物殘渣或牙菌斑,將成為細菌堆積的死角。


8.不重視漱口


刷完牙要徹底漱口,才能把食物殘渣與細菌沖出口腔;不妨多用清水漱口,直到牙膏的氣味完全消失為止。


牙醫師建議民眾養成飯後、睡前刷牙的口腔衛生習慣,減少甜食攝取,至少半年一次定時接受牙醫師檢查。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大笑 可防止記憶流失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許多人都知道,多大笑、保持開朗心情有益身心健康。美國最新研究更發現,年長者如果常大笑、看看幽默、好笑影片,可以避免記憶流失,對改善記憶力也很有好處。


過去研究顯示,壓力荷爾蒙「可體松」(Cortisol)會傷害年長者記憶力、學習能力。在這次研究當中,研究人員想了解開心大笑是否可以減少可體松所帶來的傷害。


研究人員讓健康的年長者、患有糖尿病的年長者觀賞二十分鐘幽默、好笑影片,另外還有一組年長者沒有觀賞影片。


研究發現,與沒有觀賞影片的年長者相比,無論是健康年長者或糖尿病年長患者,在觀賞幽默、好笑影片後,可體松濃度都大幅降低,且記憶力測試成績也都大幅獲得改善。特別是糖尿病患者看過影片後,可體松濃度下降幅度最大。健康年長者看過影片後,則是記憶力明顯變好。


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實驗生物學」學術研討會。


美國羅馬林達大學博士李‧伯爾克在美國實驗生物學學會所發出的新聞稿中表示,這道理很簡單,一個人壓力越少,記憶力也就越好。可體松等壓力荷爾蒙會傷害腦細胞,影響記憶能力,而幽默可以減少可體松等壓力荷爾蒙傷害,還可以降血壓、促進血流循環,讓心情更好、更穩定。大笑也會促進大腦多巴胺、腦內啡分泌,使人心情更加愉悅。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哺乳減重!餵6百毫升=跑步1小時

【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哺乳的好處多,除了可增進親子關係外,對寶寶而言,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乳清蛋白及豐富的DHA等各種營養素都是最適合小寶寶成長發育。營養師指出,產後哺乳有助於身材恢復,平均600c.c.的奶量,等同跑步1小時熱量的消耗,建議產婦除應多喝水幫助乳汁分泌外,選擇桂圓紅棗茶也是不錯選擇。


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鄭欣宜表示,母乳是天然又營養的來源,當孩子依偎在媽媽的懷中,滿足且喜悅地吸吮母奶,媽媽的臉上也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無論從心理或是生理層面來看,成功的哺乳經驗,確實有助於親子建立親密關係,也為寶寶帶來充沛的活力。


成功哺乳 首要均衡營養


基本上,孕婦在懷孕期間會儲存約2至3公斤的體脂肪,為的就是哺乳期間乳汁分泌的需求,產後哺乳有助於身材恢復,每日熱量攝取以增加500大卡為宜,均衡分配於餐次中,但要留意均衡飲食,建議每天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並少量多餐。


蛋白質的部分建議以高生物價蛋白質為主,素食媽媽可選用豆腐、豆干、豆漿、干絲、豆包等優質蛋白質為主要來源。另外平常有進補的媽媽,像是較高熱量的麻油雞、麻油豬肝等,必須注意熱量的攝取,小心進補過頭,產後減重吃苦頭。


親餵母乳 2週減1公斤


除了營養均衡外,臨床也發現,哺乳媽媽比較容易恢復苗條身材,因為餵乳1c.c.的母奶,平均會媽媽消耗0.6至0.7大卡。若以每天親餵體6公斤重的寶寶來計算,媽媽每天必須製造600c.c.的奶量,所消耗的熱量相當於跑步60分鐘、走路110分鐘、拖地2小時的運動熱量。只要短短2週,哺乳媽媽即可輕鬆減重1公斤。


【營養師提醒】:


水分是製造乳汁的重要原料,每天建議量2500到3000c.c,相當於10到12杯水,包含溫熱開水及燉補湯品,也可以桂圓紅棗茶、黃耆茶、解渴茶(荔枝殼加觀音串)、洛神茶或杜仲水來取代白開水,增加乳汁分泌。


《奶水不足 飲食小秘笈》


【營養師建議】:


除了平常可增加哺乳次數及放鬆心情之外,飲食方面多選用高生物價蛋白質及水分較多的湯品,例如山藥排骨湯、薑絲鱸魚湯、藥膳雞腿湯等,素食者可以豆漿、低脂奶、青木瓜素排湯等來取代。


【哺乳媽咪 3個小叮嚀】:


1.少吃刺激食物:哺餵母乳期間,應盡量避免刺激性食物及空熱量食物,包括胡椒、辣椒、洋芋片、巧克力、濃茶及咖啡等食物。


2.喝咖啡注意:平常如有喝咖啡習慣的哺乳媽媽,建議可選用低咖啡因的咖啡,並添加低脂奶,增加鈣質吸收。咖啡1天建議量約為1杯240c.c,因為咖啡因會藉由乳汁傳遞給嬰兒,使寶寶精神較為亢奮,進而影響睡眠。


3.應均衡飲食:常見的退奶食物如人參、韭菜、麥芽及其飲品,都應避免食用,以免影響乳汁分泌。總之,只要均衡攝取食物,並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及水分補充,就能?寶寶製備天然又營養滿分的母乳。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滑潤柔軟的食物 熱量通常較高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輯譯】












圖/本報資料照片


計算食物熱量是減重者天天要做的功課,最新一項研究發現,從食物質地就可以幫助我們判斷熱量,通常看起來柔軟、光滑的食物熱量,比粗糙、質地較硬的食物熱量更高,主要與脂肪含量多有關,像是奶油馬鈴薯泥就比胡蘿蔔熱量更高。

這項研究是由密西根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共同進行,研究也發現,其實人們早就以食物的質地來判斷其熱量。實驗設計參與者一邊觀看電視廣告,一邊吃一口巧克力蛋糕,並要求一半的參與者在吃完巧克力蛋糕後估計自己吃下的熱量,另一半的參與者則無需估計熱量。


結果發現,被要求估計熱量的參與者,吃下較多質地較硬的蛋糕,而另一組其中沒有被要求專注於巧克力蛋糕卡路里含量的參與者,會選擇更多口感較軟的布朗尼蛋糕。


研究認為,多數人的味蕾對於脂肪有偏好,而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其質地也較容易呈現較滑潤、黏稠、柔軟。


資料來源赫芬頓郵報


【資料來源/赫芬頓郵報】







via UDN健康醫藥

沐浴清潔用品 盡速沖掉比較好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報導】

除疲勞、洗去身上汙垢,坊間清潔沐浴產品眾多,除了一般的香皂及沐浴乳,還有強調多合一、女性私密處專用的特殊清潔品。醫師提醒,沐浴品常會添加化學物質,建議停留在身上的時間越短越好,以免造成皮膚敏感刺激。


汗水油脂汙垢 清水洗不夠


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醫師陳志強表示,全身上下除了手掌、腳掌沒毛囊以外,其他毛囊的開口可能會出油;加上台灣地處亞熱帶,氣候潮濕悶熱,民眾容易出汗,尤其流汗後常感覺濕答答、黏黏的,主要是裡頭含油脂成分,一旦油汙及汗漬留在皮膚上,就會堆疊形成髒汙。


對付髒汙光靠清水是不夠的。陳志強說,有些人洗了老半天,只是洗掉灰塵,但油脂還是卡在皮膚上,時間久了還可能造成毛孔阻塞。此外,皮膚堆積油汗易成為細菌黴菌附著溫床,一旦身體有傷口感染,恐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就算身體沒傷口,汙垢與黴菌、細菌發酵,也會形成臭味。這時須搭配洗淨力強的清潔或沐浴用品,才能帶走油脂汙垢、徹底去除髒汙。


酸奶洗澡 略有去角質功效


為了讓皮膚「白泡泡、幼咪咪」,傳說埃及豔后曾用牛奶洗澡美白。陳志強解釋,一般鮮奶洗澡的美白效果並不好,埃及豔后可能用壞掉的牛奶,即俗稱酸奶。因酸奶有乳酸,它具去角質效果,就像果酸換膚,若用酸掉的牛奶來洗澡,能有一點去角質、如同果酸換膚功效,皮膚看起來也較白。


不少人認為沐浴乳比香皂好,主要是香皂含皂鹼,皂化過程需添加氫氧化鈉的強鹼化學物質,它並非天然用品,對皮膚較具殺傷力。但陳志強說,無論香皂或沐浴乳都是化學物品,沐浴乳也會添加界面活性劑,才能將水與油分開,使清水能帶走油垢,這些化學物品如果長期停留皮膚並非好事,因此香皂或沐浴乳的製作過程很重要,若能添加棕櫚油等高保濕油脂或一些溫和成分,較不會刺激皮膚。


多合一產品 並非人人適用


部分廠商推出All In One產品,強調從頭到腳一次完成,多合一清潔乳可洗頭、洗臉及洗澡。陳志強說,皮膚屬於相對不敏感的人,理論上用多合一產品沒問題;但部分民眾四肢與身體的皮膚狀況不同,頭皮是油性膚質,但四肢乾性,臉是混合性肌膚,不同膚質都用同一種清潔用品並不適當。


另外,市面上還有針對女性私密處的清潔用品,業者強調陰部肌膚非常嬌嫩,需用特別清潔產品加強呵護,打造私密處成為弱酸環境。但陳志強說,陰部雖有乳酸菌,但它存在陰道內部,多數民眾並不會深入清潔到陰道裡面,使用女性私密處清潔產品並無多大功效。建議適度清潔已足夠,且清潔越快、越簡單越好,不需過度曝露在特殊清潔用品的迷思中。


【更多內容請上健康日記官網健康日記FB





via UDN健康醫藥

循序減重不傷身 半年瘦8%恰恰好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你好像變胖了喔?」現代人三餐不規律、經常暴飲暴食,每過連續假日就會感覺身材變形,醫學研究指出,肥胖會增加2倍的糖尿病或心臟病發生率,且引發高血壓、腎臟病、高血脂症等疾病的風險也較常人高。為了遠離肥胖和慢性病的威脅,許多人瘋狂運動瘦身,但專家提醒減重速率應控制在半年減8%為宜。


運動可分為全身性和局部兩種,跑步、健走等全身性運動的主要功能在於改善身體代謝。


運動可分為全身性和局部兩種,跑步、健走等全身性運動的主要功能在於改善身體代謝。


減重循序漸進 半年減8%體重剛剛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楊惟鈞表示,減重成功的要素包含「控制熱量」和「增加體能運動」,皆須循序漸進,研究報告指出減重過於躁進反而會對身體有害。


理想的減重控制速率是半年內減掉原體重8%,若每天減少500至1000大卡的熱量,每周就可以減少約0.45至0.90公斤的體重,以一位90公斤成人計算,比較適合的減重速度是半年減7.2公斤。


全身運動助代謝 局部運動不卡油


體能運動是消除多餘體重的最好方法之一。楊惟鈞醫師表示,減肥運動可分為全身性運動和局部運動,前者可以改善身體代謝,包含走路、騎車等,根據國民健康署建議,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每周3至5天,達有點喘且心跳增快感覺的中度運動,就可以達到減重的效果,而運動也可分段進行,2次15分鐘或3次10分鐘的效果一樣。


局部運動則可改善局部肢體脂肪堆積,運動方式包含仰臥起坐、抬腿等。剛開始做仰臥起坐者,建議每次10下左右以避免運動傷害,每天做的次數因人而異,不過切記須避免急性肌肉痠痛,每次做完至少讓腹部休息10分鐘,進行1至2周後再逐漸增加次數,此外,做仰臥起坐時,雙手輕放在胸口或肩膀即可,不要抱在頭部後面用力拉頸部,以免頸椎受傷。


而現代人講究運動生活化,民眾平常只要提早上班、盡量搭乘大眾運輸、提早一站下車,少搭電梯多走樓梯,也能達到減重的效果。


全身運動助代謝 局部運動不卡油


除消耗熱量,飲食攝入的卡路里也要有所控制。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營養科營養師孫雅祺建議,過年吃太肥的民眾,可以每天減少500大卡為目標,每天運動消耗200大卡,飲食少吃300大卡(午晚餐各減150大卡),2周後就能健康減重1公斤。


如何兼顧營養均衡和降低食物熱量?孫雅祺營養師建議,以去皮瘦肉、魚肉、豆腐取代東坡肉、五花肉、臘肉、香腸;改變烹調方式以清蒸、水煮、清燉、烤、滷等替換幾道煎、炒料理;炸物應完全避免。



此外,多補充膳食纖維,每餐應有1.5碗份量的蔬菜(含葉菜類、菇類、瓜類);以全穀類如糙米飯、全麥麵包、雜糧饅頭等,取代部分精緻穀類。若春節嘴饞習慣依然存在,建議以新鮮水果取代點心為佳,多餘的零食、含糖飲料則以少量取用、大家分享的方式減少食用量。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楊志良/消滅毒品黑市 源頭防治毒害

【聯合報╱楊志良】

毒品為害之烈,眾所皆知,尤以鴉片類,包括其衍生的嗎啡及海洛因,不知害得多少人傾家蕩產、身敗名裂。目前台灣對毒品問題,採取防堵策略,吸毒者判有期徒刑並施以勒戒,製造及販毒者最高可處死刑或無期徒刑,希望嚴刑峻法的威嚇,能讓毒品在台灣絕跡;政府及諸多公益團體,也不遺餘力向社會大眾,尤其是青少年宣導毒品的可怕,希望從源頭減少吸食的人口。


但多年以來,監所及勒戒所一直維持3至4萬名煙毒犯,占矯正機關收容人犯的三至四成,監所超收20%,擁擠不堪,管理及生活品質低下。更令人心驚的是,煙毒犯不斷年輕化,青少年比率從97年的14.5%升至近年60%以上。這證明訴諸恐懼的防堵政策是無效的,多年來結合司法、衛生等部會花費龐大人力、物力,至今績效有限,毒品問題需要更根本的解決之道。


無效矯正 耗費社會成本


毒品使人上癮,極難戒斷,所有勒戒者離開矯正機關或勒戒所後,除少數意志堅定,特別受到宗教力量支持者外,幾乎九成以上再犯,無法脫離苦海,社會對煙毒犯所支付龐大的社會成本可謂是「無效矯正」。長期使用毒品者腦部常已病變,無法自我控制,為購買毒品,往往不擇手段,有時只為區區數百元,隨機搶劫、殺人,甚至對自己的親人長輩痛下毒手,加以殺害,可謂已經精神喪失,成為社會上的不定時炸彈。


另一方面,毒品因係非法物品,其販售及擁有為犯罪行為,因此市場轉為地下。殺頭的生意必定要有高額利潤才有人做,因此毒品價格驚人,使用者根本難以負擔。


為了籌集購買毒品的費用,最普遍的方法就是尋找下線,誘使他人使用、向自己購買,尤其是好奇、叛逆、較難抗拒誘惑的青少年,更容易成為目標。吸食者成為販賣者,又引誘他人成為吸食者,形成毒品市場的老鼠會,這是大毒梟的最佳策略,全球各地莫不如此,也所以毒品問題始終無法解決。


煙毒造成台灣莫大傷害及無可計數的社會成本,由以上分析可知,防治毒品氾濫最上策,就是消滅地下化的毒品黑市。


公開登記 市場化暗為明


目前最佳且幾乎是唯一的方法,是將毒品市場化暗為明,由政府販賣,將毒癮者視為精神及社會適應不良者,公告一定期間前來登記,由政府定期定量售予毒品,其品質穩定,價格低廉,費用為成癮者可以負擔。


成癮者公開登記,政府提供毒品,黑市需求消失,毒販必定喪失生存空間(沒有錢賺,誰願意犯罪?);成癮者可以負擔吸食成本,減少犯罪動機,也不須引誘他人吸食,可減少新的吸食者繼續增加。如此,防治毒害才能見效。至於未在期限登記者,一經發現,則依目前法律判刑及勒戒,加以嚴懲。


政府提供低廉毒品給成癮者,衛道人士及司法界必大不以為然。但回想當時由衛生所以低價提供清潔針具,不也引起不少反對聲浪,但減少共用針具引起的愛滋病傳染的成效,則是有目共睹。還有多元販售保險套,也對性病防治大有助益。唯有坦然嚴正的面對問題,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本文作者楊志良為前衛生署長、現為亞洲大學講座教授)







via UDN健康醫藥

提升好膽固醇 飲紅酒別過量

【聯合報╱駐站記者/鄭涵文、吳佳珍】

Q:老朽生於民國十八年(85歲),最近一次檢查總膽固醇106、三酸甘油脂65、高密度膽固醇37、低密度膽固醇41,高密度仍然未達40的標準。日前聽中廣節目,有一位醫師說,每天飯前喝一杯紅酒,可以提高高密度膽固醇,不過老朽早晚飯前各服一顆血糖藥(血糖保持在90-100之間),如果照他說的方法,顯然會發生排斥作用,不敢貿然實施,請問是否可行?(高雄讀者涂憲章)


A:紅酒與血糖藥其實不會排斥,不過要注意的是,酒精攝取還是不能過量。


一般而言,建議男性一天不要喝超過兩杯紅酒(即兩個單位)、女性則因身形比較瘦小,建議不超過一杯。另外,若是糖尿病患者,情況會比較兩難,因為喝酒會比較難控制病情,需斟酌飲用,也建議一天不要超過一杯。所謂一個單位約指20克酒精,如果紅酒的酒精10%,換算下來約200cc左右,以此比例推算。另外,所謂的一杯,也絕對不是指特大號的高腳杯,那樣就太多了。


紅酒的確有助提高高密度膽固醇,不過其他食物如魚油、燕麥及洋蔥也有類似效果。另外,有些藥物雖然也有助提升好膽固醇,不過最好的方法還是要勤加運動、改善生活習慣。


諮詢/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








※聯合新聞網提醒您:喝酒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via UDN健康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