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水腫疲倦警訊 防心臟衰竭控好血壓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一名體型肥胖患有高血壓的30多歲網路工程師,因工作日夜顛倒,造成服藥時間不規律,1個月的降血壓藥當2個月吃,服藥不順從的結果竟造成嚴重呼吸急促需送急診,到院檢查發現有下肢水腫、心臟擴大伴隨心律不整導致急性肺水腫的現象,還好經緊急妥善治療,才撿回一命。


秋冬氣溫變化大,是心臟衰竭的好發季節,醫師提醒高血壓患者應積極控制血壓,以免增加急性心臟病的風險。


秋冬氣溫變化大,是心臟衰竭的好發季節,醫師提醒高血壓患者應積極控制血壓,以免增加急性心臟病的風險。


心臟衰竭警訊多:下肢水腫、氣喘和疲倦


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周柏青表示,秋冬氣溫變化大,是心臟衰竭的好發季節,而下肢水腫就是常見的臨床表現之一。腿部血液因重力的關係,回流本來就相對困難,若又因心臟收縮或舒張功能不佳,加上體內水分滯留,心臟幫浦無法順利將血液打出去,血液蓄積在下肢,壓力變大滲到血管外組織,就會造成雙側下肢水腫。


其他心臟衰竭的徵兆,還包括疲倦、喘,甚至咳嗽。心臟衰竭患者,常因肺部血液無法順利回流至心臟,血液積在肺部,進而引發咳嗽或喘症。有些人甚至會出現「端坐呼吸」的現象,也就是平躺時下肢和腹腔血液較易回流至肺部,造成咳嗽或喘氣,此時常需墊高枕頭或端坐,藉著重力作用,減輕血液回流至肺部的壓力和速度來緩解症狀。


心臟衰竭多原因 高血壓成幫兇


哪些因素會造成心臟衰竭呢?周柏青醫師表示,誘發心臟衰竭的原因很複雜,包括心臟血管狹窄或阻塞,心臟肌肉病變,心臟瓣膜異常,心包膜疾病,心律不整,先天性心臟疾病,和體內過多水分滯留等。這幾種疾病到了晚期,可能合併發生和交互作用,加速心臟衰竭。


周柏青醫師表示,想要確保心臟健康,最好的方法就是控制好血壓。


周柏青醫師表示,想要確保心臟健康,最好的方法就是控制好血壓。


除了先天性心臟疾病之外,後天因素也會加重心臟肌肉、瓣膜和血管的病症嚴重性,特別是心臟血管的部分,現代人因抽菸喝酒、高鹽高油的飲食習慣、緊張的工作型態、家族遺傳等因素,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增加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研究資料顯示高血壓患者發生心臟衰竭的風險是正常人的5-7倍,長期疏於照護,就會大大提高心臟衰竭的風險。


研究:血壓控制良好,心臟衰竭機率減半


周柏青醫師表示,若以國人十大死因的資料分析,可發現高血壓和連帶影響的心臟疾病和腦血管疾病,加總起來的死亡人數,與第1名的癌症相差不遠,可見高血壓對健康的影響巨大。若想確保心臟健康,最好的方法就是控制好血壓,過去有研究統計發現,若血壓控制良好,可減少50%心臟衰竭發生的機會。


高血壓有時候並無明顯的症狀,必須定期量測血壓,看看血壓是否過高,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測量時需避開運動後和吃完東西後,建議測量血壓前最好休息5-10分鐘,以免出現血壓偏高的不準確結果。一旦在醫院間隔量測血壓2次以上超標(140/90毫米汞柱),且在家每天早晚各量一次血壓持續4至7天有超標現象,確診為高血壓的機率很高,應盡快就醫尋求適當的治療。


規律服藥!降低高血壓合併心臟衰竭風險


降血壓用藥隨作用機轉不同而有多種選擇,但周柏青醫師表示,心臟衰竭合併高血壓的治療,除了必備的利尿劑之外,建議可參考使用ACI/ARB型的降血壓藥物,可同時減少心臟的負荷。研究發現,服藥規律可降低心臟衰竭的復發率,但若未規律服藥或治療,半年內的復發率高達5成,且發作的時間、頻率會增加,一旦心臟功能持續惡化,嚴重時恐無藥可救。


而一般高血壓的患者,初期若經醫師評估不用吃藥,有機會在體重控制、規律運動、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整下,讓血壓恢復正常。不過,若經醫師建議需服用降血壓藥,患者應避免自行停藥,以免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不可不慎。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