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人體調節體溫與代謝廢物時都會正常排汗,屬於一種生理現象。不過,中醫醫廖偉吟表示,有些人並不是受外在環境與內在情緒所影響,而是始終都處於汗出涔涔的狀態,像這種出汗或汗出量大的人很可能患有多汗症,傳統中醫又分自汗與盜汗。
廖醫師指出,白天醒著時汗出得厲害稱為自汗,晚上睡覺時汗冒得厲害但醒則汗止稱為盜汗。通常患者的手掌、足底的汗腺分布比身體其他部位密集,因此多汗的症狀往往出現在手掌或足底,以致於病情嚴重者往往手腳總是濕漉漉。
廖偉吟醫師進一步指出,中醫認為,白天自汗屬陽虛,出汗的過程都要靠大腦中樞、心臟血管、交感神經,若汗出太多則消耗心臟的力量,以致於造成「陽虛自汗」,像這種情況可使用強心的藥物,屬熱證可用生脈飲,屬寒證可用四逆湯。此外,還可使用玉屏風散等中藥方來加強衛表的防禦力,方中含有黃耆,可以溫分肉、實腠理,以便讓肌表腠理緻密,如此就可防止汗出過多。
傳統中醫認為,夜間盜汗屬陰虛,可分為心虛不固、心火傷陰,若是心虛不固者則用生脈飲,可酌加使用潛陽、收澀、安神的中藥材;若是心火傷陰者,需用到偏涼的中藥材,譬如當歸六黃湯,方中含有熟地黃、黃耆、當歸、生地黃、黃芩、黃連、與黃柏,可以治陰虛有火、盜汗發熱。
另外,多汗症也可用針灸輔以治療,包括三陰交、中脘、曲池、合谷、脾俞、胃俞、足三里、陰陵泉等穴位,有助於提升療效。
via UDN健康醫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