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整理/記者楊欣潔】
斜頸症可分先天性和後天性,新生兒斜頸症多為先天性,透過新生兒健檢可有效確診。
先天性斜頸症病因不明,較常發生於高齡產婦或胎位不正的新生兒,可能與新生兒肌肉、骨骼、神經等發展異常,或胎兒在子宮內頭頸部姿勢不正有關。
先天性斜頸症的臨床表徵,多見新生兒頸部傾向一側或頸部出現腫塊,有些情況較輕微的患者無法從外觀來判斷。
後天性斜頸常見青少年或成年人,可能因頸部外傷、視力障礙、腦部腫瘤、腦脊髓變異、頸部發炎、感染或藥物引起的副作用等造成。
新生兒出生後6個月內是斜頸症治療黃金時期,過了6個月後,治療效果可能受到侷限,因為肌肉一旦嚴重纖維化,就不容易恢復其彈性及延展性,頭臉歪斜的情況也可能很難恢復。
目前斜頸症的治療,包括物理治療及外科手術,並非所有患者都需要手術治療,症狀較不嚴重的,可透過復健,如多從事頸部活動、伸展,增加肌肉延展,多數患者可透過物理治療完全恢復,有些兒童在滿6個月後,腫塊自然消除。若症狀較嚴重,且確診年紀大於1歲,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斜頸症的診斷及治療並不困難,及早發現且接受正規治療,就有機會恢復。
諮詢/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李林鍵
via UDN健康醫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