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黃達夫/台灣醫安問題 須誠實面對

【聯合報╱黃達夫】

前不久報載邱文達部長、生策會陳維昭會長及多位政商顯達參加「醫管服務專案辦公室」揭牌典禮,醫策會許銘能董事長表示「台灣看診費用低,醫療品質卻很高,讓外國人讚譽有加,因此要透過醫管服務專案辦公室,向國際轉出醫療管理經驗,創造商機」。心想台灣血汗醫院的經營管理經驗,真的值得輸出嗎?


醫療人力不足 醫病噩夢


接著一連串新聞,讓我們看到了辛勞的白衣天使挨打;醫院承認為了「省錢」以回收袋灌食病人;吳姓婦人在高雄的一所教學醫院手術後腹痛,哀號8小時,家屬九度求救,卻沒有任何醫師去診察,吳母最後眼睜睜地看著愛女沒了氣息。


吳姓婦人枉死事件發生後,台灣護理產業工會監事林詩晴投書媒體,在「卑微護理師的心聲」一文中,很明白地說,目前台灣大多數醫院「夜晚護理師人力極不足,護病比1:20時有所聞,只要有一個病人有狀況,就會忽略其他病人的需求。而且很多時候,護理師必須獨自面對醫師還沒來,家屬急跳腳,被病人或家屬責難的情況,護理師也須經常打電話給睡夢中的醫師,而被醫師摔電話或責罵」。


第二天黃淳楷醫師馬上回應「我不是傲慢延遲的醫師」,喊冤說:「絕大多數的醫師不是刻意忽略護理師的手機呼叫,值班醫師無法隨叩隨到,答案很簡單,因為值班醫師太忙了。台灣醫療崩壞早已是現在進行式,內外婦兒科人力極度不足,以前值班可能照顧三、四十床病人,現在要照顧八、九十床,甚至上百床病人,我曾在值班時同時遇到一個剛做完心導管的病人心律不整,另一個肝硬化病人正在大口吐出鮮血,而急診正要送兩個新病人上來病房的狀況。這種狀況不是偶爾才會發生,幾乎是每個月都會遇到幾次」。


接著陳家如醫師在「死了第二次少女」一文中,提到美國Libby Zion法案,因「實習醫師忙於處理其他十幾個病人,沒親自去看病人的狀態下,決定給鎮定劑控制Zion姓少女的躁動,忽略了病人正在服用憂鬱症藥物,病人因藥物交互作用而死亡」。該法案的立法精神是「病人安全」。因此,陳醫師說「病人需要給富有經驗的醫師治療,年輕的實習醫師們,需要獲得足夠之監督,而在台灣醫療人力不足的狀況下,把徒弟直接當師父,簡直是醫師與病人的噩夢」。


病歷也有造假 不求品質


這三件投書外,資深醫師章貢回應台灣2013年代表字「假」時,說「不但政府、企業作假外,還有一個假躲在社會極暗處,那就是假病歷,現今醫師記載病歷的目的只是為了研究及健保給付,形式上五臟俱全,但是真正『以病人為中心』對品質的重視卻一日不如一日」。


其實從食安問題、環境汙染及破壞到病人安全問題,都是數十年來台灣不斷地降低成本,追求GDP成長的經濟發展模式所造成。只要是能降低成本,對GDP有貢獻,政府對於偷工減料、造假作弊的現象,也就睜隻眼、閉隻眼,得過且過。久而久之,不論是企業界、教育界、醫學界只要民意代表關說、地方長官護航、政府首長站台,就可做到大到不能倒,一味降低成本,產業就沒有升級誘因,便無法創造價值,導致薪資不升反降,使得平民百姓悶到不行。


回歸基礎建設 才能重生


在檢討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問題的關鍵時刻,政府也不能懈怠解決病人安全的問題。更不應浪費精力與資源,忙著輸出犧牲病人安全的醫管經驗。國科會朱敬一主委也不必因健康雲遇障礙而悶,因為儘管台灣誇口全民健保資料是一份龐大的大數據,但是,如前述章貢醫師所言,台灣的病歷不少是假的,資料再多再大,都無法弄假成真,「garbage in, garbage out」,也就沒有應用價值。


不論是解決食安、環保或醫安的問題,都必須從最根本的基礎建設,重新走出正確的第一步。官員們如果不誠實面對今天看見的台灣,台灣就沒有重新站起來的機會。


(本文作者黃達夫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二刊出







via UDN健康醫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