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黑糖薑茶舒經痛 挑料煮法有學問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經痛是常見的婦女病,部分女性因疼痛劇烈,無法上課工作需請假在家休息,並煮黑糖薑茶飲用,溫經散寒止痛,不過,中醫師提醒,薑的品種很多,作用略有差異,烹煮方法和時間也要恰到好處,才能提高緩解經痛的效果。


黑糖薑茶是常見的緩解經痛茶飲,但周宗翰中醫師強調選料記得要用老薑,且用量不宜多、烹煮時間不可過久。


黑糖薑茶是常見的緩解經痛茶飲,但周宗翰中醫師強調選料記得要用老薑,且用量不宜多、烹煮時間不可過久。


中醫看經痛:不通則痛、不榮則痛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西醫將經痛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種,中醫則根據「不通則痛」的理論,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氣行則血行,通則不痛,認為經痛主要是由於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在經期前後種下病因,使胞宮的氣血運行不暢,易導致「不通則痛」;而胞宮未能得到適當的滋養,以致「不榮則痛」,也可能發生「痛經」。所謂「不榮則痛」,主要是指氣血虛弱不足,子宮無法獲得充分血液濡養所造成的缺血疼痛。


黑糖薑茶止經痛 薑要老、烹煮不宜過久


遇到經痛困擾,許多女性,特別是容易手腳冰冷的虛寒體質者,習慣喝黑糖薑茶溫暖子宮、驅除疼痛,殊不知這薑茶的選料和烹煮方式,也是大有學問,並非一體適用。周宗翰中醫師表示,生薑有溫經散寒的作用,黑糖是溫補食物,有益氣、活血散瘀、溫經散寒、緩解疼痛的功效,兩者結合可溫經散寒、健胃化瘀、加速經血排淨,適合虛寒體質的女性食用。


中醫理論認為,黑糖是溫補食物,有益氣、活血散瘀、溫經散寒、緩解疼痛的功效。(圖片/本網站資料照片)


中醫理論認為,黑糖是溫補食物,有益氣、活血散瘀、溫經散寒、緩解疼痛的功效。(圖片/本網站資料照片)


一般來說,黑糖生薑茶是以黑糖2、生薑1的比例加水熬煮。不過,在中醫理論中,嫩薑具有解表發汗作用,可促進身體代謝,較適合用來預防和緩解感冒;老薑的作用則是為體質打底,較適合用來改善體質寒、底子冷的經痛、手腳冰冷等不適。中醫師強調,若不確定自己要喝哪種薑茶,可與醫師討論,甚至可搭配中藥食用,提升緩解經痛的效果。


除了選料老薑之外,周宗翰中醫師建議烹煮可採「火上熬煮法」,水滾後加入黑糖和洗凈拍破的老薑,轉小火續煮至黑糖溶化,約2分鐘即可。另可用「保溫壺燜焗法」,在保溫壺或燜燒鍋中,放入足量沸水、老薑切片1片和黑糖,攪勻後蓋蓋燜上1個小時。需注意的是,老薑用量不宜過多,茶感稍辣即可;薑不宜熬煮過久,以免成分中可促進血液循環的薑醇揮發散失,減弱溫宮的效果。


緩解經痛方法再加碼:熱敷+按摩


除了喝黑糖薑茶之外,熱敷下腹或穴位按摩也是簡單的居家保健法。周宗翰中醫師建議,一般的經痛可以用暖水袋熱敷下腹部的關元、氣海穴等,分別在肚臍正下方2根手指和4根手指的位置,能幫助下腹盆腔血液循環,鬆弛肌肉且緩和痛經。


如果感到腰痠,可以按摩位於脊椎旁2指寬度,與肋骨下緣相平行的腎俞穴,能補益腎氣,治療腰痠。有腹痛症狀的女性,則可輕輕按揉尾骶骨的八髎穴,此為經痛疼痛原始點所在,可藉由按摩此處放鬆筋膜的緊張感,緩解痛經症狀。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蔬菜明星 秋葵好處多多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

秋葵又稱為黃秋葵、黃蜀葵、六角豆、羊角豆,外形呈長條狀,尾部尖細,需要生長在溫暖氣候環境當中,屬於一種相當具有營養價值的蔬菜,也是蔬菜明星之一。通常吃過秋葵的民眾都會對黏滑汁液留下深刻印象,有些人從此就不敢再吃,也有些人吃了以後就愛上這種獨特的黏滑口感。


專家看法


彰基醫院鹿基分院營養師徐嘉罄表示,秋葵在飲食當中除了可以提供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黃酮類、鞣質、植物固醇、酚類化合物等營養成份之外,還有助於控制血糖,可說是一種控制血糖的天然食物。


不過,這種食物還需更多的文獻、研究來證實它的功效,建議需要控制血糖的患者不要輕易停止服用藥物,畢竟藥物治療搭配正確飲食觀、其他輔助等,才是對疾病最佳、最安全的療法。


食用秋葵的好處


秋葵含有非常多的黏液,主要成份是碳水化合物,在水中相當容易溶解,根據研究發現,秋葵的黏液含有豐富可溶性膳食纖維,這種纖維能夠阻止腸道碳水化合物消化,進而降低葡萄糖吸收,推測如此將可望降低飯後血糖。此外,秋葵籽含有約百分之廿的蛋白質、百分之廿的脂肪,其蛋白質大部分是人體所需氨基酸,脂肪裡面則是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屬於不飽和脂肪酸。


另外,根據研究指出,秋葵籽及其莢皮也都能延緩碳水化合物消化,所以都有助於控制飯後血糖,其中,莢皮抑制能力又比籽還要來得更好。


另一項研究指出,秋葵切碎、浸泡後,分析發現具有幫助控制血糖的好處,所以食用浸泡過的秋葵水對人體健康有益處。


涼拌辣秋葵食譜


1.材料:秋葵8根、大蒜4個、辣椒1根、青蔥酌量、鹽巴少許、醬油膏1大匙、香油1小匙。


2.做法:先把大蒜切成碎末狀、辣椒切成碎末狀、青蔥切成小段狀,然後放到小碗裡,再加入醬油膏、香油後拌勻成調味醬備用;在鍋裡倒入適量清水,用大火煮滾後撒點鹽巴,然後放入泡水洗淨後的秋葵,等到燙熟後撈起瀝乾,接著放進冷水中,等涼後撈起瀝乾,切成段狀後放入盤中,最後淋上調味醬即可食用。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芒果營養效力大 降糖尿風險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敬哲】

夏天是許多水果盛產季節,台灣芒果又特別出名,芒果冰不但成為國民美食,更在國際上打響知名度;芒果也是相當優質的營養來源,不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經研究發現,還可以降低許多疾病發生風險,可以趁著產季多吃,讓身體多補充必要營養素。


調整血糖與血脂


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州立大學研究發現,芒果含有多種營養素,不但高纖維,維生素種類也相當多,還有多種礦物質,能夠全面性促進身體健康,芒果另外還含有羅格列酮與非諾貝特,可以幫助身體調節血糖,研究團隊藉著動物實驗發現,芒果可以降低血糖與血脂,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是非常良善的水果。


控制體脂肪


研究團隊準備碳水化合物、纖維、蛋白質、脂肪等食物,分配給實驗動物吃,並且分成三組實驗,一組只吃正常飲食,另兩組則是高熱量飲食,但其中一組添加入羅格列酮與非諾貝特,實驗持續三個月,發現除高熱量組身體脂肪增加外,正常飲食和羅格列酮與非諾貝特組,體脂肪含量沒有太大變化,證明芒果效力。


芒果營養與身體代謝


研究學者認為,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發現,推測芒果營養在身體的作用與血糖、血脂、體脂肪的代謝有關,或許能夠降低糖尿病發生機會,也能避免血管疾病風險,將計畫執行人體試驗,確定能否幫助慢性病患者控制血糖。其實不僅是芒果,許多蔬菜水果都能夠幫助身體避免慢性病發生,促進身體能夠更健康。


國內專家意見


新光醫院營養師蕭文君表示,芒果的甜度比較高,為中升糖指數之水果,一天攝取最好不要超過三份,一份大約是八分飯碗,夏日芒果冰品相當多,多吃會增加攝取熱量,一定要特別注意,不然體重可能會悄悄增加。


另外,雖然水果的升糖指數大多都在中低範圍,但芒果的糖份比較高,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食用份量,水果最好飯後兩個小時後再食用,盡量分散餐次,避免餐後血糖過高。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驚!吃1支霜淇淋=喝下4匙油

【華人健康網╱記者周富美/台北報導】

炎炎夏日正是吃冰的最佳「食」機,最近坊間掀起霜淇淋大戰,紛紛推出各種口味的霜淇淋,引起消費者選購熱潮。根據《華人健康網》所進行的一項「霜淇淋消費趨勢問卷調查」發現,迷戀吃霜淇淋的「霜淇淋控」竟然每周會吃上1支,甚至有2.3%的受訪者平均每星期吃掉4支以上的霜淇淋;但是,會在意熱量的竟只有20%。營養師提醒,對於每周吃下4支霜淇淋的人,等同於喝下16湯匙的油,如果不運動又不注意其他飲食的熱量控制的話,換算下來每星期就會在短短1個月內爆肥0.6公斤,十分驚人!


1支含有脆皮的霜淇淋熱量高達280大卡,營養師建議不要吃太多以免囤積熱量形成肥胖。(圖片/江旻駿攝影)。


1支含有脆皮的霜淇淋熱量高達280大卡,營養師建議不要吃太多以免囤積熱量形成肥胖。(圖片/江旻駿攝影)。


8成網友每周吃1支霜淇淋 僅2成在意熱量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近8成的網友(79.8%)平均每周吃1支霜淇淋,特別是竟有2.3%的網友平均每個星期吃掉4支以上,食量驚人,幾乎成了名副其實的「冰淇淋控」。雖然天熱吃冰很暢快,但是,霜淇淋熱量也不可輕忽。調查顯示,會擔心吃進太多熱量的網友僅有22%,考慮是否添加色素的網友只有20%。其他有53%的網友購買霜淇淋時,會注意到原料的產地來源,另外則有46%會考慮到衛生品質問題。


【營養師提醒】


洪若樸營養師指出,1支霜淇淋的熱量大約為280卡,相當於吃下1碗飯,或是喝下4湯匙的油,如果每周都吃掉4支霜淇淋,幾乎就是喝下16湯匙的油,累積的熱量,更會高達1120大卡。如果要消耗掉1支霜淇淋約280大卡的熱量,相當於要跑步1小時,如果沒有養成運動的習慣,吃東西時又不考慮控制熱量的話,只進不出的卡路里,可能會在短短1個月內爆肥0.6公斤。


根據問卷調查發現,在各種口味的霜淇淋當中,最受網友青睞的前3名,分別為:抹茶口味(22.2%)、原味(20.6%)、巧克力(17.8%),也有人選擇香草(13.9%)和綜合(9.7%)口味的霜淇淋。至於問到:「吃霜淇淋時最喜歡添加哪些配料?」排名前幾名分別為堅果(28.3%)、其他(20%)、餅乾(19.1)、巧克力(14.6%)和果乾(6.3%)。


霜淇淋是高油脂、高糖的食物,再加上配料熱量最高將可飆升至450大卡。(圖片/江旻駿攝影)。


霜淇淋是高油脂、高糖的食物,再加上配料熱量最高將可飆升至450大卡。(圖片/江旻駿攝影)。


【營養師提醒】


洪若樸營養師強調,如果大家誤以為吃含有「綠茶」成份的抹茶霜淇淋熱量會比較低,那就大錯特錯了!無論是什麼口味的霜淇淋,其實熱量來源不在於口味,而是來自於霜淇淋的添加物,例如堅果、餅乾、巧克力等配料,1支加了配料的霜淇淋,熱量可能從280大卡飆升到350~450大卡,想要在大啖冰品之後甩掉1支霜淇淋的熱量,可就要更努力運動了,否則很容易累積在體內,長久下來會造成體重、血脂肪與日俱增,極易成為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候選人。


4成網友因嘴饞吃霜淇淋 下午是最佳「食」機


此外,雖然有41%的網友認為1支含脆皮杯的霜淇淋,熱量介於201~300大卡之間,與事實相符,但是,知易行難,似乎很難抵擋霜淇淋的誘惑。因為調查也發現,網友的心情好壞和天氣狀況,都是影響消費者購買霜淇淋的關鍵,有高達41%的網友是因嘴饞想要吃霜淇淋,因為天氣冷或熱而購買占25%,還有16%的網友會因心情好或壞而決定是否購買霜淇淋。網友最常購買冰淇淋的地點則為便利超商(60.1%)、霜淇淋專賣店(18.5%)和速食店(9.6%)。


霜淇淋當下午茶吃?逾5成網友喜歡在下午購買


有趣的是,在一天當中的不同時段,也會影響消費者購買霜淇淋的意願。會在中午和晚上購買霜淇淋來品嘗的受訪者,各占20%,高達57%的網友喜歡在下午購買霜淇淋,顯示艷陽高照的夏日午後仍是霜淇淋的暢銷時段。


【營養師提醒】


洪若樸營養師強調,如果上班族剛結束外食,就隨意逛到超商買1支霜淇淋來吃,是很危險的「自肥」行為,因為霜淇淋是「脂肪的化身」,吃霜淇淋的同時也等於在喝油;通常食品脂肪熱量佔比超過30%即屬於高油食品。市售好吃滑順綿密的霜淇淋其脂肪熱量佔比都超過35-40%。


霜淇淋的口味種類繁多,吃掉1支霜淇淋相當於要跑步1小時才能把熱量消耗掉。(圖片/江旻駿攝影)。


霜淇淋的口味種類繁多,吃掉1支霜淇淋相當於要跑步1小時才能把熱量消耗掉。(圖片/江旻駿攝影)。


再者,由於各家販售的霜淇淋份量大小不一,1支霜淇淋的重量大致可分100公克、220公克兩大類,如果嘴饞的人在下午時段以吃霜淇淋當作「下午茶」,就會吃進108大卡至280大卡的熱量,因而攝取過多的脂肪和糖,形成健康的隱形殺手。


吃冰的代價?網友認為21~40元之間較合理


問卷最後詢問:「願意從荷包中掏出多少錢買1吃霜淇淋?」調查發現有41%的網友表示願意花31~40元買1支霜淇淋,想要用21~30元價格買1支霜淇淋的人則占36%。顯見,一般接受的合理價位是在21元至40元之間。


【營養師提醒】


消費者如果花40元購買1支霜淇淋來吃,結果在不到短短5分鐘內嗑完後,才赫然發現身上多出280大卡熱量,對於在意體重的人來說,將是一個很大的打擊。至於該如何才能盡享美食,又不至於造成多餘負擔呢?建議先了解霜淇淋隱藏的3大健康危機,並減少每周吃霜淇淋的次數,同時增加運動量,以便消耗多於的熱量和脂肪。


【霜淇淋3大健康危機】


1.霜淇淋油脂量超過35% 屬於高油食物:霜淇淋滑潤口感來自於「油脂」,基本上是「脂肪的化身」,等於在喝油;通常食品脂肪熱量佔比超過30%即屬於高油食品。市售好吃滑順綿密的霜淇淋其脂肪熱量佔比都超過35-40%。而且店家販售的霜淇淋份量差距很大,也影響到攝取的熱量。


霜淇淋的含糖量高達10~20%,幾乎是「脂肪的化身」。(圖片/江旻駿攝影)。


霜淇淋的含糖量高達10~20%,幾乎是「脂肪的化身」。(圖片/江旻駿攝影)。


2.霜淇淋含糖量最高20% 吃多血糖易飆升:霜淇淋除了是「脂肪的化身」之外,其含糖量也同樣令人吃驚,一般製作霜淇淋的配方中,糖含量高達10~20%,1支(100公克)霜淇淋等於吃6顆方糖,吃起來才夠味。由於精緻糖會使血糖急升驟降,不利減重,攝取多了會增加先進體內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AGEs)。該物質為蛋白質衍生的AGEs被吸收到身體內組織器官中,日積月累,引起氧化作用及發炎反應,導致動脈硬化、糖尿病、老化、及慢性腎臟病。


3.冰品隱藏空熱量 分食減量不怕胖:霜淇淋背後常是含過量的脂肪和糖,成為健康的隱形殺手,雖然以牛奶為基底的霜淇淋富含蛋白質、鈣等營養成分,由於佔油脂和糖的比例高,仍屬於「空熱量」沒什麼營養價值的高熱量食物,不宜攝取過多。若想品嚐美味又享有健康,建議可與同伴分食,讓熱量減低。


【營養師提醒】


想要在吃冰的同時也能夠維持適當的體重,就要實踐「聰明吃、快樂動」的技巧。


(資料提供/洪若樸營養師)


(資料提供/洪若樸營養師)


消耗熱量的聰明運動計算法


營養師洪若樸提醒,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基礎代謝率,計算出適合自每個人體質的熱量消耗及運動方式。


例:體重60公斤的人,快走30分鐘可消耗的熱量包括。


熱量消耗值算法 = 70~85卡x 60公斤x 30分鐘


熱量消耗值=126,000~153,000卡(126大卡~153大卡)。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小孩誤食毒物勿催吐 防吸入性肺炎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家中小孩一旦吃到有毒藥物、有毒物品,家長千萬不要催吐。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表示,隨便催吐很容易造成吸入性肺炎,如果是強酸、強鹼,更會對食道造成二度傷害。


有些家長會讓小孩飲用大量牛奶、白開水。楊振昌主任提醒,這種做法等於是變相催吐,即使是誤食強酸、強鹼,喝牛奶最多只能飲用一百二十c.c到兩百四十c.c,改善效果非常有限,最重要的是要馬上就醫。


楊振昌主任分析,毒性較強毒物包括強酸、強鹼、防鏽劑、氰化物等,有些三到五分鐘就會造成嚴重傷害,以強酸、強鹼來說,甚至可能造成食道潰爛、食道穿孔,必需盡快就醫,小孩如果誤食安眠藥、抗組織胺藥物,毒性較弱,家長有疑慮可以撥打二十四小時諮詢專線(O二)二八七一-七一二一諮詢專業建議。


依據台北榮總臨床毒藥物諮詢中心歷年統計資料,含括兩萬多名六歲以下兒童中毒個案資料顯示,藥物、物質材料、環境用藥、美容化妝用品及個人清潔用品、家庭清潔用品相關中毒比例最高。其中藥物又以安眠藥物及精神科用藥最多,物質材料中則以電池最不容忽視。


環境用藥中以老鼠藥最常造成兒童集體中毒,美容及個人清潔用品則對兒童極具吸引力,另外清潔用品最令人擔心的則是具腐蝕性的酸鹼清潔劑。


楊振昌主任補充,每種中毒情況處理方式不太一樣,並非所有藥物中毒者都需要洗腎、洗胃。另如遭虎頭蜂、蜈蚣叮咬,千萬不要用尿沖洗傷口,以免造成感染,最好冰敷十五到三十分鐘,一邊冰敷一邊就醫。但如果是被水母等刺到,則需要以攝氏四十二度溫度熱敷四十五到九十分鐘。當被蛇咬到,千萬不要用嘴吸,否則也會造成感染,應該要盡速就醫,尋求治療。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一名五歲男童在家翻箱倒櫃發現降血糖藥,因為白色藥丸看起來像糖果曼陀珠,男童就將藥丸餵三歲弟弟吃,結果小弟弟出現嗜睡、嘔吐、肚子痛、活動力變差等症狀,家長緊急將這名三歲小孩送醫院急診。


上述例子並非特例,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鄧昭芳表示,依據衛生福利部暨台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二十多年統計資料顯示,六歲以下孩童最容易發生中毒意外,曾有一名一歲小男孩在家中玩耍時誤喝姐姐眼藥水,結果產生臉部潮紅、心跳過快,以致於必須緊急送醫並住院接受治療。


另一名兩歲小男孩則是吃到伯父的精神科藥物,結果走路不穩、眼神呆滯、眼睛上吊,家長以為小孩子中邪,緊急送醫並接受解毒劑治療才好轉,然而這一類意外中毒事件都是可以預先防範。


衛生福利部暨台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毒藥物防治發展基金會經過歷時一年努力,完成兒童中毒預防親子動畫製作。希望藉由動畫可以讓三到六歲的兒童理解生活周遭中可能潛藏的各種毒性物質,也可以讓爸爸、媽媽甚或實際照顧孩童的爺爺、奶奶了解在哪一種情況最可能發生中毒意外。


鄧昭芳醫師表示,為考量新移民需求,這動畫除中文,還包括英文、越語、泰語及印尼語等多種字幕,歡迎民眾搜尋「毒藥物防治發展基金會」網站內的「LOVE看動畫」。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便祕不求偏方 還你個痛快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

國內調查發現,八成便祕患者根本不尋求醫師治療,而是聽信偏方。


這份針對國內30到59歲女性的調查發現,七成女性有便祕困擾,不少女性透過喝黑棗汁、蜂蜜水等偏方,甚至不乏吃過期食品,強迫自己拉肚子的案例。


日前有一名女性便祕困擾長達6年,嘗試過10多種偏方,包含吃瀉藥、浣腸,甚至不惜吃過期且餿掉的鳳梨,卻因此腸道發黑,還影響蠕動功能。


便祕在西方國家盛行率為12%至19%,比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還高,堪稱常見的文明病之一;國內醫師估計,亞洲女性至少每4人就有1人有便祕困擾。


台大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林肇堂提醒,長期服用瀉藥,不但會導致腸道色素沉澱發黑,還會傷害原有的腸道蠕動功能,更加重便祕。


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明賢也表示,黑棗汁與蜂蜜水都是食品,沒有經過醫學證實對便祕有療效,也不是正統的治療方法。他說,嘗試再多沒有療效,只會延誤就醫。


林肇堂表示,女性因荷爾蒙與先天腹部肌肉較薄,推動腸道蠕動能力較弱,便祕情況比男性嚴重,便祕是多種腸胃道疾病的臨床症狀,未能正確治療,非常可惜。


他提醒,如果每周排便少於3次,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建議尋找便祕原因。


「便祕患者只有三項原則,多吃蔬果、多喝水、多運動。」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外科主任陳樞鴻表示,藥物是針對嚴重便祕的患者,但多數人多補充纖維質,保持愉悅情緒,便祕就可以舒緩。


便祕自我檢測


1.便少:每周排便少於3次


2.便硬:出現球狀或硬便


3.便費力:排便需要很大力氣


4.便不盡:排便有不完全的感覺


5.便堵塞:排便時感覺肛門堵塞


6.便手摳:有時需要用手指輔助


註:出現2項或更多症狀,且持續3個月以上,建議求醫治療


(資料來源/林肇堂醫師)


【2014/06/30 聯合報】







via UDN健康醫藥

吃素 不代表遠離大腸癌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楊欣潔】

Q:我有大腸癌的家族遺傳史,吃素可以減少癌症發生機率嗎?


A:高纖、低脂、少紅肉的飲食模式,的確可降低大腸癌發生率。不過,不代表吃素可以遠離大腸癌。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篩檢,才能將大腸癌風險降到最低。


遺傳、生活形態是大腸癌兩大致病成因,吃全素的族群,還是可能因體質罹患大腸癌,臨床上就有長期吃素食者,因血便就醫,診斷為第三期大腸癌。


國外也有研究顯示,素食者就醫頻率比肉食者高,罹患癌症、心肌梗塞、心理疾病、過敏比率,是少吃蔬果的重度肉食者的2至2.5倍。雖然有營養師分析,此結果與很多人病後才素食有關,且研究泛稱的素食者包含純素者、奶蛋素、魚素者,並非都是全素。


另外,吃全素不完全等於飲食健康,國內很多素食加工食品,如素雞、素肉、豆皮,都是用油炸烹調處理且大量生產,難免可能油脂變性,產生過氧化脂,有致癌風險;素食者常吃的花生、玉米、黃豆,儲存運送過程也易遭黃麴毒素汙染,增加肝癌風險。


國內種植蔬菜習慣使用大量的氮肥,經蔬菜吸收後轉化成亞硝酸胺,若有殘留,也有致癌風險;而農藥不當使用,也使素食者健康受到威脅,因此若常吃高油脂、加工、醃製的食品,即使沒有肉類,仍是不健康的飲食模式。


不論吃素或吃葷的民眾,都應選擇天然食物,建議每日進食五份水果或蔬菜,烹調也要減少煙燻、油炸、醃製等方式,並避免抽菸、過量飲酒以及久坐不動,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都可有助於降低大腸癌發生的機率。


諮詢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外科教授饒樹文


【2014/06/30 聯合報】







via UDN健康醫藥

失智症/刑法學者照顧失智媽媽 許玉秀玩鬥智

【聯合晚報╱記者董介白╱台北報導】












國內知名刑法學者許玉秀。 記者蘇健忠攝影


國內知名刑法學者、前大法官許玉秀,她85歲的媽媽罹患失智症已經八年有餘,不同於一般失智症家屬聊起照顧家人的心酸難過,許玉秀在受訪過程中,一派輕鬆、笑聲不斷。她正面看待母親生病的事實,「認識並接受」,更將照顧母親的辛苦,轉化為享受親情、當成是來自母親的禮物。

許玉秀從德國取得博士學位回國教書以來,一直與母親同住,她說,在50歲以前都是媽媽在照顧她。她是在民國95年初發現母親有失智症傾向。有一天媽媽一再催促她用餐,許玉秀正和以前的同事講電話而沒有立刻下樓,媽媽忍不住拿起電話大聲催促她。等到掛了電話,她跟媽媽說,還好剛剛不是現在的同事,否則不是讓她很沒面子嗎?哪裡知道,媽媽竟矢口否認:「我一早到現在連電話筒都沒碰一下。」


展開搶救媽媽大作戰


原本以為媽媽是賴皮不承認,許玉秀不斷告訴媽媽就是5分鐘前的事,然而,媽媽一再否認,幾番來回爭辯之後,許玉秀心中一愣想道:「莫非媽媽完全忘記曾經拿起話筒?」那一頓飯之後,許玉秀心中忐忑,立刻向醫療常識比較豐富的朋友請教。一周後她帶著媽媽去台大醫院神經內科門診,就這樣開始了照顧失智媽媽的故事,許玉秀稱之為「搶救媽媽大作戰」。


得知「失智症」診斷結果之後,許玉秀開始想起這幾年偶爾感到怪異的現象。過去一兩年來,媽媽特別頻繁地談童年生活,而且一再重複;經常在廚房刷洗燒焦的鍋子;冰箱裡,塞滿滿從菜市場買來的菜,冷凍庫已經滿到門都快關不上了,還經常留著隔餐剩菜,忘記熱食,也忘記丟掉。


煮飯、買菜成了困擾














國內知名刑法學者許玉秀,常和許媽媽丟球,一方面運動,一方面讓媽媽數數。 圖/許玉秀提供


許玉秀警覺燒焦的鍋子來自忘了關爐火,這麼危險的事,讓她成日惴惴不安。首先想到救急之策,儘量不要讓媽媽做飯,這樣可以減少用火的風險,許玉秀於是每天下班訂菜外帶回家,只讓媽媽用電鍋煮飯。

但許媽媽還是找藉口去市場,從一星期一次,變成幾乎天天上市場。每次都說明天就不去了,但是明天還是照去。而且經常付了錢,忘記帶東西回家,或者付了錢忘記找錢。許玉秀笑著說,她猜測媽媽那麼頻繁上市場,必然因為生意人對她特別殷勤。想想付了大鈔可以不用找零,付了錢東西不會帶走,甚至相同的東西,在一攤買了,到了下一攤,只要攤販再招呼,媽媽照樣再買,看在菜販眼裡,母親就像個「闊氣的老太太」,自然要特別巴結,於是上菜場這麼開心的事,當然要天天做。


那個時候,經常看見媽媽拎兩、三個高麗菜進門,問媽媽怎麼買那麼多?她都不經意地回答「看到就買呀!」母親這樣不斷進貨,冰箱堆得滿滿都是菜,所有的叮嚀都沒用,弄得許玉秀自己情緒緊繃,大約兩周後,發現自己情緒快要失控,才警覺處理方法錯誤。


接管廚房 成功「奪權」


靜心一想,許玉秀意識到媽媽的情況是不會改善的,而就算多買食材,有什麼關係?只要能送走就可以。於是打電話請兄嫂買菜前,先來家裡搬貨。暗中進行幾次之後,有一次她告訴媽媽,家裡食材太多,要讓哥哥來帶走一些,媽媽很高興,以為從此可以光明正大買菜。誰知道再次通知哥哥來搬貨時,媽媽突然翻臉了:「我走那麼遠的路,那麼辛苦提回家,妳都把它們送人,我不要去買了。」


果真,許媽媽就不上菜市場了,沒想到,這個問題竟這麼容易就解決了。且為根本防災,索性改造廚房,不再使用瓦斯爐,改用電磁爐,讓廚房完全電氣化,母親因為不知如何使用,許玉秀得以完全接管廚房,她得意地說,這叫奪權成功。


因為每天都藏錢包,許媽媽每天都在找錢包,有一回,媽媽已經找錢包找了一個小時,她要媽媽先吃飯,媽媽竟說:「找不到錢包,我從此不吃飯,餓死算了。」這個宣言,讓許玉秀警覺到非把錢包找到不可。她知道失智症患者有罹患憂鬱症的風險,當時她心想無論如何,不能讓媽媽陷入極端的情緒中,否則就很難照顧了。總算在半個鐘頭以後找到錢包,解除危機。


媽媽肯定地說:「我幸福! 」


維持情緒的穩定和愉悅,對減緩失智症的退化、改善生活品質,非常重要。許玉秀說,她的武功秘訣就是「把母親當成女兒照顧」,這是在許媽媽診斷出失智症傾向時,她就給自己的心理建設。於是要出門時,都跟媽媽說:「要打扮漂亮一點,才會討人喜歡」;每天要摟著媽媽親幾十次,跟媽媽說幾十次:「媽媽妳好漂亮、媽媽你好可愛。」許玉秀說,如果有人天天真心誠意地稱讚你很漂亮、很可愛,怎麼可能會心情不好?當然是天天開心呀!


許玉秀經常利用問答測試媽媽的理解能力,媽媽的回答經常初一十五不一樣,例如問媽媽漂不漂亮或可不可愛,答案有時候肯定,有時候否定。許媽媽有時候還會說許玉秀是她的妹妹或小學同學。但是有一個答案至今沒有改變,就是當許玉秀問:「媽媽你幸不幸福時,媽媽至今都會肯定地點頭說:『幸福!』 」


聯合晚報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推出名人談失智系列專訪 「不能遺忘的故事」,每周一刊出 ,如想獲得更多失智症資訊,或需諮詢及協助,可電洽基金會。諮詢電話:(02)2332-0992,網址:http://www.cfad.org.tw







via UDN健康醫藥

失智症/門診應建立通報系統

【聯合晚報╱記者董介白╱台北報導】

前大法官許玉秀以自己帶母親到醫院看失智症的經驗表示,剛生病的家人,經常會排斥就醫。許玉秀回想2006年初,母親經「神經內科」診斷有失智症傾向之後,一再強調「我沒有神經病,我不會再去看那個醫生」,也不肯服用醫生給開的藥。


由於對失智症還認識不足,許玉秀開始只是每天讓媽媽服用銀杏,三個月後並沒有強制媽媽回診。六個月後,媽媽的症狀就相當明顯了,這讓許玉秀相當自責。既然失智症只會日趨嚴重,不會復原,除非病患尋求其他醫生治療,否則只會在家裡坐以待斃。許玉秀認為,失智症門診應建立通報系統,醫生如發現失智症患者未再回診,應該主動聯繫,讓患者能及時獲得醫療協助,延緩病情惡化。


2007年許玉秀帶著媽媽到台灣失智症協會參與瑞智學堂課程時,已向該會湯麗玉秘書長反映,意見也獲放入政策建言當中,但至今未被醫療體系採納。


聯合晚報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推出名人談失智系列專訪 「不能遺忘的故事」,每周一刊出 ,如想獲得更多失智症資訊,或需諮詢及協助,可電洽基金會。諮詢電話:(02)2332-0992,網址:http://www.cfad.org.tw







via UDN健康醫藥

天熱喝水少 血糖飆高急診多

【聯合報╱記者簡慧珍/彰化報導】

天氣炎熱,彰化地區幾乎每天有血糖值飆破500的患者掛急診,都因喝水量不足導致血糖值上升。醫師提醒,一定要多補充水分,盛夏最好每天喝2500CC到3000CC溫開水,避免血液過度穠稠誘發宿疾。


彰化市秀傳醫院急診部主任黃炳文表示,正常人飯後血糖值應低於140,超過180即確診罹患糖尿病,300以上可能出現酸血症,500以上呼吸緩慢,有的患者會陷入昏迷。


近日天氣悶熱,每天有二到三名血糖值飆到500、600的民眾由家人陪伴求醫。47歲林姓縣民全身倦怠到不想辦公,午餐後勉強騎機車到秀傳急診部就醫,醫師診斷血糖值達560,糖尿病情嚴重,沒糖尿病家族史的他驚愕連說幾次「怎麼可能!」


林姓縣民告訴醫師,5年前全身健檢,檢測數值都是「藍字」、很健康,3年前漸有倦怠感,無論怎麼休息總覺疲累,也容易感冒,沒想到已經得了糖尿病。


醫師問診發現,林姓縣民和很多上班族一樣,早上、中午隨便吃,晚上吃得較豐盛,平時缺乏運動,感到倦怠和胸悶就選擇假日補眠紓解疲勞,最糟的是一份健檢報告「適用」多年,身體不舒服也不想再作檢查,得了糖尿病也不自知。


秀傳家醫科主任張富勝說,天氣熱如果沒充分喝水,身體處於脫水狀態,糖尿病患者血糖值很容易飆升到500、600,除了容易疲倦、口渴、免疫系統下降等症狀,更可能潛藏腎衰竭、心肌梗塞、神經系統病變等併發症。


【2014/06/29 聯合報】







via UDN健康醫藥

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護肝關鍵 從提高肝臟抗氧化能力開始

【聯合線上企劃╱陳翌函】

台灣2~3人就有1人有脂肪肝 恐釀成s肝功能衰退


近年來,「自由基與抗氧化物質」在醫學生技界都蔚為研究主流,因為眾多醫學、生物專家皆認為,它們與人類的疾病和老化有關;特別是現今工作壓力大、飲食西化等現象,衍生出許多新的健康問題,譬如台灣民眾常見的脂肪肝就是一例。


根據調查分析近20年來的國人健檢資料發現,台灣成年人脂肪肝比率激升18倍,平均2~3人,就有1人就有脂肪肝問題;可是,有鑑於肝臟是我們平常飲食及能量代謝的工廠,一旦肝出問題了!不僅是肝功能受到影響,身體也將會每況愈下,令許多醫學專家紛紛投入護肝與抗氧化物質之研究。


五味子芝麻錠經人體實驗 證實有顯著效果


台灣中山醫學大學,去年就曾於國外期刊PHYTOTHERAPY RESEARCH上發表一篇關於『利用五味子芝麻錠改善人體肝功能之研究』(Improvement of Liver Function in Humans Using a Mixture of Schisandra Fruit Extract and Sesamin),中山醫學大學生化暨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高紹軒表示,該項實驗針對40名平均年齡50歲,GOT與GPT有輕微上升現象(即肝指數超過40正常值3倍以內,有輕微發炎現象)的民眾,而BMI值(身體質量指數)約在27左右,依國健署標準而言為體重過重,但還不到肥胖程度(>30),然後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吃五味子芝麻錠,對照組的錠劑內則不含五味子芝麻素,每天服用4錠,服用時間為5個月。


實驗結果發現,歷經5個月的人體實驗後,有服用五味子芝麻錠的實驗組對象,肝指數與氧化指數皆有顯著下降,雖然BMI值沒有太大改變,但肝功能已趨近於正常值,原先堆積在肝臟內的脂肪減少了,脂肪肝現象也獲得顯著改善,而抗氧化能力也提高了!


為什麼提高肝臟抗氧能力對有脂肪肝問題者很重要呢?高紹軒教授說:「因為我們發現,有脂肪肝的民眾與沒有脂肪的民眾,在承受同樣的氧化壓力下,有脂肪肝民眾的GOT和GPT(肝指數)會明顯上升,沒有脂肪肝民眾的肝指數則沒有變化。」


他進一步解釋表示,由於脂肪很容易受到氧化影響,會增強氧化作用,所以有脂肪肝的民眾氧化現象會比一般人嚴重,因為它多了脂肪這個氧化幫手;然而眾所周知,氧化作用會影響疾病的發生,甚至是令發炎症狀惡化,所以倘若一直忽略脂肪肝問題,剛開始會出現輕微發炎,但持續沒有改善的話,將可能導致肝臟纖維化至肝硬化,如果再繼續下去,將可能發生細胞病變,例如轉變為癌細胞等,因此千萬不能小看脂肪肝與氧化作用。


醫學專家肯定 五味子和芝麻素護肝有一套 


事實上,關於五味子芝麻素對肝臟的幫助,不僅出現於2013年中山醫學大學發表的這一篇論文;高紹軒教授透露,芝麻素於1993年即發現它有護肝作用,2005年經動物實驗後再進一步證實,大鼠食用芝麻素後,身負代謝重責的肝臟,有38種負責代謝作用的重要酵素之量有增加趨勢;換言之,當酵素量增多後,代謝能力也隨之增強;同樣的,五味子也於1995年發現具有護肝作用,「所以這次使用五味子芝麻錠,是希望有一加一雙倍加乘的效果。」


此外,由於高紹軒教授本身也曾有過脂肪肝問題,而他透露,自己的飲食習慣就是偏肉食且常熬夜;因此,他建議民眾每日應多攝取膳食纖維、做到飲食均衡、作息正常且多運動,再輔以有效的護肝保健食品;他說:「以保健觀點來看,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到預防,不要讓氧化作用大到對細胞產生壓力,讓自己成為肝病的高危險群;其次才是改善問題,或是在無法改變現行生活型態下,至少也應做到改善脂肪肝問題,才能維護肝臟健康。」












































共 0 篇回應文章 我要回應







社群回應載入中







via UDN健康醫藥

勤讀醫藥新聞 助她揪出大腸癌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報導】












歐小姐(左)接受先生獻花,攜手同心抗癌。 圖/歐小姐提供


「在抗癌的過程中,我要感謝聯合報救了我。」抗癌五年,歐小姐過去歷經46次化療,以及十多次大、小手術,雖然至今仍在和病魔對抗,但她談起發現癌症的經過,對聯合報平常著力於報導醫藥保健新聞極為肯定,「要不是看了聯合報的報導,我還傻傻以為只是消化不良的問題。」

生活習慣良好 未能阻擋癌細胞


今年56歲的歐小姐,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罹患癌症,更未料到會得大腸癌,因為她的生活作息極為正常,不僅每天早起晨泳、愛吃蔬菜水果,而且排便也相當規律。她說:「像我這樣注重健康,而且沒有大腸癌的家族史,完全想不到大腸癌會找上門。」


歐小姐說,由於每天晨泳,她的身體向來非常好,一年難得一、兩次感冒,而且還每兩年健檢一次,在大腸癌確診前一年,她還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甚至做過乙狀結腸鏡檢查,檢查報告都正常。卻沒料到,隔年醫師告訴她是「大腸癌第三期」,有如青天霹靂。如今回想,只能自認這是「上帝的考驗」。


大便形狀改變 看報導心生警惕


大約在六年前,歐小姐和家人一起爬山時,由於出現心跳加快、加上喘得厲害,她以為是心臟毛病,到醫院接受心電圖檢查,但醫師告訴她心臟沒有問題。接著,她開始發覺,大便形狀變得細細長長,而且上完廁所後,一直還有便意,有時候因此一天跑了好幾次廁所。初期以為是胃腸消化不好,因此吃了一個月的乳酸菌,卻未見改善。


直到有一天,歐小姐看了聯合報有關大腸癌的醫藥新聞報導,她一一對照大腸癌的症狀,發現幾乎相符,心裡開始忐忑不安,就近到附近醫院就醫。


自費做大腸鏡 竟是大腸癌三期


她說,門診醫師聽了主訴後,還認為是吃乳酸菌的關係,請她不要「大驚小怪、自己嚇自己」。但她還是堅持自費做大腸鏡檢查,檢查出大腸癌第三期,印證了先前的憂慮。


這五年來,歐小姐面臨許多考驗,由於癌細胞多次轉移至腹腔、輸尿管、直腸、甚至是兩側肺部,大大小小的手術加起來有十多次;而且生病期間,最照顧她的母親也因肝癌在今年1月離開人世,但一連串的打擊最後並沒有將歐小姐打垮。


家人支持、宗教信仰 抗癌的力量


歐小姐說,與丈夫結褵32年,兩人感情非常好,丈夫甚至表示,不管治療得付出多少花費及代價,都會想盡辦法讓她接受最好的治療,讓她極為感動。尤其是宗教信仰的支持,她認為,透過向上帝禱告,神給她很大的力量來對抗病魔。


面對癌症帶來的身心煎熬,歐小姐表示,她最不放心的就是丈夫,加上兩個孩子還沒成家立業,所以她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去,有任何的治療機會都要好好去嘗試。「現在每天起床看到天亮、知道自己還活著,就覺得很幸福,一定要活下去。」她說。
















▇ 醫師小叮嚀/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 藥物放射治療科主任趙毅


怕痛只做乙狀結腸鏡 檢查不夠全面


大腸癌的危險因子雖然與家族史及平日嗜吃高油脂、燒烤食物有關,但也包括環境的潛在因子。雖然自覺平日重視健康,生活作息正常、多運動,仍不可排除罹患大腸癌機率。像歐小姐最早已出現輕微腹痛、排便習慣不正常,或已出現鉛筆便的症狀時,更不可忽視。


另外,根據研究顯示,有接近一半的大腸癌病人和90%的大腸瘜肉症患者,即使接受糞便潛血檢驗,也檢查不出來。值得警惕的是,有的病人因為怕痛,只做乙狀結腸鏡檢查,但它只伸進腸道檢查約60公分,未涵蓋整個大腸,因此建議選擇全大腸鏡檢查,可深入腸道達170公分,方可檢視所有的大腸。







via UDN健康醫藥

熬夜拚大考 大腦反而亂糟糟

【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報導】

考試是很多學生主要的壓力來源,但考前太緊張,不但影響情緒也影響生理,為了不要被這些考前小狀況影響而把試考砸,學習面對自己的焦慮、找到對的紓壓方式並適度放鬆相當重要。


當壓力來臨 身體會失控














考試是很多學生主要的壓力來源,但考前太緊張,不但影響情緒也影響生理。 圖/本報資料照片


彰化基督教醫院司法精神中心主任王俸鋼醫師解釋,一般人所說的「考前症候群」其實不是正式的醫學診斷,而是一個總和學生考前一連串身心反應的詞彙。尤其考試在台灣文化下具重大指標意義,學生看得重,產生的反應也大。

人壓力大的時候,就會影響大腦無法控制的自律神經,而產生各式生理反應。王俸鋼解釋,巨大的壓力會讓自律神經失調,有些人會頻尿、拉肚子或大腸激躁,有些人則會失眠、做與考試有關的惡夢。擔心自己起不來的人,還會啟動自我喚醒的機制。


打電動放鬆 不如去運動


王俸鋼說,要緩解這些生理狀況得先「治本」。許多人其實只是患了「大腦過敏症」,總把小事放大,連動牽引著身體。但許多研究指出,考試不會完全決定人一生的發展,若學生和家長能學習別把考試看得那麼重、用平常心面對,可能就不會那麼焦慮,自然也會減緩身體反應。


此外,考前幾個月若能養成運動習慣,對紓壓也有很大幫助。除了促進身體新陳代謝,也有助於腦力復健。其他紓壓方式如嚼口香糖或是打電動等,都比較偏向短暫的放鬆,沒有太大紓壓效果。


考前抱佛腳 不如安靜5分鐘


長期熬夜讀書則非長久之計。王俸鋼曾收治過一位高中女生,因堅持半夜有人偷翻她書包而被爸媽以為有妄想症。後來才發現原來女生為了準備考試,一回家就先睡覺,半夜兩點再用鬧鐘叫醒自己起床讀書,念到早上再去上課,因精神不濟,久而久之開始夢遊,自己翻了書包卻不自知。


王俸鋼特別提醒,大腦需要正常的作息。應付小考熬兩天夜或許還可以,但不宜拿此套方法應付大考。考前還是要維持健康生活作息,飲食均衡,才會有比較好的表現。


曾有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在焦慮時會駝背,或擺出退縮的姿勢。反而有雄心壯志或較放鬆的人傾向擺開放性的姿勢。王俸鋼建議,考前五分鐘就別再抱佛腳了,找個安靜的地方靜靜擺出個大王的姿勢五分鐘,就足以改變身上的荷爾蒙和氣勢。


【更多內容請上健康日記官網健康日記FB







via UDN健康醫藥

性美好 是因為有愛

【聯合報╱文/摘自究竟出版《有愛的絕技最銷魂》】

【摘文1】有愛的性愛 才是銷魂














書名:有愛的絕技最銷魂

作者:宋美玄

出版社:究竟

定價:280元


性愛的發生,未必基於愛情。很多人是為了快樂,或是其他種種原因而做愛。如果可以預防不期待的懷孕和性病感染,這種行為也無可厚非,不過,我希望各位明白:有愛情的性愛是截然不同的境界。

最明顯的差異在於,兩者的快感度不同。唯有愛情,能讓人想更深入接受對方;也唯有愛情,能讓人想更加取悅對方。而女人又比男人更需要愛情。


男人和女人在性反應的結構上不同。男人看到裸體或性感場面,會因視覺刺激導致陰莖興奮勃起。此外,對物理性的刺激也會有所反應。一旦勃起,「做愛」就等於「可能插入」,在女人的陰道內摩擦也會射精吧。


但女人光靠物理性的刺激想鬆開身體,是很難的事。即便讓陰莖進入了體內,也只會有「異物感」,摩擦更只會覺得疼痛。大多數女人,若沒有愛情當基礎,是無法在性愛上獲得快感的。


【摘文2】不懂裝懂 會妨礙進步


不懂裝懂最遜了——這句話不僅適用在性愛上,任何領域都適用。不單只是遜,還會讓人覺得可惜。自己還沒經驗過的事,卻裝得一副好像很內行的樣子,這樣會錯失難得的學習機會。在性愛上也是,無論技巧或床上的動作,都要邊做邊學。與其看一大堆性愛指南書,不如和她一起從錯誤中累積經驗。


話又說回來,為什麼要不懂裝懂呢?原因在於,很多男人仍有這種迷思:「男人必須主動引導。」確實,女人在性愛上是處於「被動、接受」的位置,但和一個經驗很淺卻硬要引導的男人做愛,也無法安心委身於他吧。


她想看的是,如實的你。如果你只是稍微裝懂一點,她或許還能會心一笑,但若裝得什麼都懂、不給人置喙的餘地,她只會覺得和你的心有距離。


縱使你閱人無數,和女性交往的經驗豐富,但這些經驗未必能用在她身上。畢竟和她做愛,你也是第一次。要以全新的心情面對她,才能擄獲她的心。有不明白的地方,就當場問她,這沒有什麼好羞恥的。只有永遠不忘初衷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性愛高手。


【摘文3】無效愛撫 會妨礙快感


男人有時會說,做愛猶如在做人體實驗。心想:「這裡可能會有感覺吧?」便往那裡摸,看到女人覺得很癢的樣子,就相信這是快感的預兆,於是便緊追不捨,繼續愛撫……如果她做出你意料中的反應,就代表實驗成功了?很遺憾的,事實並非如此。沒感覺的地方,怎麼摸都沒感覺。癢的感覺也不會變成快感。


這不是愛撫,只是為了滿足男人好奇心的「實驗」。撫摸她的全身,讓她發出很癢的笑聲,這種行為就肌膚之親來說並不壞。但若想達到快感的話,這只是在繞遠路。


多數男人都想讓心愛的女人達到高潮。那麼最重要的是,別做她不想要的「無效愛撫」,要確實找出能讓她愉悅的地方,把愛撫集中在這裡。


換個立場來說,如果你是被愛撫的一方,女人如果一直在你沒感覺的地方搔癢,你會心想「快點撫摸我的陰莖」吧。


【摘文4】不急躁的男人 才是前戲高手


為了有華麗的跳遠,必須有「騰步和跨步跳」以及之前的助跑,大家都明白這個重要性了吧?前戲的目的在於:讓女人的身體變成可以插入的狀態、提高兩人的「性趣」。為了過這一關,男人要經常保持冷靜。


現今社會充斥著性愛技巧的資訊,看了這些性愛技巧書,你可能會想像:「如果用在她身上,她可能會很高興吧?」這在性愛的溝通本身是健全的,但她真的躺在床上時,請先冷靜一下——你會不會太過於想嘗試期待中的技巧,而只是自己在那裡興奮?


對你而言,這是能讓你興奮的行為,但對她未必如此。看到你一個人在那裡興奮陶醉,她可能會傻眼吧。前戲的功夫最該學的是「平常心」。要經常退一步觀察自己,當一個不猴急、冷靜的男人吧。







via UDN健康醫藥

巧搭月經周期 子宮肌瘤縮小免開刀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子宮肌瘤是女性的常見疾病,好發於35歲以上,症狀輕者造成月經不規則,嚴重恐導致不孕,最後甚至需切除子宮預防復發。不過,一名35歲未婚未育的林小姐,子宮共藏了6顆2至5公分不等的肌瘤,為保留日後懷孕的機會,接受中醫運用「月經周期療法」調理體質,3個月可見肌瘤明顯縮小,免於摘除子宮的命運。


子宮肌瘤是女性的常見疾病,好發於35歲以上,患者常有月經不規律、量多、悶痛等症狀。


子宮肌瘤是女性的常見疾病,好發於35歲以上,患者常有月經不規律、量多、悶痛等症狀。


林小姐平日生活壓力大、容易疲倦,月經來有血塊、量多、悶痛等症狀,排便正常,卻經常感覺口乾、頻尿、腰痠,接受西醫檢查發現子宮長了3顆5公分大小的子宮肌瘤,另有3顆左右的2至3公分肌瘤,病況嚴重讓婦產科醫師建議手術切除子宮,但考慮到未來仍想懷孕生子,改而找中醫協助,尋求最後一線「生」機。


收治患者的陳玫妃中醫師診斷後發現,林小姐的月經脈弦、細、沉,白膩苔,舌青黯,肝腎虛損,夾雜肝鬱、氣滯、痰瘀與熱互結等症狀,因此運用中醫月經周期、階段性的療法來調理。連續治療3個月後,肌瘤明顯縮小,每顆平均縮小1.5至2公分。


子宮肌瘤本病是血瘀 內分泌影響大


子宮肌瘤是子宮平滑肌增生所致,為婦科常見的良性平滑肌瘤,西方醫學認為形成原因與女性的內分泌雌性激素有關;傳統中則認為子宮肌瘤的致病根本是「血瘀」,包括「氣滯血瘀」、「氣虛血瘀」、「寒凝血瘀」和「痰濕互結」,且其為「本虛標實」之症,虛症包括了「氣血虛弱」、「肝腎虛損」等問題。


陳玫妃中醫師表示,子宮肌瘤在傳統中醫被歸屬於「崩漏」、「帶下」、「癥瘕」等範圍,臨床容易有月經不規則、量多、痛經、血塊等症狀,且隨著肌瘤生長的位置和大小不同,會有不同程度的下腹部壓迫,嚴重會壓迫到坐骨神經,導致腰痛、便祕和頻尿。


子宮肌瘤的形成與內分泌系統有很大關係,屬於血瘀體質的女性,發作機率較高。


子宮肌瘤的形成與內分泌系統有很大關係,屬於血瘀體質的女性,發作機率較高。


消除子宮肌瘤!月經周期用藥細細調


中醫治療子宮肌瘤,可配合月經週期和患者體質症狀,調整內分泌和體質,縮小肌瘤,緩解不適症狀。調理原則可分為經後期和高溫期,經後期的月經排淨,血海空虛,是月經的閉藏階段,此時宜用補氣、養肝血、調腎氣的方藥,但補氣藥需多過於補血藥;若要加強消肌瘤,則可合併使用軟堅、散結、化瘀、理氣的方藥,直到排卵期過後。


另一重要的治療階段則是高溫期,由於女性荷爾蒙黃體素的增加,肌瘤會加速腫脹、增生,此時應加重化瘀、軟堅、散結、破血、理氣的方藥,減少補益氣血的藥,一直服用到行經期前3日。


防子宮肌瘤復發 小心進補、多按足三里


不過,陳玫妃中醫師表示,經藥物調理縮小肌瘤後,若患者無法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持續破壞體質,子宮肌瘤仍會反覆復發,因此建議有子宮肌瘤體質的女性,平常應儘量少吃冰冷、生冷、烤、炸、辣等發物,不擅自服用促進荷爾蒙的健康食品,例如山藥、蜂王乳或富含維他命E保健食品,也不要自行亂服中藥藥膳,以免造成肌瘤增大。


除了消極性防禦之外,預防子宮肌瘤也可以採取主動的方法,平日多按摩足三里穴,增強身體機能;按摩合谷、三陰交、關元等穴位,有助於腹盆腔、子宮的灌流循環,達到化瘀散結、止痛的作用。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睡足7小時才健康?未必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睡足七、八小時才健康?醫師表示,未必;有些人每天只需六小時睡眠,先天基因使然。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人員指出,有些人因為基因與常人不同,所以根本不需要睡到六小時以上就能充滿活力,且心情愉快。


大部分人如果天天只睡六小時,不久就會感到疲累、心情煩躁,代表睡眠不足。


不過,也有另一種觀點認為,每天只睡六小時而無疲勞感的人只是「感覺不到」明顯疲累,而不是他們只需要睡六小時。


猶他大學神經醫學教授克里斯多福·瓊斯表示,有些睡眠不足的但看起來不累的人,或許是行為、心理上比較樂觀或正向,導致一般人不覺得他們疲累。


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睡眠醫學專家查爾斯·貝表示,大部份人都沒有這種「短睡眠」基因,他個人沒遇過這類個案。有些人只是自以為僅需六小時睡眠。


睡眠品質比躺在床上的時間更重要。很多人睡得不短,但早上起床時,頭疼倦怠,覺得沒有睡夠;或起床後口乾舌燥。其次,夜間頻尿、白天嗜睡,在搭車、看電視、坐著看書、休息、甚至開會時非常容易打瞌睡。


睡眠不足的人午餐飯後可能特別昏昏沉沉,非常想睡;或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學習能力下降。同時沮喪、易怒,耐心消失,性情改變,性慾衰退;如果長時間無法改善,需要醫師診斷與治療。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清晨、黃昏 蚊蟲最活躍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一到夏季,昆蟲、蟲子就會變得非常活躍。美國羅耀拉大學健康體系感染科醫師珍妮佛‧雷登提醒,像蚊子、蜱等昆蟲、蟲子很容易傳播傳染性疾病,因此民眾最好對其敬而遠之,以免不慎感染疾病。


雷登醫師指出,蜱會傳染萊姆病、洛磯山斑疹熱等疾病,而蚊子則可能散布西尼羅病毒。在台灣,蜱傳染的疾病以萊姆病為主,蚊子則可能會導致登革熱、日本腦炎擴散。


驅蟲劑、防蚊液可用來避免蚊蟲叮咬,避免蟲子鑽進皮膚當中,其中以待以妥(DEET,也有人稱為敵避)成分最為有效。羅耀拉大學毒物學家克里斯汀娜‧漢茲奇表示,驅蟲劑、防蚊液若含有百分之三十濃度待以妥成份,保護效果最大。待以妥濃度增加,保護效果就會延長。百分之三十濃度待以妥成份驅蟲劑、防紋液效果最多可維持五小時。若要避免長時間接觸這些驅蟲劑、防蚊液,最好可以改變衣服穿著,到室內的時候,也要記得用肥皂、清水洗去驅蟲劑、防蚊液。使用時,要遵照標籤指示使用這些產品,以達到最好保護效果。此外,使用這類產品時,要避免讓這些產品接觸到眼睛、嘴巴。


專家也提醒,要避免蚊蟲叮咬,最好穿長褲、長袖衣服,衣服顏色以淺色為佳,清晨、黃昏為蚊蟲活躍時間,最好避免在這段時間進行戶外活動。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食療止乾咳吃雪梨、貝母、杏仁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中醫師陳曉鈞表示,預防乾咳應改善居住環境遠離過敏原;飲食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調味品,也不宜過食陽熱辛燥如鹿茸、十全大補、麻辣窩等,以免助燥傷陰。


選擇雪梨、貝母與杏仁為主的食療,有助改善乾咳不止。「杏仁燉雪梨」準備甜杏仁15克,去皮打碎,雪梨1顆去皮切片,同放碗內。加冰糖適量,清水適量,然後置鍋內加蓋隔水燉煮約1小時即可服用。


「川貝燉雪梨」準備雪梨1顆洗淨,切開。去核後放入川貝10克,然後準備用竹籤固定,放入碗中加清水適量,置鍋內隔水燉煮30分鐘即可,再吃梨喝湯。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2014年6月27日 星期五

失智日間照顧 擬放寬認定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失智老人基金會的照護人員正帶領老人們邊唱邊玩。 記者侯永全/攝影


高齡海嘯來襲,台灣失智人口逐年增加。為使更多失智患者獲得照護,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最近擬擴大照護範圍,只要CDR(臨床失智評估量表)為「疑似」,即可申請失智日間服務據點,透過專業課程延緩失智速度。

照護司統計,國內約有一萬多名失智患者納入十年長照計畫,獲得居家照顧、喘息服務。但台灣失智症協會估計,國內65歲以上失智患者近21萬人,政府提供服務顯得杯水車薪。


家屬怨居家照護不好用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直言,不少家屬認為居家照護、喘息服務,不僅不好用、不符合需求,即使提出申請,也因能提供的服務量不足,很難及時獲得協助。


至於日照中心,除非通過長照計畫審核標準,否則每月得自費至少1萬5000元,對許多家庭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即使家屬有能力支付,也因名額有限還得排隊,有時需等上好幾個月。


湯麗玉表示,照顧失智老人,要比失能患者更複雜、難度更高。不少居家服務員常遭破口大罵、誣陷偷錢偷東西,讓服務員萌生去意。因此她主張把居家服務員細分為失能、失智兩大類,失智照護服務員給予特別教育訓練並提高時薪,提高工作意願。


鄧素文:國內社區服務發展較晚


照護司司長鄧素文坦承,國內失智社區服務發展較晚,民國96年才著手規畫,以致於失智照顧服務不盡周延,服務量確實不敷需求。


但近年來,每年約花21億元用於失智宣導及照護,希望盡快彌補缺口,目前失智日間服務據點全國有22間,預計年底增加至50間。各服務據點會針對失智者設計相關課程,透過每周兩天活動,希望延緩失智症惡化速度。


未來將增社區喘息服務


鄧素文指出,最近失智日間服務據點就會開始運作,只要CDR評估為疑似(0.5級分),家屬就可提出申請。如試辦良好,未來失智日間服務據點將提供社區喘息服務,家屬每周有兩天可鬆一口氣。


鄧素文說,目前失智喘息服務可分為機構、居家,前者每年最多可在機構居住21天,後者則是居家服務員到府協助照護,未來將增加社區類服務,廣設失智日間服務據點,造福更多失智家庭。







via UDN健康醫藥

路跑夯 老花近視阻礙活動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全民瘋路跑,為求舒適,不少人選擇雷射近視手術來矯正視力,但醫師提醒,術前一定要經過醫師謹慎評估。 記者李樹人/攝影


夜跑、彩色路跑、女性路跑,近年台灣興起一股路跑瘋,吸引不少中年人參加。由於運動時,戴著眼鏡,並不方便,許多人因此接受雷射近視手術,矯正視力。新竹大學眼科院長張沛瑞醫師提醒,步入40歲後,逐漸老花,矯正視力前,應與醫師妥善溝通,才能改善視力問題。

張沛瑞指出,運動時,配戴隱形眼鏡,汗水如流進眼睛,容易不舒服及有異物感。戴上眼鏡,增加負擔,且鏡框周圍視野較差,夜間路跑時,較無法看清障礙物,增加運動傷害風險。


張沛瑞表示,年紀大了,就一定會老花,因此年紀較大的近視族接受視力矯正時,應該審慎接受醫師評估,決定讓左眼或右眼保留50至100度近視度數,也就是接受所謂的「老花近視雷射」,以減少日後老花眼所帶來的困擾。


目前國內已有許多眼科醫師以雷射矯正近視,甚至老花,他們都很滿意術後的視力品質。


大學眼科林丕容總院長則提醒,不管是雷射近視、雷射老花等手術,因每個人體質不同,術前都需通過角膜厚度、淚液測試等18項檢查,並接受醫師審慎的評估,才能進行手術。


張沛瑞指出,看遠方時,眼球肌肉處於放鬆狀態,但看近時,則肌肉需用力、緊繃。如長時間玩手機,如同近距離看著電腦,螢幕又小,將使眼睛睫狀肌僵直,彈性變差,影響視力健康。平常少玩手機,多看遠方,才能避免提早老花。







via UDN健康醫藥

兩段式拔智齒 不怕傷神經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拔智齒要小心!一名24歲年輕患者因臉頰腫脹疼痛而求診,醫師發現,原來是智齒作怪,建議拔除。但患者智齒的牙根緊貼著牙槽神經,已經引起蜂窩性組織炎,若硬拔傷及神經,患者未來咀嚼將完全沒感覺,還可能永久麻痺,不論喝水、咬下唇、流口水都不再有感覺。


為此,北醫採取「牙冠切除暨牙根牽引術」兩段式拔牙法,先拔除患者的牙冠(牙齒上面部分),再利用類似矯正牽引的方式,讓患者的牙根脫離神經拔除。採分段拔牙,可以讓神經受傷的風險達幅降低,患者成功解決病痛。


北醫口腔顏面外科醫師顏明良表示,智齒不是人人可以拔,若凝血功能不佳,也不影響日常生活,便不會建議患者拔除。但若是患者出現疼痛、腫脹,影響咀嚼功能,因此大多都會建議拔除。


顏明良說,十多年前,在電腦斷層還不普遍的時候,常傳出硬拔智齒傷到神經的案例,根據統計,約有0.4%至8.4%患者因此拔完牙齒後出現嚴重、且不可逆的後遺症,有人下唇再也沒感覺,有人吃東西受到影響,像是上了麻醉藥,卻永遠不退的感覺。


顏明良解釋,因為每位患者狀況都不同,智齒緊貼著齒槽神經的嚴重度也不同,建議有智齒困擾者,應該找牙科、口腔顏面外科評估,才能安全解除病痛。







via UDN健康醫藥

家有失智者 哪裡可求助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不少家屬照顧失智症老人身心俱疲時,卻求助無門。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表示,現在已有很多社會資源可供家屬向外求助,例如失智老人基金會在各地的瑞智學堂,可讓老人們一起參與活動、延緩老化;另外全台也有120家日間照顧中心。衛福部社家署表示,長照提供居家服務,有專員協助老人洗澡或居家喘息服務,一年最高有21天,讓家屬有喘息時間。

陳俊佑舉例,各縣市衛生局健康中心開辦的樂齡活動,每周可提供一次音樂輔療、團體活動等讓老人參加,可延緩老化。這些地方也有家屬支持團體,可以讓家屬分享照顧心得。


另外,失智老人基金會開辦的瑞智學堂也是選擇之一,可提供輕中度失智症患者唱歌、從事手工藝各項課程安排。此外,長照制度下的日間照顧中心,能提供比較長時間的服務,失智者周一到周五白天可在日照中心,讓家屬可以工作或作其他安排,且低收入戶不收費。


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陳素春表示,長照也提供居家服務,照顧專員會依照患者的失能狀況評估適合時數,到宅協助老人洗澡等。至於居家喘息服務,主要是讓家屬有喘息的時間,依嚴重程度區別,一年最高可提供21天,讓老人家住到機構中獲得妥善照顧,或由專員到家協助,讓家屬可適度喘息。







via UDN健康醫藥

聽損兒霈霈 會說話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重度聽損的「霈霈」,經過篩檢、早期療育,重獲新「聲」,父母現身說法,鼓勵其他家長勇於面對。 國健署/提供非報系


先天性聽損兒如果未經篩檢,可能到兩、三歲大,學說話慢時才被發現,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表示,國內新生兒全面聽力篩檢上路兩年,已發現逾千個聽損寶寶,若能在六個月大前配戴助聽器,接受早期療育,有助於孩子重獲新「聲」。

「我要唱歌!」1歲10個月大的「小潔」在記者會上,跟爸爸搶麥克風,模樣可愛。小潔的爸爸說,小潔出生隔天聽力篩檢異常,讓夫妻很訝異,因為雙方親屬都沒有相關問題。自七個月大以後,每周接受聽覺口語訓練,如今小潔聽說能力已與同年齡孩子無異。


另一名重度聽損兒「霈霈」,父親為了她留職停薪,全心照顧。他說,一開始孩子不會回應,讓人有點憂鬱、想哭,所幸女兒兩個月大戴助聽器後,現在1歲7個月大,已能跟人簡單口語互動。


彰化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范君揚表示,若沒有聽力篩檢,重度聽損的新生兒可能遲至一歲半,才因不會說話而被發現,輕中度聽損更可能到兩、三歲才被確診,因說話比同齡孩子慢而被發現異常。


國健署表示,全面補助本國籍出生未滿三個月的新生兒聽力篩檢已滿兩年,總計篩檢36萬383人,發現1026位聽損兒,新生兒聽損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三。


早療避免學習障礙


范君揚說,新生兒於出生24至36小時後就可以進行聽力篩檢,六個月大前幫聽損寶寶配戴助聽器,學習接受外界的聲音刺激,並給予語言訓練等早期療育,可讓孩子不因先天聽力缺損而造成學習上的障礙。







via UDN健康醫藥

難留人!外籍看護 也需要喘息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失智老人需要大量的陪伴和耐心,絕非開放更多外籍看護就能解決失智照護難題。 記者侯永全/攝影


別把看護當家奴

國內失智患者不少是仰賴外籍看護照顧,但外籍看護一次簽約3年,雖然在台工作年限最多可累計至12年,但外籍看護頻頻「走馬換將」,家屬每隔一段時間得重新訓練頭痛不已。社福團體認為,照顧失智長者的工作辛苦,不要把外籍看護當「家奴」,要提供照護技巧、周休一日等讓他們適度喘息,才能留人。


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機構主任王寶英表示,失智長者雖然認知功能退化,但還是會記得貼身照顧的熟面孔,照顧長輩最好有固定的人,尤其照顧者適應、穩定後,不建議頻繁換人。


不少國人仰賴外籍看護照顧家中長輩,但王寶英說,常接到家屬反應,外籍看護簽約時間到了就走了不得不換一個新面孔,讓長輩情緒低落,變得愛罵人、易生氣,甚至有人還會抗拒新看護,不讓新看護洗澡、餵飯,甚至出現妄想,認為對方是來害自己,進而出現攻擊行為。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簡璽如說,就業服務法已修法,讓外籍看護在台累計工作年限最長可達12年,但照護失智者工作辛苦,外籍看護之間也會比較「工作條件」,若工作條件差,很可能趁著簽約到期就換雇主。


簡璽如說,倚重外籍看護,也應重視他們的勞動條件,例如提供照護技巧、給予周休一日等,增加外籍看護留任的意願。另外,未來長照保險應納入聘請外籍看護家庭,讓他們也能有居家照服員服務。


在現行制度下,王寶英建議一定要給長輩一段適應期,在看護換手前,反覆告知長輩,並且用一個具體、不可抗拒的理由,例如看護「要回家帶小孩」等跟長輩說明。在新看護「報到」後,也要投長輩所好,例如由新看護跟長輩一起吃喜歡的美食等,「製造相處的機會」,磨合期間家人也要在一旁協助,「交接」照護技巧、老人習性等,讓長輩盡快適應。







via UDN健康醫藥

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拚會考壓力大 國中生筋膜炎上身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即時報導】

拚會考壓力大,一名國中生不僅肩頸痠痛,還會感覺頭皮發麻、睡不好,檢查發現是中老年人好發的「肌筋膜炎」,復健科醫師表示,國、高中生久坐讀書、或是當低頭族太忘我,很可能讓肌肉長時間疲勞,建議每周仍要運動,讀書時每三十分鐘到一小時應起身動一動。


這名15歲的國中生不僅成績優異,每天還花一到兩小時練琴,經常一坐下來就是好幾個小時,沒時間運動,但最近在會考後,肩頸痠痛越來越嚴重,媽媽擔心是長期姿勢不良,帶她到復健科。


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文玲表示,檢查發現,患者右肩肌肉呈現緊繃的硬塊、按壓時有明顯激痛點,診斷為「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因為長時間固定同一姿勢,造成特定肌肉群持續收縮,繃緊的肌肉形成硬塊,肌肉內產生的乳酸等廢物也不容易排除,長久下來造成肌肉內的神經傳導受阻礙,而引起慢性疼痛及脹麻。


陳文玲說,肌筋膜炎好發於四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但近來發現有些年輕的低頭族、或是學生拚課業、缺乏活動也會出現。


【2014/06/27 聯合晚報】







via UDN健康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