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中醫師沈瑞斌表示,中醫認為臟腑與穴道相應,按摩穴道能調節臟腑機能、改善局部病痛,有助養生防病。
沈醫師指出,以前傳統中醫為了方便記憶,往往將疾病與穴道一起搭配做成歌訣,譬如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內關心胸胃、脅肋尋支溝、外傷陽陵泉、婦科三陰交、安胎公孫求、阿是不可缺。這個歌訣所提到的十大穴道都是常用保健穴道。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直下三寸處,按摩後有助於和胃健脾、通腑化痰、升降氣機;委中穴在膝蓋正後方凹陷處,按摩後可望改善腰痛、髖關節屈伸不利、膕筋攣急、下肢痿痺;列缺穴在手腕橫紋上一吋五分,大拇指側面下方,按摩後能改善頭痛。
合谷穴在手掌虎口部位之肌肉隆起處,按摩後可以改善面腫、咽喉腫痛、目赤腫痛;內關穴在手掌之手腕橫紋中間,朝手肘方向二寸處,按摩後能夠改善心悸、失眠、胃痛、嘔吐;支溝穴在腕背中間向上三寸,兩骨間凹陷的地方,按摩後有利於改善脅肋痛、耳鳴、肩背痠痛。
陽陵泉穴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按摩後即可改善膝腫痛、下肢痿痺、麻木、抽筋;三陰交穴在腳踝內側向上三寸處,靠近脛骨內側後緣的地方,按摩後有助於改善月經失調、經閉、產後血暈、惡露不行、脾胃虛弱、腸鳴腹脹、消化不良。
公孫穴在腳拇趾關節後一寸處,按摩後可望安胎、改善水腫、腹痛、嘔吐;阿是穴以痛處為穴,按摩有助於改善一切疼痛症狀。
via UDN健康醫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