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

天冷助減重?6杯燃脂花草茶免受凍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冬天適合減重!近日刊登於《內分泌與代謝趨勢》的一份荷蘭馬斯垂克大學醫學中心研究報告顯示,人體接觸寒冷的空氣時,身體會顫抖、增加棕色脂肪量,消耗的熱量比溫暖環境多達5倍!不過,靠「冷」減重未免太傷身,也非所有人都「凍ㄟ條」,不如還是來點熱熱的花草茶,不用受凍也能燃燒脂肪。


玫瑰花和薄荷葉分別具有利尿消腫和促進消化的作用,是常見的瘦身茶飲。


玫瑰花和薄荷葉分別具有利尿消腫和促進消化的作用,是常見的瘦身茶飲。


1.蒲公英茶:將經烘焙的蒲公英根部泡熱茶,其風味和顏色與咖啡類似,卻不含咖啡因,且可提高礦物質的吸收,穩定血糖值,防止脂肪堆積。蒲公英茶中的菊粉則具有調理腸道環境的作用,可改善便秘。


2.南非博士茶:含有豐富維生素C和多種礦物質,不含咖啡因,具有分解脂肪的作用。西班牙曾有研究發現博士查可防止肝臟脂肪堆積、預防代謝症候群疾病;國內知名部落客「馬克媽媽」也建議婦女產後減重若不習慣整天只喝水,可以「博士茶」替代。


3.瑪黛茶:源自南美洲的瑪黛茶,營養價值相當高,其富含的維生素B1和B2,可促進脂肪和蛋白質的新陳代謝,另有維生素C、鐵、鈣、鎂等營養素,被譽為「能喝的沙拉」,不僅能幫助減重,還能維持營養均衡,避免因減重所產生的無力、腹瀉等不適。


近年來研究發現,綠茶中的兒茶素可提高新陳代謝率,有助於減重。


近年來研究發現,綠茶中的兒茶素可提高新陳代謝率,有助於減重。


4.玫瑰花茶:玫瑰花含有維生素A、B3、C、D和E等營養素,對人體有預防感染和保健的功效;而中醫理論認為其具有活血解鬱、美容養顏、潤腸通便、利尿消腫的作用,自古常被做為減重、排油的瘦身茶飲。


5.薄荷茶:薄荷內含薄荷醇,可促進新陳代謝、去油膩、緩解腹脹,與綠茶都具有促進消化的功能,有助於燃燒更多卡路里。而薄荷葉的獨特香氣,泡成茶飲嚐來爽口,格外適合做為餐後飲品。


6.綠茶:若要說喝茶減重,絕對不能錯過綠茶。研究發現,綠茶中的兒茶素能提高新陳代謝率,有助於燃燒脂肪,每天喝3杯可燃燒高達70卡路里,是近年來相當火紅的減重茶飲。專家建議,泡綠茶時以85℃熱水沖泡2至3分鐘,口味較佳。


【健康小叮嚀】


中醫理論認為不同種類的草本植物,各有其特殊的藥性和作用,偶爾泡一杯來喝喝可潤喉,滿足對風味水的口腹之慾,但若要當作瘦身飲品,建議還是先諮詢減重專長醫師或中醫師,評估個人腸胃和體質是否合適,即使適合也應斟酌劑量,以免減重不成反傷身。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舉手投降!肩頸酸痛就學這招

【華人健康網╱記者羅詩樺/台北報導】

程媽媽平常經營便當店,工作已十分忙碌,到了年前更要掌管家中清潔、整理等大小事,身體疲累程度加倍,肩膀更是酸痛不已,而且幾乎抬不起來,面對這樣難以忍受的症狀,復健科醫師提供簡單小動作給媽媽們,學起來就可以遠離肩頸酸痛喔!(影音/攝影記者賴羿舟)


年節大掃除時,舉凡像掃地、抬家具、擦櫃子桌子等動作,都會運用到肩頸部位,一但因為不當的使用肌肉、用力過猛,或是同一姿勢持續太久,都容易造成肩膀、脖子的酸痛,甚至是急性的扭傷也有可能。


國泰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肩頸痠痛是現代人的通病,除了像是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的上班族,媽媽也是容易有肩頸酸痛問題的主要族群,做家事會大量運用到肩膀的力量,連帶影響到脖子附近的肌肉,用力過大就可能會有痠痛不適的症狀產生。


當痠痛症狀出現時,可以試著將雙手擺出類似投降感覺的姿勢,並平行地往身體上方移動,再回到原處,下降時記得要讓肩膀徹底往下放,這樣來回幾次,就可以幫助放鬆肩膀。


消除肩頸酸痛也可以靠按壓穴位的方式,在肩膀、脖子附近都有幾個可以自行按摩的穴道位置。用食指與中指併攏按壓穴道,有點酸麻刺痛感為佳,可使肩頸部位放鬆。




  • 肩井穴:低頭摸頸部下方骨頭,突起最高點處,與肩膀連線的中點處。




  • 天柱穴:沿著頭部後方髮根頸部,在頸部兩塊大肌肉的外側凹陷處




  • 風池穴:耳後頭枕骨下,與髮際交接凹陷的地方。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每天一杯明目茶 消肝火、不煩躁

【內容摘自《驚人的湯瓶八診.七代名醫奇效療法》,作者楊華祥,柿子文化出版】

肝火消解法

‧清肝明目茶:枸杞子十粒、菊花三朵、決明子二十粒、山楂五片,同時放入茶杯中用沸水沖泡,加蓋悶十分鐘即可飲用。


春天萬物復甦,各地一片生機,但是很多人在春天都會有乏力、眼睛乾澀、食慾不振、失眠多夢、易怒等不舒服的感覺,這些症狀正是肝臟問題的外在表現。


春季陽氣生發,而人體的肝臟也剛好具有生發的特點,所謂春季主肝,便是這個道理。肝臟在春季承擔著更多調節機體平衡的工作,為此需要足夠的肝氣。當肝氣不能滿足身體需要,就會出現全身不適的症狀,譬如眼乾、厭食、疲乏無力;肝氣過旺,則煩躁易怒,患肝病的人,在春季病情多半會加重。


2010年春天,我在北京待了一段時間,其間,北京電視臺的一位知名主持人多次來到康復中心調理身體,我親自為她看診。


素顏的她看起來愁眉不展,有很多心事似的,而且嘴唇乾乾的,完全不像在電視上那樣光彩奪目、魅力四射。她對我說,近來她總覺得很焦慮,很小的事也會忍不住大發脾氣,完全沒有自制力。從她的臉色和敘述來看,無疑是肝火過旺,而且是實火。














《驚人的湯瓶八診.七代名醫奇效療法》,作者楊華祥


肝火有虛實,需對症下藥

肝火旺分為虛火和實火,虛火旺主要表現有心煩、口乾、盜汗、睡眠不安等,實火旺則表現為口腔潰瘍、口乾、尿黃、心煩易怒等。去虛火要補,去實火則要瀉。我推薦我的外甥女張志紅為她做全身的脈診調理,著重調理異經奇脈。


第一次調理完,她說感覺很舒服,心情也沒之前那麼煩躁了—她這種情況就是不健康的症狀,不需特別醫治,不過時間久了也會致病,我要她下週過來再調理一次。


清肝明目茶,嗅、品、飲三步驟


另外,我特別推薦她一個茶療藥方,叫清肝明目茶,將枸杞子十粒、菊花三朵、決明子二十粒、山楂五片,同時放入茶杯中用沸水沖泡,加蓋悶十分鐘即可,但最好按照嗅、品、飲這三個步驟飲用。


嗅就是用滾水把茶泡開以後,用鼻子深深去吸茶香,讓香味進入腦腔,目的是為了醒腦,反覆醒三次。醒完之後用舌頭微微舔一下,這一滴茶會引出口水,滿口生津。然後把口水分三步吞下,第一步到膻中穴,第二步到丹田,第三步到腳心,心裡想像著這一股清流把病氣通過腳心沖了出去。反覆這樣喝,會覺得腦子非常清醒,身體也變得非常輕鬆。


這個茶療裡面,除了藥物的作用以外,產生主要效果的還是心理暗示,要讓自己安靜下來,慢慢體會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滋味和感受。飲茶是這樣,其他的生活習慣也是如此,共同的目的是使身心放鬆,只要放鬆下來,肝火便能不藥而癒。


血壓高者也可以喝


清肝明目茶不僅對肝火旺盛、頭目脹痛、煩躁易怒有幫助,對血壓升高者也很有效,每天至少喝一杯。


兩個星期後,我又見到那位女病患,她原本美麗的面容又恢復了光彩,我問她現在感覺如何,她說:「清肝明目茶我每天都在喝,很多同事都說我近來氣色和脾氣好了很多,都跟我要那個藥方,回族湯瓶八診真不錯。」從那以後,她經常來湯瓶八診康復理療中心,還帶家人和朋友過來調理保健。


城市生活的節奏愈來愈快,人們的生存壓力跟以前相比大了許多,脾氣也愈來愈大,肝火太旺,最直接的影響表現在中風的比例上升,而且患者亦趨於低齡化。除了中風,肝火過盛還會導致高血壓、冠狀動脈粥狀硬化心臟病、陽痿、衰老加快一系列的問題,對於這些疾病來說,預防的價值遠遠大於治療,大家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via UDN健康醫藥

2014年1月28日 星期二

堆滿床底…男大生戀上高跟鞋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

19歲男大學生「羞雄」戀上高跟鞋無法自拔,透過高跟鞋滿足對性的衝動;某次他持著紅色高跟鞋在住家附近的店家門口隱密處自慰,正好遭老闆開門發現、憤而報警,家人才得知他有戀物癖,床底下更擺滿了來源不明的紅色和黑色高跟鞋。


經向精神科醫師求助,羞雄展開為期半年的衝動控制及行為治療,靠著打籃球、當志工,總算逐漸擺脫「高跟鞋的誘惑」。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冠旭28日表示,羞雄的案例是典型的「戀物症」,會將內衣、鞋子、絲襪、特殊味道等特定物體,或頭髮、體毛、腿部等身體特定部位當作愛戀對象,藉此滿足性衝動並獲得性高潮。這類患者大多自信心不足,也有可能在小時候的異性關係曾經受挫,轉而將物體與性產生連結。


陳冠旭說,羞雄的個性原本就內向害羞,也不善與人溝通,直到被店家發現他的猥褻行為報警,家人才發現他床底下擺滿二、三十雙來路不明的高跟鞋,且特別偏好黑、紅兩色,帶有「味道」的二手高跟鞋。所幸家人決定接受現實,陪著羞雄就醫治療,除了使用衝動控制藥物改善症狀,也學著培養其他興趣轉移注意力。


陳冠旭表示,這類個案大多在青少年期發病,因嗜好特殊難以啟齒,會抗拒就醫治療,家人支持將是患者治療的關鍵。


只要提早發現,透過衝動控制藥物、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或行為改變技術等,仍有治癒或改善的機會。







via UDN健康醫藥

酪梨易有飽足感 可減少吃零食欲望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酪梨增加飽足感,或可讓人少吃點零食。《營養期刊》(Nutrition Journal)日前刊登一份小型研究指出,午餐後吃半顆酪梨,讓人想吃零食的欲望減少四成。


研究人員找來二十六名健康但超重的受試者,以隨機的方式測試他們餐後五小時對零食的欲望,並比較有無食用酪梨對他們食慾的影響。結果顯示,吃酪梨確實能增加飽足感,減少想吃零食的想法。


酪梨的優良脂肪與纖維質含量豐富。醫師指出,想增加飽足感的人不妨適量補充點酪梨、蘋果;或每周吃幾次清蒸鮭魚,搭配酪梨,可補充優良脂肪酸。


哈佛大學公衛學院營養學教授威里特指出,纖維質稍多的食物,明顯增加飽足感,較健康;白麵包、精緻麵食、加工穀片、餅乾大都未達標準。


對於想控制體重的人,尤其是經常吃米飯的東方人,建議每天至少吃一碗五穀雜糧,特別是糙米、紫米或燕麥,不但營養價值比白米高,還更能增加飽足感;最後,加上慢食習慣的建立,減少過度進食。


此外,冬令時節常吃火鍋,不妨多搭配菇類青菜,配料中增加高麗菜、大白菜、芥菜心、茼蒿等當季節令蔬菜,另可以搭配海帶、金針菇、香菇等海藻、菇蕈類食材,不僅可以增加食材變化性,還能增加膳食纖維,並增加飽足感。


而丸類加工製品宜節制。營養師強調,貢丸、火鍋餃等加工製品會使用肥肉增加口感,及鹽、糖增加口味。配料中會使用油花較多的肉品,皆會造成熱量、飽和脂肪及鹽份攝取過多,故不論是火鍋、羊肉爐等,皆應減少加工製品及肥肉攝取。也可多利用蒟蒻等低熱量食材,增加配料豐富性,以及降低餃類食品攝取。不妨選擇優質的豆魚瘦肉或豆腐食材作為蛋白質來源。飯後增加一份水果攝取,取代飲料、甜點或冰淇淋。


酪梨這類水果雖然華人食用頻率相對較少,然而營養師黃允臻表示,酪梨切小丁拌優酪乳很適合用於沙拉的配料。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口角常發炎勿輕忽 嚴重恐潰爛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口角炎屬於嘴角的一種急性或慢性發炎,免疫力低下,或者經常上下嘴唇摩擦,潮濕等因素,容易誘發。飲食部分如缺乏維生素B2,也容易誘發。尤其老年人以及幼童應特別注意防範。


口角炎成因


口角炎是嘴角的一種急性或慢性發炎,大部分都發生在雙側嘴角。成因複雜,包含像是刺激來源、感染、免疫功能低下、體質、上下嘴唇摩擦等因素有關,口角炎常見因嘴角摩擦或念珠菌、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其中,念珠菌感染,被認為是口角炎形成的重要因素。因為許多口角炎病灶處都會培養出念珠菌,不過,念珠菌其實在許多健康人的口內也存在,因此找出念珠菌之所以滋生作怪的原因很重要。還有,溼疹的體質,如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都是促成口角炎發作的潛伏因子。傳統上也認為,營養素維生素缺乏,尤其維生素B2容易造成這類問題。


常見族群影響


老年人和幼童容易發生。老年人由於皮膚鬆弛、雙頰下垂,嘴唇周圍法令紋又深又垮,在嘴角附近形成較深的皮膚皺褶,一旦上下嘴唇不斷摩擦,加上潮濕口水從旁邊滴下,易在此處聚集,就容易造成口角炎。還有,若嘴巴咬合不佳或沒牙齒,導致上唇下垂,上下嘴唇不斷摩擦,也容易引發口角炎。幼童可能因皮膚摩擦及處在潮濕環境中,造成口角發炎。如果沒有及時發現治療,容易誘發念珠菌感染,造成更嚴重的口角炎症狀,如嘴角出現紅腫、白斑、皮膚粗糙、潰爛等情形。以及幼童常見因營養不良或免疫低下引起,如缺乏維生素B2,可能誘發口角炎。


專家看法


三軍總醫院營養部主任王秀媛表示,維生素B2存在許多綠葉蔬菜中。通常維生素B2缺乏,容易增加口角炎發生率,出現嘴破發炎現象。還會有舌頭紅腫、嘴唇紅亮情形,臉上也易有濕疹、脂漏性皮膚炎。現代人飲食來源充足,維生素缺乏造成的口角炎發生比例已經減少。不過,嬰幼兒免疫力較低,營養補充均衡攝取仍需要多注意。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運動時辰有訣竅 早上比晚上好

【內容摘自《我要內臟變年輕:逆轉「內臟壽命」10法則,人就不老、不胖、變健康!》,作者伊藤裕,三采文化出版】

我們的身體狀況會因為時鐘基因而得到調整。因此,如果在符合身體節奏的時間去運動的話,就能產生更大的效果。


例如,糖尿病患者可以在飯後進行運動,以抑制飯後血糖上升情形。運動後,不但大量的糖分會被帶進肌肉,腸道也會因為受到刺激而分泌出一種荷爾蒙,促進降低血糖的胰島素分泌。


「早上運動和晚上運動,哪個比較好?」


對於這個問題,坊間有各式各樣的說法,其實在醫學上,還沒有找到一個明確的答案。


一般人通常早餐不會吃太多,所以健康的人在早餐後的血糖並不會上升太高。但是,糖尿病患者即使早餐只有吃一點點,也可能會使血糖大幅上升。


一旦早上讓血糖上升了,之後在接著吃午餐、晚餐的時候,血糖就會不斷地往上攀升。這種現象被稱為「second meal effect(第二餐效應)」,會明顯出現這種現象的人,如果在早上進行運動的話,就可以有效降低一整天的血糖。


不過,早上起床後,也是時鐘基因一口氣啟動早晨模式、交感神經的活動量變大的時候。由於血壓也會一下子上升,所以血壓偏高的人,並不建議一起床就進行運動。


說句題外話,一般高血壓藥的藥袋上都會註明「飯後服用」,不過其實在飯前服用也不會有問題。尤其早上一起床血壓就容易升高,所以,與其等到吃完早餐再服藥,其實更建議起床後就立刻服藥。


早上,我們可以一邊聽著放鬆的音樂、一邊喝著熱牛奶等,讓身體慢慢清醒,盡量避免會造成神經過度興奮的行為。


牛奶富含一種叫做色胺酸的必須胺基酸,色胺酸可以提高我們副交感神經的運作,也可以製造出誘導睡眠的血清素。


所以早上一杯溫牛奶,可以解救過度興奮的交感神經運作;如果睡前喝的話,也有助夜晚熟睡。


偶爾會在黑漆漆的夜晚中,看到有人忍受著寒風、努力地慢跑。


也許他們是因為晚上比較能空出時間,或是覺得晚上行人比較少、比較涼爽等,但是,不論基於什麼理由,那仍然是一種違反時鐘基因運作的行為,將導致「內臟壓力」產生。


所以和飲食一樣,希望大家也能養成跟著陽光一起運動的習慣。


隨著年紀增長,我們也會逐漸變得早起,所以不妨在早上太陽出來時,把每天早上的收音機體操當成一項「任務」,變成自己的一種習慣吧!







via UDN健康醫藥

成長期的小孩 吃牛排比吃漢堡肉好

【內容摘自《我要內臟變年輕:逆轉「內臟壽命」10法則,人就不老、不胖、變健康!》,作者伊藤裕,三采文化出版】

在棒球轉播賽中,經常可以看到選手在比賽時嚼著口香糖的樣子。


「感覺像外國人,好怪!」「是不是不太認真啊?」很容易讓人如此聯想。


可是,在戰爭電影中,也會出現外國士兵在戰爭中嚼口香糖的場景。在那種生死交關的時候,不可能還有心情開玩笑吧。其實,從醫學上來看,嚼口香糖是有一定理由的。


「咀嚼」這個行為,除了可以把食物細分、變得容易吞嚥之外,也能藉由消化液讓食物容易被消化。不過,「咀嚼」的意義還不只如此。


向大腦發出「食物要進入消化道嘍」的「預告」,這也是咀嚼的功能之一。大腦收到通知後,就會對胃部和腸道下達指令,提高它們的運作機能,讓消化液及荷爾蒙開始分泌,等食物一到達,腸道便能快速地進行吸收。雖然咀嚼的次數愈多時間就會花得愈長,但是這樣反而才能有效率地運用腸道的時間,讓腸道的壓力獲得紓解。


下達這個指令的就是副交感神經。


而且,副交感神經只要透過嚼口香糖的行為便能得到活化。重點就在這裡,當副交感神經被增強後,不僅是腸道,連我們的「內臟大人」也會感到放鬆。因此,處於戰場這種極度緊張狀態下的士兵們,才能產生想嚼口香糖的念頭。


透過「咀嚼」,送達大腦的血液量就會增加約百分之二十。


此外,咀嚼也可幫助抑制食慾,降低想吃零食的衝動,甚至據說還有改善記憶力、注意力以及辨識功能的作用。


由此可見,細嚼慢嚥的功效有多麼大。


但是,最近卻流行吃起不太需要咀嚼的「柔軟食物」,這實在是很令人惋惜的一件事。尤其是成長期的小孩,讓他們吃牛排其實比吃漢堡肉來得好。


因為,如果能讓自己享受細嚼慢嚥的時間,「大腦的時間」以及「腸道的時間」就能保持在正確的速度上了。







via UDN健康醫藥

早上比晚上更適合思考

【內容摘自《我要內臟變年輕:逆轉「內臟壽命」10法則,人就不老、不胖、變健康!》,作者伊藤裕,三采文化出版】

「不要在晚上下重大決定」是我個人的準則之一。因為一整天不斷累積疲勞下來,到了晚上確實會讓「腦袋的運轉情況」變差,不僅思考的速度會變慢,思考的內容也會趨向「保守」、「拖延」。


也就是說,我們往往會在無意識中做出「避開風險」、「照以前做就好」的決定—就像某個政黨常見的手法。以前的總理大臣細川護熙經常在三更半夜召開記者會,在我看來那就是一種巧妙的手法,目的是為了避開記者的緊迫盯人。


以前人們常說「睡一晚再想吧」,我覺得這真是句至理名言。所以,每當遇到無法決斷的難題時,我自己就會這麼做,同時也會向我的研究員建議這個方法。這個世上要下的決斷,即使拖延一個晚上也不至於太遲的。前總理大臣野田佳彥在對TPP的問題進行決斷時,也是延遲了一個晚上;雖然這件事引來很多的批評,不過我個人對這個行為是抱持好感的。


夜晚會讓人比白天來得陰鬱。勇氣會與太陽一同升起。(戴爾.卡內基)好好睡一覺,讓身心都冷靜下來煥然一新,當隔天早晨太陽升起時,也許就會突然湧現令人驚喜的好點子。


一天當中,我最重視的就是早上刮鬍子的時間。


因為在我什麼都不去想、只是刮著鬍子的時候,真的就會有靈感一下子跑出來。這當然是在我充分睡了一覺後的隔天早上。「早晨的思考」—值得敬畏啊!







via UDN健康醫藥

不吃宵夜 內臟「降溫」較易入睡

【內容摘自《我要內臟變年輕:逆轉「內臟壽命」10法則,人就不老、不胖、變健康!》,作者伊藤裕,三采文化出版】

據統計,「七個小時以上,八個小時以下」的情況,最能使平均壽命增加。


知道這是關於什麼的統計嗎?


這是關於「睡眠時間」的調查結果。


人生有三分之一都在睡眠中度過,但是日本人的平均睡眠時間卻只有七個小


時,其實是全世界「不睡民族」的第一名。


不過,究竟為什麼我們不睡不行呢?


答案就是,為了避免每天在生活中不斷承受壓力的「內臟大人」產生過熱現


象,所以我們必須定期地加以降溫。


只要有睡眠,我們就可以讓身體達到降溫。


在入睡期間,血壓和體溫都會下降。我們身體內部的體溫會在晚上七點至八點左右升至最高,然後便持續下降,至深夜三點左右降到最低。


體溫愈容易下降的人就愈「容易入睡」,所以我們在盛夏炎熱的夜晚會睡不


好,便是因為體溫難以下降的緣故。


電視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節,主角在下雪的山裡迷路遇難,不但無法取暖,連食物也完全不剩,此時看到即將昏睡的夥伴,主角就會激勵夥伴說:「千萬不能睡!」


因為身體若是能源匱乏、代謝下降,身體就會為了進入節能模式而誘發睡意。可是一旦睡著了,代謝就會更加下降造成惡性循環,讓人再也醒不過來。所以主角才會大喊:「千萬不能睡!」


其他的動物也相同,活動時基礎代謝量愈高的,就愈需要較長的睡眠時間,才能使身體狀況恢復。


● 老鼠—十五至十八小時

● 貓—十二至十三小時

● 狗—十小時

● 大象—三至四小時


有個現象,亦可作為睡眠與降溫有關的「證據」,那就是睡眠中的「食慾」。


脂肪細胞會分泌一種抑制食慾的荷爾蒙,叫做瘦體素。在人變得愈來愈胖時,這種荷爾蒙就會被大量分泌,促使大腦發出「不要再吃了」這個指令。


另一方面,胃部則會分泌一種可促進食慾、稱為胃飢素的荷爾蒙。當肚子餓的時候就會被大量分泌,讓人食慾大增。


也就等於這種情形:


瘦體素:從脂肪細胞分泌—抑制食慾

胃飢素:從胃部分泌—促進食慾


在我們睡覺的時候,瘦體素會被大量分泌,胃飢素的分泌則會下降,所以在我們入睡時,食慾也會降低。


至於像夏季倦怠症,則是因為高溫導致「內臟大人」過熱而引起;這段期間,


身體會企圖進行降溫,所以會避開「進食」這項工作,食慾也因此降低。


夏季倦怠症這種食慾低落的現象,同樣也會在我們睡眠時發生。而不論是哪一種情況,身體降溫的狀態都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假如睡眠時間縮短,瘦體素的濃度便會下降,胃飢素的濃度反而會上


升。如此一來,食慾就會亢進,所以不但身體無法充分降溫,甚至還會助長肥胖。


在第一章曾經提過「不愛睡覺的小孩會長胖」,從身體荷爾蒙的狀態來看,同樣也能夠解釋這一點。如果縮短睡眠時間,不只會讓吃東西的時間變多,更會使胃飢素的濃度升高,增加「想吃的衝動」。


睡眠的存在,就是為了清理我們在每天生活中累積的「內臟壓力」。所以要消除「內臟壓力」,把容易加速的「臟器時間」調回原位的話,就須要充足的睡眠。







via UDN健康醫藥

滑雪耍帥易受傷 別貿然挑戰高難度動作


【聯合報╱記者林思宇/專題報導】


F1賽車前世界冠軍「車神」舒馬克,去年底在法國滑雪重創頭部,昏迷超過3周仍未清醒;德國總理梅克爾上個月30日休假時也在瑞士發生滑雪意外,骨盆受傷。專家提醒,出國滑雪是許多人的度假首選,但滑雪也容易造成傷害,請民眾務必做好防護和準備。


專家提醒,看別人滑雪很輕鬆,自己上場千萬不可隨興耍帥,挑戰非能力所及的動作,同時要穿著適當護具和安全帽,否則容易摔傷骨折或腦部受傷。


曾有旅客玩單板滑雪,還沒站穩就想要轉身,沒想到速度太快往下一坐,尾椎受傷。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周維國說,絕對不能看別人的滑雪動作很帥,自己就想跟著做,一定要照步驟,做自己能力所及的動作,否則容易出事。


騎單車、滑直排輪,民眾都知道要戴護具,周維國說,滑雪也是一樣,需要適當護具,不同運動護具也不同,如單板滑雪,就建議要戴護手腕,因為一旦跌倒,會很自然以手支撐,手腕要保護好;有些護具較難買,如防摔褲,可吸收衝擊力,屁股不容易受傷。


最貴的護具是滑雪安全帽,專業品牌一個要價兩、三千元。周維國說,初次滑雪,不用一下買太多,可以到雪場再租,但無論如何一定要戴安全帽,因為撞擊樹或岩石時,完全無法控制自己怎麼摔,頭一定要被保護。


至於滑雪常見的運動傷害,周維國說,滑雪初學者常會用到平常不會用的肌肉,建議民眾不要過度使用,造成運動傷害。


除了滑雪,國人也愛爬高山。根據統計,兩成爬合歡山和三成爬玉山的民眾,出現急性高山症的症狀,嚴重的高山症如肺水腫等,幾乎每個月都有案例,民眾想看高山美景的同時,也別忘照顧健康。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主任高偉峰表示,避免高山症最好的方法,就是事先預防,如進行高度適應,簡單來說,要上合歡山之前,前一晚先住在清境農場,若一天就從平地到合歡山,就容易產生高山症。


高偉峰說,高山症主要症狀包括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失眠、虛弱等,只要頭痛加上述4種症狀之一,就要當心,千萬別再往上爬;高山症發時,最好先下降高度,以免釀成嚴重肺水腫,有致命危機。


同時也提醒民眾,爬高山前48小時內不要喝酒,曾經有高山症者,在上升前12到24小時,要記得吃預防藥物丹木斯。







via UDN健康醫藥

久咳未癒 應照X光檢查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張嘉芳】

Q:我前陣子太操勞,身體虛弱不小心感冒,咳了2、3個月都沒好,我會不會得了肺癌?


A:一般感冒病程約1周會逐漸恢復,流行性感冒病程較長、約兩周左右;但症狀若超過3周,就屬於長期慢性咳嗽,此時不見得是肺部長腫瘤,也可能是肺結核(TB),或嚴重的感冒造成上呼吸道細胞、黏膜敏感,因此咳了1、2個月都沒好。


基本上,感冒咳嗽可從「痰液」分辨是細菌或病毒所引起,痰液有臭味或顏色較黃,一般傾向細菌感染;如果是病毒引起,通常痰液較濃稠。不過,感冒病毒在急性期也會有黃痰,且患者不一定會發燒,有時做胸部X光也沒發現肺炎。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肺炎,肺部腫瘤也會造成氣管或支氣管阻塞,引起阻塞性肺炎而出現呼吸道症狀,此時肺癌與肺炎有因果關係,也就是先有腫瘤阻塞氣管,才發生肺炎症狀。


大體而言,長在肺臟中央的中樞性腫瘤較常侵犯氣管,進一步分析以非小細胞肺癌中的鱗狀細胞癌較常見;至於同屬非小細胞癌的肺腺癌,生長位置多在肺臟周邊氣管。


部分過敏性鼻炎或過敏體質者,雖較容易出現呼吸道症狀,但他們罹患肺癌的機率是否也較高?目前無證據顯示兩者相關。另外,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致病原因,80%是抽菸引起;肺癌患者中也有八至九成與抽菸有關,兩者有相同的致病源及相關性,但無法證明其因果關係。


引起久咳的原因很多,如果咳嗽超過3周仍未好轉,建議就醫接受胸部X光檢查,進一步排除是肺結核或肺癌腫瘤致病。


諮詢/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紀炳銓







via UDN健康醫藥

春節攜老出遊多留意 避免爬梯泡熱湯

【聯合報╱記者吳淑玲/永康報導】

許多人會利用年節安排全家旅遊,奇美醫學中心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謝宛婷昨天提醒,家中有老年人及心血管疾病者,要注意旅遊地點選擇,冬天最受歡迎的泡湯更要小心,不宜選用太高溫的熱水,要選擇與體溫相近的水溫,避免戶外泡湯,以免猝發心血管疾病。


謝宛婷說,有長者同行的家族旅遊地點,應注意選擇樓梯、上下坡不要太多的風景區,前往遊樂園也須注意多數遊樂設施都對老年人與心血管疾病者設有限制。現在早晚溫差變化大,銀髮族要注意身體保暖,宜多添衣服,採洋蔥式穿法,尢其是有長期心血管疾病者,要提防猝發心肌梗塞,還有腦中風、腦出血等。


謝宛婷指出,有些小中風的警訊不能忽略,老人家如果有持續無法緩解的頭暈,覺得腳浮浮的,像是踩不到地上,或是天花板像在打轉,就要注意可能是小中風,要趕快就醫。


另外,冬天泡湯不能選太高溫的熱水,否則易促使心血管疾病發生。泡湯最好選擇與體溫約37度相近的水溫,避免在過度飽食或飢餓狀態下洗澡,以免讓血管擴張,心臟負荷增加。還有老人家使用電毯、電暖器時,除了注意空氣流通,也要提防「低溫燙傷」,皮膚因長時間接觸高於體溫的低熱物體,約41、42度就會造成「低溫燙傷」。


她說,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在年節期間暴飲暴食、飲酒或忙碌拜訪親友,都有可能引發疲累及疾病發作的危險,建議維持正常作息,不舒服要儘速就醫,不要拖到過年後。







via UDN健康醫藥

出遊不憋尿 逢廁所必上

【聯合報╱林育慶/彰濱秀傳醫院體外震波碎石中心主任】

71歲張先生赴大陸旅遊,多日便秘和解尿灼熱,一回國直奔急診。診斷是攝護腺腫大併急性尿儲留及感染。


大部份老年男性有攝護腺肥大問題,年假將至,提醒出遊時不要怕多尿而不敢喝水;女性因尿道較短,也容易因憋尿而出現尿道感染,都要特別注意,以免壞了遊興。


張先生表示,擔心長途搭車,廁所又不是那麼方便,不敢喝太多水。前3天還OK,到了第4天開始覺得解尿有些困難及灼熱感,還便秘,心想回台灣再就醫。


張先生經緊急導尿再配合治療攝護腺口服藥物,解尿症狀獲得緩解,建議他多攝取水分及蔬果類食物後,也解決了便秘的問題。


不少男性長者有頻尿、夜尿、尿不乾淨的困擾,但總認為這是年紀大的關係,不以為意,未接受進一步檢查及治療,常常在尿不出來時,才發現攝護腺肥大已經很嚴重了。


攝護腺治療大致可分為藥物及手術,輕度解尿症狀或無法手術的患者,可依症狀用藥治療,大部分患者服藥後症狀即可獲得改善。


對於服用藥物後症狀仍無法獲得緩解,甚至產生血尿、尿路結石、腎功能損傷、復發性尿儲留的病患,就可能得以微創手術治療,目前較常用的方法有「經尿道攝護腺雙極電刀刮除術」與「雷射攝護腺汽化術」兩種。


旅途中多喝水,不憋尿,對女性也很重要,如果憋尿,往往一回家,頻尿、小便會痛等症狀就來了,嚴重時甚至血尿、發燒、腰痛。


給民眾建議是「逢廁必上」,無論國內或國外旅遊,旅途總是充滿未知數,塞車、車班或航班延遲在所難免,建議出發前、到達目的地後先上廁所,別急著玩;另外,餐廳、車站、機場及旅館的廁所都較乾淨,也可好好利用。







via UDN健康醫藥

犬心絲蟲 人畜共通、犬貓常見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獸醫師表示,犬心絲蟲是人畜共通的疾病,在犬貓身上很常見,家犬只要每個月口服一個預防藥物除蟲,就能有效預防家中寵物染病。但戶外的流浪犬缺乏除蟲和健檢,很多流浪犬都是帶原者,民眾應避免接觸。


台北市獸醫師公會理事長楊靜宇表示,由於犬心絲蟲是經由蚊子傳播,因此建議飼主避免把家中愛犬長時間養在陽台、頂樓,這些戶外空間蚊子多,也容易造成感染,若養在室內,被蚊蟲叮咬感染的機會相對減少許多。


狗狗感染犬心絲蟲一開始幾乎沒有症狀,等到成蟲塞在狗的肺動脈,會出現狗狗運動不耐、咳嗽等呼吸道症狀;緊接著會造成腹水、胸腔積水、循環障礙,這時才帶狗來看獸醫,治療就有風險,一不小心,愛犬就可能死亡。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寄生蟲學科主任范家堃警告說,寄生蟲疾病防治在台灣是被忽略的,現在有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學生來台唸書,其入境體檢和本國學生相同,並無加強寄生蟲篩檢,形成防疫的漏洞和盲點。他也說,兩岸交流頻繁,加上大專生國際志工活動蓬勃,常到第三世界國家當志工,寄生蟲是慢性病,民眾沒有相關知識,容易忽略健康。


他舉例大陸四川、甘肅、西藏、青海都流行單胞絛 (音同掏)蟲,這種蟲進入人體會變成泡狀的「水晶餃」跑到各器官去,七、八年後才發現。國外曾有患者因運動傷害嚴重骨折,後來才發現是這種寄生蟲侵入骨髓,骨頭早被寄生侵蝕、不堪一擊。


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岡遠建議,第三世界國家學生來台就讀,應加做X光或糞便檢查。由於檢查有時可找出蟲卵,但很多時候仍沒症狀,此外也提醒國人到較落後的國家,不要生食,飲水盡量喝瓶裝水,比較安全。







via UDN健康醫藥

以為是腫瘤 婦人肺部開刀驚見活蟲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岡遠上午表示,犬心絲蟲很少在人體內發現,遭感染的原因,可能是遭蚊蟲叮咬。圖為在邱姓婦女肺部,發現的犬心絲蟲。 記者侯永全/攝影


嚇死人!一名年約67歲的新北婦女,健康檢查時,發現肺部有幾個節結貌似腫瘤,醫師開刀切除其中一節結時,竟發現從患者右肺鑽出兩隻兩公分的活蟲,讓醫護人員嚇一大跳。經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寄生蟲學科教授證實,患者染上人畜共通的犬心絲蟲,懷疑是蚊蟲叮咬傳播,提醒民眾平時應多留意居家環境整潔。

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岡遠表示,犬心絲蟲主要傳播途徑是蚊子。犬心絲蟲寄居在犬貓心臟,產出幼蟲跑到犬貓血液中,當蚊子叮咬染病的犬貓,再叮咬人,就會將犬心絲蟲的幼蟲帶到人體,順著血液循環進入人體肺臟。從患者X光片中可明顯看出節結,患者主訴已經咳嗽4個月,從人體肺部抓出活蟲,在文獻中不曾見過。


北醫醫學系寄生蟲學科主任范家堃表示,患者身上取出的蟲體碎裂,由於患者沒有飼養犬貓,但有生機飲食的習慣,第一時間曾懷疑是廣東住血線蟲,後經切片證實是犬心絲蟲。幸好除了患者外,家人未感染。


范家堃表示,犬心絲蟲是犬貓常見疾病,成蟲外觀如同米粉、麵線,雌性成蟲可達23至31公分長,雄蟲可達12至19公分,在犬隻體內可存活5到10年,犬心絲蟲很難在人體發育成蟲,因此這次在患者體內找到2公分活蟲,實屬罕見。


台北市獸醫師公會理事長楊靜宇表示,犬心絲蟲幼蟲在犬隻身上長成成蟲需5至6個月,由於人體並非犬心絲蟲的宿主,蟲體發育慢,在人體內長成時間恐怕更久。李岡遠表示,犬心絲蟲進入人體後大多會死亡,據研究,五成流浪犬有犬心絲蟲,但人類感染並不多,因此民眾不需對犬貓感到恐慌。


范家堃也說,犬心絲蟲進入人體95%都會死亡、無法發育成蟲,且大多數人都沒有症狀,只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咳嗽不舒服會較明顯,因此建議民眾,若身體不適要盡速就醫。


※延伸閱讀》

‧解析/犬心絲蟲 人畜共通、犬貓常見







via UDN健康醫藥

2014年1月27日 星期一

天王也喊痛?別再輕忽腰酸背痛

【聯合線上企劃/馬偕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李修身醫師、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溼科主治 蔡長祐醫師】

歌壇天王也喊痛?別再輕忽腰酸背痛


當心僵直性脊椎炎上身!


某歌壇天王日前推出新專輯,在記者會上表示自己常年受僵直性脊椎炎所苦,發作起來簡直比經痛還痛!究竟「僵直性脊椎炎」是怎麼樣的疾病,讓一向不多話的天王也忍不住喊痛?


「僵直性脊椎炎」屬自體免疫疾病,全台有超過5萬名病患,好發於20-40歲的青壯年男性,發病比例是女性的五倍。僵直性脊椎炎的症狀包括:腰背痛(尤其是下背痛)、腳跟痛、晨間睡醒時腰、背肌肉僵硬難以行動;病情嚴重者脊椎縫隙間會出現沾黏現象,導致全身僵硬不能動,因此另有「竹竿病」之稱。因罹病初期患者正逢青壯年,易被誤診為一般疲勞造成的腰酸背痛、運動傷害、椎間盤脫出、甚至是生長痛。


風濕病基金會董事長、馬偕醫院風濕免疫科李修身主任指出:「一旦罹患僵直性脊椎炎,主要侵犯中央脊椎關節,但是發炎反應也會侵襲週邊其他關節,諸如下肢關節的關節炎,其中約20% 的病友還會併發急性單側或雙側虹彩炎而導致視力模糊,甚至某些病患是被診斷為虹彩炎之後,才注意到自己的長期腰酸背痛,原來是僵直性脊椎炎所導致的;若不治療或治療不完整會形成脊椎沾粘,患者的骨折風險恐將提升。僵直性脊椎炎罹病原因不明確,目前醫界多認為可能與基因遺傳及細菌感染有關,而造成患者體內的免疫系統異常並侵犯薦腸骨關節與脊椎關節使其過度發炎所致。若民眾半夜曾因腰背痛醒、早晨起床感到下背僵硬,但僵硬感在運動後卻又獲得改善,當心有可能就是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的警訊。」


風濕病基金會執行長、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溼科蔡長祐教授表示:「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目標為減輕疼痛、保持脊椎功能,並預防併發症的發生。臨床治療多先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目的是減少關節疼痛與僵硬;而目前最新治療趨勢為生物製劑,其主要機轉是抑制體內發炎反應物質進而有效改善關節發炎狀況。臨床研究顯示 ,透過一週兩針的生物製劑治療,在治療2週後,即可獲得明顯改善,和其他會破壞免疫細胞的生物製劑相比,抗藥性低、作用快,緩解效果持久 。日前有報導指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的知名藝人使用止痛藥控制病情,但因疼痛情形加劇,不得不增加服用劑量。其實生物製劑目前健保已有給付,若病友有類似情形,建議可了解自己的適用條件,與醫師討論使用。」


風濕病基金會指出,許多民眾因為輕忽僵直性脊椎炎的徵兆,等到就醫治療時病情都已經十分嚴重,因此呼籲民眾如有類似症狀,應主動到風濕免疫科求診;一旦確診應盡早治療,及早控制病情、緩解發炎及疼痛症狀。







via UDN健康醫藥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勿擅自停藥

【聯合線上企劃/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

持續治療勿擅自停藥,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健康又樂活!


注意飲食管理,降低發炎指數!


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而言,治療目標為緩解疼痛、避免關節變形,而治療達標的關鍵就在於持續治療不間斷。目前主要治療中、重度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為生物製劑,控制成效佳。「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為提供病友正確的治療與飲食管理觀念,今日舉辦「樂活體驗營」衛教活動,邀請醫師分享疾病與治療資訊,並邀請專業營養師、廚師教導病患怎麼吃、煮最健康!協會即日起也舉辦「樂活煮藝健康做伙來」健康食譜徵件比賽,鼓勵病友、家屬、關心健康的大眾上傳拿手料理,還有機會贏得大獎!


病情不可逆,忌擅自停藥、減藥

類風濕性關節炎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為0.4%-1%,約有十萬人患病,尤其好發於35-40歲中年女性。奇美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林永章醫師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因自體免疫發生障礙,讓體內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造成患者四肢腫痛不堪;病情嚴重的患者可以造成嚴重的關節損害。目前臨床使用生物製劑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成效頗為顯著。為了延續控制成效,建議病友應積極治療。」


病友也詢問,若關節不再疼痛是否代表沒有發炎、是否適合停藥、減藥,林永章醫師也以專業角度分享:「類風濕性關節炎成因複雜,病況更依個人體質有不同症狀,建議應與診斷醫師討論後遵從醫囑用藥,切忌擅自停藥、減藥,避免病情惡化。」


飲食管理相輔相成,地中海飲食顯著降低DAS28指數!

成大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翁孟玉醫師指出:「除了治療,飲食控制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也很重要。國外研究發現,攝取地中海飲食的病友經過三個月後,相較對照組,DAS28指數有超過0.6的顯著改變1(DAS28評分變化> 0.6於臨床被認為是具有意義的變化),證明好的飲食管理可抑制類風濕性節炎患者的發炎症狀、增加活力。另外,為了維持關節活動力,適度的運動與復健也是需要的,例如游泳、瑜伽。藥物治療搭配飲食與復健,更能提昇疾病控制成效。」


鄧如芳營養師進一步分享:「英國營養協會飲食建議2指出,患者可多攝取適度的鈣、含鐵食物或地中海型飲食,以減緩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地中海飲食包含:高脂肪魚類、柑橘類蔬果、含抗氧化劑食材,如木瓜、核果等。在烹飪時也應注意火候及時間,才能留住所需的營養素。」


「樂活煮藝健康作伙來」健康食譜徵件比賽開跑,鼓勵病友及家人踴躍參加!

今日現場也邀請專業廚師示範如何實際料理營養師特別設計的樂活餐點,吸引近40位病友與家屬參加。不但觀摩,病友也實際動手料理「香蒜番茄煎鮭魚」,雖然動作較為緩慢,但病友表示自己動手做出的料理更為美味,也決定回去後再做給家人品品嚐,「讓自己跟家人都吃得更健康!」


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陳雲珍理事長表示:「病友面對的是需長期抗戰的慢性病,若有親友的鼓勵,相信更能堅定對抗疾病的決心!因此協會即日起舉辦『樂活煮藝健康作伙來』料理徵件活動,邀請全台病友、家屬、關心健康的大眾分享拿手食譜,也歡迎分享心情文字或鼓勵小語為病友加油打氣,讓病友知道抗病之路並不孤單!」


「樂活煮藝健康作伙來」徵件活動網址:http://ift.tt/1bKt0Tn







via UDN健康醫藥

過年大吃不發胖 減重醫師這樣做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

過年圍爐吃「燒燙燙」的火鍋最應景,不過,為什麼有的人吃火鍋愈吃愈胖?有的人卻可以利用吃火鍋來瘦身呢?具多年減重門診經驗的楊智堯醫師表示,關鍵在於吃火鍋的「順序」,只要調整食用順序、甚至還可以搭配餐前的輔助產品與餐後的輕運動,就能輕鬆Pass年節「肥」關。


減重醫師楊智堯表示,每到冬天,火鍋便成為多數民眾聚餐的首選,但吃1次吃到飽的火鍋,包括湯頭、白飯、火鍋料、肉片、飲料等,一頓飯下來約可以攝取高達3000大卡熱量,已超過成年人每日熱量的攝取標準2500大卡。


事實上,火鍋本身的湯頭熱量就不低,再加上將所有食材放入湯頭中烹煮方式,食材本身的油脂也跟著融入湯中,若沒有好好挑選食材、斟酌食用,很容易就攝取到驚人的熱量。減重醫師楊智堯提供了8個享「瘦」火鍋要訣,民眾只要確實遵守,就能輕鬆享用火鍋不發胖。


要訣1:慎選湯頭 降低熱量攝取


吃火鍋的時候,一開始決定食用什麼湯頭,也是影響熱量的重要關鍵。舉例來說,一碗薑母鴨的湯熱量就有160大卡,而一碗海鮮鍋的湯只有60大卡,兩者相差100大卡。如果喜歡選擇高熱量的湯頭,長時間累積下來,將十分驚人,並且囤積在體內,成為一大負擔。


楊智堯醫師建議,吃火鍋不喝湯最好,也能減少許多額外熱量的攝取。不過,就算不喝湯,在食用火鍋料的同時還是免不了喝到一點湯汁,所以要降低熱量的攝取,還是要從選對湯頭開始。


要訣2:食材少加工 海鮮、菇類熱量低


除了湯頭之外,加入什麼食材烹煮,也是影響熱量很重要的因素之一。簡單來說,要降低食用的熱量,最好是避免加工食品,包括丸類、火鍋餃、甜不辣等火鍋料的添加,盡量以天然的食物取代,如菇類、豆腐、蔬菜、海鮮等。肉類的部分,最好是選擇以魚肉、雞肉為首選,而牛、羊、豬等高油脂的肉類則盡量少吃較好。


要訣3:進食順序先蔬後肉


在食用的順序上也需要注意,最好先從蔬菜類開始吃。蔬菜的纖維能夠在胃裡形成阻斷油脂吸收的纖維層,還有增加飽足感的效果,如此以來,就能達到減少總攝取熱量下降的作用。吃完蔬菜後再依序吃蛋白質類的豆腐、海鮮、肉類等食材,最後再吃澱粉就能有效減少熱量、脂肪的堆積。


要訣4:感受食材原味 避免沾醬地雷


另外,食用火鍋時,出現在餐桌上的各式醬料更是隱藏的熱量地雷,以國人食用火鍋最喜愛的沙茶醬來說,一湯匙的熱量高達130大卡,若平均吃一頓火鍋使用約2湯匙,就多攝取了260大卡的卡路里。其他如豆瓣醬、芝麻醬等,熱量也都相當高,一湯匙豆瓣醬就有30大卡,芝麻醬更高達55大卡。


擔心發胖的民眾,在食用火鍋的同時,應盡量減少使用沾醬。不但,能夠吃到食物的原味,更不用擔心攝取過多沾醬的熱量,造成身體的負擔,或是引起肥胖、發福的風險。


要訣5:選對時間 避免晚餐時段


另外,吃火鍋的時間,也是影響熱量形成體脂肪很重要的因素。人體的新陳代謝從起床吃早餐後會開始提升,然後隨著時間逐漸下降。若依照這樣的原理,越晚攝取的熱量會因為代謝率低而吸收更多。因此,民眾選擇吃火鍋的時間,最好還是以中餐食用為主,總之越早吃越不易導致脂肪囤積、發胖。


要訣6:拒絕吃到飽才是真賺到


台灣到處充斥的吃到飽文化,事實上是一種相當不健康的進食方式。多數消費者為了要吃夠本,常會忽視自己已經飽足,仍持續不斷大量進食。若民眾無法自行控制,長期下來,容易造成胃部的不適,也會逐漸養大自己的胃口,得不償失。


要訣7:輔助產品 阻斷熱量吸收


除了改變飲食方式、控制食慾外,民眾也可以在食用火鍋前的空腹狀態,約用餐前15至30分鐘,使用含有甲殼素、白腎豆成份的輔助產品,來達到阻斷熱量吸收,避免肥胖的效果。


甲殼素的作用為降低油脂吸收,而白腎豆有阻止澱粉分解、吸收的效果。不過,要注意的是,民眾在決定使用上述的輔助產品前,應尋求醫師同意再服用,且勿過度依賴。另外,在第一次使用時,應觀察自己的生理狀態,確保沒有造成任何不適,再決定繼續使用與否。


在吃完火鍋後的30分鐘後,民眾可以選擇從事一些活動,來幫助消耗吸收的熱量。如,飯後散步、韻律操、瑜珈等輕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


要訣8:餐後輕運動 燃燒多餘熱量


若不得已,真的必須在晚餐時間食用火鍋的話,除了遵守上述幾個原則,慎選湯頭、少沾醬,來達到降低攝取熱量的目的外,在吃完火鍋後的30分鐘後,民眾可以選擇從事一些活動,來幫助消耗吸收的熱量。如,飯後散步、韻律操、瑜珈等輕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另外,避免在用餐後2小時內就寢,也能減少脂肪堆積。


【醫師小叮嚀】:


臺灣肥胖醫學會醫師 溫青彥表示,有高血壓、高血脂、痛風、糖尿病問題的朋友,火鍋湯切忌喝多,且避免喝熬煮過久的湯頭,建議選擇新鮮食材,避免攝取含鈉量高的食品,以及盡可能減少使用沾醬,譬如加工類的餃子丸子類、沙茶或豆瓣等調味醬料,以及湯頭等。


另外,有高血脂問題的朋友,應盡量避免食用油脂含量豐富的肉類,例如五花肉、培根肉等部位。而有痛風問題的患者,在享用完火鍋後,也應多補充水分,幫助鹽分的代謝,預防痛風的問題加劇。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大腦分泌多巴胺 讓戀情更「癡迷」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熱戀讓人瘋狂,或有幾分道理。熱戀初期,體內多巴胺升高,讓伴侶整天都想黏在一起,到處遊山玩水,相處時間再多也不厭倦;關係穩固時,血清素上升,信賴感與幸福感增加。


當人初見自己喜歡的對象時,多巴胺升高,接著神經生長因子增加,愛戀使彼此情緒上變得既興奮又依賴,但讓情緒穩定的血清素卻下降,多少可以解釋熱戀時伴侶對彼此「癡迷」的狀態。


別小看多巴胺的效用。杜克大學神經醫學專家多瑞斯魏米表示,腦部化學物質多巴胺增加的確可能改變人的行為。太過亢奮的人,不少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或多巴胺過高的現象。


戀愛初始時,大腦的邊緣系統呈現活化狀態,人們此時感受到無比的浪漫感。情欲的產生牽涉複雜的內分泌系統,當人看到帥哥美女時,視覺皮質活化,然而評估自身形像的顳頂接點區域也活化,這顯示當人產生情欲時,不只是欣賞美好的外表,也會開始思考自身的形象與條件。


當關係穩固時,神經生長因子分泌下降,血清素升高,代表愈來愈少激情,然而此時催產素、血清素增加代表彼此更加信任,也愈來愈難分離。


老夫老妻平時鬥鬥嘴、冷戰,然而一旦分開,彼此又覺得「怪怪的」。原來夫妻伴侶本來就有依存感,如果分開,他們體內「促腎上腺皮質素釋放因子」(corticotrophin-releasing factor)促進分泌,以致出現「不自在」的感覺,也就是俗稱的「想念」。男性也易分泌升壓素,在健康的伴侶關係中,是一種有助展現忠誠、保護作用的荷爾蒙;在不健康的關係中,則展現自私與佔有。


戀愛、人際關係,精神狀態都與神經傳導物質有關,有些人因為各種不順利的情況導致憂鬱、暴瘦,營養師黃允臻表示,體重大幅改變,就要就醫諮詢。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哺乳奶水不足或過多 中藥材可改善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剛開始哺餵母乳的婦女,常常會碰到一些狀況。中醫師陳玉娟表示,產後婦女有時候會碰到奶水不夠或奶水太多等問題,中醫認為,乳汁是母血生化而成,如果婦女氣血不足的話,自然會導致奶水不夠,像這種情況就必須予以補氣血、健脾胃,促使乳汁生化增加,適合使用黃耆、山楂、小茴。


陳醫師指出,常見的生化湯含有川芎、當歸、桃仁、炮薑、甘草等中藥材,能夠活血化瘀兼溫經止痛,除了可以幫助子宮復舊生新之外,也可以促進乳汁分泌。


婦女哺乳時常會碰到很多的問題,譬如乳腺不通,像這種情況適合使用路路通、通草、王不留行、山楂。


陳玉娟醫師進一步指出,還有一種情況是奶水太多的問題,這種情況可以使用人參、黃耆或赤芍、紅花、當歸、牛膝等中藥材,以類似反饋的方式來減少乳汁分泌量。如果婦女想斷奶的話,還可以使用炒麥芽水、韭菜,以便讓奶水停止分泌。


值得一提的是,針灸療法促進乳汁分泌會有一些局限存在,通常婦女剛生產後前幾天,因為產後大虛、氣血不足,這時候一般不宜使用針灸,但生產後過一段期間就可取天宗、壇中、乳中、後谿、乳根等穴位進行針灸,如此將可提高奶水的分泌量。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甘麥大棗湯 寧神安躁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部分婦女約在產後三天左右出現心情低落的情形,如果持續時間太久就代表出現產後憂鬱症。中醫師陳玉娟表示,婦女出現產後憂鬱不僅讓自己飽受煎熬,連帶地胎兒、家庭也都跟著受困擾,臨床上通常使用甘麥大棗湯酌加酸棗仁、百合等中藥材,可望讓婦女的情緒穩定下來,同時還可以多一些休息、調適的時間。


甘麥大棗湯能和中緩急兼寧神安躁,方中含有甘草、小麥、大棗等中藥材,適用於精神恍惚、心情悲痛而想哭泣、情緒不能自主等症。酸棗仁能養心益肝兼安神斂汗,入心、肝、膽三經,適用於心悸、睡不著等症;百合能養陰潤肺兼清心安神,入肺、心二經,適用於虛煩驚悸、睡不著、經常做夢等症。


陳醫師指出,一般輕微產後憂鬱約在產後二、三天出現,二至六周內可望恢復,少數病情較嚴重者可能會持續半年甚至更久,可及早使用中醫調理加以改善,甚至於同時治療其他的症狀。


懷孕期間子宮逐漸變大,進而促使下腔靜脈受壓迫,也因此,部份婦女產後出現便祕或痔瘡,可酌加柏子仁等中藥材即可改善。柏子仁能養心安神兼潤腸通便,入心、脾、肝、膽經,適用於腸燥便祕等症。


產後頭痛也是常見的症狀,可酌加防風、川芎、白芷等袪風解頭痛。防風能發表散風兼勝濕止痛,入膀胱、肝、脾三經,適用於頭痛、風濕痹痛等症;川芎能活血行氣兼祛風止痛,入肝、膽、心包三經,也適用於頭痛、風濕痹痛等症;白芷能解表散風兼通竅止痛,入肺、胃二經,適用於頭痛、齒痛等症。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遠離疾病風險 管好三高不抽菸

【聯合報╱陳建仁】












記者陳立凱/攝影


在病因尚未發現以前,疾病治療都是「對症下藥」,按照症狀和徵候給予藥物,像鎮痛劑、解熱藥、止咳劑、化痰藥等。病因發現以後,就可以「對因下藥」,針對特定病因研發預防和治療的方法,像疫苗、抗生素、抗病毒藥物等。

柯霍氏準則 不能通用


探索人類疾病的病因,有效防治疾病,一直是醫學科學家努力的方向。190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德國微生物學家羅伯‧柯霍(Robert Koch),在19世紀末提出判斷傳染病因的「柯霍氏準則」:「自罹病生物體內可找到病原,該病原可在體外培養,培養成功的病原可使健康生物體發病,其體內也可以發現該病原。」該準則強調「一對一」的疾病因果關係,也就是「感染該病原就會發病,發病都是該病原引起。」














圖/聯合報提供


但柯霍本人也發現,並非所有傳染病原都可以完全符合柯霍氏準則,有些感染者不會發病,有些發病者卻找不到病原。但該準則對傳染病原的探索及防治,有很大的貢獻。

退化性疾病 健康殺手


20世紀初期以來,許多傳染病原陸續被發現,加上化學藥物、疫苗、抗生素、抗病毒藥物的研發成功,有效控制傳染病對人類的危害。到了20世紀中期,隨著平均壽命延長與人口老化,退化性疾病日益重要,像癌症、冠狀動脈心臟病、腦中風、失智症等,成為人類健康的重要殺手。


柯霍氏準則對退化性疾病的病因探索,完全不適用。因為一種疾病可以由眾多病因造成,而一個病因也會造成多種疾病,像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抽菸、慢性砷中毒,都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病因,而抽菸則是肺癌、口腔癌、冠狀動脈心臟病、慢性支氣管炎、胎兒畸形的病因。「一對一的因果關係」,顯然不能作為退化性疾病的病因判定準則。


預測罹病風險 需追蹤研究


探討退化性疾病的多重病因,必須應用流行病學的不同研究方法。若要預測長期罹病風險,必須長期追蹤研究。在研究開始時,收集各式各樣病因的暴露資料、血液或尿液等生物檢體,並且進行血壓、血糖、血脂等生物標誌的檢測。


然後定期追蹤研究對象,分析「有風險因子暴露者,發生疾病的機率是否有顯著差異?」,並計算發病的相對風險。由於每個人的多重風險因子暴露狀況不同,長期罹病機率也不同。「疾病風險評估表」就是根據長期追蹤研究資料,設計出推算發病機率的風險表,可協助醫師和民眾,進行預防保健或臨床診療的參考。


心臟病發生率 6風險因子


以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預測為例,按照美國Framingham長期研究,年齡、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血壓、糖尿病、抽菸等,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6個病因,也可以用來估算未來發病的機率,稱為風險因子。將風險因子分組,分別給予不同的風險分數,再將分數加總,即可以推算10年內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發生率。


一位62歲,總膽固醇212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50mg/dl、血壓124/74mmHg、無糖尿病、不抽菸的人,根據風險分數表,他的6項風險因子分數分別是5、1、0、0、0、0,總分是6。他未來10年出現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累積機率是10%。如果他的總膽固醇可以降到160mg/dl以下(-3分)、高密度膽固醇可以上升至60mg/dl以上(-2分),他的風險總分為0分,未來10年發生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累積機率就可降為3%。


個人化的疾病風險預測,讓醫師和民眾了解預防醫學的重要,雖然年齡無法改變,但只要有效控制血糖、血脂、血壓,戒菸,就可大幅度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發生風險。


全民健保給付的成人健康檢查,就包括血糖、血脂、血壓測量,一旦發現異常,即可轉介醫師處理,早期發現三高,透過減輕體重、控制飲食、藥物治療等,可有效預防冠狀動脈心臟病,並減少血管攝影、心導管檢查、裝置血管支架、血管繞道手術等昂貴診療費用的支出。


疾病追蹤研究 徵求20萬人


各種常見疾病的風險預測分數,在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也可能不盡相同。若要發展簡易又精準的疾病風險預測表,必須在台灣進行大規模的長期追蹤研究。中央研究院與14家醫院共同推動的「台灣人體資料庫(Taiwan Biobank)」將徵求20萬名民眾參加台灣常見疾病的長期追蹤研究。


希望在不久的未來,能夠發現具有預測效力的生物標誌,設計出精準的疾病風險預測表,提供國人主動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態,落實個人化預防保健計畫,進而延年益壽而永保安康。


(本文作者陳建仁為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副院長)


●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二刊出







via UDN健康醫藥

過年塞車久坐 小心經濟艙症候群

【聯合報╱記者趙容萱/台中報導】

中市過年遇塞車,小心經濟艙症候群!台中市一名40歲婦人去年春節大年初二回娘家時,因塞車8小時,導致下肢深部靜脈栓塞,即俗稱的經濟艙症候群。心血管專科診所醫師陳建彰建議,可在車內可做簡單的翹腳板運動、穿壓力襪預防。


陳建彰說,每到農曆春節,無論高速公路、風景名勝,車輛總是大排長龍,不少民眾因塞車久坐車內,又不敢喝水,易導致經濟艙症候群,嚴重還可能因肺動脈栓塞致死。


這名40歲的婦人去年春節回娘家,由丈夫開車,因遇到回娘家車潮,轎車在國道上走走停停,她也擔心臨時找不到廁所,也不太敢喝水,花了8個小時才到嘉義。


這名婦人說,沒想到第二天,她的右小腿出現紅、腫、熱、痛,因為大過年,她認為自己平時有運動習慣,身體保養還不錯,可能只是短暫現象,也就隱忍,沒想到第三天,紅、腫、熱、痛竟延伸到大腿,第四天痛到連朋友也無法拜訪,立即就醫。


陳建彰說,這名婦人經由血管超音波檢查,發現是下肢深部靜脈栓塞,經住院一周,施打血栓溶解劑,出院後,搭配穿上漸進式壓力襪,並且服用抗凝血劑六個月,才解除危機。


陳建彰建議,預防勝於治療,若預期會有塞車的現象,開車前不妨在諮詢醫師後,穿著醫療用漸進式壓力襪,幫助下肢血液回流,若真遇到塞車好幾小時,在車內可做簡單的腳板來回往上翹的運動,讓小腿肌肉幫浦發揮作用,有助於避免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


陳建彰說,經濟艙症候群好發於久坐族,過年遇塞車,駕駛因有踩剎車、類似翹腳板運動,症狀較乘客輕微,除了可做翹腳板運動外,盡量找空檔到休息站或路邊,下車伸伸懶腰、補充水分、上廁所。














圖/聯合報提供







via UDN健康醫藥

女友臉書搞曖昧 他網路查勤成癮

【聯合報╱記者王敏旭/新竹報導】

網路和智慧型手機普及,各處充滿「低頭族」,但小心「網路成癮」可能悄悄上身,台大新竹分院精神科醫師陳頌威提醒,春節假期最好多外出走動,做做運動,避免低頭宅在家。


40歲的已婚婦人向醫師哭訴,工程師老公每天下班後,總是沉迷於網路遊戲及聊天室,卻不願意和她聊天,甚至出門逛街也忙「滑手機」,根本把老婆「晾」在一旁。


20歲的男子因女友常在臉書放「萌」照,吸引一堆男網友按「讚」,他甚至發現女友與人傳曖昧簡訊,他精神緊繃壓力大,忍不住每天都要檢查女友的臉書十多次;也有35歲公務員,上班時偷玩網路遊戲、傳Line,導致工作出錯,遭主管約談。


台大新竹分院精神科醫師陳頌威表示,「網路」是現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網路成癮也成為新興流行病,求診患者大多稱有「躁鬱、憂鬱」狀況,經檢查以後發現,原來是網路成癮,還有一些求診患者,是因為另一半網路成癮,造成他(她)得憂鬱症。


陳頌威表示,「男性」是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因賀爾蒙關係,且社會期待男性要有冒險犯難精神並勇於接觸新事物,另外,青少年、未婚、壓力大、社會支持不夠、上網時間較長者,也都是高危險群。


目前研究已經發現,網路成癮將會導致憂鬱、焦慮、失眠,甚至會有肌肉骨骼疾病、眼睛疾病、久坐導致心血管疾病甚至猝死。


他建議,自己或親友疑似有網路成癮,可協助透過運動、旅遊、社交等方式,妥善安排不上網的生活,甚至透過心理、藥物治療求得改善,也可求助精神科做診斷或治療。







via UDN健康醫藥

陳建仁/遠離疾病風險 管好三高不抽菸

【聯合報╱陳建仁】












記者陳立凱/攝影


在病因尚未發現以前,疾病治療都是「對症下藥」,按照症狀和徵候給予藥物,像鎮痛劑、解熱藥、止咳劑、化痰藥等。病因發現以後,就可以「對因下藥」,針對特定病因研發預防和治療的方法,像疫苗、抗生素、抗病毒藥物等。

柯霍氏準則 不能通用


探索人類疾病的病因,有效防治疾病,一直是醫學科學家努力的方向。190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德國微生物學家羅伯‧柯霍(Robert Koch),在19世紀末提出判斷傳染病因的「柯霍氏準則」:「自罹病生物體內可找到病原,該病原可在體外培養,培養成功的病原可使健康生物體發病,其體內也可以發現該病原。」該準則強調「一對一」的疾病因果關係,也就是「感染該病原就會發病,發病都是該病原引起。」














圖/聯合報提供


但柯霍本人也發現,並非所有傳染病原都可以完全符合柯霍氏準則,有些感染者不會發病,有些發病者卻找不到病原。但該準則對傳染病原的探索及防治,有很大的貢獻。

退化性疾病 健康殺手


20世紀初期以來,許多傳染病原陸續被發現,加上化學藥物、疫苗、抗生素、抗病毒藥物的研發成功,有效控制傳染病對人類的危害。到了20世紀中期,隨著平均壽命延長與人口老化,退化性疾病日益重要,像癌症、冠狀動脈心臟病、腦中風、失智症等,成為人類健康的重要殺手。


柯霍氏準則對退化性疾病的病因探索,完全不適用。因為一種疾病可以由眾多病因造成,而一個病因也會造成多種疾病,像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抽菸、慢性砷中毒,都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病因,而抽菸則是肺癌、口腔癌、冠狀動脈心臟病、慢性支氣管炎、胎兒畸形的病因。「一對一的因果關係」,顯然不能作為退化性疾病的病因判定準則。


預測罹病風險 需追蹤研究


探討退化性疾病的多重病因,必須應用流行病學的不同研究方法。若要預測長期罹病風險,必須長期追蹤研究。在研究開始時,收集各式各樣病因的暴露資料、血液或尿液等生物檢體,並且進行血壓、血糖、血脂等生物標誌的檢測。


然後定期追蹤研究對象,分析「有風險因子暴露者,發生疾病的機率是否有顯著差異?」,並計算發病的相對風險。由於每個人的多重風險因子暴露狀況不同,長期罹病機率也不同。「疾病風險評估表」就是根據長期追蹤研究資料,設計出推算發病機率的風險表,可協助醫師和民眾,進行預防保健或臨床診療的參考。


心臟病發生率 6風險因子


以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預測為例,按照美國Framingham長期研究,年齡、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血壓、糖尿病、抽菸等,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6個病因,也可以用來估算未來發病的機率,稱為風險因子。將風險因子分組,分別給予不同的風險分數,再將分數加總,即可以推算10年內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發生率。


一位62歲,總膽固醇212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50mg/dl、血壓124/74mmHg、無糖尿病、不抽菸的人,根據風險分數表,他的6項風險因子分數分別是5、1、0、0、0、0,總分是6。他未來10年出現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累積機率是10%。如果他的總膽固醇可以降到160mg/dl以下(-3分)、高密度膽固醇可以上升至60mg/dl以上(-2分),他的風險總分為0分,未來10年發生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累積機率就可降為3%。


個人化的疾病風險預測,讓醫師和民眾了解預防醫學的重要,雖然年齡無法改變,但只要有效控制血糖、血脂、血壓,戒菸,就可大幅度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發生風險。


全民健保給付的成人健康檢查,就包括血糖、血脂、血壓測量,一旦發現異常,即可轉介醫師處理,早期發現三高,透過減輕體重、控制飲食、藥物治療等,可有效預防冠狀動脈心臟病,並減少血管攝影、心導管檢查、裝置血管支架、血管繞道手術等昂貴診療費用的支出。


疾病追蹤研究 徵求20萬人


各種常見疾病的風險預測分數,在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也可能不盡相同。若要發展簡易又精準的疾病風險預測表,必須在台灣進行大規模的長期追蹤研究。中央研究院與14家醫院共同推動的「台灣人體資料庫(Taiwan Biobank)」將徵求20萬名民眾參加台灣常見疾病的長期追蹤研究。


希望在不久的未來,能夠發現具有預測效力的生物標誌,設計出精準的疾病風險預測表,提供國人主動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態,落實個人化預防保健計畫,進而延年益壽而永保安康。


(本文作者陳建仁為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副院長)







via UDN健康醫藥

2014年1月26日 星期日

抗霾襲台 4步驟減少傷害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台北報導】

近年大陸霾害愈來愈嚴重,冷氣團南下常挾帶細懸浮微粒、懸浮微粒等境外汙染物,影響全台空氣品質。北市環保局說,霾害有如天羅地網般影響民眾生活,若透過抗霾四步驟,就能有效減少霾害影響。


環保局長吳盛忠說,不少民眾以為霾害只要忍一下、過去就沒事,其實霾害會長期影響生態環境、危害人體呼吸道健康,務必謹慎。


他說,抗霾四步驟第一是「避免出門少開窗」。空氣品質不良時,避免出門是最有效的做法,尤其須避免戶外活動加速心肺運動,擴大細懸浮微粒影響呼吸系統;另為避免戶外霾害進入房內,也要關閉門窗,尤其下風處門窗。


第二步是「正確戴口罩」,若須外出,慎選且正確使用口罩也可減少危害。過濾與吸附效果依序是N95口罩(95%)、活性碳口罩(80-85%)、外科口罩(70-85%),可依需要自行選擇,且須調整口罩,確認已貼合臉部並完全覆蓋口鼻、下巴。


第三步是「慎選空氣清淨機」,空氣清淨機可去除室內空氣中的汙染物,針對懸浮微粒等汙染物又以高效率空氣微粒過濾材的機型最有效,去除細懸浮微粒的效率可達99.7%以上。空氣清淨機是強制性檢驗商品,種類多且價差大,選購要應注意有無標檢局「商品安全標章」,且要定期更換濾網或清洗保養。


第四步是「空品狀況即時查」,環保署每天都會監測即時濃度,若空品不良,當天上午9時就會在署網站(taqm.epa.gov.tw)發布特報;環保署也建置「環境即時通」App,民眾可利用這項免費服務自行設定警示值,一旦監測達設定值,軟體會主動通報預警。


※延伸閱讀》

‧霾害/低溫、潮濕、少風 小心十面「霾」伏

‧霾害/燒田耕作、火山爆發 也是汙染源

‧霾害/穿透肺泡、引發氣喘 比SARS可怕







via UDN健康醫藥

乾性膚質 保養原則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天冷以及低溫的環境,容易讓屬於乾性膚質者,缺水的情況更加嚴重,應注意保濕滋潤保養。


乾性皮膚表現


膚質呈現,主要由人體皮膚角質層的含水量以及皮脂腺分泌量多少來決定。皮膚最表面的角質層,通常含有兩成左右的水份,當水份減少時,皮膚則容易看來呈現較為乾糙。水份降到一成以下時,就是屬於乾性皮膚。乾性肌膚的張力與光澤會消失,角質也容易剝落,皮膚給人粗糙、暗沉的感覺。皮膚缺乏水分及油脂保護時,容易使皮膚出現過敏、紅疹、斑點等情況。


有些人是天生屬於乾性皮膚,像是異位性皮膚炎、魚鱗癬、容易發生溼疹體質等,或是先天皮脂腺分泌不足者,有些人則是老化後,肌膚才逐漸轉為乾性。另外,營養不良、長期臥床、有血液及內分泌失調者,也會有後天性乾性皮膚出現;臨床上有時候也可看到因為缺乏維他命A等元素,造成的乾皮症患者。


乾性膚質保養原則


根據研究指出,目前乾性皮膚患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這是因為現代人長期處於冷、暖氣等人工空調環境下,室內外溫度、溼度差異瘩大,使許多人出現皮脂分泌失調、水份喪失的現象。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重要的關鍵,目的在於讓皮膚的含水量維持在一成五至兩成間的理想狀態。乾性皮膚者可在沐浴後適當保養,塗抹具保濕作用的乳液或乳霜潤膚劑,使皮膚的表面覆蓋一層薄薄的油脂,以減少水分的蒸發。


專家看法


皮膚科醫師郭玉玲表示,乾性肌膚者表皮含水量偏低,容易產生乾燥脫皮的情形,皮膚稍微不注意就脫屑,特別是在眼周、臉頰處會有明顯緊繃感,幾乎不太常長痘痘,但容易生成皺紋。冬天保養可加上乳霜保養。對於乾性皮膚的患者,面膜可以使用霜狀晚安面膜。


注意事項


許多人天冷喜歡長時間泡熱水澡,不管皮膚癢不癢,甚至覺得愈熱愈舒服。


但其實熱水澡會把皮膚表面的水脂膜洗掉,一遇到乾冷的空氣,角質又變回又粗又硬的狀態,反而使癢感更加嚴重。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嬰幼兒大腦脆弱 最好別用3C產品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康乃爾大學醫學院教授德瑞莎·艾蘿拉表示,孩童睡前盯著螢幕、電子產品影響睡眠,一旦睡不好,容易讓他們白天沒精神,影響學習力。


美國兒科醫學會提醒,3歲以內兒童大腦最脆弱,不建議使用任何螢幕媒體,3至7歲每天使用螢幕時間最好控制在1小時以內。醫師建議,別將電視放在孩童房間,任何家庭成員都儘量不要邊吃邊使用電腦或看電視,大人也別長時間使隨著3C產品的日漸普及,給現代人帶來很多便利,許多現代化國家,數位行動載具如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是孩子們打發時間的重要方式。


醫師指出,孩童長期使用3C產品打發時間,導致視力變差,影響腦部及認知發展,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與影響社交溝通能力。


除了長期已注意到對視力的影響,醫師提醒,近年來許多研究發現,兒童青少年每天在螢幕前的時間是心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子。同時也對腦部及認知發展、注意力問題以及心理社會健康有顯著影響。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正常人補充維他命D 反而有害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健康的民眾不必額外補充維生素D。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研究人員卡爾·麥契森表示,目前實證研究不認為健康的人額外服用維生素D有益,不缺乏的人服用反而有害。


研究人員指出,如果確診維生素不足,營養素缺乏,可以補充。然而對健康正常的人,補充維他命D對健康實質好處的證據力仍有限。雖然有些民眾很少接觸陽光,但不代表他們一定缺乏維他命D。


即使補充維生素D,也要配和均衡飲食,不能服用過量,若目前研究不足以認定其有助預防重大疾病。而骨質密度差也未必是為生素D不足所致。


胃部、小腸的切除、甲狀腺病變,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及長期服用類固醇、甲狀腺素都會提高骨鬆風險。藥物與疾病治療狀況也是評估骨鬆風險的重要因素,千萬不要以為只要吞服鈣片就能保骨本,還需要透過日曬活化維他命D3,才能幫助鈣質吸收。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via UDN健康醫藥

火鍋不忌口 心血管、腎病殺手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

一名有高血壓病史的46歲婦人,未就醫好好控制血壓,還三番兩次與友人相約外出吃薑母鴨,最近氣溫遽降,婦人竟在吃完薑母鴨後發生腦幹中風送醫,如今還在復健治療。醫師提醒,心血管疾病和腎臟患者雖有天冷保暖的觀念,卻忽略入冬最夯的「火鍋進補」,可能造成中風、心肌梗塞或休克,成為致命殺手。


高雄市阮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郭碧芳指出,婦人平時血壓經常飆高到180毫米汞柱 (mmHg),卻不以為意,嗜吃火鍋的她,日前與友人相約吃薑母鴨,好讓身體暖呼呼,沒想到一回家馬上發生嘔吐、神智不清、缺氧發疳症狀,家人緊急送醫發現腦幹中風,動手術才救回一命。


高雄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偉春坦言,近來發生心肌梗塞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的就是因為進補吃太好,凝血功能下降,吃完隔天半夜就心肌梗塞送急診;另名有糖尿病史的28歲年輕人,則連續好幾晚和朋友喝酒、吃麻辣後,胸痛送醫。


77歲的謝先生是慢性腎衰竭患者,瀕臨洗腎邊緣,上個月天氣轉冷,他看到家人吃加了炒麻油和酒的羊肉爐,香氣四溢,令他口水直流,忍不住吃了半碗,幾天後全身水腫,喘到無法呼吸送醫;過沒幾天他又喝了碗燉排骨湯,結果再度水腫,差點休克,只得二度就醫。


阮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任劉怡俊強調,煮火鍋常見的海鮮、肉類,以及紫菜、海帶、空心菜、菠菜、茼蒿、香菇等高鉀蔬菜,下鍋高溫烹煮後,會釋出大量鉀、鈉離子與普林,因此對腎臟病及高血壓慢性病患來說,這些火鍋與中藥補品湯汁吃下肚,將有嚴重後果。


劉怡俊說,腎病患者無法代謝鉀離子,嚴重者將造成休克死亡;高血壓患者則會因交感神經興奮、血管收縮,更易發生腦中風。他提醒,高血壓和腎臟病患吃火鍋時應盡可能只吃食材、不要喝湯,更要避開重口味的羊肉爐、肉骨茶鍋和麻辣鍋等湯底。







via UDN健康醫藥

未滿18歲 禁止動刀整型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詹建富/台北報導】

不少人趁著寒假「整修門面」;不過,春節過後,衛生福利部將立即禁止醫師替未滿十八歲者進行割雙眼皮、隆乳等侵入性美容手術,一旦違規,執刀醫師將面臨最重五十萬元罰緩,甚至會被撤銷醫師證書。


衛福部醫事司長李偉強表示,衛福部決議將美容醫學分三等級,第一、二級屬微整型,包含雷射、脈衝光、注射肉毒桿菌、玻尿酸等。未滿廿歲若接受第一、二級手術,須監護人簽名同意,並現場陪同。第三級美容手術則禁止十八歲以下者受術。


李偉強說,目前該行政命令仍在預告期,各界如無異議,春節後立刻生效。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只有約百分之五會受新規定影響。







via UDN健康醫藥

健康滿分!年菜烹飪用油總複習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過去一年,食安問題連環爆,尤以食用油品摻假事件最讓消費者恐慌,時隔幾個月,您還記得如何正確選油、用油嗎?趁農曆過年前夕,就讓營養師再來幫大家做個寒假總複習,聰明挑選油品,且善用各種類油脂的特色烹調健康年菜,讓家人過個無負擔的健康年。


常見油脂分3類 聰明煮健康吃


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蔡玲貞表示,烹飪年菜佳餚時,應盡量選擇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或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品;輪流使用油品,用完一瓶再輪用另一種油,避免一年四季都用同一種油。不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不適合長時間高溫烹調,建議以涼拌或低溫煎炒為宜。


另一種富含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椰子油、棕櫚油、動植物奶油,雖然高溫烹調不易變質,但易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應盡量避免使用;即使是國人常用的豬牛油、雞油也需盡量少用,一定要用時,用量僅能為平常用油量的三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油脂高溫烹調,例如油煎炒、油炸雞捲、煎魚、蘿蔔糕、年糕時,最好縮短烹調時間;回鍋油易產生自由基,用於炒菜不可超過2次,但炸魚的油較易氧化,應當次炒菜用掉;盡量避免高溫油炸含澱粉食物,以免產生「丙烯醯胺」致癌物,同時也要避免二次油炸。


幫腸胃換新衣 春節飲食七分為度


除正確用油之外,蔡玲貞營養師建議民眾養成「飲食有節」的好習慣,遵照中醫主張的「七分為度」原則,不要吃過飽,以免早衰又傷身。特別是富含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的食物如紅肉類、內臟類、烏魚子、滷豬腳、香腸等,或雞油燜筍干、佛跳牆等高油脂食物宜節制,尤其家裡中老年人、或有高血脂、慢性病者,需要注意淺嘗即止。


※延伸閱讀》

‧到底什麼是最好的油?

‧花生油、豬油… 八大類油品 大解析

‧拌、炒、炸 家裡要有三種油思

‧你買的橄欖油 真的還是假的?

‧慢性咳嗽 吃喉糖、枇杷膏無法根治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時常忘東忘西 過度忙碌徵兆

【聯合報╱記者王麗娟/輯譯】

時常遺忘 過度忙碌徵兆


注意力能否集中是形成強大記憶力的一大關鍵。昨晚你推文力捧的電影,幾天後,可能細節不復記憶。


貝斯以色列迪康尼斯醫學中心記憶障礙診所主任坦恩(Zaldy S.Tan)說:「遺忘,是過度忙碌的徵兆。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就無法深入,事後想找回這些資訊也難。」


哈佛大學教授休斯於紐約時報為文說,過度仰賴科技,會讓我們將一片片的資訊隔絕起來,不將它裝進更大的認知架構中。


但是人類需要更大的故事,幫助我們記憶較小的細節。我們需要這個更大的內容(故事),讓細節與大腦產生連接。


今天幾月幾日?


愈來愈多年輕人 瞬間記憶消失


愈來愈多年輕人出現老人瞬間記憶消失時刻(senior moment)的現象,專家認為是過度仰賴科技導致。


2013年的一項美國調查結果顯示,千禧世代(18-34歲)比年齡逾55歲的族群,還搞不清楚當天是幾月幾日,也較會遺忘帶鑰匙出門(15%相對於7%)。此外,Y世代的人比老年人更常忘記洗澡。壓力上升(例如不間斷的連線上網)是可能因素之一。


家庭與職業臨床醫學家古登塔格說,年輕的世代,在以科技同時進行多項工作的環境中成長,也經常睡眠不足, 這些都會提高忘性。







via UDN健康醫藥

凡事靠3C 記憶力未老先衰

【聯合報╱記者王麗娟/輯譯】

上次花腦筋記憶友人的電話號碼,是什麼時候?可能是十幾年前的陳年往事。上次與友人聚會以手機上網查詢,答覆對方問題又是什麼時候?答案可能是上周。


科技正在改變人類生活、學習與注意力運用的方式,科學家提醒,這些轉變可能影響人類的記憶力,尤其是短期記憶或是所謂的工作記憶能力。


腦袋瓜裡 只剩短期記憶


《淺薄:網路如何影響大腦》作者卡爾(Nicholas Carr)在《Wired 》連線雜誌寫道,一個人能有多少智慧深度,和他將工作記憶(意識便條紙中的資訊)轉換成長期記憶(大腦的建檔系統)的能力息息相關。卡爾說,當真相與經驗被轉化成大腦的長期記憶時,我們才能將見到的資訊編織進複雜的思考中,讓想法變得豐富多變。


卡爾說,人類的長期記憶能力接近無限,短期記憶的儲存卻非常有限,而且這項儲存功能非常脆弱,注意力一中斷,短期記憶的內容即從大腦消失。


拍照動作 也會攔截記憶


此外,新的研究結果顯示,拍照的動作,也會阻礙我們記憶所拍內容的能力,而相機是所有智慧型手機的功能之一。


瑞典電算科學專家法蘭森說,即使只是使用網路一段時間,也會提高將資訊歸檔送進記憶的困難度。生產力專家史瓦茲說,多數人無法有效管理不斷轟炸我們的資訊超載問題。


資訊超載 腦袋難以消化


史瓦茲以水杯說明科技與記憶的關係。當工作記憶面臨數位超載時,它像杯滿水的杯子,一整天不斷注水,上方的水也會持續溢出,換句話說,新注入的資訊不斷溢出,不斷被取代。


結果是,所有經驗都變得非常膚淺,留存的僅是當下的記憶。人們變得很難消化資訊,將資訊合理化,保留在長期記憶中。因為資訊排山倒海而來,而且個個引人入勝,最後你只覺得一團亂,眼前有不計其數的真相,卻無法將它們連結成有意義的故事。


網路成了 大腦外接硬碟


研究人員指出,當我們知道有某種數位裝置或工具可替代我們記憶某項資訊時,人腦便會傾向不去記憶它。


有人將網際網路比喻為是人類大腦的「外接硬碟」,說明記憶的社交面已被新工具取代。


傳統上,記憶是一種社交過程,人們記住特定的人事物並與人分享,同時仰賴他人填補自己遺忘的部分。就某種程度而言,我們習於將一些大腦的工作,例如記憶真相,分派給社交團體中的其他成員,如今這分工作已被網路取代。所有人都上網查詢,不再向友人求救。


※延伸閱讀》

‧時常忘東忘西 過度忙碌徵兆







via UDN健康醫藥

搖尾巴方向 「左右」狗狗情緒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輯譯】

您曾經注意狗狗尾巴是往哪個方向搖嗎?如果從來沒有注意過,下次看到狗搖尾巴的時候,或許可以多看一眼;因為根據義大利研究,狗狗搖尾巴的方向,可能反映出牠的情緒。


根據這份研究,狗的尾巴如果搖向右邊,代表牠現在情緒比較放鬆;如果搖向左邊,則代表牠現在的壓力比較大。


這份針對43隻不同品種犬隻所進行的研究,研究人員替這些狗狗穿戴可以監測心跳頻率的背心,並透過監視系統觀察牠們搖尾巴的情形。


研究人員發現,當狗狗的尾巴擺動到左邊時,牠們的心跳速率較快,隱含著焦慮感覺;而當狗狗看到同類的尾巴擺動到右邊時,牠們的心情似乎比較冷靜,甚至會接近監視畫面。研究人員認為,狗狗往右邊搖尾巴,可能傳遞出友善訊息。


但研究人員也認為,往左或往右搖尾巴並不是一種狗族語言,反而可能是大腦左右半球的自然反應機制。


就像人類的右半球大腦控制左邊動作,左半球大腦控制右邊動作一樣。義大利特倫托大學(University of Trento)的研究人員解釋,當狗狗看到同類的尾巴往右邊搖的時候,會刺激牠的左半邊大腦,讓牠一樣也向右邊搖尾巴;相反地,當牠看到其他狗狗往左邊搖尾巴的時候,也會刺激牠的右半邊大腦,讓牠作出適度的反應,同時提高牠的心跳速率。


這項有趣的研究發表於《當代生物學期刊》(Current Biology)第23卷第22期,有興趣的民眾也可以上網看看狗搖尾巴的情況與牠們的表情:http://ift.tt/1ag6iwN







via UDN健康醫藥

大腦認知發展 女比男有效率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輯譯】

女性在成長階段比男性早熟,似乎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現在科學家則提供一些實驗證據,來證實這項說法。


這項由英國新堡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所領導的研究,研究團隊成員包含來自南韓與德國的成員;他們發現女性大腦發展在認知功能上,早於男性大腦。


這篇發表在《大腦皮質》(Cerebral Cortex)的研究,研究團隊找了121名年紀在4歲到40歲的民眾,利用電腦斷層掃描大腦,記錄他們腦神經的連結情況;研究團隊發現,女性大腦整體的認知功能發展的比男性大腦還快。


這項研究發現,女性無論是在大腦的左右半球,腦神經比男性有更多連結,因此他們相信女性早期的大腦發展比男性更有效率,也因為如此,會比男性更成熟。至於是甚麼原因造成這種「性別差異」,這還是目前研究未解的謎題。







via UDN健康醫藥

吃對食物 止咳不用吃藥

【聯合晚報╱彭宣雅】

冬天冷颼颼、日夜溫差大,許多氣管虛弱、過敏的患者紛紛咳個不停。中醫認為,「外感」和「內傷」,是造成咳嗽的主要原因。透過正確的飲食和調理,可以輕鬆止咳。


中醫師洪尚綱最近將治療咳嗽的心得及建議飲食,收錄寫成《止咳潤肺這樣吃效果佳》一書,希望民眾從改變日常生活習慣和飲食調理,在最短的時間揮別咳嗽。


所謂的「外感」造成的咳嗽,指的是病毒、細菌、粉塵、氣體、氣候異常等外來病邪和刺激物侵襲身體,導致肺受影響引發咳嗽。「內傷」則是指脾、胃、心、肺、肝、腎等身體臟腑功能失調、飲食不當,造成肺氣宣洩失常,進而引發咳嗽。


不論是哪種症狀,洪尚綱認為,只要透過正確的飲食和調理,都可以輕鬆止咳。書中介紹了雞茸玉米蕎麥粥、南瓜百合排骨湯、麥芽鳳梨楊桃汁等具有止咳功效的菜色和飲料,教民眾用吃止咳。


蕎麥、玉米含B群 提升免疫力


洪尚綱表示,示範菜色用到的食材,都是隨手可得、烹調簡單的。例如雞茸玉米蕎麥粥,把雞肉剁碎,加上高粱蕎麥、玉米、白米一起熬煮,最後簡單調味即可。高粱、蕎麥、玉米都有豐富的B群,提高身體免疫力;玉米中的硒,可以抑制白血球形成,避免支氣管平滑肌收縮太過頻繁,非常適合感冒咳嗽的患者。


另一道養生湯品南瓜百合排骨湯,對止咳潤肺也很有幫助,不僅止咳化痰,還能促進氣管黏膜健康。南瓜含豐富的β-胡蘿蔔素,百合是常用的止咳化痰中藥材,具清熱潤肺功效。時常咳嗽或久咳不癒的人,都可以試試看。


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久咳不癒的患者,還可以多吃燉梨、杏仁、銀耳等,且平常飲食要溫熱忌冰冷,也應該避免吃甜食,因為吃太甜容易引痰,反而不利咳嗽恢復。














南瓜百合排骨湯 圖/人類智庫出版集團


‧南瓜百合排骨湯

材料:南瓜100克,百合30克,排骨75克,水720cc,芫荽(香菜)少許


調味料:鹽1/4小匙,麻油1/2小匙


作法:


1.材料洗淨,南瓜去皮、切塊。


2.將清水倒入鍋中煮滾,放入排骨,汆燙後撈起瀝乾備用。


3.準備另一湯鍋,將南瓜、排骨和百合放入鍋中,加適量水,以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續煮約20分鐘至熟。


4.加鹽調味,滴入麻油,再撒上香菜(芫荽)熄火即可。














雞茸玉米蕎麥粥 圖/人類智庫出版集團


‧雞茸玉米蕎麥粥

材料:白米50克,高粱20克,蕎麥30克,玉米粒40克,雞肉100克,枸杞10克,蔥5克,水1200cc


調味料:鹽、麻油各1小匙,白胡椒粉1/4小匙


作法:


1.雞肉切碎;蔥切末。把高粱、蕎麥和白米倒入鍋中加水煮滾,轉小火,邊煮邊攪拌至濃稠狀,再加入雞肉、玉米粒、枸杞、鹽和白胡椒粉。


3.熬煮至食材熟透後,淋上麻油再稍微攪拌。最後撒上蔥花,熄火起鍋。


‧麥芽鳳梨楊桃汁














麥芽鳳梨楊桃汁 圖/人類智庫出版集團


材料:楊桃250克,鳳梨100克,水360cc

調味料:麥芽糖1大匙


作法:


1.楊桃用清水洗乾淨,切塊。


2.鳳梨洗淨,去皮切片。


3.作法1、2和麥芽糖放入鍋中,加水以大火煮滾,再轉小火,續煮約5分鐘後熄火。


4.將作法3倒入杯中,稍微放涼,即可飲用。


食譜提供/人類智庫出版集團







via UDN健康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