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春天後母面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季節來臨

【聯合線上企劃/受訪者:耕莘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 陳孝雙醫師】

一名30多歲年輕女性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不以為意導致延誤治療5年,手腕關節早已變形,簡單家事都做不了,即使用藥無法回復過去的靈活。收治上述病患的耕莘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孝雙表示,正常的免疫系統平時會保護身體對抗外來細菌病毒,也就是一般說的「抵抗力」,就如感冒有時也會自行痊癒。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因免疫失調,造成免疫系統攻擊正常器官,「自己打自己」攻擊關節軟骨,導致平時保護關節正常緩衝作用的關節滑膜發炎,嚴重還可能攻擊內臟致心肺疾病,或神經病變、血管發炎等。


有些患者初期會誤把類風濕性關節炎誤認為痛風,但痛風是因體內尿酸累積造成,一般多從腳部發病,「來得快、去得也快」,一發作連走路都有困難,但經常不到一週就可緩解。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時除多從手部關節開始,通常發作會長達好幾個月的漸進式疼痛。


陳孝雙醫師進一步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免疫疾病,各種年紀皆可能罹病,若未及時治療恐致關節「不可逆」的永久變形。而一般關節痠痛或是退化性關節炎平時雖然也會有「晨間僵硬」症狀,但通常不會超過15分鐘。因此,若發現手腳關節每天早上起床都有晨僵不適感超過40分鐘、且持續6周或逾一個月的關節腫痛,應儘快就醫。


陳孝雙醫師解釋,其致病原因至今未有定論,一般認為可能是基因遺傳、經外來不明病毒感染誘發免疫失調,目前推估國內約有10萬名患者,多好發於中年婦女,但其中也不乏20、30多歲年輕患者,女性罹病比例約為男性的3倍。


過去傳統治療使用免疫調節、消炎藥與類固醇藥物,除有傷肝等明顯副作用,效果也較緩慢,患者經常因無明顯改善而放棄治療、消極以對,反造成病情惡化。醫師表示,現已有生物製劑利用標靶治療方式來減少異常細胞激素,目前健保也有給付,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採取個人化治療,依據個人病況與對藥物不同反應量身定做。


陳孝雙醫師強調,患者應破除不能運動迷思,若在急性發作期外的做適量運動可有助疾病控制,建議可多游泳、做瑜伽等舒緩伸展肢體運動,加強肢體活動與柔軟度,避免肌肉萎縮造成身體負擔。







via UDN健康醫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