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截肢後復健/訓練肌力四步驟 避免變形

【聯合報╱郭禧萱/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物理治療師】












圖/郭禧萱治療師提供


2011年9月,以美國佛羅里達海豚「溫特」為主角的電影「海豚的故事(Dalphin Tale in 3D)溫馨上映。小海豚溫特原本優遊在大海裡,不幸誤觸捕螃蟹的陷阱,失去尾鰭。幸好在海洋生物學家、獸醫、義肢製作者合作下,為溫特製作人工尾鰭,重新點亮牠的生命。

這樣的故事不只發生在溫特身上,也發生在你我身旁,例如截肢患者。截肢原因包含:動脈硬化、糖尿病、創傷、先天性畸形、腫瘤以及感染,其中,末梢血管疾病引起肢體局部缺血,是非創傷性截肢最常見的原因。


截肢範圍及大小根據受到傷害的部位決定,下肢較常見的方式包含膝蓋上(大腿中段)截肢或膝蓋以下部位截肢,而上肢的部分則含括留下肩膀的肩關節離斷術、留下手肘上方部位的截肢、手指截肢。


術後肢體長度 決定義肢裝具


截肢後,根據手術留下的肢體長度、患者需求,決定患者適合的義肢裝具。留下的殘肢長度會影響自主控制義肢的能力,足夠的肌力是控制義肢穩定的關鍵,沒有適當的肌力,會使義肢操控時不穩定,易造成跌倒等危險。


預期性截肢(非創傷性截肢),可在術前接受物理治療訓練,讓患者術前維持最佳狀態,術後能有較好的功能。


學習輪椅操控 提早心理建設


進行運動前,評估項目包含患者年齡、截肢原因、肌肉力量、關節活動度、周邊血液循環狀況及患者本身是否合併有中風、失智症或是其他疾病。適當的關節活動及肌肉力量訓練(見圖),可避免術後殘肢變形或活動度受限,影響功能;術前學習轉位、輪椅操控的方法;同時先給予患者心理建設,告知幻象痛的可能,以及術後可透過訓練解除這種感覺。


若是創傷性截肢,術後可以接受的訓練包含合適且正確的肌肉牽張運動;藉由自主的主動運動來減少殘肢的腫脹、避免肌肉萎縮;或是利用彈性繃帶包紮來維持殘肢的形狀避免變形。


患者在穿上義肢前,以及穿上義肢後的訓練,也需要一番的苦心。穿上義肢前需要維持關節活動度、增強自身肌力來穩定操控義肢的能力,同時要注意傷口照料及維持正確的坐、站姿。穿上義肢後的訓練,需注意在運動的同時,肢體是否有任何壓迫感甚至疼痛,並且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使用義肢訓練,確保義肢的力學正確,也需要訓練坐到站、跌倒時如何保護自己、從地上撿起掉落的物品、上下樓梯以及斜坡。


現在義肢裝具學非常先進,患者在接受運動訓練以及義肢裝具訓練後,能夠再重新回到社會,甚至從事自己喜愛的運動,替生命重新照亮一條新的旅途。







via UDN健康醫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