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日夜溫差大 注意保暖預防腦中風

【聯合報╱記者趙容萱/台中報導】












醫師陳春忠說明,顱內動脈瘤像一顆花生米般,直徑約0.5公分,一旦破裂,致死率高達七成。 記者趙容萱/攝影


台中市38歲洪姓男子月前因頭痛昏迷,送醫不治,確診為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醫師陳春忠說,顱內動脈瘤未破裂前,沒有徵兆,一旦發生,請立即就醫,近來日夜溫差大,建議民眾出門要注意保暖,記得戴上帽子、口罩等,阻隔冷空氣,避免血管壁承受過大壓力而爆開。40歲以上高危險群民眾,在健檢中增加腦部核磁共振,防範未然。

台中市北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部主治醫師陳春忠說,院內1年約收治80名顱內動脈瘤破裂引發出血病患,往往一顆約0.5公分、花生米大的動脈瘤破裂,導致自發性蜘蛛網膜下腔出血,致死率高達七成。


洪姓男子經商,月前某晚與朋友聚餐後,說了一句「頭很痛」後,隨即昏了過去,經送醫急救,仍因腦部受傷嚴重不治。


家屬表示,洪平時沒有病痛,除工作繁忙外,可說屬於「健康型」,直系血親也沒有心血管家族病史,沒想到竟因此送命。


陳春忠表示,顱內動脈瘤破裂時,會導致自發性蜘蛛網膜下腔出血(SAH),造成患者猝死,或喪失意識昏迷,好發在40歲以上民眾。根據病理報告推估,發生率(腦部有動脈瘤)約5%,男女比例為2:3,多數人終其一生不會有症狀,但每年約有1%破裂,一旦破裂,非死即殘。


他指出,顱內動脈瘤是先天?或長期高血壓形成?至今難下定論。患者初期會抱怨嚴重頭痛及頸部僵硬,繼而喪失意識、噁心嘔吐、局部神經異常,也可能出現眼瞼下垂、複視。


陳春忠說,動脈瘤破裂後,一般以開刀或栓塞處理,儘快讓腦血流再度暢通,僥倖存活者往往要面對再次出血、血管痙攣、水腦、癲癇等併發症。


他認為,預防勝於治療,民眾除飲食均衡、作息規律外,近來早晚溫差大,出門注意保暖,記得戴上帽子、口罩等,阻隔冷空氣,避免血管壁承受過大壓力而爆開,也可透過腦部核磁共振,也就是約15分鐘掃瞄,就能抓出逾97%的動脈瘤。


陳春忠說,顱內動脈瘤破裂的危險群,包括心血管方面疾病、直系血親曾有顱內動脈瘤破裂病史,女性發生機率也高於男性,建議高危險族群每3到5年,定期接受腦部核磁共振健檢,費用約萬餘元。














圖/聯合報提供







via UDN健康醫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