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黃文彥】
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國內65歲以上失智盛行率達5.4%,相當於14萬名老人失智,以1993年盛行率3.38%計算,這20年來失智人口增加近9萬人。如果趨勢不變,台灣失智人口將在廿年後突破62萬人。
60歲以上老人是失智高危險群,失智是認知功能衰退的疾病,通常伴隨各方面退化,患者可能出現個性改變、妄想等症狀;一般而言,罹病風險與年齡成正比。
失智症病程可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疾病退化時間隨照顧品質而不同;在完全沒有照護的情況下,最快2到3年就會從輕度退化到重度,原本只是忘東忘西的老人,最後可能連身旁熟悉的人事物都不記得。
妄想是許多失智症患者的早期症狀,以懷疑自己的東西被偷與疑心伴侶出軌的嫉妒妄想,最為常見。
家人此時對待患者,不宜與之爭辯,而是應引開他的注意力,症狀嚴重時,可透過精神科藥物改善,待症狀改善,再逐步減少藥量。
失智症雖然無法恢復,但透過良好照顧,可讓老人家盡量保有日常生活能力。失智症患者伴隨情緒起伏,可能有焦慮、憂鬱的情況,此時特別需要家人陪伴,多帶老人家出去戶外活動。
另外,不見得要強迫老人學習艱澀的事物,但適度接觸新事物,對減緩失智症病程有明顯幫助。
重度失智症患者幾乎無法外出,照顧輕度失智症患者,最令人擔心的就是老人家迷路;台灣失智症協會發起的「瑞智友善商家」活動,邀請便利商店、小吃攤與公司行號加入,形成社區互助網路,避免失智老人迷路。
目前全台已有一萬多間商家加入「瑞智友善商家」,家屬可以在公司行號門口看到友善商家貼紙,提供社會更好的失智症照顧網絡。
諮詢/恩主公醫院神經科主任孫瑜、振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袁瑋、台灣失智症協會
via UDN健康醫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