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什麼時候可以坐學步車?許多新手爸媽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從翻身、坐立、爬行到跨出第一步,興奮之餘也會依循著自己的成長經驗,四處詢問準備學步車的時機。不過,物理治療師表示,許多文獻已指出學步車對孩子學走路並無幫助,甚至會對骨骼肌肉和動作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學步車就是俗稱的「螃蟹車」,多數成年人在幼小時都曾坐過,框架式的輪椅設計,讓爸爸媽媽們認為是兼具安全和學習走路功能的育兒好工具,不過,學步車的可移動性卻經常造成孩子摔落樓梯導致骨折、燙傷、跌進水池而溺水,或手指和下肢夾傷,因此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家長不要讓孩子使用學步車,而加拿大也因此禁止販售學步車。
除了安全疑慮之外,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物理治療師張蘋之表示,多份研究文獻結果也顯示,太早讓孩子使用學步車,易影響骨骼肌肉發育。建議能坐能爬的孩子不要坐螃蟹車,必須讓寶寶多爬行,或坐著自己動手玩,爬高爬低以增加與環境互動的學習,促進探索能力,透過視覺的空間觀察,幫助未來的學習。
而爬得夠久的孩子,軀幹力量的訓練足夠,對未來姿勢的維持也有助益,可以坐的住,不會在椅子上動來動去,能讓孩子往後的學習更專注。
過早使用學步車,究竟會如何影響孩子的發育?張蘋之物理治療師表示,可從骨骼肌肉、動作發展和感覺統合三方面來說明。
1.骨骼肌肉
寶寶在媽媽腹中是由羊水支撐身體重量,出生後身體肌肉需開始發展出抗地心引力的動作,如趴姿下抬頭和雙手支撐、小狗爬姿,過程中慢慢讓關節支撐重量,幫助全身的骨骼排列及肌肉發展,最後由蹲或跪姿,讓雙手雙腳支撐站起。
如果為了讓孩子提早學走路,而坐學步車,寶寶的骨骼肌肉、神經及控制能力都不足,下肢支撐能力不足,易讓孩子產生「O型腿」或「腿開開」的身體承重方式,影響未來髖關節的發展;若是孩子在螃蟹車內,足部踩不到地而以「墊腳尖」的方式著地,將導致未來行走出現「墊腳尖」的模式。
2.動作發展
爬行可以訓練軀幹肌肉、上臂及手部肌肉,提供手撐地的觸覺刺激,也可促進手眼協調,對於寶寶後續的坐、爬及走路表現等粗動作,以及雙手握筆等細動作,皆有幫助。但研究發現,過早使用螃蟹車而缺少爬行,會因此妨礙粗細動作的發展。
3.感覺統合
過早使用雙腳力量、或當寶寶開始進入探索期,卻被侷限在學步車的小空間裡,缺少爬行的經驗,難以獲知所處環境的整體樣貌和空間中的前後深淺等視知覺,可能造成日後感覺統合失調。
此外,捨棄學步車而自然爬行,可透過寶寶的頭部動作刺激內耳的「前庭系統 (Vestibular system)」,增進整體的平衡發展;反覆的爬行動作,也可刺激大腦不同區域的活動,幫助孩子未來的學習能力,協助認知的發展,如專注力、記憶力及理解力。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via UDN健康醫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