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南部熱帶氣候極適登革病媒蚊(埃及與白線兩斑蚊)生長,加上每年自東南亞大流行的無數輸入病例,一旦感染者與病媒蚊兩條件持續發生,傳染鏈未斷,易造成一波又一波的流行。面對來勢洶洶疫情,病媒蚊孳生處一日未滅,若民眾配合度低,基層衛生防疫人員常疲於奔命!
二○○一至○二年高屏的登革出血熱慘痛流行,努力不懈仍其效不彰;最後賴環保署派員與地方環保人員仿控制天花的「偵測圍剿」法,自外向內剿,才得平息。顯示自環境衛生著手,易成功防治。
由於颱風襲台突增雨量,若遇空屋、地下室積水、屋內外容器、廢輪胎等供病媒蚊悠遊處多,待登革病例攀升,帶病毒蚊已四處傳播而居上風,此時防治事倍功半。令人納悶的是自衛生單位登革防治愈盡力、環保署愈少擬策略重點後,蚊子專家迅速流失,每年靠流動率大的臨時人員,偏偏登革臨床病徵在流行初最難察覺,每年登革防疫大戰已成為南部地方揮之不去的夢魘!
上周高雄市出現首位登革出血熱死亡,據台大研究群的流行病學發現,一旦出現臨床嚴重的登革出血熱病例,顯示登革病毒已適應人群,致病毒量大,此時防疫需高效,而且要更徹底,尤需民眾全力配合清除環境瓶、罐等容器,患者需穿長袖/長褲、睡蚊帳,以降低傳播機會。
自一九九八年台南第三型登革病毒、二○○一至○二年高屏第二型登革病毒、二○○六年高雄第三型登革病毒等三波較大規模登革出血熱流行中發現:一、台灣登革出血熱的流行是尾隨登革熱之「後」;二、在當地登革病例持續上升數周且病例聚集處較易發生,即病毒傳播愈久而密度愈高,易引發登革出血熱病例;三、一旦出現此嚴重病例,即使入冬,總病例數降,仍見登革出血熱病例,頗似第七十一型腸病毒的重症病例,與雞群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特徵;四、若疫情失控,「後」波的流行嚴重度較「前」波為大,類似伊波拉出血熱的流行趨勢。
換言之,由病媒蚊著手打斷傳染鏈是最有效的防疫,流行區的醫護人員應該教患者及家人配合清除所有斑蚊潛藏處。
台灣登革防治在降低登革出血熱病例,成效有目共睹,且遇疑似登革熱即通報,而多數嚴重流行國僅通報登革出血熱,致同新加坡呈現多成人病例。然台灣重臨床研究而易輕忽病媒蚊的防治策略更為重要。
革熱是全球瘧疾下降後最重要的蟲媒傳染病,而登革出血熱的致病機轉又與其他出血熱病毒有雷同處,在國內研究經費遠落後新加坡與泰國研究之際,台灣更需對國際關注重大傳染病,聚焦問題核心,以宏觀視野把握良機,群集海內外華人智慧,貢獻全球衛生。
【2014/08/28 聯合報】
via UDN健康醫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