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事有很多種方法,當醫師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天天行善!」滿頭白髮的張文宇笑咪咪地為50年行醫生涯下了註腳。今年78歲的他,民國94年從高醫退休,但仍擔任高醫董事及榮譽教授、顧問醫師,並在一手成立的基金會推動肝病防治,天天忙得不可開交。
張文宇出身醫師世家,從小看著父親提著醫師包出門到病家服務,有時半夜接到電話或有人在診所外急促敲門,深感行醫最能救人濟世,因此報考醫學系,成為高雄醫學院首屆畢業生,並進入高醫服務。
民國63年 投入肝病研究
台灣肝病猖獗,但早年連造成肝炎的病毒都還沒有被發現,遇上臉色發黃的肝炎患者,醫師往往束手無策。民國61年,張文宇前往日本鹿兒島大學攻讀消化器內科,兩年後回國,他決定捨棄胃腸領域,全心投入當時冷門的肝病研究。
首個肝膽胰科 他是推手
|
民國74年,張文宇在高醫成立國內第一個肝膽胰內科,帶動肝病研究、治療與教學。從民國43年至74年整整30年間,高醫僅發表兩篇肝臟相關研究,肝膽胰內科成立至今,已有3百多篇論文發表,成為台灣知名肝病研究機構。
治癒肝病曾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這個夢隨著肝炎神秘面紗一層層被揭開,在張文宇心中逐漸澎湃。透過衛教、篩檢,從根本預防及定期追蹤,張文宇說,肝病蔓延被控制了,肝癌死亡率就會逐年下降。
偏鄉義診 數十萬人受惠
過去台灣每5人就有1人得到B型肝炎,經母子垂直感染者高達45%;C型肝炎更隨處可見,甚至曾有「C肝村」的驚人案例。張文宇率先深入部落及偏遠地區義診,深感自己勢單力薄,號召學生、同事一起參與,數十年來逾10萬名民眾受惠。
有次他前往一個偏遠部落,竟在當地造成轟動,原來是部落裡一半以上的人從沒「看」過醫師,於是不管有病沒病,都呼朋引伴跑來一睹他的廬山真面目,還有病患穿上部落禮服、禮帽盛裝出席。張文宇覺得好笑又無奈,也感嘆偏遠地區資訊缺乏,連爭取自身就醫免於病痛的權利都沒有。
|
在一次義診時,張文宇遇到一位剛退伍的年輕軍人,覺得腳怪怪的來就醫,檢查發現竟是外傷感染入侵骨髓。當時沒有健保,患者無力負擔龐大醫療費用,醫療團隊不忍眼睜睜看著病患惡化截肢,於是發起募款,為他治療。
這次事件讓張文宇深感成立專業機構的必要性,民國88年,他成立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帶領全台數十位專科醫師共同投入。
義診時發現,不少民眾得知肝臟檢查結果,卻開始退縮,使後續追蹤出現缺口。基金會成立後,贊助交通費用,讓民眾能與平地民眾一樣,獲得醫療照顧;更定期雇車載患者至平地醫學中心複診、捐助山地鄉兒童肝炎疫苗等。
衛教前線 遇見更多故事
在民間推動肝病防治,張文宇認為是相當難得的體驗。他說,過去在醫學中心埋頭研究、治療患者,現在出去衛教,第一線接觸勞工階級、老人家和酗酒者,更一層層窺見許多肝炎患者背後的故事,對肝病特性也更有體認,這可說是醫師們跨出了一大步,重新發現「籬笆外的春天」!
與50年前相比,肝炎治療有著突破性的進展,張文宇的醫學生涯正好經歷了這50年來肝炎千變萬化的過程。身為南部肝病研究先驅,張文宇深知傳承的重要,他期待在自己無私的傳授下,肝病研究將有更大進展。
via UDN健康醫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